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物質基礎。但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動植物等生物資源遭到了過度開發和利用。據預測,到2050年,地球上的物種將有1/4陷入滅絕的境地。生物鏈一旦斷裂,將直接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假如海洋空蕩蕩:一部自我毀滅的人類文明史》([英]卡魯姆·羅伯茨/著 吳佳其/譯)就通過諸多一手資料,講述了在人類貪婪的攫取下,海洋如何從過去的豐盈走向現今的空蕩蕩,其中觸目驚心的故事數不勝數。今天要說的主角是大海牛,從1741年發現並將其作為一個新物種,到1768年最後一頭被殺,它僅僅在人們的視野裡存在了短短的27年就宣告滅絕,僅僅是因為它的肉太好吃了。
◆過著悠閒自得的生活
1741年秋末,斯特拉的心情就像周圍的海水一樣暗淡。這位31歲的德國自然學家兼醫生此前在俄國科學委員會工作,他被彼得大帝指派與上尉白令乘坐「聖彼得號」遠徵北美洲,去尋找可能存在的「西北航道」,以縮短歐洲到中國的貿易距離。
在回程的路上,食物和水源的短缺,加上壞血病的肆虐,船員們一個接一個的倒下,而9月下旬開始一場接一場的風暴,使聖彼得號遊走在死亡的邊緣。
最終,在就要絕望的時刻,他們看到了陸地,命運之神將他們帶到了後來被命名為白令島的無人島上。而在這裡,斯特拉發現了大海牛——這個在人類歷史上僅僅存在了27年的憨厚可愛的動物。
由於大海牛被發現後僅僅存活了一段非常短暫的時間,斯特拉對它的描述也就成了唯一的文字記錄,據記錄,大海牛在白令島上享受著悠閒自得的生活。
「整個島嶼的沿岸,特別是河流入海的地方,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海藻,異常繁茂。整年都可以看到數量龐大的成群大海牛……
最大的大海牛深長7-9米,肚臍下方是他們身上最肥厚的地方,約有2.52米。肚臍以上看起來像是陸生生物,肚臍以下到尾巴處則像是魚類,頭的骨架跟馬差不多,但還覆蓋著皮肉,看起來有點像是水牛頭,特別是它的嘴唇,這種動物的眼睛挨著眼皮,跟綿羊的眼睛差不多大……腹部非常肥大,而且無論何時,它們的肚子都塞的滿滿的,並向外凸出,發出嘶嘶聲,從比例來看,像是青蛙的肚子。
這種動物群聚在海裡,就像陸地上的牛一樣,公母通常都是成雙成對,並把它們的幼獸推在前方。它們只為食物而忙碌,在水面上可以看到它們的背或是半個肚子,它們就跟陸生動物一樣,得花很長的時間緩慢而持續的咀嚼……
退潮時,它們從海灘遊入海裡;漲潮時,它們就回到海灘。通常我們和它們是如此接近,甚至拿根棍子就可以打到它們……它們一點都不怕人,當它們想要在水面上休息時,它們會躺在靠近小海灣的安靜海面上,隨著波浪輕輕漂動。」
起初船員們並沒有想過要殺大海牛來當食物吃,因為他們有更容易獲取的食物。但是,隨著營地周圍的食物來源越來越少,而且可能要在島上多待一個冬季,迫使船員們將注意力轉到大海牛身上。
◆第一個吃大海牛的人
船員們造出一個大鐵鉤,綁上很長的繩子,然後把鉤子投向正在進食的大海牛。可是大海牛的皮實在是太厚了,鉤子很難順利地鉤在大海牛身上,而且當大海牛逃到海裡時,還會把鉤子連繩子都一起帶走。
斯特拉回想起關於格陵蘭人捕鯨的描述,並利用那種方法,將魚叉綁在長繩的末端,由岸邊的40個人抓緊,六個人乘船悄悄靠近大海牛,把魚叉往大海牛身上插;等到大海牛一被擊中,岸邊的人就開始用力把大海牛拖上岸,船上的人則用刀子和刺刀攻擊它。
大海牛的血像噴泉一樣湧出,然後它就會變得虛弱下來,接著,在漲潮的時候,就可以把大海牛快速拖上岸。
大海牛的肉被想念家鄉小牛肉的船員們稱為美味珍饈,就連一向比較挑剔的斯特拉都忍不住大加讚賞:「這種動物的脂肪毫不油膩,也不鬆弛,而是緊實且雪白,在太陽底下曬上幾天後,就會變成黃色,風味類似美味的荷蘭奶油,煮沸後的脂肪,甜度與口味都要超過牛油,它的顏色和流動度就像新鮮的橄欖油,嘗起來則像是甜杏仁油,而且香氣和養分十足,我們喝上一杯也不會覺得噁心……老海牛肉的口感跟牛肉差不多,但不同於其他海洋及陸地動物,即使在最熱的夏天,將它放在戶外半個月以上都不會腐爛,儘管上面早已爬滿蒼蠅跟蠕蟲。」
斯特拉和他的夥伴們最終造好了新船,並在1742年8月逃離白令島。但在這塊新發現的土地上有著數量豐富的海獺,海豹,不可避免地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
前往那裡的狩獵探險活動便增加了許多。很快,大海牛的美味也被傳開了,很多獵人都在島上過冬,他們用跟白令的船員們一樣的方法捕獵大海牛充當食物。大海牛成了島上的風味美食。
◆大海牛從此消失
在斯特拉和船員們剛剛發現大海牛時,它們的數量曾經多到用斯特拉的話來說「足以供給所有勘察加人」,然而這種情形並沒有維持很久。
1755年,工程師賈卡列夫前往白令島及其附近的銅島尋找礦藏,他對於大海牛消失的速度趕到非常震驚,甚至向勘察加政府請願限制獵捕大海牛,然而這卻未能阻止事態進一步惡化。
1802年,馬丁·索爾在白令海的探險中寫道:「白令島最後一頭大海牛在1768年被殺,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見過大海牛。」
在斯特拉的描述中,這是一種溫和並且充滿感情的生物,他說:「我沒看出它們有很高的智慧,但它們確實超乎尋常地彼此相愛,當它們中的一頭受到攻擊,一些大海牛會上前去救它,並在它身旁圍成一圈,努力不讓它被拖上岸,另一些大海牛則試圖把小船弄翻,有些大海牛會壓住繩子,有些則試著把魚叉拔出,有時候,它們真的成功地救出了受到攻擊的大海牛,我也觀察到,一頭公大海牛連著兩天來到岸邊,凝望著已經死去的母大海牛。然而,無論有多少頭大海牛被殺害,它們都還是生活在同樣的地方。」
然而除了他簡短的記錄,我們今天再也無法想像這樣一群可愛的動物在巨藻間悠閒嬉戲的樣子了,也正是因為大海牛的善良溫和,造成了人類對它們毫無忌憚的大肆捕殺。
今天,我們從考古挖掘中得知,大海牛曾經分布的地方從日本一直延續到加州,白令島是它們最後的根據地。
早在白令的航行之前,其他地方的大海牛就已經滅絕了。如今我們只能從考古中發現的大海牛骨骼化石去推測這個1741年前從未出現在文字記載中的大型動物的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