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新校長傳媒2017-12-11
隨著2017年11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17〕45號),浙江新高考的新舉措終於出臺。
浙江新高考新舉措出臺
不過,距11月的選考已快過去一個月了。因此,新規破天荒地允許2016級考生可以重新考慮選考科目,即若干意見出臺後,如有考生覺得自己之前的選擇不滿意,允許重新選擇學考和選考的科目。
之所以說破天荒,因11月的學考選考,實際就是高考的一部分,學考成績對後續參加綜合評價招生等具有重要價值;而選考更不必說,就是選考科目高考成績的一部分,雖然還有第二次選考,但對多數考生,第一次成績也許就是最終成績。
那麼,允許重新選擇,是否意味著高考成績可以作廢?以及部分學生改變學考,選考後,由於人數發生變動,必然影響其他人學考和選考的賦分,這又怎麼處理?全部重新賦分?還是重新選擇後,離開的人重新考試,剩下的保持賦分不動?
這無論從高考規則還是成績確定上都是不嚴謹的,這也許是浙江新高考實施一年後,遇到的最大的難題和考試院採取的最無奈之舉。因事關重大,這樣的事後改變舉措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來形容也不過分,因此,文件發布也由省人民政府的名義出臺,以顯示慎重、重要和權威。
新高考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由不相關的兩部分組成,其中第一部分改變是針對2017級及以後的考生,調整學考和選考規則和時間。
學考選考方案當初是浙江新高考的一大亮點,和上海方案相比,浙江把學考選考合一,一張試卷,70分是學考,30分是選考,而且考試院出於最大的人性關懷,把考試時間定在浙江氣候最適宜的4月和10月。
但方案出臺,馬上遭至一線教師和家長的批評,因中學及任何學校,教學安排都是以學期為單位,拋開教學進度和安排,期間學校還要組織安排學生期中和期末考,選考時間定在4月和10月,幾乎在學期開學第一個月後,這讓中學如何安排教學進度?
學考選考一張試卷,真正具有區分度的是後30分,但30分讓出卷者如何把握試題類型,難度?當初很多人可是批評上海選考滿分只有70分而浙江是100分。其實仔細分析,浙江所謂的100分,去除70分的學考,只剩30分,不到上海的一半。而且浙江的學考選考除把選擇自由度全部開放給考生外,連選擇考試時間也完全交給考生,對考生實現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和自主。但帶來的問題是:高三高二甚至高一同場競技,從搶跑到互相借對方做分母,最大自主背後就是人為造成教學、考試混亂和新的不公平。
因此,深化新高考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第一件事就是對學考和選考進行糾偏,規定自2017級高中生開始,必須先完成學考才能進行選考,這類似於考駕照,必須先理論考過關才能路考。這樣,實際上必須高三才能進行選考,杜絕了之前高二高三同臺競爭的場面。
記得之前評價浙江和上海方案,以及後續到來的全國新高考方案時,假設用方案設計的創新和系統的自由度作為指標來評價,以老高考為原點,創新和自主自由為橫坐標,浙江方案的改革創新相當於往前走了90碼,而上海方案只走了50碼,浙江領先上海40碼。
假如浙江新高考完美落地,這走的90碼和領先的40碼就是一個大膽的創新和了不起的進步。很遺憾,糾偏方案接下來要付諸實施的兩個舉措,現在看都是浙江方案的兩大敗筆。
浙江方案的兩大敗筆
不少人不理解,為何浙江不向上海取經?當初一省一市改革試點,雙方肯定多次互相交流取經的。但現在是事後看,假如這個問題放在方案設計之初,估計浙江的操盤者還會覺得,上海應該向浙江學習,理由是上海方案太保守了。浙江學考選考合一目的是減少高考次數,這本來就是新高考改革目標之一。其次,考試時間又充分體現了人性化,完全解決了氣溫環境對高考的影響,僅從這兩點看,都比上海創新和先進,哪有浙江學上海,反過來還差不多。
細心的家長(主要是2018級、2019級畢業生家長)會發現,按照新政,今後六月的高考又要考6門課了,不再是現在的語數外,這又退回了老高考了?!確實,2020年以後,每年六月將再次恢復老高考六門考試的模式,不同的是,不再是文綜和理綜,而是六選三其中的三門課。而且和老高考不同,修改後的選考還是可以考兩次,在一月已經進行了一次,每人都有了一個等級賦分,六月的第二次相當於錦上添花,心理壓力完全不同。
這個改變意味著浙江方案往回收縮,向上海方案靠攏,收縮尺度為20碼。
新高考方案的第二個敗筆就是,物理選考人數不尋常的降低。2017級,2018級人數雖然比其他科目少,但還在可以承受範圍。到2019級,雖然還沒最後選擇,但從11月的學考數據,各中學傳出的信息,應該不是很樂觀。
新高考3+3模式,從全國的後期將要實施的六選三到浙江已實施的七選三,由於六門或七門學科,知識體系不同,重要性不同,學習難度不同,學生群體不同(競賽生),大學專業錄取要求也不同,但最後投檔大學錄取的依據仍然是分數,而分數不是卷面分,是按參加人數的比例等級賦分,這就存在一個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問題。簡單舉例,如果某考生想考某大學某專業,該專業選考科目要求物理、化學或技術,任何考生家長必然都會掂量考慮,選擇哪一個科目最容易獲得等級賦分。理論上,哪一個選考人數最多和你領先分母基數人群的位次越高,你最終取得的賦分越高。
在這個前提下,物理就成為第一個被遺棄的犧牲品(幸好數學必考),其次可能是化學。這沒辦法,誰叫物理學也難,考也難,更可怕的是物理(化學)還有一群參加奧賽的學霸。比賽還未開始,分子就被他們佔據了最好的一片看臺。結果大家都看到了,在上述選考規則下,各種因素形成的合力導致一個驅離效應,首先是最底層的考生逃離,然後逐級向上波及,到最後發生踩踏。
記得剛開始新高考時,有一個宣傳或者叫統計數據,根據各大學專業對科目的限制統計,發現選考物理可以報91%的專業,而化學只有64%,很多人,包括所有媒體都歡呼雀躍,向考生家長中學傳遞一致的信息,選擇物理是最好的,選擇餘地最大。我相信很多人當時都被這個信息誤導甚至蒙蔽過。
這個數據從統計學上當然對,但問題出在,它沒有告訴你全面的信息。官員,專家,媒體沒有告訴大眾的是,這物理的91%和化學64%中,有多少是重合的,更沒告訴你,這其中和生物,技術,甚至地理都是重合的。以及其中還包括了不限學科的大多數高校的人文外語社科類專業。
其實,單選物理的大學專業,目前國內大學情況呈一個倒金字塔形。頂端的北大清華,復交,浙大,國科大,中科大,和物理相關的工科理科都單選物理。越往下,單選物理的大學專業越少,多數是物理化學技術或物化生,甚至物化地。
我們看幾所大學的選科要求情況:
頂尖大學和物理相關的專業基本都是選物理,到了985中堅九校,很多就選物理或化學了,到了山東大學,普通大學,變成物理、化學或技術,或物化生;再往下,到二批次大學,以及三批次的專職院校,變成不限科目,換句話,選考任何科目可以報任何專業。
一些普通大學,工科選考科目為物理,化學,生物,或技術,實在想不出,機械、車輛,電氣等這些典型以物理為基礎的專業和生物有什麼關係?也許設計者粗心;也許大學招辦人員想當然,物化生就是原來的理綜,所以選考科目設計成物化生;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擔心限制太嚴招不到學生,所以生物,地理也放進去,或乾脆不限。
從大學選考科目的要求,繪製成圖形的話,就是一個倒三角形,越往下,一方面滿足科目多,三滿足之一就行,到了二批次院校,很多不要求具體選考科目。這樣的方案正好和賦分制完全背道而馳,賦分制的分數設置是正梯形,但大學選考科目要求和這相反,而賦分制,說直白一點,任何科目的賦分,高端賦分需要有低端基礎,即成績在普通大學,二本大學的考生做分母,否則就剩準備衝一流大學或參加競賽的物理生自己玩。
因此,大學專業對選考科目的要求,目前這樣的設計方案,對學生不選物理又進一步起了催化和加速的作用。儘管大道理人人都知道,不選物理,大學學工科,單《大學物理》這門課就很難過關,掛科是大概率事件。但在絕大多數家長考生眼裡,眼前的高考如何拿高分才是第一位的,就算選技術大學錄取進去學物理,學機械,學土木,學電氣等專業,也沒關係,大不了高考完再去補課,或者進大學繼續補,總有解決辦法。誰宣稱不選物理就100%要掛科退學?但選科不當,高考差三分,那可是一大操場人,由於分低進不去自己心儀大學,這才是大事。
物理選考6.5萬人保底的背後……
再看意見的第二部分,浙江省考試院出臺的保底6.5萬人的政策,關於這6.5萬數字的來歷,文件中已有解釋,就是前五年在浙江招生的普通高校的理科和工科的平均人數,以此作為保障機制啟動,規定物理選考賦分的最低人數。
設立最低人數,這是當初各方提出的糾偏十多個方案其中第一個,學股市熔斷,設立最低保障人數。這樣的方案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其他各種方法如實施都有更大的後遺問題,但高考選考某一科目設置最低保障,從法律上來說,卻無章可循。當初新高考改革政策出臺,留有過這樣的補充規定的口子嗎?事後改規則,成績可以作廢合理嗎?某一科人數下降就要「保底」?如果不是物理,是技術人數最少呢?家長社會還有反響應嗎?估計任何人都不會把這當回事。
即使物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社會並不需要這麼多人學物理,物理人數只需保證211以上和部分普通大學的大學專業人數即可,但最終還是物理重要以及物理家長的訴求上了上風,考試院同意更改規則。
來看設置保障人數的極端情況,補充意見政策剛出臺,就有不少人看出了問題。假如選考人數出現極端情況,只有650人選考物理,按保障人數和賦分規則,所有人都是100分,因補充意見規定賦分從高往低;假如只有3萬人選考,則最低分是70分。如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否很荒唐?先不說,一個人參加選考,隨便打幾個鉤就有70分;從另一方面,和其他沒啟動保底的科目比,設立保障人數,如選考人數低於6.5萬,賦分就產生失真,某種程度上,相當於給參加物理的考生加分。雖然6.5萬人選考和10萬人選考比,各個等級的賦分人數都要少三分之一,總體上滿分及各級賦分人數減少,但單個看,則不同程度上給所有人加了分,包括100者。
因此,個人估計,考試院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是,補充意見出臺後,選考物理的人數大於6.5萬,這個保底沒實際參與賦分。這樣的結局是皆大歡喜的局面,會宣布新高考改革,三年的試點,從17到19平穩落地。
但6.5萬保底出臺後,選考物理人數會是多少,會超過6.5萬人嗎?甚至超過18選考物理人數?還是只有5萬,甚至更低?
補充意見出臺後,可能會帶來什麼結果?
簡單分析一下選考物理的人群走向:
根據網上數據,11月的選考學考人數,學考物理有20586人,參考最近幾年高考人數和英語學考人數,浙江高考考生總數在25萬人左右。假如11月學考物理的都是2016級的考生,這樣,可以最大限度推出,剩下可能選考物理的最大人數為5萬人左右。
補充意見出臺後,可能會什麼結果?
剩下的5萬人因為有保底6.5萬,全部選擇選考物理;其次,之前一些因為擔心物理人數少,又等不及考試政策的,放棄物理選擇其他科目的這部分考生,重新選擇物理,但這部分人有多少,不得而知。因此,能否填滿剩下的1.5萬缺口,也難以估計。
我們再仔細去分析這5萬人的組成,或者進一步放大,新規補充意見出來了,假設有5-7萬人可能選擇物理。
這批人,可以分成堅決派、搖擺不定派和回流派。
堅決派不用討論,這部分人基本都是物理成績好,對拿賦分有信心或者對可能因為人數少導致賦分低(3-6分)有準備的。重要的是搖擺派(包括回流派),這部分人是否因為新規而選擇物理,則任何人都難做出準備分析和判斷。
對任何準備選物理,或擔心物理賦分低的家長考生來說,保底政策6.5萬出臺,只是減緩了物理人數少的分數損失,因報名結果要完成才知道,你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任何這部分考生家長都會評估,假如選擇物理,考生在物理可能的5-7萬人數中,按自己的實力會賦分多少,選考化學,生物,地理,技術又可能會賦分多少,雖然任何人都不可能準確定位,但多少還是有大概的數值。理由很簡單,之所以搖擺,說明物理實力並不強大,也許名次就是在5-7萬這個位置。去物理,也許就是做分母,選其他也許位置會高一些。
高校的選考要求還未出臺,如果改變不大,或者只是985大學改,普通大學和二批次大學,仍然是上面那樣的選考要求,物化生,物化技等,或者不限。處於普大學或二本大學的考生,其中一些多少會明白,在考同一所大學的某個專業時,選考物理勝算大,還是其他?即使在物理有6.5萬保底的條件下。另外,考生是否重選物理,部分中學還受到重新組織物理班的條件的影響。
另一方面,設立6.5萬保底,如果人數低於6.5萬,人數越低,選擇物理的越受益,而且人數越少,成績最差的這部分越受益。如到3萬人,最低也能拿70分,這樣的賦分結果,會不會吸引學霸們希望的做分母的考生回流呢?
這樣的結果也是難以預期的,還是因為選考報名的信息隔絕,你不知道他人的報名情況,所以你無法判斷總人數,也無法判斷你再其中所處的位置。
只有一點清晰,儘管設立了保障人數,但需要選擇的這部分考生家長都知道,你是去物理6.5萬人左右做分母,還是選擇其他做分母,或做分子,哪個更勝算?
假如,高校專業單限物理人數增加,尤其是普通大學和二本大學要增加,因為這個時候,物理要增加的是需要賦分的中層和底座,而不是塔尖(的群體)。
列一下數據更清晰容易理解,浙江高考基本數據:考生總人數25萬左右,新高考一段線20%,大約5萬餘人,二段線比例60%,一二段合計人數13萬人左右。物理保障人數設置為6.5萬人,大約為一二段大學招生的50%(理工科招生人數)。
在目前情形下,物理人數要增加,最理想情況為名次10-25萬之間的考生加入(其他科也一樣)。以下言論不帶任何歧視性,所有科目要面對的現實是,都需要二段中下及以下的考生參加選考(賦分底座),才能保證各科選考人數超過10萬人。但二段及以下的高校,在專業科目要求時,幾乎都是不限。或很少選擇物理化學技術,在這樣的要求條件下,有何理由,讓這個段次的12萬考生,不去選歷史政治地理技術生物化學,而選物理?
說到底,是選考模型出了問題,等級賦分制需要相當大的人群樣本,而且最好人群結構差別不大,對於不同科目,設置不同條件,難度大的科目,招生通道放寬(如物理),這樣才能保證各科賦分趨於相近。當然你也可以認為,完全交給市場調節,即使某一科人數只有1萬人選,也不影響招考,也不會影響新高考改革結果的評價。
還有一個解決辦法,考生分層,類似上海春季高考,一二批次和三批次分開,從選考到高考分成兩個類型。這樣考生層次結構會得到改善。
設為星標 第一時間收穫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