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對國際政治究竟有什麼影響?

2020-12-05 LD講故事

全球近代史有兩場重要的革命,分別是1760年的英國工業革命,和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

中學的歷史課本對這兩場革命的過程有詳細的描述,這兩場革命雖然方式不同,但是把兩個國家的內部秩序給打破。關鍵在於,這兩場革命有巨大的擴散效應,擴散到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把國際秩序也掀了個底朝天。

這兩場革命之所以有那麼大的力量,原因在於它們開啟了一種新的規則,英法兩國率先進入到現代社會政治和社會秩序,對其他國家進行降維打擊。

在這種降維打擊之下,其他國家都陸續以某種方式進入現代秩序,國際秩序呈現出一個全新體系。

革命為何爆發?

這兩場革命是在大航海時代中孕育出來的,不過大航海帶來的新資源和的新秩序,在英法兩國中表現為不同的樣態,最終導致了在英國發生的是工業革命,法國發生的是政治革命。

先看英國,英國大航海時代獲益最多的群體,是商人階層以及經商的新貴族。法國在大航海時代獲益最多的是國王政府。獲益群體的不同,是最終導致在兩個國家發生兩場完全不同革命的重要原因。

英法兩國為什麼在獲益群體上有這種區別呢?這和兩國的貴族能力有關,近代以前英國的貴族實力相對弱,而法國的貴族實力相對強。

英國經過英法百年戰爭,和後來的「玫瑰戰爭」,大貴族基本都被消滅了,不再能夠對於君主構成嚴峻挑戰。於是中小貴族聯手起來和國王博弈,最終和國王達成一種均衡。這種情況下,英國從封建割據走向統一的過程,差不多就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聚合。

這導致英國君主的力量不足以壓制社會,社會的力量很強大,英國的經濟活動因此非常有活力。這種社會活力,配合上大航海帶來的新經濟資源的刺激,英國就率先發生了工業革命。

法國這邊就不一樣了,它的大貴族一直很多,力量也很強,國王在中世紀以來長期都拿大貴族們沒辦法。中世紀的法國國王手上只有兩塊直屬領地,兩塊領地還不連著,國王不敢隨便從一塊領地到另一塊領地去,路上可能會被大貴族綁票,得付一大筆贖金把自己贖出來。

國王想打擊大貴族,但是沒錢又沒軍事實力,打不過大貴族。等到地理大發現和遠洋貿易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財富形式,商人們不需要佔領土地也能積累起巨額財富。國王注意到了這筆財富,於是就從商人那裡貸款,用借來的錢去僱傭士兵,終於有能力打敗大貴族。

到了17世紀後期,法國國王才把大貴族都打敗,把法國從割據狀態統一起來。

工業革命的影響

兩國的革命路徑不一樣,但影響都很大,對當時的其他國家都形成了降維打擊,就是用現代規則來對付傳統規則。

在傳統時代,政府根本就不會考慮關註失業的問題,因為不會影響選票;但是在大眾政治時代,政府就必須應對失業問題,內政和外交等方面的政策不一樣,可能會出現貿易戰。

傳統時代的政府不在乎失業,加上傳統社會穩定。但是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把內部的秩序給衝散了,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辦法建立起內部的秩序,社會秩序可能就徹底崩潰了。

傳統時代由於社會穩定,治理的需求很小,所以領主們根本不用考慮什麼效率問題。但是大眾政治時代,需要治理的內容增多,必須提升治理效率,把治理辦法規則化,用同一套規則來應對各種層出不窮的問題,否則根本搞不定。

在英國工業革命的方式下,規則主要是在工廠的管理結構這個層面上展開。過去的工業基本上是手工業作坊,不追求大規模可複製地展開,工業革命之後,追求的首先是大規模可複製性,工人被分配在一個特定的工序流程上,重複一種機械動作。

於是,工廠的管理規則全變了,所有的規則都以效率為導向,並且不斷迭代優化。工業革命不僅是蒸汽機的應用,同樣重要的是全新的工廠制度的出現。蒸汽機天然是只適合於規模生產,不適合於手工生產。

這樣一來,英國對那些還沒有發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就有了降維打擊的可能性。工業革命讓英國的財富呈現指數級上升,支撐戰爭的財政能力以及進行戰爭的技術,都獲得了質的飛躍,這讓英國能夠更加穩固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

英國還會想辦法把其他國家釘死在農業國的地位上,讓自己始終保持不對稱的競爭優勢。這樣國際競爭就不再是單一的軍事戰爭,又發展出複雜的經濟戰打法。其他國家必須被迫必須要進行工業革命,否則就只能永遠被英國壓制。

政治革命的影響

再看法國,在政治革命的套路下,法國主要是在政府的官僚制這個層面上展開的。

實際上,官僚制是在統一法國之後就開始建立了。原先國王只能管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等到國王把大貴族全都打敗之後,所有事情都得國王來管,國家內部需要管理的事務很多,國王就開始在國家範圍內設置官僚制。

但在君主制之下,官僚制的效率在很多領域都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到了大革命之後,官僚制的效率一下子大幅提升。法國政府對於社會的控制能力,在大革命之後變得更高。

此外,法國革命在當時的國際政治中還有一個深遠影響,就是觀念層面的衝擊。因為大革命顛覆了傳統政治秩序在歐洲人民心目中的正當性,這讓其他歐洲國家的君主產生巨大恐懼,而其他歐洲國家的人民都對法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熱情,法國革命直接就從內政轉化為一場遍及全歐洲的大規模戰爭,在歐洲掀起了連鎖式的革命。

在這個過程當中,國家間戰爭打法、各國內部政治的邏輯以及人們對於正當國際秩序的理解,全都發生了極為深刻的不可逆的變遷。法國革命在政治正當性、政治組織模式、軍事組織模式等方面,都對其他國家形成降維打擊的優勢,逼迫著其他國家向新模式靠攏。

至此,英國和法國都率先進入到一個新時代,當時的其他國家不論在工業生產、社會治理還是政治軍事的組織形式上,都仍然處於傳統時代那種鬆散的形式中,根本無力對抗英國和法國。

從18世紀後期開始,歐洲各個國家都開始了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這雙重革命的進程,並且革命不斷向前迭代,推動了國際秩序的劇烈演化。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量國際政治上的邏輯,都是在這個時代浮現出來的。

相關焦點

  • 歷史學者林恩·亨特:我們對於現代政治的理解,依舊來自法國大革命...
    是否對你而言,影響現代社會與現代政治的一切因素,我們都可以在大革命中找到起源?答:我研究法國大革命的初衷是因為它在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論辯中扮演中心角色:法國大革命究竟是不是一場催生了現代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
  • 大革命後的法國知識分子:繼承法國大革命的「自由」精神
    作者=王紹貝 大革命之後的法國 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恐怖政治之後的法國是什麼樣的?1802年,曾經有數以千計的英國人渡過海峽,前去參觀大革命的現場。
  • 試論法國大革命與啟蒙時代的關係
    如上所述,倘若法國大革命失敗,那麼啟蒙時代便很難說它發揮了什麼作用,但大革命的成功則將啟蒙時代的「功過」展露無遺。正如潘恩所警示的那樣——「革命成功的最大危險,莫過於在革命賴以進行的原則以及革命帶來的好處尚未為人們充分認識和理解之前就試圖發動革命。」
  •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
    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從經濟史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題目,以前大家問的最多的是,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而不是荷蘭?因為荷蘭至少在英國之前是當時歐洲最發達的經濟體,英國工業革命前的很多制度都是從荷蘭借鑑而來。相比之下,英吉利海峽的阻隔,使很多先進的東西從歐州大陸傳到英國有時間差。還有,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法國?法國的國家制度發展較早,一直想成為世界中心。
  • 高奇琦:人工智慧、四次工業革命與國際政治經濟格局
    雖然馬克思將科學技術看成是與資本、勞動等同樣重要的生產要素,但在當代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中,從科學技術角度來全面分析國際政治變遷的理論卻相對較少。本文試從四次工業革命的視角來考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並在此基礎上探索人工智慧對於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
  • 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與權力
    當時,法國、義大利、德國、荷蘭、比利時都有海外殖民地,我會用比較的視角看待它們,但更將它們視為同一個歐洲現象的表現。從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歐洲在經濟上佔據主導地位,這是殖民帝國產生的前提,至少在這個意義上說,現代文明的發展使帝國成為可能。倘若全球電報系統、汽船、鐵路沒有發展出來,這些歐洲國家就不可能控制住海外殖民地。
  • 《革命心理學》:法國大革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非理性現象?
    一百多年來,學術界不管是關於革命的研究還是心理學研究、政治學研究,都有顯著的推進,但是《革命心理學》仍然談不上落伍,勒龐研究問題的視角還是深刻影響著今天的學者和讀者們。他也非常關注勒龐的《烏合之眾》、《革命心理學》,對勒龐的研究有一些很中肯的評論。首先,他肯定勒龐是把「群眾」這個概念引入法國大革命史學的第一人,這方面他有很大的功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研究過於模糊和膚淺。勒費弗爾的解釋是,那是因為勒龐實際上沒有半點直接的社會史知識,對大革命的政治史其實也一無所知,他所有的材料都是從泰納的著作裡找來的,而泰納自身對於法國大革命的議論就是不規範過於偏頗的。
  • 理察·伯克談英國政治傳統
    但是伯克的極度特殊之處在於,雖然他的日常工作是政客,但他深深浸淫於歐洲和大不列顛的思想傳統之中,從1750年代起就有成為文人學者的抱負。他的思想體系受到孟德斯鳩、亞當·斯密、休謨、約翰生等人的影響,在政治演說中會引用各種思想資源,所以也有人說他是「有哲理的政治家」。要說他對英國政治的影響,是個比較複雜的話題。
  • 法國語言政策中民族性的體現:從高盧羅馬時期到法國大革命
    法國語言政策是對自身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本文對法國語言政策進行了一個歷時分析,概述了從高盧羅馬時期至法國大革命前後幾個重要時段的語言政策,力圖呈現政策在內容及變化中的連貫、穩定,以突出語言政策所代表和體現的民族性。
  • 天天乳法乳法,法國究竟做錯了什麼?
    講到這裡,很多人品超棒的騎士老爺們就要問了:「小編小編,乳法是什麼意思呀?」 為了方便各位老爺能夠形象的理解什麼是「乳法」,「乳法」梗是什麼意思,小編我特地去尋找了一些在論壇和貼吧裡廣泛流傳的圖片……網友用「法棍「麵包比作法國人的武器,吐槽了近代法國屢戰屢敗的黑歷史。
  • 改變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之前的紡織工紡織需要將飛梭從左手扔到右手,右手扔回左手,循環往復,如此低效率的生產使得英國紡織業的發展久久停滯不前。英國蘭開夏郡的紡織工詹姆斯哈格裡夫斯在1764年,他巧妙地將飛梭和紡織機結合起來,製造了以他妻子名字命名的機器——珍妮紡織機。珍妮紡織機的金屬框架上有八根主軸,旋轉器能夠延伸至螺紋。通過旋轉器帶動主軸旋轉,然後旋轉螺紋。
  • 法國大革命時期人們衛生的有多差
    多數人只是簡單用海綿擦拭或者乾洗,用儘可能少的水清洗下體,臉部和雙手。 洗澡最終成為一種政治立場 洗澡有益的觀點傳播緩慢,只有1769年蘇格蘭醫生Willian Buchan發表一本呼籲人們定期洗澡指南書。到1780年代,洗澡有益在法國仍然是一個新概念,即便有人認可,洗澡也只是有錢人的選項。
  • 《政治思想簡史》梳理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與人類生活方式、組織形式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緊密相連,W.M.斯佩爾曼在《政治思想簡史》中深刻展現了這一點,並清晰梳理了從古希臘城邦、羅馬帝國到全球化的政治思想變遷。中世紀保持著協商性政府的早期形式,而土地制度則是封建制:封建領主保護臣民安全,臣民有義務為領主出兵打仗,農奴對份地有比較穩定的使用權,並可世代相傳。在13世紀,英國國王約翰與法國作戰失利,他決定單方面強行額外徵稅,不料引發貴族反抗,後者迫使約翰1214年頒布了《大憲章》,剝奪了君主在未經國家領導團隊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提高非慣例稅收的權力。
  • 人類工業革命史——工業革命與剝削失業,為何革命總與危機相伴?
    回顧傳統工業革命和引發的社會階級危機工業革命是英國最早開始的,影響了人類歷史的整個進程,它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基本完成。歐洲的生產能力正式超越了其他大洲。而第1次工業革命結束時,中國還處於清政府的統治末期,甚至鴉片戰爭還沒有爆發。也正是因為這一先決性條件使英國,包括整個歐洲大陸相繼改變了自身的社會面貌和生產結構體系,使歐洲成為世界的中心。
  • 中國引爆工業革命的關鍵步驟和「訣竅」
    地理、產權、制度、法律、文化、宗教、資源、科學、技術、民主、教育、國際貿易、產業政策、重商主義、政府權力、國家意志等等在工業化中究竟發揮著什麼作用?本文試圖刻畫與解釋中國自1978年來快速工業化和社會經濟變革的關鍵步驟與「訣竅」。
  •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大革命;觀念;歷史主義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民族主義思潮是塑造國際關係和影響現代國家建構的一大主流思潮,它伴隨著啟蒙運動及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思想發展而成長壯大。
  • 勒龐:科學革命和政治革命
    這些發生在觀念領域內的科學革命是純粹知識性的,我們的情感和信仰對它們幾乎沒有什麼影響。人類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它們,由於它們的結果受到實驗的控制,所以它們可以免除一切批評。政治革命接下來要說一說宗教革命和政治革命,科學革命帶來了文明的進步,而宗教革命和政治革命的作用則遠遠趕不上科學革命,它們之間也沒有任何親緣關係。
  • 十大影響世界的書籍
    10《人的權利》·託馬斯·潘恩《人的權利》是潘恩最為成熟與系統化的政治思想作品,其著作與思想,對十八世紀兩次決定現代世界政治圖景的偉大革命——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美國革命的推動者和法國革命的辯護者,並深刻闡明了兩次革命的內在聯繫。9.
  • 美國革命與英國王權政治的轉向
    英國與法西兩國籤署《巴黎和約》:英國用哈瓦那換得西班牙的佛羅裡達,用海外殖民地換得原屬法國的北美和加拿大。英國國內有識之士,如國會議員埃德蒙·伯克,認為此舉「甚為不智」——因為缺少了強鄰的威脅,北美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紐帶會被削弱,甚至最終會被切斷。從這個意義上說,英王喬治三世在歐洲戰場的勝利也為十餘年後的美洲獨立革命埋下了伏筆。
  • "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法國對革命的幻想與幻滅
    據說當俘虜的不幸促使這位天才的史學家在監獄裡沉思歷史和個人的命運。奇怪的是,他的思考卻似乎和當時正在進行的與人類命運生死攸關而勝負未明的世界大戰沒有什麼瓜葛。看不出地中海世界的命運在十七世紀而不是十六世紀衰落對人類的未來有什麼決定性的不同影響。大師在監獄中幾乎憑記憶寫下了後來使他一舉成名並成為年鑑學派偉大裡程碑的《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