科學探索:我們是如何與太空中的太空人溝通的?

2021-01-22 騰訊網

這是1957年由蘇聯發射的人類首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發出的聲音

在2018年,SpaceX把艾倫馬斯克的特斯拉Roadster跑車發射進了環日軌道

「史普尼克」衛星在進入軌道數月後即隕落地球,而特斯拉跑車則變成了一塊失控的太空碎片。

目前在軌運行且仍和我們保持通訊的人造衛星共有1700多顆,但我們究竟是如何與它們通訊的呢?在這段視頻裡,我們將探究和這些衛星保持通訊的不同方式,從環繞近地軌道的衛星,一直到太陽系邊緣的深空探索。我們也將探究它們所使用的通訊設備,以及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數據通訊需求,這些設備所走過的技術進步歷程。

如果你想向位於36000千米高度地球靜止軌道上的一顆衛星發送一條指令,首先指令會被轉換為以每秒30 0000千米速度,也就是以光速傳播的無線電波信號。指令一旦被轉換為無線電波信號,地面衛星天線就會把它發送至衛星用以接收電波信號的超靈敏接收天線上。緊接著,衛星會將接收到的無線電波信號轉換成機載電腦可以識別的代碼,大多數衛星都具備上行和下行雙通道以便向地球回傳數據。

在1962年,NASA意識到阿波羅登月計劃需要一種全新的通訊系統,這不僅僅是由於阿波羅計劃會比其它太空任務飛的更遠,同樣也因為這次要和在兩艘飛船裡工作的三名太空人保持通訊,還要確保發送遙測數據並向地球進行電視直播。

所以NASA開發了「S波段統一遙測系統」。這種新技術使用不同頻段實現了遙測數據、遙控指令、語音訊號和電視直播數據的通訊,卻僅需要一部天線。

這套系統經由分布於地球各處的衛星地面接收站和阿波羅飛船保持通訊,這使得任務控制中心可以和太空人實現不間斷通訊。不過不包括位於月球背面的軌道,如果飛船進入月球背面就會進入40分鐘的通訊中斷狀態。這時候太空人就只能開啟飛船推進器來確保飛船儘快出現在月球正面。

如果飛船成功進行了火箭推動,飛船就會回到計劃軌道上,地球的任務控制中心也就可以準確地獲悉何時才能和阿波羅8號重新恢復通訊。

阿波羅8號:休斯頓,這裡是阿波羅8號,火箭推進已完成。

好的收到。阿波羅8號已進入環月軌道。這裡是休斯頓控制中心,這兒一片歡聲雷動。現在切換聲音到吉姆洛弗爾

當然,如果通訊遇到阻礙,環繞地球軌道運行的衛星也會發生通訊信號中斷的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NASA建立了太空通訊網絡,這套太空通訊網絡使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來對地面站信號進行中繼傳輸,繼而提供了地球全軌道通訊範圍覆蓋。

太空通訊網絡可以覆蓋地球軌道上的衛星,那麼對於遙遠距離的衛星該怎麼辦呢?

在距離地球150萬千米外,地球引力會被太陽引力中和抵消,這是環繞地球軌道衛星的最遠距離,但那些距離地球數十億千米以外的衛星呢?

目前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體是「旅行者1號」探測器,它在1977年發射升空用以研究太陽系外空間,目前距離地球20億千米遠,並還在以每小時62000千米的速度遠離地球。這時那套太空通訊系統已不能滿足收發深空數據的任務了,對於和這麼遠的衛星進行通訊,我們就需要深空通訊網絡登場了。

深空通訊網絡由位於美國、西班牙和澳大利亞的三處地面固定衛星站集群組成,這三處地面固定衛星站集群在地球上的間距正好是120度,每處地面站都有一座70米口徑天線以及兩座稍小規模的高效能天線。

距離地球較近的衛星會使用低增益天線進行通訊,這種天線可以全方位傳送信號,使得地面可以輕而易舉地和衛星取得通訊。而位於深空的衛星則需要使用高增益天線,高增益天線將無線電信號聚集後發送到地球,來獲得更強的信號強度。

隨著對深空通訊網絡通訊需求的不斷增長,截止2016年3月,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已經傳回了超過300TB的數據。隨著人類發送越來越多的衛星進入深空,NASA預估空間通訊能力需要在下一個十年增長10倍之多。隨著我們不斷探索遙遠的太空,那些偉大的小小飛船得以向我們訴說它們在太陽系邊緣的所見所聞。

相關焦點

  • 太空既然沒有氧氣,那麼我們如何與太空中的太空人 溝通的呢?
    這是1957年由蘇聯發射的人類首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發出的聲音在2018年,SpaceX把艾倫馬斯克的特斯拉Roadster跑車發射進了環日軌道「史普尼克」衛星在進入軌道數月後即隕落地球,而特斯拉跑車則變成了一塊失控的太空碎片。目前在軌運行且仍和我們保持通訊的人造衛星共有1700多顆,但我們究竟是如何與它們通訊的呢?
  • 經過10光年,如何溝通?星際太空旅行將對太空人語言要求特別高
    經過10光年,如何溝通?星際太空旅行將對太空人語言要求特別高因此,除非取得重大突破(例如,開發物質反物質引擎,或者精通蟲洞旅行或懸浮動畫技術),任何載人的星際任務都將是多代人的事務。星際太空旅行將對太空人語言要求特別高對於星際航行者來說,語言上的分歧可能會更加戲劇化,因為他們將與自己的家鄉物理隔離,並且可能僅與家鄉之間進行少量交流。畢竟,您無法與10光年以外的人進行對話。您的「狀態如何」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到達那裡,再過十年獲得回應。
  • 太空人焦立中走入常春藤夏令營變身科學導師
    ,帶領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過程令人心動神往。這個周末,首位在太空行走的前NASA華人太空人、國際空間站指揮官焦立中博士,接受常春藤夏令營的邀請變身為他們的STEM課程代言人專程來到上海為家長和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太空觀摩課。  講座中,焦博士表示,從小熱愛太空的他已經在太空中成功完成了長達6個半月的飛行任務,在國際空間站中指揮他的團隊完成了各項重要有趣又極具挑戰性的科學試驗。
  • 太空人在太空中吃什麼?來看看太空人的太空菜譜
    自從阿姆斯特朗第一次登上月球以來,人類一直加強著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但是在太空探索時也有很多困擾,其中太空人吃什麼就是一個大難題。直到第一次太空飛行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依然不確定人類是否可以在太空中吞咽和消化食物。
  • 探索太空丨長駐空間站的太空人如何解決飲水問題?
    不過,此次嫦娥五號長達23天的地月往返也讓不少人好奇,如果將來我們的太空人成功登陸月球,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太空人的日常生活問題要如何解決?我們的飛船能攜帶多少食物和水飛上月球?  眾所周知,發射火箭上太空的費用極高,每增加一公斤重量動輒就要多出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成本。
  • 屍體在太空中如何處理?只有一名太空人遇到了…
    屍體在太空中如何處理?
  • 女性太空人在太空如果遇到生理周期該如何解決?
    就是因為這個特殊性,在上個世紀人類開始著手進行太空探索的時候,都考慮了這個問題,因此起初還是男性太空人較多,畢竟最初作為太空人是一件危險辛苦的事情。但是隨著發展,諸多不便問題被解決,女性太空人也越來越多,那麼面對這個女性太空人的生理周期問題該如何解決哪?其實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高深,在地球上如何做,在太空裡就如何做,只不過有些難點罷了!
  • 真正的太空人如何評價太空電影
    當談到科幻電影和太空中的電影時,很難評估電影的質量和準確性。我們普通人只能夢想有一天在太空中花費幾分鐘,即使那樣,我們可能也不會將體驗與電影中發生的事情進行比較。但是,擁有這種奢侈的人是太空人。他們在太空中呆了很長時間,並且完全意識到它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小的事物。
  • 人工智慧(AI)技術在太空探索中現在與未來所帶來的作用
    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曾經打趣說:「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是的,人類總是仰望星空,人類對於未知的太空抱有著無比強大的好奇,探索宇宙的奧秘也許將稱為伴隨人類歷史的永久任務。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號在NASA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成功發射升空,這是人類派出探索太陽系外的第二艘探測器。旅行者探測器除了進行常規的探索任務外,還攜帶了鍍金的銅唱片,這些唱片是為了當探測器被其他外太空智慧生物捕獲時,與他們進行溝通準備的。
  •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
    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有沒有太空人犧牲在外太空?科學家:有!,對此有人肯定會好奇,人類探索太空這麼多年,又有這麼多太空人進入到了太空,那有沒有人犧牲在了外太空呢?,而真正死於外太空的太空人只有3名,下面我們就詳細說說。
  • 太空人如何在太空中睡覺?太空人在太空中連吃飯都要小心翼翼?
    太空人在太空中睡覺很特別,在失重的環境裡站著和躺著沒有區別,於是科學家給太空人提供了一種睡袋。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太空人們在睡袋裡睡覺就像睡在床上一樣舒服。睡覺時太空人要將雙手放進睡袋,並放在胸前,這樣做是為了防止他們在無意中碰到設備開關,太空人們在睡袋裡即可以靠著艙壁睡,也可以靠著天花板睡,總之,就是想怎麼睡都可以。
  • 太空中飄走的太空人腕鏡最終命運如何?科學家:微力說了算
    【事件還原】參考消息網6月28日報導 外媒稱,一名太空行走的太空人當地時間26日新添了圍繞地球旋轉的垃圾:他剛剛走出國際空間站打算更換電池時,就丟掉了一面小鏡子。報導稱,實施太空行走的太空人在每個袖子上佩戴一個手腕鏡,以便在工作時獲得更好的視野。這種鏡子只有5英寸(約合12.7釐米)長,3英寸寬,加上固定帶後的質量不到0.1磅(約合45克)。
  • 女太空人劉洋,在太空生活中如何保護「隱私」?說實話很人性化
    ——《論語·泰伯章》01在人類不斷探索太空時,劉洋做出了重要貢獻。她作為一個航天領域的先行者,我們都應該給予尊重。說到這裡,我自然而然將她和一眾巾幗英雄聯繫在了一起,像秦良玉、花木蘭、穆桂英等等。休言女子非英物。
  • 研究發現:太空人大腦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太空環境對我們有影響
    地球是浩瀚宇宙中一顆美麗的明珠,但是隨著人們慢慢的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後,越來越嚮往著地球之外的景色。太空人作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先驅者,承載著人類對未知宇宙的美好幻想,然而,一項數據顯示,太空人長期呆在宇宙中,身體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 如果太空人在太空死亡,屍體如何處理?
    自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第一次登陸太空,截止到2018年,全球已有38個國家的561名太空人進入過太空。其中太空人在太空中死亡的案例僅有一次,並且是同時死亡3名太空人,這次事故就是蘇聯的聯盟11號。1971年6月30號,蘇聯的3名太空人在禮炮一號空間站內停留了23天,完成了各種實驗任務,準備進入返回艙返回地球時,發生了嚴重的意外。
  • 如果太空人在太空中生病了會怎麼樣?他們將如何得到治療?
    人類是偉大的探險家,我們的DNA驅使我們不停探索,我們登陸月球,即將前往火星,之後很可能還會走出太陽系。毫無疑問,太空人是世界上最健康的人之一,因為在進入太空之前,他們接受了嚴格的訓練、審查和隔離。由於太空任務是在嚴格的時間表上提前計劃好一切的行動,生病的太空人在太空任務中很難直接到地球上看醫生。而太空中的環境和醫療設施與地球上完全不同,所以當太空人意外生病受傷時,他們必須採取一些和地球上完全不一樣的治療方案。
  • 女太空人在太空艙中是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的
    它證明了國家的偉大,證明了我國的實力,就在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下,越來越多的太空人誕生了。作為一名太空人,不光需要強壯的體質,還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質,在以前太空人都是男性,而現在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了,出現了很多女太空人。那麼長時間的在太空飛船中飛行,女太空人肯定沒有男太空人那麼方便,怎麼才能夠保護率太空人的隱私和不方便呢?
  • 太空人在太空中如何上廁所?上一次有多難?看完長知識了
    隨著世界各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宇宙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甚至可以讓人太空中生活一段時間,但是我們知道人是需要吃喝拉撒的,那麼在太空中該如何上廁所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太空中並沒有引力的存在,所有都系在天空中都會飄起來,包括我們的便便也會,並不能想我們在地球上上廁所一樣,所以在太空上一次廁所是非常難得,其實太空人在太空中,是會準備尿不溼和大小便收集器的,聽起來是不是非常搞笑又科幻,但其實這都是真的,尿不溼的成不自然是最低的,而且在太空中尿不溼依然適用,可見其強大的之處,但對於成年人來說是非常不舒服的
  • 科學家在太空中發現太空人在太空中保持心臟健康的方法
    根據國外媒體《新地圖集》,一項將果蠅帶到國際空間站並返回地球的新研究的結果可能有助於開發出旨在在長途飛行任務中保持太空人心臟健康的治療方法。自從太空時代開始時,太空人和太空人暫時走出地球的稠密大氣以來,人們就知道微重力環境本質上對人體健康有害。
  • 音樂的力量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它還能推動人類探索太空?
    而現在科學家表示音樂的力量不僅僅是休閒娛樂,或許它的力量是我們之前所無法預料到的,科學家更是希望能夠將音樂的力量應用到太空之中,希望能夠通過音樂推動人類探索太空。而現在太空之中太空人往往他們的壓力都是比較大的,甚至由於壓力過大,可能會導致出現嚴重的失眠以及時間感知受到一定的損傷之類的,所以現在想將探太空探索和音樂結合,希望能夠在太空之中實驗使用抗壓音樂,這樣能夠緩解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