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太好吃,人類只用27年就吃光了一個呆萌的物種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2020-05-22 第一讀者
因為太好吃,人類只用27年就吃光了一個呆萌的物種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但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動植物等生物資源遭到了過度開發和利用。據預測,到2050年,地球上的物種將有1/4陷入滅絕的境地。生物鏈一旦斷裂,將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假如海洋空蕩蕩:一部自我毀滅的人類文明史》([英]卡魯姆·羅伯茨/著 吳佳其/譯)就通過諸多一手資料,講述了在人類貪婪的攫取下,海洋如何從過去的豐盈走向現今的空蕩蕩,其中觸目驚心的故事數不勝數。今天要說的主角是大海牛,從1741年發現並將其作為一個新物種,到1768年最後一頭被殺,它僅僅在人們的視野裡存在了短短的27年就宣告滅絕,僅僅是因為它的肉太好吃了。

因為太好吃,人類只用27年就吃光了一個呆萌的物種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過著悠閒自得的生活


1741年秋末,斯特拉的心情就像周圍的海水一樣暗淡。這位31歲的德國自然學家兼醫生此前在俄國科學委員會工作,他被彼得大帝指派與上尉白令乘坐「聖彼得號」遠徵北美洲,去尋找可能存在的「西北航道」,以縮短歐洲到中國的貿易距離。

在回程的路上,食物和水源的短缺,加上壞血病的肆虐,船員們一個接一個的倒下,而9月下旬開始一場接一場的風暴,使聖彼得號遊走在死亡的邊緣。

最終,在就要絕望的時刻,他們看到了陸地,命運之神將他們帶到了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的無人島上。而在這裡,斯特拉發現了大海牛——這個在人類歷史上僅僅存在了27年的憨厚可愛的動物。

由於大海牛被發現後僅僅存活了一段非常短暫的時間,斯特拉對它的描述也就成了唯一的文字記錄,據記錄,大海牛在白令島上享受著悠閒自得的生活。

「整個島嶼的沿岸,特別是河流入海的地方,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海藻,異常繁茂。整年都可以看到數量龐大的成群大海牛……

最大的大海牛深長7-9米,肚臍下方是他們身上最肥厚的地方,約有2.52米。肚臍以上看起來像是陸生生物,肚臍以下到尾巴處則像是魚類,頭的骨架跟馬差不多,但還覆蓋著皮肉,看起來有點像是水牛頭,特別是它的嘴唇,這種動物的眼睛挨著眼皮,跟綿羊的眼睛差不多大……腹部非常肥大,而且無論何時,它們的肚子都塞的滿滿的,並向外凸出,發出嘶嘶聲,從比例來看,像是青蛙的肚子。

這種動物群聚在海裡,就像陸地上的牛一樣,公母通常都是成雙成對,並把它們的幼獸推在前方。它們只為食物而忙碌,在水面上可以看到它們的背或是半個肚子,它們就跟陸生動物一樣,得花很長的時間緩慢而持續的咀嚼……

退潮時,它們從海灘遊入海裡;漲潮時,它們就回到海灘。通常我們和它們是如此接近,甚至拿根棍子就可以打到它們……它們一點都不怕人,當它們想要在水面上休息時,它們會躺在靠近小海灣的安靜海面上,隨著波浪輕輕漂動。」

起初船員們並沒有想過要殺大海牛來當食物吃,因為他們有更容易獲取的食物。但是,隨著營地周圍的食物來源越來越少,而且可能要在島上多待一個冬季,迫使船員們將注意力轉到大海牛身上。

因為太好吃,人類只用27年就吃光了一個呆萌的物種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第一個吃大海牛的人


船員們造出一個大鐵鉤,綁上很長的繩子,然後把鉤子投向正在進食的大海牛。可是大海牛的皮實在是太厚了,鉤子很難順利地鉤在大海牛身上,而且當大海牛逃到海裡時,還會把鉤子連繩子都一起帶走。

斯特拉回想起關於格陵蘭人捕鯨的描述,並利用那種方法,將魚叉綁在長繩的末端,由岸邊的40個人抓緊,六個人乘船悄悄靠近大海牛,把魚叉往大海牛身上插;等到大海牛一被擊中,岸邊的人就開始用力把大海牛拖上岸,船上的人則用刀子和刺刀攻擊它。

大海牛的血像噴泉一樣湧出,然後它就會變得虛弱下來,接著,在漲潮的時候,就可以把大海牛快速拖上岸。

大海牛的肉被想念家鄉小牛肉的船員們稱為美味珍饈,就連一向比較挑剔的斯特拉都忍不住大加讚賞:「這種動物的脂肪毫不油膩,也不鬆弛,而是緊實且雪白,在太陽底下曬上幾天後,就會變成黃色,風味類似美味的荷蘭奶油,煮沸後的脂肪,甜度與口味都要超過牛油,它的顏色和流動度就像新鮮的橄欖油,嘗起來則像是甜杏仁油,而且香氣和養分十足,我們喝上一杯也不會覺得噁心……老海牛肉的口感跟牛肉差不多,但不同於其他海洋及陸地動物,即使在最熱的夏天,將它放在戶外半個月以上都不會腐爛,儘管上面早已爬滿蒼蠅跟蠕蟲。」

斯特拉和他的夥伴們最終造好了新船,並在1742年8月逃離白令島。但在這塊新發現的土地上有著數量豐富的海獺,海豹,不可避免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

前往那裡的狩獵探險活動便增加了許多。很快,大海牛的美味也被傳開了,很多獵人都在島上過冬,他們用跟白令的船員們一樣的方法捕獵大海牛充當食物。大海牛成了島上的風味美食。

因為太好吃,人類只用27年就吃光了一個呆萌的物種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大海牛從此消失


在斯特拉和船員們剛剛發現大海牛時,它們的數量曾經多到用斯特拉的話來說「足以供給所有勘察加人」,然而這種情形並沒有維持很久。

1755年,工程師賈卡列夫前往白令島及其附近的銅島尋找礦藏,他對於大海牛消失的速度趕到非常震驚,甚至向勘察加政府請願限制獵捕大海牛,然而這卻未能阻止事態進一步惡化。

1802年,馬丁·索爾在白令海的探險中寫道:「白令島最後一頭大海牛在1768年被殺,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見過大海牛。」

在斯特拉的描述中,這是一種溫和並且充滿感情的生物,他說:「我沒看出它們有很高的智慧,但它們確實超乎尋常地彼此相愛,當它們中的一頭受到攻擊,一些大海牛會上前去救它,並在它身旁圍成一圈,努力不讓它被拖上岸,另一些大海牛則試圖把小船弄翻,有些大海牛會壓住繩子,有些則試著把魚叉拔出,有時候,它們真的成功地救出了受到攻擊的大海牛,我也觀察到,一頭公大海牛連著兩天來到岸邊,凝望著已經死去的母大海牛。然而,無論有多少頭大海牛被殺害,它們都還是生活在同樣的地方。」

然而除了他簡短的記錄,我們今天再也無法想像這樣一群可愛的動物在巨藻間悠閒嬉戲的樣子了,也正是因為大海牛的善良溫和,造成了人類對它們毫無忌憚的大肆捕殺。

今天,我們從考古挖掘中得知,大海牛曾經分布的地方從日本一直延續到加州,白令島是它們最後的根據地。

早在白令的航行之前,其他地方的大海牛就已經滅絕了。如今我們只能從考古中發現的大海牛骨骼化石去推測這個1741年前從未出現在文字記載中的大型動物的興亡。


因為太好吃,人類只用27年就吃光了一個呆萌的物種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相關焦點

  • 因為太好吃,人類發現這個物種27年後就把它吃光了
    1741年,人類在白令海峽發現了一個新物種,大海牛。1768年,大海牛就從世界上消失了。人類用27年就吃光了這個物種,至今讓人嘆息。大海牛生活在白令海峽附近,發現者是喬治·斯特拉,所以也被稱為斯特拉大海牛,它是海牛是海牛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看上去非常憨厚可愛,它們一直在白令海峽過著悠閒的生活,直到人類來到了這裡。按照斯特拉的記載,大海牛的體長可以達到7-9米,身上有肥厚的脂肪,看上去有些像大水牛。
  • 世界上最慘的生物,只因為太好吃了,從發現到滅絕只用了27年
    世界上最慘的生物,只因為太好吃了,從發現到滅絕只用了27年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於我們大自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大自然也屬於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然而有很多時候,因為我們人類的原因讓這個系統失去了平衡,當然我們人類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生活越來越好,但是我們的生活環境跟以前相比簡直是大變樣了,在整個生物鏈中,有些生物已經到了快要滅絕的現象,有些生物多的成為我們人類的煩惱。
  • 從發現到滅絕只用了27年,只因為人類貪吃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生物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特點,我們的地球之所以可以這麼豐富多彩,是因為在我們的地球上有眾多的生物,其實有很多生物,它們誕生的歷史比人類的誕生歷史還要久,但是有很多生物經歷了大滅絕,優勝劣汰,所以很多生物也就被淘汰了。
  • 今天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入侵則是指外地生物進入另一地區,因為在此地區沒有天敵,會較快繁殖而形成種群,打破本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本地物種的生存造成威脅。生物入侵是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提供人類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原料。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2000年12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在這一天,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將舉辦系列宣傳活動,提高全社會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共建美麗地球家園。 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影響
    生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並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今天(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讓我們共同保護這些寶貴財富。  2.物種之間出現生態失調。氣候變化一個明顯後果是春天提早到來。植物開花、卵孵化,青蛙產卵都會提前。動植物為適應氣候變化,不斷地改變其活動範圍和行為,有些造成生態災難。例如,由於遷徙鳥類到達歐洲的時間太晚,以致其產下的後代錯過了毛毛蟲生長旺季,因缺少足夠的食物而生存困難。  3.物候期改變,生物節律被打亂。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黑線烏梢蛇:呆萌的另一面,是腹黑...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黑線烏梢蛇:呆萌的另一面,是腹黑的絞殺王 2020-06-27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為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籤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是這個公約的最早締約國之一。從1995年起,聯合國將每年的12月29日確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相互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礎之一。多種多樣的生物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於生態平衡,並為人類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科普一下 | 什麼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科普一下 | 什麼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又稱:生物多樣性國際日),是鑑於公共教育和增強民眾生態意識對在各層面執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要性,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世界上最慘的生物,從發現到滅絕僅僅用了27年,只因為太好吃了
    生態系統的平衡對於我們大自然來說非常的重要,但由於物種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類活動或自然災害的影響而導致一些其野生種群面臨絕滅,有些卻是出現泛濫成災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滅絕的海洋巨獸——大海牛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為「生物多樣性國際日」,以增加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指定這一天為國際日是以此慶祝1992年5月22日奈洛比會議最後通過的決議《生物多樣性公約》協議文本。
  • 【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一起做自然守護者!
    【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一起做自然守護者!月通過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增加人們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喚起全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為關愛生物多樣性貢獻一份力量。那麼究竟什麼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簡單地說,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它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次: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一起學習《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又稱:生物多樣性國際日),是鑑於公共教育和增強民眾生態意識對在各層面執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重要性,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12月20日通過了第55/201號決議,宣布每年5月22日,即《生物多樣性公約》通過之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萬物薈靈,養治有方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層次和聯合體中生命的多樣化,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生物多樣性離不開公眾的參與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產、生活都有密切聯繫。再過兩天,5月22日,是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華社渥太華5月22日電綜述: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強調重視與自然和諧相處新華社記者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鑑於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聯合國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相關活動首次通過在線方式舉行。
  • 地球的故事丨今天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誰來拯救它們?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慶祝生物多樣性行動的25周年」。確定這一主題是為了紀念《生物多樣性公約》生效第二十五周年,並強調國家和全球各級在實現各自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然而目前,地球上現存150萬種人類已知的動物,已滅絕的動物有700萬種之多。平均每一個小時,就有一種物種瀕臨滅絕。「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樣誕生?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關注身邊的自然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關注身邊的自然 2020-05-22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