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馬瑾倩)隨著網際網路技術普及發展,越來越多的創作內容在發布的同時,也面臨著被抄襲卻難以維權的問題。服貿會進入第二天,北京版權保護中心、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首都版權協會共同舉辦版權鏈-天平鏈協同治理平臺發布會暨可信數字版權生態重點示範項目發布會,共同發布全國首個版權領域的行政司法協同治理機制。
未來更多涉網著作權案件,將在兩個區塊鏈協同下,統一版權保護標準、實現數據一鍵調取,搭建更加可信的數字版權生態。
問題一:涉網著作權案維權難在哪?
「過去兩年我院審理涉網著作權案中,一半以上為攝影作品,短視頻抄襲維權、社交對話著作權認定等都是我們正在面臨的問題。」北京網際網路法院院長張雯說。
張雯表示,涉網著作權案件技術性強、複雜性高、類型新穎,為司法裁判帶來新挑戰。新的創作方式、工具、技術和傳播方式的出現,使得對作品創作主體、作品獨創性、作品類型、使用作品的行為,以及提供作品的主體責任認定困難。
同時,維權面臨新問題。涉網著作權案件涉及大量電子證據,存在易被刪除、易被篡改、易於偽造且不易留痕的特點,為證據存儲、固定、檢驗帶來難題。
司法實踐中發現權利人普遍面臨舉證難、周期長、成本高、賠償低的問題,大量著作權糾紛中原告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認定其享有相關著作權、權屬證據有瑕疵。同時,部分領域商業維權現象多發,對建立正常有序的版權交易市場、穩定的司法裁判規則亦造成一定影響。
問題二:版權鏈和天平鏈分別是什麼?
北京版權登記數量一直處於國內領先水平,2003年至2019年,北京作品自願登記量佔全國51%。北京版權保護中心主任薛峰介紹,北京市版權局在全國率先探索並成功應用數字版權證書,可解決版權資訊有限、易篡改、易偽造、傳遞性差、追溯難等問題,搭載「版權鏈」後,可實現版權數據存儲、資產確權、數據監測以及發行交易憑證存儲等功能。
2019年3月,「天平鏈」成為首批通過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備案的司法區塊鏈信息服務項目。「天平鏈」上應用單位提供電子數據存證服務,存入的數據都可獲得存證編號。訴訟中,當事人提交該存證編號和原始電子數據,「天平鏈」後臺可自動驗證該電子數據的完整性和存證時間,並將驗證結果直推法官,實現在司法場景下的「全流程記錄、全鏈路可信、全節點見證」。
問題三:協同治理平臺將如何發揮作用?
「版權鏈-天平鏈協同治理平臺」將建立版權維權案件的行政司法協同治理機制。該機制的建立,一方面將共同制定版權權利確認標準,形成著作權登記和司法審判「雙標統一」,解決登記證書在訴訟中面臨著可能不被法院認定的情形。另一方面,建立司法審判「一鍵」調取著作權登記信息的業務流程與技術規範,實現版權鏈和天平鏈「雙鏈協同」。
「這是全國首個版權領域行政-司法協同機制,通過標準統一、技術對接、證據上鏈等關鍵環節支撐,將大大提升權利人作品登記實際效能,降低維權風險;同時,也有助於在版權案件中提升司法效率。」張雯說。
大數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理著作權案件佔比超7成
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文化創意產業之都,相應地,在司法實踐中也體現出版權糾紛逐年增加、版權侵權方式不斷出新的特點。張雯在發布會上展示出一組數據:北京網際網路法院自2018年9月9日成立,至今年8月31日,共受理案件73095件,其中著作權案件56308件,佔比77.03%。
從案件類型看,主要包括在網際網路上首次發表作品的著作權或者鄰接權權屬糾紛、在網際網路上侵害在線發表或者傳播作品的著作權或者鄰接權而產生的糾紛。
從所涉作品類型看,包括攝影作品、文字作品、電影及類電作品、美術作品、音樂作品等,其中,涉及攝影作品、文字作品、電影及類電作品的案件數量居著作權案件數量的前三位,分別佔比51.7%、18.8%和18.2%。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