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新舉措,物理選考6.5萬人保底的背後……

2020-12-01 騰訊網

轉載自:新校長傳媒2017-12-11

隨著2017年11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17〕45號),浙江新高考的新舉措終於出臺。

浙江新高考新舉措出臺

不過,距11月的選考已快過去一個月了。因此,新規破天荒地允許2016級考生可以重新考慮選考科目,即若干意見出臺後,如有考生覺得自己之前的選擇不滿意,允許重新選擇學考和選考的科目。

之所以說破天荒,因11月的學考選考,實際就是高考的一部分,學考成績對後續參加綜合評價招生等具有重要價值;而選考更不必說,就是選考科目高考成績的一部分,雖然還有第二次選考,但對多數考生,第一次成績也許就是最終成績。

那麼,允許重新選擇,是否意味著高考成績可以作廢?以及部分學生改變學考,選考後,由於人數發生變動,必然影響其他人學考和選考的賦分,這又怎麼處理?全部重新賦分?還是重新選擇後,離開的人重新考試,剩下的保持賦分不動?

這無論從高考規則還是成績確定上都是不嚴謹的,這也許是浙江新高考實施一年後,遇到的最大的難題和考試院採取的最無奈之舉。因事關重大,這樣的事後改變舉措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來形容也不過分,因此,文件發布也由省人民政府的名義出臺,以顯示慎重、重要和權威。

新高考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由不相關的兩部分組成,其中第一部分改變是針對2017級及以後的考生,調整學考和選考規則和時間。

學考選考方案當初是浙江新高考的一大亮點,和上海方案相比,浙江把學考選考合一,一張試卷,70分是學考,30分是選考,而且考試院出於最大的人性關懷,把考試時間定在浙江氣候最適宜的4月和10月。

但方案出臺,馬上遭至一線教師和家長的批評,因中學及任何學校,教學安排都是以學期為單位,拋開教學進度和安排,期間學校還要組織安排學生期中和期末考,選考時間定在4月和10月,幾乎在學期開學第一個月後,這讓中學如何安排教學進度?

學考選考一張試卷,真正具有區分度的是後30分,但30分讓出卷者如何把握試題類型,難度?當初很多人可是批評上海選考滿分只有70分而浙江是100分。其實仔細分析,浙江所謂的100分,去除70分的學考,只剩30分,不到上海的一半。而且浙江的學考選考除把選擇自由度全部開放給考生外,連選擇考試時間也完全交給考生,對考生實現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自主。但帶來的問題是:高三高二甚至高一同場競技,從搶跑到互相借對方做分母,最大自主背後就是人為造成教學、考試混亂和新的不公平。

因此,深化新高考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第一件事就是對學考和選考進行糾偏,規定自2017級高中生開始,必須先完成學考才能進行選考,這類似於考駕照,必須先理論考過關才能路考。這樣,實際上必須高三才能進行選考,杜絕了之前高二高三同臺競爭的場面。

記得之前評價浙江和上海方案,以及後續到來的全國新高考方案時,假設用方案設計的創新和系統的自由度作為指標來評價,以老高考為原點,創新和自主自由為橫坐標,浙江方案的改革創新相當於往前走了90碼,而上海方案只走了50碼,浙江領先上海40碼。

假如浙江新高考完美落地,這走的90碼和領先的40碼就是一個大膽的創新和了不起的進步。很遺憾,糾偏方案接下來要付諸實施的兩個舉措,現在看都是浙江方案的兩大敗筆。

浙江方案的兩大敗筆

不少人不理解,為何浙江不向上海取經?當初一省一市改革試點,雙方肯定多次互相交流取經的。但現在是事後看,假如這個問題放在方案設計之初,估計浙江的操盤者還會覺得,上海應該向浙江學習,理由是上海方案太保守了。浙江學考選考合一目的是減少高考次數,這本來就是新高考改革目標之一。其次,考試時間又充分體現了人性化,完全解決了氣溫環境對高考的影響,僅從這兩點看,都比上海創新和先進,哪有浙江學上海,反過來還差不多。

細心的家長(主要是2018級、2019級畢業生家長)會發現,按照新政,今後六月的高考又要考6門課了,不再是現在的語數外,這又退回了老高考了?!確實,2020年以後,每年六月將再次恢復老高考六門考試的模式,不同的是,不再是文綜和理綜,而是六選三其中的三門課。而且和老高考不同,修改後的選考還是可以考兩次,在一月已經進行了一次,每人都有了一個等級賦分,六月的第二次相當於錦上添花,心理壓力完全不同。

這個改變意味著浙江方案往回收縮,向上海方案靠攏,收縮尺度為20碼。

新高考方案的第二個敗筆就是,物理選考人數不尋常的降低。2017級,2018級人數雖然比其他科目少,但還在可以承受範圍。到2019級,雖然還沒最後選擇,但從11月的學考數據,各中學傳出的信息,應該不是很樂觀。

新高考3+3模式,從全國的後期將要實施的六選三到浙江已實施的七選三,由於六門或七門學科,知識體系不同,重要性不同,學習難度不同,學生群體不同(競賽生),大學專業錄取要求也不同,但最後投檔大學錄取的依據仍然是分數,而分數不是卷面分,是按參加人數的比例等級賦分,這就存在一個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問題。簡單舉例,如果某考生想考某大學某專業,該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物理、化學或技術,任何考生家長必然都會掂量考慮,選擇哪一個科目最容易獲得等級賦分。理論上,哪一個選考人數最多和你領先分母基數人群的位次越高,你最終取得的賦分越高。

在這個前提下,物理就成為第一個被遺棄的犧牲品(幸好數學必考),其次可能是化學。這沒辦法,誰叫物理學也難,考也難,更可怕的是物理(化學)還有一群參加奧賽的學霸。比賽還未開始,分子就被他們佔據了最好的一片看臺。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在上述選考規則下,各種因素形成的合力導致一個驅離效應,首先是最底層的考生逃離,然後逐級向上波及,到最後發生踩踏。

記得剛開始新高考時,有一個宣傳或者叫統計數據,根據各大學專業對科目的限制統計,發現選考物理可以報91%的專業,而化學只有64%,很多人,包括所有媒體都歡呼雀躍,向考生家長中學傳遞一致的信息,選擇物理是最好的,選擇餘地最大。我相信很多人當時都被這個信息誤導甚至蒙蔽過。

這個數據從統計學上當然對,但問題出在,它沒有告訴你全面的信息。官員,專家,媒體沒有告訴大眾的是,這物理的91%和化學64%中,有多少是重合的,更沒告訴你,這其中和生物,技術,甚至地理都是重合的。以及其中還包括了不限學科的大多數高校的人文外語社科類專業。

其實,單選物理的大學專業,目前國內大學情況呈一個倒金字塔形。頂端的北大清華,復交,浙大,國科大,中科大,和物理相關的工科理科都單選物理。越往下,單選物理的大學專業越少,多數是物理化學技術或物化生,甚至物化地。

我們看幾所大學的選科要求情況:

頂尖大學和物理相關的專業基本都是選物理,到了985中堅九校,很多就選物理或化學了,到了山東大學,普通大學,變成物理、化學或技術,或物化生;再往下,到二批次大學,以及三批次的專職院校,變成不限科目,換句話,選考任何科目可以報任何專業。

一些普通大學,工科選考科目為物理,化學,生物,或技術,實在想不出,機械、車輛,電氣等這些典型以物理為基礎的專業和生物有什麼關係?也許設計者粗心;也許大學招辦人員想當然,物化生就是原來的理綜,所以選考科目設計成物化生;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擔心限制太嚴招不到學生,所以生物,地理也放進去,或乾脆不限。

從大學選考科目的要求,繪製成圖形的話,就是一個倒三角形,越往下,一方面滿足科目多,三滿足之一就行,到了二批次院校,很多不要求具體選考科目。這樣的方案正好和賦分制完全背道而馳,賦分制的分數設置是正梯形,但大學選考科目要求和這相反,而賦分制,說直白一點,任何科目的賦分,高端賦分需要有低端基礎,即成績在普通大學,二本大學的考生做分母,否則就剩準備衝一流大學或參加競賽的物理生自己玩。

因此,大學專業對選考科目的要求,目前這樣的設計方案,對學生不選物理又進一步起了催化和加速的作用。儘管大道理人人都知道,不選物理,大學學工科,單《大學物理》這門課就很難過關,掛科是大概率事件。但在絕大多數家長考生眼裡,眼前的高考如何拿高分才是第一位的,就算選技術大學錄取進去學物理,學機械,學土木,學電氣等專業,也沒關係,大不了高考完再去補課,或者進大學繼續補,總有解決辦法。誰宣稱不選物理就100%要掛科退學?但選科不當,高考差三分,那可是一大操場人,由於分低進不去自己心儀大學,這才是大事。

物理選考6.5萬人保底的背後……

再看意見的第二部分,浙江省考試院出臺的保底6.5萬人的政策,關於這6.5萬數字的來歷,文件中已有解釋,就是前五年在浙江招生的普通高校的理科和工科的平均人數,以此作為保障機制啟動,規定物理選考賦分的最低人數。

設立最低人數,這是當初各方提出的糾偏十多個方案其中第一個,學股市熔斷,設立最低保障人數。這樣的方案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其他各種方法如實施都有更大的後遺問題,但高考選考某一科目設置最低保障,從法律上來說,卻無章可循。當初新高考改革政策出臺,留有過這樣的補充規定的口子嗎?事後改規則,成績可以作廢合理嗎?某一科人數下降就要「保底」?如果不是物理,是技術人數最少呢?家長社會還有反響應嗎?估計任何人都不會把這當回事。

即使物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社會並不需要這麼多人學物理,物理人數只需保證211以上和部分普通大學的大學專業人數即可,但最終還是物理重要以及物理家長的訴求上了上風,考試院同意更改規則。

來看設置保障人數的極端情況,補充意見政策剛出臺,就有不少人看出了問題。假如選考人數出現極端情況,只有650人選考物理,按保障人數和賦分規則,所有人都是100分,因補充意見規定賦分從高往低;假如只有3萬人選考,則最低分是70分。如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否很荒唐?先不說,一個人參加選考,隨便打幾個鉤就有70分;從另一方面,和其他沒啟動保底的科目比,設立保障人數,如選考人數低於6.5萬,賦分就產生失真,某種程度上,相當於給參加物理的考生加分。雖然6.5萬人選考和10萬人選考比,各個等級的賦分人數都要少三分之一,總體上滿分及各級賦分人數減少,但單個看,則不同程度上給所有人加了分,包括100者。

因此,個人估計,考試院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是,補充意見出臺後,選考物理的人數大於6.5萬,這個保底沒實際參與賦分。這樣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局面,會宣布新高考改革,三年的試點,從17到19平穩落地。

但6.5萬保底出臺後,選考物理人數會是多少,會超過6.5萬人嗎?甚至超過18選考物理人數?還是只有5萬,甚至更低?

補充意見出臺後,可能會帶來什麼結果?

簡單分析一下選考物理的人群走向:

根據網上數據,11月的選考學考人數,學考物理有20586人,參考最近幾年高考人數和英語學考人數,浙江高考考生總數在25萬人左右。假如11月學考物理的都是2016級的考生,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推出,剩下可能選考物理的最大人數為5萬人左右。

補充意見出臺後,可能會什麼結果?

剩下的5萬人因為有保底6.5萬,全部選擇選考物理;其次,之前一些因為擔心物理人數少,又等不及考試政策的,放棄物理選擇其他科目的這部分考生,重新選擇物理,但這部分人有多少,不得而知。因此,能否填滿剩下的1.5萬缺口,也難以估計。

我們再仔細去分析這5萬人的組成,或者進一步放大,新規補充意見出來了,假設有5-7萬人可能選擇物理。

這批人,可以分成堅決派、搖擺不定派和回流派。

堅決派不用討論,這部分人基本都是物理成績好,對拿賦分有信心或者對可能因為人數少導致賦分低(3-6分)有準備的。重要的是搖擺派(包括回流派),這部分人是否因為新規而選擇物理,則任何人都難做出準備分析和判斷。

對任何準備選物理,或擔心物理賦分低的家長考生來說,保底政策6.5萬出臺,只是減緩了物理人數少的分數損失,因報名結果要完成才知道,你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任何這部分考生家長都會評估,假如選擇物理,考生在物理可能的5-7萬人數中,按自己的實力會賦分多少,選考化學,生物,地理,技術又可能會賦分多少,雖然任何人都不可能準確定位,但多少還是有大概的數值。理由很簡單,之所以搖擺,說明物理實力並不強大,也許名次就是在5-7萬這個位置。去物理,也許就是做分母,選其他也許位置會高一些。

高校的選考要求還未出臺,如果改變不大,或者只是985大學改,普通大學和二批次大學,仍然是上面那樣的選考要求,物化生,物化技等,或者不限。處於普大學或二本大學的考生,其中一些多少會明白,在考同一所大學的某個專業時,選考物理勝算大,還是其他?即使在物理有6.5萬保底的條件下。另外,考生是否重選物理,部分中學還受到重新組織物理班的條件的影響。

另一方面,設立6.5萬保底,如果人數低於6.5萬,人數越低,選擇物理的越受益,而且人數越少,成績最差的這部分越受益。如到3萬人,最低也能拿70分,這樣的賦分結果,會不會吸引學霸們希望的做分母的考生回流呢?

這樣的結果也是難以預期的,還是因為選考報名的信息隔絕,你不知道他人的報名情況,所以你無法判斷總人數,也無法判斷你再其中所處的位置。

只有一點清晰,儘管設立了保障人數,但需要選擇的這部分考生家長都知道,你是去物理6.5萬人左右做分母,還是選擇其他做分母,或做分子,哪個更勝算?

假如,高校專業單限物理人數增加,尤其是普通大學和二本大學要增加,因為這個時候,物理要增加的是需要賦分的中層和底座,而不是塔尖(的群體)。

列一下數據更清晰容易理解,浙江高考基本數據:考生總人數25萬左右,新高考一段線20%,大約5萬餘人,二段線比例60%,一二段合計人數13萬人左右。物理保障人數設置為6.5萬人,大約為一二段大學招生的50%(理工科招生人數)。

在目前情形下,物理人數要增加,最理想情況為名次10-25萬之間的考生加入(其他科也一樣)。以下言論不帶任何歧視性,所有科目要面對的現實是,都需要二段中下及以下的考生參加選考(賦分底座),才能保證各科選考人數超過10萬人。但二段及以下的高校,在專業科目要求時,幾乎都是不限。或很少選擇物理化學技術,在這樣的要求條件下,有何理由,讓這個段次的12萬考生,不去選歷史政治地理技術生物化學,而選物理?

說到底,是選考模型出了問題,等級賦分制需要相當大的人群樣本,而且最好人群結構差別不大,對於不同科目,設置不同條件,難度大的科目,招生通道放寬(如物理),這樣才能保證各科賦分趨於相近。當然你也可以認為,完全交給市場調節,即使某一科人數只有1萬人選,也不影響招考,也不會影響新高考改革結果的評價。

還有一個解決辦法,考生分層,類似上海春季高考,一二批次和三批次分開,從選考到高考分成兩個類型。這樣考生層次結構會得到改善。

設為星標 第一時間收穫趣文

相關焦點

  • 浙江新高考制度調整 物理選考最低保障人數為6.5萬
    浙江省新高考制度出現調整,特別針對物理選考人數下降出臺了解決辦法。昨晚八點半,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省教育廳發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針對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問題,實行最低人數保障機制。
  • 高考選考要不要選物理? 聽聽他們怎麼說!
    記者從我市部分高中了解到,此番選考物理的考生較往年有所減少,尤其是在一些普通高中,學生棄考物理的現象較為普遍。事實上,物理學科「遇冷」,並非一朝一夕。此前就有媒體報導,從往年的報考統計數據來看,在實行新高考改革的上海,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僅佔總數的30%;浙江的近30萬考生中,選考物理的也只有8萬人。
  • 浙江30萬高二考生物理選考人數驟降至1.2萬人? 省考試院闢謠:傳言...
    昨天下午,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官方微信上發布了一條闢謠消息——  最近一份來歷不明的報考數據在家長群和網絡中流傳,聲稱「2016級全省高二學生報名參加11月份選考共30萬考生,其中選考物理的考生從以往的7萬-8萬餘人驟降至1.2萬人」。  經核查,此傳言不實。
  • 家長發現新高考賦分漏洞喜不自勝,異想天開大夢方醒羞得滿臉通紅
    上圖是浙江選考科目等級劃分和賦分制度,我們根據這張圖來說明一下。注意:浙江物理屬於選考,山東以及新加入3+1+2省份可以把物理當成選考科化學,在根據自己的賦分方法換算就行了。也就是說假如6.5萬考生選考物理,卷面成績排前1%的考生,賦分為100分,即有650名考生滿分;如果只有3萬名考生選考物理,如果同樣也去前1%,那就只有300名考生滿分,但按照新辦法,仍然有650名考生滿分。
  • 物理選考人數如果少於6.5萬 以6.5萬為基數賦分
    (資料照片)  浙江在線11月2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沈蒙和)經過三年試點,浙江承擔的高考綜合改革現已平穩落地並將繼續深化和完善。在全面深入調研和廣泛徵求意見基礎上,根據新形勢新要求,浙江省人民政府近日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2020屆浙江選考物理考生將迎重大利好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實習記者 胡語彤)教育部於2018年初下發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給出了12個門類下的92個專業類的可選科目和選考要求,為高校專業選科給出了「官方指南」。6個試點省市的考生們,也將在今年迎來這份指南的正式落地。
  • 浙江2020年學考選考人數是多少
    1月6日至8日,2020年浙江省首場「高考」將拉開序幕,共有52.6萬人參加。本次學考和選考共設10個科目,歷時3天。  1浙江學考選考人數  2020年浙江首場學考選考開考。
  • 浙江高考選考科目如何賦分
    浙江是最先是實行新高考的地區,打破了常規將原來的文理分科變成了七選三(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中選3門)自由組合。高考再不是數語外加文綜的形式,而是數語外加三個組合的選考分數。選考科目按等級賦分,每門滿分100分,以高中學考成績合格為賦分前提,根據事先公布的比例確定等級,每個等級分差為3分,起點賦分40分。浙江等級賦分共計21個等級,人數比例就是1%、2%、3%、4%、5%、6%、7%、8%、7%、7%、7%、7%、7%、7%、6%、5%、4%、3%、2%、1%、不超過1%。
  • 『浙江高考選考時間安排』2020浙江高考5月8日起進行信息確認
    4月24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公布2020年高考外語、選考科目考試時間表。浙江高考外語、選考於2020年7月8-10日進行。已報考2020年浙江省普通高考的考生可於5月8日9:00至5月15日 17:00進行考試信息確認。
  • 浙江:新高考選考,他們為何選擇物理?總有一個原因適合你
    4月7日至9日,浙江學子參加2018年4月學考選考,接受國家選才。物理是理工科的一大基礎,是否選考物理,不光是教育專家,連普通家長和學子都很關注。記者分別蹲守杭州學軍中學、杭州高級中學、杭州十四中學、浙江大學附屬中學等處,聽一聽學子聲音,看看他們為什麼選考物理。
  • 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麼辦
    浙江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選考人數下降問題,正持續引發輿論關注。圖為2017年6月8日,浙江義烏市,在義烏市第四中學考點,考生在結束了最後一門考試後走出考場。本來,按照這樣的選科優勢,選物理的學生會更多。但是,從浙江和上海高考學生的選考情況看,2017屆學生選擇物理的學生偏少。在浙江,選考物理科目的學生有逐漸減少的趨勢。根據浙江省教育考試院、浙江省教育廳公布的數據,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共29.13萬考生(其中25.01萬人報名普通高校招生)。
  • 再強調一次,新高考模式下這14個省份的考生,選考物理真的重要
    具體而言,2021年北京、天津、海南、山東、上海市、浙江6省份採用新高考的「3+3」和「6選3」(浙江省是「7選3」)模式;江蘇、河北、湖北、遼寧、廣東、湖南、重慶、福建8省份採用新高考「3+1+2」模式。
  • 新高考重磅!2020年1月浙江所有選考科目和英語真題答案來了!
    物理一直以來是在新高考中最起起落落的一門科目。在一開始的時候,由於物理學起來不容易,所以很多學生會選擇放棄物理。然後,由於選擇物理的學生實在太少,浙江出了一個物理的保底機制政策。這個政策是這樣的,如果物理的選考科目人數沒有達到一定數目,那麼就會啟動保底機制,分數不會低於最低分。
  • 新高考化學、生物選考情況如何?選考化學有哪些專業可選?
    比如第二批新高考改革地區的山東省在2017年的數據如下,2018年數據暫時沒有。一、3+3和3+2+1地區選課數據統計通過上表看出,2017年選課最多的科目是地理,其次是生物,化學排在生物之後,各地市總體有差別,但基本情況差不多。但是,到了2018年,這種情況發生很大變化,目前選擇最多的是物理學科,這個跟政策的調整有很大關係。
  • 2019浙江高考選科:985高校單限物理專業統計
    2019浙江高考選科:985高校單限物理專業統計 2018-01-24 00:31 來源:新東方網編輯整理 作者:
  • 今年要求選考物理的大學專業增加對考生意味著什麼?
    (資料圖)跟往年相比,今年浙江考生填報高考志願將面臨一系列新情況。這兩天,安吉縣教科研中心葉軍老師辦公室,請他指導高考志願填報的家長又排起長隊。葉軍曾任安吉高級中學副校長等職務,這些年除了教書育人,他還一直悉心鑽研,指導學生填志願,成了省內知名的志願填報專家。
  • 新高考選考科目計分方式探討
    圖片來源:攝圖網摘要:在新高考綜合改革中,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選考成績作為高考成績的組成部分。高考選考科目由於考生能力和題目難易度不同,原始分無法進行比較。關鍵詞:高考;高考改革;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學業水平標準;校準分2017年新高考改革率先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實施,亮點之一是文理不分科「3+3」考試科目設置:統考科目3門(語文、數學、外語),選考科目3門(上海市6選3,浙江省7選3)。在計分方式上,統考科目使用原始分,每科滿分150分。
  • 浙江教育考試院權威解答新學考、選考的25個問題
    6. 選考科目一共要考幾門?可以考幾次?2年有效期是怎麼計算的?  答:選考科目每個考生要考3門,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門學考科目中選3門作為自己的高考選考科目。每科最多可以考2次,成績2年有效。
  • 今起寧波6萬人參加學考選考
    本報訊(記者 李臻 通訊員 黃梓馨) 今天起,全市 6萬餘名考生將參加為期三天的學考選考。 記者獲悉,2021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將於1月6日—8日舉行,全省赴考人數為 55萬人。
  • 2020年大理大學擬在浙江招生普通高校專業(類)選考科目要求
    2020年大理大學擬在浙江招生普通高校專業(類)選考科目要求 ,歷史,地理(3門科目考生選考其中一門即可報考)   本科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物理(1門科目考生必須選考方可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