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已知:基礎物理學的下一次大革命將如何開啟?

2021-01-08 讀芯術

全文共4006字,預計學習時長11分鐘

圖源:unsplash

物理學最大的問題之一,正是除了少數無法充分解釋的謎團外,人類所掌握的事物都在無比順利地運行,這甚至順利到讓我們無所適從。我們試圖修改兩個描述宇宙的最佳(但從根本上卻相互矛盾的)理論——標準模型和廣義相對論,卻無一例外受到已有數據的重重限制。

然而,宇宙待探索之處無窮無盡,像暗物質、暗能量和物質——反物質不對稱之類的謎團至今尚未解開。那麼,我們應該從何開啟基礎物理學的下一次偉大革命呢?這就是約翰·喬達諾想知道的,他向我問道:

「您一直大力支持物理學中的共識。別的物理學家有時會滔滔不絕地發表一些天馬行空的理論,但您卻言簡意賅,用清晰的數據和外行人都理解的方式清楚地解釋當下的共識觀點。我的問題是:您認為在未來20到30年內,我們實際可行的實驗可能會撼動當前物理學科學共識的哪些領域?」

這個問題好極了。跳出現在,看看我們將走向何方。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解釋了四種力中的三種(除了引力)、一整套已發現的粒子以及它們所有的相互作用。對於我們建造的對撞機是否能發現更多的粒子和/或相互作用,眾說紛紜,但是仍然有大量未解之謎,比如並沒有觀察到當前形式的標準模型中涉及的強CP破壞。

要知道要去往何方,首先要知道身處何地。我們知道,我們所在的宇宙之中,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已經成功解釋了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所有已知、已探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宇宙由夸克、輕子和規範玻色子組成。規範玻色子調節四種基本力中的三種及希格斯粒子,希格斯粒子為所有標準模型的大質量粒子提供靜止質量。

還有廣義相對論—— (非量子)引力理論,提出了時空與宇宙中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物質和能量告訴我們時空如何彎曲,而彎曲的時空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如何運動。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經過無數次科學測試,通過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嚴格的測試。

超越廣義相對論(解釋了引力、黑洞、膨脹宇宙和熱大爆炸)和標準模型(解釋了其他三種力、已知粒子和反粒子,以及所有粒子物理實驗的結果)的困難在於,如果試圖以簡單、直接的方式來修改,最終得到的結果將與現有的測量和觀察結果相衝突。

用目前的物理學共識理論來玩「雙面」遊戲很容易。「嗯,伊桑可能是個天體物理學博士,他說標準模型和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但有一些科學家說另一種理論是正確的,我覺得這種情況更令人信服。」

不幸的是,科學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運作的。

標準模型粒子及其超對稱對應粒子。超對稱性略低於50%的粒子已經被發現,略高於50%的粒子從未顯示出它們存在的痕跡。超對稱性旨在改進標準模型,它試圖取代主流理論,卻還沒有對宇宙做出成功預測。如果所有能量都沒有超對稱性,弦理論必定是錯誤的。

超越目前的科學認知需要承擔巨大的舉證責任,尤其要克服以下三個障礙:

· 必須成功再現所有相關且有效的主流理論;

· 必須解釋已經觀察到或測量到的現象,這些現象是主流理論不能或無法解釋的;

· 必須進行新穎、可檢驗且不同於主流理論的預測,然後進行重要的相關測試。

然而大多數嘗試性擴展甚至在第一步就失敗了。我們對引力和基本粒子進行了如此多的精確測試,以至於你能設計出的任何替代方案——從修正的引力理論到額外的維度,再到額外的基本對稱或統一——對它們的存在都已經有了非常嚴格的限制。

統一的觀點認為,所有三種標準模型力,甚至更高能量的引力,都統一在單一框架中。這個想法很有說服力,已經引發大量研究,但尚未得到半點證實。在更高的能量下,量子引力理論有可能統一所有的力。但這種情況通常會影響受到嚴格限制且可觀察到的低能現象。

然而,一些強有力的證據表明,我們當下所知儘管無誤但並不全面。

我們知道,遙遠的星系似乎以一種與宇宙不相匹配的速度遠離我們,宇宙只充斥著標準模型粒子,受廣義相對論支配;單個的引力源——星系、星系團,甚至是巨大的宇宙網——都不符合預測,除非加入新的成分,比如暗物質;儘管標準模型下的物理定律會產生或毀滅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但我們居住的宇宙絕大多數是由物質組成的,其中只有微量的反物質。

換言之,「已知物理學」並不能解釋我們在宇宙中觀察到的一切。

宇宙的所有維度中,從我們的鄰居到星際介質,到單個星系,到星系團到細絲和巨大的宇宙網,我們觀察到的一切似乎都是由正常物質而不是反物質組成的。這是一個未解之謎。

我們已經看到了超越目前已知科學極限的跡象。粒子物理學方面,許多實驗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如果這些實驗能經受住更大的考驗,可能會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Atomki anomaly(新的光矢量玻色子)是一組衰變的粒子展現出奇怪的、意想不到的行為模式,這可能是實驗錯誤,亦或是標誌著一個不屬於標準模型的新粒子的出現。有爭議的DAMA實驗,以及最近的氙實驗(XENON)結果也能代表新物理學,或者,在更平凡的情況下,能就現有物理學發表新見解。

與此同時,在太空中,阿爾法磁譜儀觀測到了無法解釋的過量的反物質,NASA的費米衛星觀察來自銀河中心過剩的伽瑪射線,測量宇宙的不同技術產生了不同的膨脹速率等等。

一系列不同類型的小組試圖測量宇宙的膨脹率以及對應的彩色編碼結果。請注意,早期(前兩項)和晚期(其他項)結果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每個晚期選項的誤差線要大得多。唯一一個受到攻擊的值是CCHP,經過重新分析,發現該值比69.8更接近72公裡/秒/英裡。

然而,這些結果仍不夠強勁,因而不足以成為新物理學的標誌;它們中的任何一個,或全部,也許僅是因為是統計波動或儀器校準不當造成的。其中的許多結果可以指向新物理學,但也可以為廣義相對論和標準模型中已知的粒子和現象所輕易解釋。

這些實驗將和其他一些實驗繼續進行,探索已知異常並尋找其他異常,同時繼續完善宇宙圖景。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新的實驗和觀測站也會上線,為我們敞開大門,獲取新知,並以新的方式探索宇宙,釋放所謂的「新發現的潛力」。以下是本人最感興趣的部分:

哈勃望遠鏡(左上)和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WFIRST)/南希·格蕾絲·羅曼(NancyGrace Roman)望遠鏡在相同深度、相同時間內觀察區域的比較。羅曼的廣視野能捕捉到比以往更多的遙遠超新星,並在宇宙範圍上對星系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前所未有的探測。不管有何發現,羅曼望遠鏡都將帶來一場科學革命,並為探測暗能量在宇宙時間內進化的方式提供最佳檢測手段。如果暗能量的變化超過預期值的1%,就會被羅曼發現。

暗能量真的是常數嗎?現在它似乎是不變的,但這仍有探索的餘地。基於即將進行的大規模星系調查(由薇拉·魯賓天文臺主導)和遙遠的超新星數據(由即將推出的南希·格蕾斯·羅曼望遠鏡提供,前身為WFIRST),我們幾乎能確定暗能量是否能隨時間而控制在1%以內。如果是這樣,我們需修改「標準」宇宙模型。

能直接探測到暗物質嗎?氙實驗的最新結果為我們所見過的粒子暗物質提供了最有力的候選證據,但下一代實驗將對此進行測試。升級後的XENONnT實驗以及LUX-ZEPLIN實驗,要麼會發現粒子暗物質,要麼會消滅我們現有的最佳(也可以說是唯一的)候選粒子。

對粒子暗物質的探索開啟能與原子核一起反衝的弱能粒子的尋找之旅。LZ合作(氙合作的當代競爭對手)將提供所有弱能粒子核子截面的最佳限制,但可能不如氙那樣善於揭示低能候選粒子。

在最高能量下會發生什麼?尋找中微子、切倫科夫輻射或其他高能信號的宇宙射線實驗發現,粒子的能量是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數百萬倍。如果有新高能物理學,這將是我們最好的探測器。

第一批恆星是什麼時候真正形成的?哈勃從根本上受到其聚光能力(即大小)、視野和波長範圍的限制。NASA即將推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及即將推出的新一代地面30米級望遠鏡,可以前所未有地探測到最早、最遙遠的恆星和星系,以更好理解早期結構形成。

有沒有違反標準模型的粒子物理跡象?也許吧。我們正努力更好地測量電子和μ子的磁矩;如果電子和μ子相斥,就有新的物理學誕生。我們正努力揭示中微子振蕩的方式;其中也可能出現新的物理學。如果我們建造一個精確的正負電子對撞機,無論是環形還是線形,都可能會發現超出標準模型的LHC無法找到的線索。

幾十年來,在粒子物理學界,直線輕子對撞機一直被認為是探索後LHC物理學的理想機器,但這是基於LHC能發現希格斯粒子以外的新粒子的假設。如果想對標準模型粒子進行精度測試,以間接尋找新的物理現象,直線對撞機也許不如環形輕子對撞機。

新物理的可發掘之處不在少數,可揭示新物理學的實驗或觀察也比比皆是。雷射幹涉空間天線(Laser InterferometerSpace Antenna, LISA)也許能帶來驚喜;暗物質湮滅或無菌中微子或許會自顯其道;更智能的桌面實驗有可能為我們提供量子引力的初步線索。觀察之前,我們無法預知會有怎樣的結果。

但最令筆者激動的是「以上都不是」。當我們觀察時,發現的也許根本不是什麼新東西,但是發現一些從未駐足思考過的東西也極有可能。科學研究的美妙之處就在於發現事物的過程,要解開超越當前前沿的秘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隨著成千上萬的科學家投身於這份偉大的事業,我們必將發現前所未有且惠及大眾的知識。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答:基礎物理學的下一次大革命將如何開啟?
    答:基礎物理學的下一次大革命將如何開啟?2020年10月29日基礎物理學的下一次大革命應該從研究、認識、發現獨立態熱粒子開始。只有從這裡開始,才能解開物質世界的奧秘;只有從這裡開始,才能洞察宇宙世界的來龍去脈;只有從這裡開始,才能揭示宇宙天體的演化。
  • 顛覆已知:基礎物理學的下一次大革命將如何開啟?
    那麼,我們應該從何開啟基礎物理學的下一次偉大革命呢?這就是約翰·喬達諾想知道的,他向我問道:「您一直大力支持物理學中的共識。別的物理學家有時會滔滔不絕地發表一些天馬行空的理論,但您卻言簡意賅,用清晰的數據和外行人都理解的方式清楚地解釋當下的共識觀點。我的問題是:您認為在未來20到30年內,我們實際可行的實驗可能會撼動當前物理學科學共識的哪些領域?」
  • 引力波探測團隊榮獲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300萬美元獎金將由兩組獲獎人共享: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簡稱LIGO)的三位創始人將平分100萬美元,而1012名實驗貢獻者將平分200萬美元。 三位創始人分別是: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物理學榮休教授羅納德-德雷弗 (Ronald W. P.
  • 近一百年來基礎物理學沒有取得突破,下一次物理學革命會在何時?
    近一百年來,科學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物理學的各個分支,也獲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自從上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以來,我們的基礎物理學並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從本質上說,近一百年來,我們的基礎物理學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突破,科技的發展都是建立在一百年前的基礎理論之上,而物理學各領域的進步,全是對之前基礎物理學的完善和補充。又比如在科學技術中,現在的航天推進器,本質上還是二戰時期,德國科學家馮 · 布勞恩發明的V2火箭的改進;計算機的本質,還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數學家圖靈設計的圖靈機;能量的獲取,還主要靠化石燃料。
  • 史蒂芬·溫伯格獲2021年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評選委員會委員、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獲得者王貽芳對溫伯格表示祝賀。溫伯格的物理學成就並非表示標準模型和粒子物理研究就此終結,而恰恰是給我們提出了整個基礎物理學的一系列更深層次問題與重大挑戰。
  • 試論法國大革命與啟蒙時代的關係
    他們讚賞強烈的熾情,不管是哪一類的,也不管他的社會後果如何。照此說法,以盧梭為代表的浪漫主義者便應該為法國大革命負責。在這裡需要討論的一個有趣的問題,便是先有的盧梭還是先有的法國人民?顯而易見,盧梭的學說不是他個人的思想的精華,而浪漫主義也不完全由盧梭所傳播,善感性存在於盧梭的價值觀念中,同時也駐紮在某些人們的心中。
  • 歷史學者林恩·亨特:我們對於現代政治的理解,依舊來自法國大革命...
    在名作《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中,她從革命的詩學與政治社會學兩個角度展開大革命如何震撼了世界,而正是以往研究者忽略的細節——圖像、宣傳文字、革命中的基層公務員中,她看見了法國革命的激進性所在與「法國人民如何成為歐洲所有民族中最輝煌與最危險的一支」。
  • 大革命後的法國知識分子:繼承法國大革命的「自由」精神
    作者=王紹貝 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恐怖政治之後的法國是什麼樣的?1802年,曾經有數以千計的英國人渡過海峽,前去參觀大革命的現場。
  • 全球意識、意識革命、人類文明大革命
    《超越谷歌—全球網腦新商機》摘錄全球意識、意識革命、人類文明大革命很早以前,宇宙智慧的整塊鏡子被打碎,現在將重新熔合拼成完整無缺的心靈鏡子而映像實相!由於人類單一個體的智能、腦容量、知識、經歷、壽命等的有限性,以及現有西方分析主義式的學科分支分類方式,加之不同學科對於宇宙整體實相認識角度的片面性,人類現有的智慧和知識、獨立意識對於認識客觀世界極為狹隘、有限和片面,甚至於我們常常各執一端、以偏概全、以已知有限而不能證真地自以為是,來推及未知無限及不能普適顯現的外延領域。
  • 發現脈衝星的天文物理學家喬瑟琳-貝爾榮獲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在發現脈衝星五十年後,貝爾將在2018年11月4日(周日)舉辦的2019突破獎頒獎典禮上接受頒獎,同時頒發的還有年度物理學獎、生命科學和數學突破獎以及科學突破新銳挑戰(Breakthrough Junior Challenge)獎。
  • 超引力理論提出者獲「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新華社華盛頓8月7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遴選委員會日前宣布,將2019年「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授予超引力理論的三位提出者,表彰他們「將量子變量引入對時空幾何的描述中」。  該遴選委員會6日宣布,三位獲獎者分別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塞爾吉奧·費拉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的丹尼爾·弗裡德曼,以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斯託尼布魯克分校的皮特·范尼烏文赫伊曾,三人將分享300萬美元獎金。  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超引力理論嘗試彌合物理學中兩大基本理論的分歧,即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和描述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
  • 鄧小平:「文化大革命」是嚴重的、全局性的錯誤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通知的發出標誌著全國範圍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從此進入了十年動亂時期。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鄧小平親自主持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史稱第二個歷史決議),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實踐和理論,堅決頂住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為黨和國家發展確定了正確方向。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首先,他肯定勒龐是把「群眾」這個概念引入法國大革命史學的第一人,這方面他有很大的功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研究過於模糊和膚淺。勒費弗爾的解釋是,那是因為勒龐實際上沒有半點直接的社會史知識,對大革命的政治史其實也一無所知,他所有的材料都是從泰納的著作裡找來的,而泰納自身對於法國大革命的議論就是不規範過於偏頗的。
  • 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對國際政治究竟有什麼影響?
    全球近代史有兩場重要的革命,分別是1760年的英國工業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中學的歷史課本對這兩場革命的過程有詳細的描述,這兩場革命雖然方式不同,但是把兩個國家的內部秩序給打破。關鍵在於,這兩場革命有巨大的擴散效應,擴散到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把國際秩序也掀了個底朝天。
  •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清華大學
    以下是摘自《清華人》相關報導:文化大革命在清華從1965年底批判吳晗《海瑞罷官》起到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知》,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歷史證明發動「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論點及其極左路線,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符合中國實際,是完全錯誤的。
  • 「大躍進」與文化大革命的失誤
    但是,我們缺乏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都相當落後的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先後發生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嚴重失誤。這就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發動。歷史已經判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澤東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
  • 刺客信條大革命帝王陵墓圖文攻略 死亡之王任務
    繼刺客信條大革命圖文攻略之後,本文小編帶來刺客信條大革命帝王陵墓圖文攻略(死亡之王任務),包含DLC圖文100%同步攻略、拿破化帽子收集以及全劇情流程任務攻略。接在主線序列十二之後,從序列十三開始。 >>刺客信條大革命1.4+死亡之王DLC免安裝整合下載<<   刺客信條大革命帝王陵墓
  • 網友問:人類的基礎物理學,是不是真被「三體人」封鎖了?
    近一百年來,基礎物理學的發展非常迅速,並非題目說的「沒有突破」,只因我們是局中人,無法看到基礎物理學的實際發展速度;或許等幾百年後,人們才意識到20世紀到21世紀這段時間,是物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近一百年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力學的發展最為明顯;在量子領域科學越來越深入,理論也越來越完善;在宏觀領域,科學家已經可以討論宇宙開端的問題,這可是物理學的重大進步。
  • 黑洞照製作者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獎金300萬美元
    據法新社9月5日報導稱,合作製作出世界首張黑洞圖像的347名科學家5日榮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並獲得300萬美元獎金。該獎項被譽為「科學界奧斯卡」。今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首次公布了一個巨大黑洞被橙色白熱等離子體光環包圍的圖像,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