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至9日,浙江學子參加2018年4月學考選考,接受國家選才。物理是理工科的一大基礎,是否選考物理,不光是教育專家,連普通家長和學子都很關注。
記者分別蹲守杭州學軍中學、杭州高級中學、杭州十四中學、浙江大學附屬中學等處,聽一聽學子聲音,看看他們為什麼選考物理。
理由一:讓文科和理性思維均衡發展
浙大附中高三年級的羅同學,喜歡政法類學科,夢想成為律師,在法庭上舌戰群儒。她媽媽徐女士是文科女,現在在中學教英語,但心中總有一個小小的缺憾,有時候覺得自己思維跑得太快,別人跟不上。作為家長,希望女兒吸取她的「教訓」,別只讀文科,文理兼修,讓文科和理性思維均衡發展。於是,在文科之外,又選修物理,選考科目成了歷史、政治和物理。
當然,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徐女士覺得報志願時,文科類學校會要求考政史,理工類學校會要求考物理,「歷史+政治+物理」的「混搭」,會讓孩子以後的選擇面更廣。
文理兼修,不至於白白錯失選擇好專業的良機。比如想當臨床醫生,如果選的科目都是文科,醫學院又怎麼會向你伸出橄欖枝呢?
理由二:以後大學專業好選一點
人活一輩子,專業很重要。正所謂「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其實,無論男女,入錯行同樣很糾結。
杭高一位家長滿心希望女兒進入清華、北大或者上海交大,理工科學生當然要選考物理。進名校學習信息學,清華大學是一種理想的選擇。
的確,信息學令人神往,而且風頭正健,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都有關係,代表先進生產力。君不見,杭師大驕子馬雲發達於阿里巴巴;清華大學姚期智院士的得意門生樓天城,研發無人駕駛,已有眉目;摩拜單車的創始人兼總裁、浙江東陽80後姑娘胡瑋煒,短短幾年,因為網際網路+自行車賺得盆滿缽滿,不都是因為他們坐上了網際網路的風口嗎?學習信息學,或許就有機會飛上天呢。
杭十四中考點,一位姓崔的同學選擇混搭科目組合:歷史、政治+物理,其動因也是為了大學讀個好專業。他說:「有些專業對物理這一科有要求。物理雖然難一點,但是選考物理,以後大學專業好選一點。」
理由三:為了進名校
有人選考物理,是為了進「985」、「211」、雙一流名校。
家住杭州餘杭好運街的石先生,特意從家開車過來,給兒子送水餃。石先生說,兒子的選考科目是歷史、地理和物理,上次物理和地理考了80多分,不夠理想,「希望他這次可以考到97分,衝一下浙江大學。」
學軍中學高三朱同學同樣瞄準名校。「我選考物化生,物理和化學考了100,不用再考。生物只有97,再考一次,爭取100分。」朱同學說,自己的目標是清華大學,班裡幾個同學第一次選考就考了滿分300分,自己很有緊迫感,為了3分,只有拼了。
有些名校的確有選考物理的要求。就拿浙大2018年自主招生來說吧,考物理已是慣例。以往考試科目為數學、語文、外語、物理,今年新增一門化學。「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似乎又回來了。
浙大為什麼這麼重視物理和化學呢?相關負責人表示,物理與化學不僅對大學學習知識儲備非常重要,而且是考察學生基本素質與能力的測量工具。物理和化學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將化學列入考試科目,體現出未來選課的引導。
理由四:因為熱愛
我選考物理,因為我熱愛,杭十四中高三學生徐同學就是這麼想的。
「因為我是男孩,熱愛物理,覺得物理特別有意思,對於培養思維很有幫助。」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自己懂了很多,對於生活中很多看似高深莫測的現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識來解釋。
實際,文科生也該學點物理,不然考試也會捉襟見肘。例如,本次歷史選考,問1905年,愛因斯坦取得了什麼成就以及論述他的科學精神。
不懂物理,還真不知道說點什麼。1905年,愛因斯坦幹了什麼事情呢?原來,1905年是又一個宇宙「奇蹟年」,是物理史上最偉大的年份之一,也是愛因斯坦一生中最光輝的時刻。愛因斯坦在當年橫空出世,作為專利局小職員的他連續發表幾篇論文,包括現代物理學中三項偉大的成就:分子運動論、狹義相對論和光量子假說,徹底地改變了現代物理學的面貌(請以課本論述為準)。這道愛因斯坦的題,竟然佔了6分分值,你看,不學物理,考歷史都要吃虧呢。
理由五:出於國家需要、政策引導
選考物理,還是因為國家需要。
去年和今年,進行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浙江和上海相繼完善政策,建立保障機制,促使學生選考情況與國家專業人才選拔培養要求相統一。
浙江去年底發布完善學考選考工作的通知,當物理選考某次考試賦分人數少於保障數量時,以保障數量為基數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從今年4月選考起實施。
根據新華社報導,就在今年4月4日,上海公布《關於進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引導機制,引導促進高校精準合理提出選考科目要求;建立保障機制,促使學生選考情況與國家專業人才選拔培養要求相統一。
意見明確,引導在滬招生院校按照國家要求,根據專業人才培養對學生學科專業基礎的需要,科學合理設置選考科目要求。對於確需物理學科基礎的理工類專業,在滬招生院校須體現引導考生選考物理科目的明確要求。
為使學生選學選考情況與國家專業人才選拔培養需求更加匹配,意見明確,建立選考科目保障機製作為「調節槓桿」。基本規則是:當特定選考科目考試賦分人數少於保障基數時,以保障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當特定選考科目考試賦分人數多於保障基數時,以實際參加該選考科目考試的人數為準,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保障基數按照國家相關學科人才培養需求確定。根據學生選考科目實際情況,目前先建立物理選考科目保障機制,自2018年高考招生錄取時實施。
可以看出,政策調整,都是為了順應國家專業人才選拔培養需求,滿足招生院校選拔培養理工類專業人才最基本生源所需。
(浙江在線記者 李應全 紀馭亞 見習記者 黃慧仙 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