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我們的太陽系之外殖民世界的人,可能很難向地球上的人們描述他們的新家。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離我們只有4.2光年。如此遙遠,以至於要使用目前的技術到達那裡要花費數萬年的時間。當然,大多數恆星都遠不止於此,我們的銀河系大約有100,000光年寬。
經過10光年,如何溝通?星際太空旅行將對太空人語言要求特別高
因此,除非取得重大突破(例如,開發物質反物質引擎,或者精通蟲洞旅行或懸浮動畫技術),任何載人的星際任務都將是多代人的事務。(對於星際機器人的努力前景有些樂觀,如果這項耗資1億美元的突破攝星項目獲得成功,那麼第一個這樣的任務可能會在幾十年後啟動。)
最近的研究指出,不便的星際航行的長度可能最終會影響到交流,這表明語言的可塑性。堪薩斯大學和伊利諾州南部大學的語言學家安德魯·麥肯齊和傑弗裡·普恩斯克分別在研究報告中寫道:「對於現代英語使用者來說,印刷字體是非常困難的。」
二人寫道:「如果大聲朗讀,幾乎沒人會認出來。即使沒有學習另一種語言,即使是1600年的莎士比亞也無法聽到它,而且莎士比亞的方言也與現代方言完全不同。」
經過10光年,如何溝通?星際太空旅行將對太空人語言要求特別高
對於星際航行者來說,語言上的分歧可能會更加戲劇化,因為他們將與自己的家鄉物理隔離,並且可能僅與家鄉之間進行少量交流。畢竟,您無法與10光年以外的人進行對話。您的「狀態如何」可能需要10年的時間。到達那裡,再過十年獲得回應。
麥肯齊說:「如果您在這地球上經歷了10代,將會出現新的概念,會出現新的社會問題,人們將創造出談論它們的方式,這些將成為該船特有的詞彙。」
麥肯齊說:「除非有理由告訴他們,否則地球上的人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些詞。越遠,您與家中的人交談的機會就越少。幾代人過去了,沒有人真正回到家中與您交談。您不想告訴他們太多東西,因為他們只會找出答案,然後在數年後再回復他們。」
語言學家說,結果,殖民者和居家世界者可能不得不使用英語的「保留」版本(或中文,俄語,或所選擇的任何語言)進行交流。
「這種保存可能被視為類似於在禮拜儀式或其他宗教環境中保存和使用休眠語言的方式,例如天主教堂使用拉丁語,猶太傳統中的聖經希伯來語,伊斯蘭教中的古典阿拉伯語或印度宗教中的梵語。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
經過10光年,如何溝通?星際太空旅行將對太空人語言要求特別高
科學家們認為,現在制定一個詳細的策略以對抗星際語言分歧還為時過早。但他們確實強調,應在發射前使星際機組成員意識到這一潛在問題,並接受廣泛的語言培訓,以幫助避免其最壞的後果。
語言學家在研究中寫道:「在船上需要一種知情的語言政策,該政策可以在不參考基於地球的法規的情況下得以維持。更不用說,這次航行將為語言科學提供一個重大的自然實驗,只要機組人員有能力進行的話。金屬語言意識將不僅對任務至關重要,而且還將增加其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