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琦:人工智慧、四次工業革命與國際政治經濟格局

2021-01-09 澎湃新聞

引子

兩次世界大戰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主導國之間的科技話語權爭奪密切相關,而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成為美蘇冷戰和美日競爭的技術與時代背景。拉美和東亞的發展結果差異可以通過其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不同參與程度加以解釋。同時,近年來中美在貿易等領域的摩擦也可從第四次工業革命主導權競爭的角度進行分析。整體來看,人工智慧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引領性技術。中國已經在數據、市場和政府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優勢,但同時在智能硬體、算法框架、原始創新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儘管美國對中國採取了技術封堵的策略,但中國應以更加柔性的競爭性合作的方式加以回應。人工智慧的加速發展會使人類社會在未來面臨一系列具有高度挑戰性的問題,因此需要世界各國聯合起來,共同推動人工智慧國際規則的創設,以保障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

早在一個世紀前,馬克思就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價值轉化為資本時的情形一樣,在資本的進一步發展中,我們看到:一方面,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另一方面,資本又推動和促進生產力向前發展」。雖然馬克思將科學技術看成是與資本、勞動等同樣重要的生產要素,但在當代中國的國際政治研究中,從科學技術角度來全面分析國際政治變遷的理論卻相對較少。本文試從四次工業革命的視角來考察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並在此基礎上探索人工智慧對於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

1 第一、二次工業革命與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為中心展開的,主導國家是英國。蒸汽機在工業革命以前就曾出現過。在瓦特之前,託馬斯 · 紐科門 ( Thomas New comen) 發明了常壓蒸汽機,但此時蒸汽機並沒有被應用於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而在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後,蒸汽機被用於紡織,此後又被推廣至瓷器生產等各領域,極大地推動了英國手工業的發展。自此之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氣和內燃機為中心的,主導國家是德國和美國。德國之所以主導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如下例證: 電力行業中最重要的幾項發明都是由德國人完成的,如恩斯特·維爾納·馮·西門子( Ernst Werner von Siemens) 發明了自激式直流發電機和有軌電車; 卡爾·弗裡德裡希 · 本茨 ( Karl Friedrich Benz) 和戈特利布·戴姆勒( Gottlieb Daimler) 最先開始應用核心內燃機。這使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獲得主導地位。此外,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也中享有一定的主導權。如電力革命中重要的發明——電燈的大規模應用與美國人愛迪生有關。美國人尼古拉·特斯拉( Nikola Tesla) 在 1886 年研製出二相異步電動機,並於 1901 年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建成了 50 千伏的高壓電線。流水線的生產模式是由美國人福特率先應用於汽車行業。此外,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由此開創了航空業。

然而,為什麼英國之前的技術優勢沒有促使英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者?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英國國內市場相對狹小,因此,英國通過貿易獲得的財富,被用於在其殖民地進行再投資。相比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工廠的規模更大,需要更多的資本,所以銀行業在其中就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英國的銀行業並沒有把錢投入到本國工業的擴大化上,而是大量投入到海外殖民地業務上,因為在海外殖民地業務推廣上,英國資本可以賺到更多的錢。這一點是英國的工業生產沒能再進一步擴大的原因。

第二,英國政府對前沿技術的認知和相關政策的制定變得越來越保守。當時,英國已經將蒸汽機用於公共汽車等領域,但是《機動車法案》在很大程度上卻阻止了汽車工業的發展。1865 年英國議會通過的《機動車法案》規定,每一輛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至少要由三個人駕駛,其中一人必須在車前 50 米以外步行作引導,還要用紅旗不斷搖動為機動車開道,並且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4英裡( 6.4 公裡) 。這部法案後被人嘲笑為「紅旗法案」,其出臺是既得利益集團——馬車製造和運營商們精心策劃運作的結果。該法案直到1895年,即30年後才被廢除,這直接導致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導國英國失去了成為汽車大國的機會,而同時,汽車工業在德國和美國迅速崛起。

因此,德國和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迅速騰飛,而這一時期的英國儘管擁有較大的經濟體量,但技術已經不再領先。由此產生了巨大的矛盾:老牌的英國擁有較大的經濟體量和較多的殖民地,而新興的德國儘管在技術上領先,但其殖民地較少。同時,德國在多個技術領域開始挑戰英國,這是英國所不能容忍的。這種矛盾最終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方式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在英國和德國之間展開,而這兩個國家分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導者,因此這一次世界大戰也可以被看做是老牌國家和新興國家在爭奪科技革命話語權上的衝突。在國際政治治上,德國表現得更加激進,而美國採取孤立主義的態度,對歐洲大陸的局勢表現得漠不關心,因此美國沒有與英國發生直接衝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被看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的延伸。戰爭和科技的密切關係還可以從另外一個事例中得到佐證: 如果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勃( Fritz Haber) 沒有成功地將氨的生產工業化並將其用於炸藥,第一次世界大戰可能在1914 年前後就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告終,儘管在戰略上失敗了,但是德國的產業並沒有受到大的打擊,並且一戰結束後,在美國資本的支持下,德國的產業在某種程度上還得到了發展,因此失敗結果和戰爭賠款等外在約束與德國自身經濟實力的上升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正是由於克虜伯等巨頭的支持,直到希特勒上臺後,德國才力圖改變一戰後的賠款格局。從某種意義上看,此後希特勒的侵略行為實際上也是在為這些大企業開闢新的生存空間,而這些企業在德國對外戰爭中同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企業快速發展,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步伐。這也是日本在中日、日俄等一系列戰爭中取得優勢的重要原因。日本的一些知名企業如松下、尼康、三菱和豐田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侵略活動提供了重要支撐。例如,三菱是日軍武器的製造主力,戰列艦「武藏」號、零式戰鬥機,以及各種步兵戰車、重型坦克、雷達等都是由三菱生產的; 松下電器幾乎生產了日軍所有軍用通信設備的整機和部件; 尼康生產軍用光學儀器; 豐田則為日軍生產了大量的軍用卡車。

2 第三次工業革命: 美蘇冷戰與美日競爭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革命,主要在美國主導下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可以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第一代到第四代計算機的研發、計算機的出現、網際網路的出現、智慧型手機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這四個階段基本上都是由美國公司主導的。

如前文所述,美國儘管已經參與並主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然而優勢並不明顯。但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實力消耗巨大,同時老牌的英國等國家也受到了損耗,而美國是非本土作戰且兩次均為中途加入世界大戰,這就使得美國能夠隔岸觀火併趁機趕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從戰爭中直接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軍火交易刺激了美國工業在大蕭條之後的復甦。同時,在二戰中,大量歐洲人才( 特別是德國人才)湧入美國,這一點也成為美國能夠主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支撐因素。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對美國挑戰最大的是蘇聯。在計算機發展的早期,蘇聯也建立了一定規模的信息工業。但在中後期,蘇聯輸掉了這一競爭,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蘇聯在推動技術進步時沒有有效地將軍事上的優勢轉化為民用產品,這使得蘇聯的技術進步不能持久。在蘇聯和美國競爭的初期,蘇聯擁有巨大的技術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氫彈技術以及空間計劃上。同時,蘇聯在工程學、數學、物理學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科技創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蘇聯海軍部專利專家根裡奇·阿奇舒勒( Genrich Altshuller) 創立的萃智系統也為蘇聯的創新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案。

蘇聯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技術領域的進步是以國家力量為主推動的,民間力量的作用微乎其微。更為重要的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創新效率很低。由於許多技術沒有向民用轉化,所以並未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同時,美國也對蘇聯進行戰略打擊,在與蘇聯的競爭中,美國突然採取緩和戰略,並以低於蘇聯自身研發成本的價格,向蘇聯提供電子元器件的產品,蘇聯覺得這樣的產品既便宜又好用,遂逐漸放棄了元器件的生產,逐步向西方購買。因而,蘇聯的計算機產業在競爭中越來越弱勢,直至最後被淘汰。

日本則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動晶片產業發展,逐漸成為美國最重要的競爭對手。日本在晶片產業上的崛起主要依靠通產省,通產省通過產業政策進行產業整合,將晶片領域一些有競爭力的公司聯合起來形成產業聯盟,共同應對國際產業競爭。同時,日本的企業家們紛紛響應國家產業政策的號召,企業家和科研人員進行大量的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因此,到 20 世紀 80年代中期,日本的半導體已經以壓倒性的優勢超越美國,這也是美國與日本籤訂半導體協定的重要原因。

美國最初把日本視為其在世界經濟分工中的一個海外工廠,因此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崛起並沒有太多的防範。但是當日本的晶片產業整體崛起後,美國立即採取非常強硬的手段來對付日本,《日美半導體協定》的籤訂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不僅如此,美國還通過扶持其他經濟體的相關產業來壓制日本,如支持韓國和中國臺灣發展半導體產業。同時,美國為了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採取了新的聯合方式,即美國的企業主要負責研發和制定標準,讓韓國和中國臺灣的企業作為代工廠進行晶片加工。一方面,這種聯合使美國可以降低生產投入,集中精力來進行研發; 另一方面,美國佔據整個產業鏈的上遊,可以定義整個產業,從而獲得全球價值鏈中的最大部分。20 世紀末,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開始衰落,如今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導體製造商中已經沒有日本企業。2017 年,東芝還是位列全球前十名的半導體製造商,而到2018 年,東芝也被美國公司收購。

除了美國的戰略打擊,導致日本晶片產業衰落的原因還有如下三點:第一,由於國內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導致資本外流,國內企業整體呈下降趨勢。第二,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在經歷了房地產泡沫後,採取了相對寬鬆的教育政策,自此,日本國民的精神狀態開始陷入低迷,尤其是本該充滿活力的青少年,對未來缺乏希望和憧憬。第三,伴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日本政府在支付了巨額的公共支出後,很難有更多的錢用於再投資和研發。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產業升級,導致日本的一些優勢產業相繼退出市場,如液晶面板、半導體等。

3 依附論的技術視角: 拉美與東亞之比較

比較政治研究中的一個經典案例是美國和阿根廷的比較。美國和阿根廷在20世紀初期都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國家,但結果卻是,美國成為20世紀最強大的國家,而阿根廷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比較政治研究中,另一對經典案例比較是拉美和東亞。二戰結束後,拉美和東亞的經濟發展水平較為相近,但半個世紀後,發展結果卻出現了較大分野。到20世紀末,許多東亞國家和地區都完成了工業化,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而多數拉美國家仍然處於不發達狀態。

在20世紀中後期,拉美學者提出了依附論。依附論的思想主要來源於馬克思。馬克思運用剩餘價值理論,透徹地分析道: 價值的秘密是資本家通過剝削剩餘價值來剝削工人,「雖然工人每天的勞動只有一部分是有償的,另一部分是無償的;這無償的或剩餘的勞動正是產生剩餘價值或利潤的基礎,但看起來就好像全部勞動都是有償的勞動」。列寧把馬克思的這一理論放入國際視野之中,提出了帝國主義理論。列寧認為,帝國主義國家通過剝削和榨取他國的剩餘價值以及國家壟斷等方式,實現對其他國家的掠奪。列寧寫道:「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這樣的定義能包括最主要之點,因為一方面,金融資本就是和—工業家壟斷同盟的資本融合起來的少數壟斷性的最大銀行的銀行資本; 另一方面,瓜分世界,就是由無阻礙地向未被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大國佔據的地區推行的殖民政策,過渡到壟斷地佔有已經瓜分完了的世界領土的殖民政策。」拉美學者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和列寧的理論,提出了依附論。依附論認為,拉美的不發達是由於拉美對美國的依附造成的,這種依附本身就是不平等的表現。依附論的發展在理論上影響了當時拉美的左翼運動,這一時期,拉美國家大量左翼政府上臺。與依附論伴生的是進口替代戰略,即以本國的市場為中心,建立較為全面的本國工業,來減少對他國的依賴,拉美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了該戰略。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拉美的這一戰略幾乎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其債務危機更加嚴重。當經濟問題得不到解決時,就會出現軍人幹政。因此,拉美在較長時間內並沒有取得特別好的發展。相比而「四小虎」等。

整體來看,拉美和東亞發展結果的差異,可以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參與角度來理解。東亞的大浪潮。如韓國充分地參與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在同美國的合作中發展起了三星、海力士等信息產業的巨頭。三星在早期發展中扮演了代工廠的角色,但是當手機成為重要消費品時,三星迎來了進一步的發展。由於信息產業特別是晶片製造行業需要大規模的產業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國家投資等方式集聚大量的資金,用於晶片等行業的製造。

相比而言,拉美卻沒有充分參與第三次工業革命,沒有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西方大都認為,拉美的工人運動以及腐敗問題,導致了拉美經濟轉型的失敗。這些因素都對拉美經濟產生一定的阻礙,但是筆者認為,拉美地區經濟難以長期持續增長的關鍵,在於依附論導致拉美地區長時間沒有參與世界經濟分工,使其失去了充分參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掌握著新型顛覆性技術的主導權,因此,要贏得對帝國主義的勝利,首先要贏得技術競爭。蘇聯由於科學技術基礎比較雄厚,可以在西方資本主義體系之外與其展開科技競爭。然而,蘇聯的競爭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4 人工智慧: 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中美摩擦

第四次工業革命關聯的一系列技術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虛擬實境、類腦計算、基因技術等,其中最為關鍵的技術是人工智慧。第四次工業革命具有顛覆性的影響,但其對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最關鍵的信息產業仍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因此,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可以看成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一步升級。所以,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擁有主導權的美國在第四次工業中仍然佔有巨大的優勢。無論是在人才儲備、智能硬體、算法框架,以及一些具體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中,美國無疑都擁有巨大的優勢。

而從中國自身的發展來看中國較好地抓住了時代機遇。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推行的大規模工業化為重工業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實行改革開放,激活了民營經濟。民營經濟的覺醒與活躍為中國追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程提供了重要助力。例如,華為在 1987 年創業之初就介入了通信行業,紮根於第三次工業革命所依賴的信息基礎; 於 1999 年創立的Alibaba,成長非常迅速,Alibaba首任美籍高管波特·埃裡斯曼( Porter Erisman) 曾說道,阿里在整個電子商務生態建設,特別是在支付寶等網際網路金融類產品的開發上比國外的同行發展得更快。美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在經歷了 1995—2001 年的投機泡沫後,許多科技企業進入寒冬。同一時期,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才開始崛起。儘管起步較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避開了當時的網際網路寒冬。同時,美國網際網路企業的發展歷程也為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例如,騰訊最早的軟體OICQ( QQ 的前身) 是在模仿 ICQ 的基礎上建立的。但是基於中國國內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騰訊一開始就在國內的網際網路行業中建立了良好的根基。 微信作為新研發的產品,使騰訊在移動網際網路行業更進一步。目前,微信平臺已經走在全球社交媒體的最前列,突破了傳統聊天工具的限制,向整體性平臺的方向發展。

百度的發展得益於谷歌的退出。谷歌在 2010 年選擇退出中國市場。谷歌的退出為百度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機遇。此後,百度立足中國市場,建立起以搜索業務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並取得快速發展。目前,基於地圖、搜索信息等大量的數據存量,以及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優勢,百度較早地提出了人工智慧發展戰略,成為國內人工智慧企業的龍頭。

事實上,在人工智慧領域,除目前為大眾熟知的 BAT( 百度、Alibaba和騰訊) 外,中國還有一大批在國際上越來越領先的企業,如科大訊飛、商湯科技、依圖科技、曠世科技、思必馳等。目前來看,中國的人工智慧企業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應用領域都具有一定優勢。

整體來看,中國的優勢主要有如下三點: 第一,海量數據的優勢。由於中國的智能設備普及率較高,人口基數大,所以中國的智能設備用戶更多。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主要依託數據驅動的深度學習等算法,強調以數據為基礎的學習和訓練。因此,我國所具有的數據優勢能夠轉化為技術優勢。第二,統一活躍的市場。市場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崛起的重要基礎,由於中國的市場是充滿活力的統一大市場,所以只要有好的產品,人工智慧企業很容易就能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取得快速發展,這種優勢在全球是獨一無二的。第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人工智慧革命之前,中國已經開始推動「網際網路 + 」戰略。儘管「網際網路 + 」戰略考慮的更多是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的應用問題,但是這已經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網際網路 + 」戰略的影響下,出現滴滴、摩拜等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同時,中國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將會更加便利,如滴滴可以在未來較為容易地轉入無人駕駛領域。此外,針對人工智慧,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一系列規劃,以推動人工智慧的全面發展。

在新一輪的5G應用落地上,中國的優勢已經得到了體現。在5G的鋪設和話語權的爭奪上,華為、中興和中國移動等公司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也是美國對這些企業實施制裁的重要原因。這些事件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企業在 5G 領域的影響力。華為不僅在通信基礎設施上具有優勢,在智慧型手機等設備上也在逐步發展,這其中包括基帶晶片及手機高端機的生產等各個方面。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公司也成為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半導體公司。另外,在人工智慧的晶片領域,寒武紀以及地平線等企業也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然而,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上還存在一些明顯的短板。

第一,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還相對比較薄弱。在人工智慧相關的理論、方法、系統等方面的原創性研究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第二,在核心算法框架及其生態方面,還較為薄弱。目 前 主 流 框 架 如 TensorFlow、SystemML、Caffe、Torch 等都由美國企業或研究機構主導,國內的算法框架相對較少,且生態並不完整,還缺乏與國外主流框架競爭的能力。第三,在智能硬體方面,儘管在一些應用性晶片上取得了長足進步,如華為海思的麒麟系列、寒武紀的 NPU( Natural Processing Unit) 、地平線的 BPU( Branch Processing Unit) 、西井科技的 deepsouth( 深南) 和deepwell( 深井) 、阿里達摩院在研的 Ali - NPU、雲知聲的 Uni One 等,但是在基礎晶片方面,全球主導的產品如 NVIDIA 的 GPU(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英特爾的 NNP ( Neural Network Processor)和 VPU ( Video Processing Unit) 、谷歌 的TPU( Tensor Processing Unit) 、IBM 的 TrueNorth、ARM的 Dynam IQ 等,幾乎全部由西方企業佔據。在智能傳感器方面,儘管中國在相對單一的領域裡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如崑崙海岸的力傳感器、匯頂科技的指紋傳感器,但是離霍尼韋爾、ABB、BOSCH 等巨頭還有較大差距。

5 人類命運共同體: 競爭與合作的辯證關係

在如何看待中國技術發展的問題上,美國仍然採用傳統的冷戰思維,或者說是霸權思維。在科技、金融、軍事三大支柱之上,美國維繫著全球霸主地位。通過對高端技術的壟斷,以及對新興技術的不斷拓展,美國佔據了新興技術的話語權,從而阻止對手進入新興技術領域。同時,通過技術領域的話語霸權,美國實現了對新技術的定義,同時「吃掉」全球價值鏈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在金融領域,美國依靠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向全世界徵收「鑄幣稅」。軍事力量是美國實現政治目的的保障,也是美國對其他國家進行技術遏制的依仗,如美國對日本科技崛起的遏制就與軍事因素聯繫在一起。同時,這三大支柱還互相交織,相互影響。美國高新科技的發展與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劃局 (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Projects Agency) 密切相關。許多新興技術的研發往往首先是由美國軍方來牽頭推動,之後為了解決成本問題才轉而進行民用的研發與推廣。同時,這種轉化模式刺激了民間科技創新的活力。此外,美國利用其金融地位以及證券交易市場為高新技術的研發募集資金,進行科技成果的轉化。

當霸權地位受到挑戰時,美國會動用各種力量如技術、金融或軍事來進行反擊。外在表象是貿易摩擦,其更為深刻的實質是科技競爭。美國採取了一系列與科技封鎖相關的措施和手段來對中國進行限制。例如,限制中國企業收購美國高科技企業、限制中國的留學人員以及限制美國科研機構與中國先進企業的合作等。美國這種狹隘的冷戰思維,在人工智慧時代越發顯得不合時宜。

在智能時代,需要在全球層面形成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方向的整體思考。原因包括如下三點。

第一,人工智慧可能會加快風險社會的來臨。如人工智慧可能被用於一些黑色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慧用於黑色產業的速度要比白色產業更快。在巨大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將人工智慧用在一些不合規的領域。產生嚴重的風險。

第二,人工智慧在軍事中的應用可能會加劇各國的軍事競爭。美國在開發人工智慧時,最初就是由軍方推動的。美國軍方希望將人工智慧用於戰場,並且目前已經有相關的部署,例如大量的無人機被應用。但是這一方面增加了美軍與其他國家軍事力量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還會產生巨大的倫理問題。機器在軍事行動中的決策,可能成為美軍推卸責任的藉口,例如在出現軍事無人機攻擊平民事件之後,美國軍方將決策的責任歸為機器,從而逃避責任。

第三,作為顛覆性的技術,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會向其他國家外溢。如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引發的失業風險很可能會產生全球性的影響。如果大面積的失業風險在全世界蔓延,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同時,失業風險還會加劇反移民的浪潮,在歐美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趨勢。因此,主權國家需要聯合起來思考這些問題,共同對人工智慧的發展進行整體性的規劃。

第四,在通用人工智慧的研發問題上,各國應該達成共識。目前,西方國家大多鼓勵進一步發展通用人工智慧,如阿西洛馬原則也並不反對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但是,通用人工智慧的最終發展很可能會對人類存在的意義產生巨大的挑戰。如果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最終導致人類失去存在的意義,那麼這將是人類所難以接受的。這需要各國聯合起來,達成對通用人工智慧發展方向的基本共識。

6 結語: 從人工智慧看未來國際格局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人工智慧既是一種戰略性技術,也是引領其他技術突破的關鍵性技術。人工智慧的發展正在對經濟發展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我國在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上正在取得一定的突破。正因為如此,美國採取一系列措施封鎖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科技進步。這些行為包括限制華為在 5G 應用上的布局、限制中美高端人才之間的交流以及限制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中要取得突破,更需要下定決心取得基礎性關鍵技術上的突破,在晶片製造、核心算法以及作業系統等一系列核心領域形成自有優勢。同時,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意義體現在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上,人工智慧既是一種基礎性技術也是一種應用性技術。人工智慧在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中發揮作用的關鍵是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進行深度融合,並製造出解決實際痛點問題的產品。

總之,要將人工智慧的技術屬性與社會屬性高度關聯起來。通過人工智慧的產業培育和產品應用為我國科技進步、社會發展以及國家安全提供全面支撐。在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核心技術是基礎。而在應用過程中,生產出一系列能解決社會問題的產品是關鍵。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指出,到203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主要的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在落地中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隱私、安全等問題。此外,在道德倫理、就業以及政府治理等方面,人工智慧的社會應用同樣處於無人區,國外的相關研究與成果也非常少。中國既然要躋身人工智慧的應用最前列,那麼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就顯得至關重要。

目前,國際上的領先國家已經在爭奪人工智慧領域的話語權,如歐盟在 2019 年4月發布了人工智慧倫理準則; 美國的一些大公司也在推進相關的原則或規則,如阿西洛馬原則等。而中國在這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還相對較弱。技術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但同時相關倫理、政策和法律的完善則是人工智慧應用於社會治理的關鍵。美國在人工智慧發展中形成的超級權力在短時期內不會消失。無論是在人工智慧的核心理論、算法框架方面,還是倫理規則方面,美國都具有其他國家難以撼動的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與美國的競爭性合作就會變得非常重要。同時,由於人工智慧發展產生的風險需要民族國家聯合起來共同應對,所以在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合作也是一種剛性的需要。因此,儘管美國對中國採取了技術封堵的策略,但是中國應該用「以柔克剛」的方式加以應對。中國領導人指出: 「處理好人工智慧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需要各國深化合作、共同探討。中國願在人工智慧領域與各國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享成果。」合作不僅是我國應對美國挑戰的被動策略,同樣也應是我國採取的主動戰略。因此,我們要在競爭性合作的框架之下,更加主動地與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展開合作,共同推進未來人工智慧國際規則的創設,保障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

(本文轉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9年06期;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作者簡介:

高奇琦,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教授。

原標題:《高奇琦:人工智慧、四次工業革命與國際政治經濟格局》

相關焦點

  • 專訪政治學者高奇琦:如何「馴服」人工智慧(下)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 中國社會科學網 資料圖依法應對「數據失重」澎湃新聞: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存在怎樣的信息安全隱患?高奇琦:人工智慧時代,信息保護會變得更為困難,「數據失重」會成為常態。
  • 為什麼說人工智慧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之所以說它是一個時代,而不是單純的「風口」,因為它的出現意味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序幕悄然拉開,人類歷史即將再一次被顛覆!   「革命」本義指變革天命,後詞義擴大,泛指重大革新,不限於政治,是一種徹底的顛覆,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革,引起事物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凡是可以冠之「革命」二字的,皆是引起深刻社會關係變革的重大事件,推動著人類歷史進程的快速前進。
  • 高奇琦:構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的橋梁
    在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院長高奇琦看來,這需要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考察。在比較中加深認識政治現象政治哲學無法通過實驗論證政治觀點,只能通過現實的觀察來發現其對政治現實的影響。建立在政治實踐基礎上的比較政治學,通過對比不同政治思想在實踐中的應用,提供了探究政治哲學對政治現實影響的可能,為政治哲學與政治現實之間搭起了理論與實踐溝通的橋梁。
  • ...金燦榮教授做客天翼大講堂 看今朝國際關係 瞻未來世界格局
    抗疫大考中,不僅各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都遭遇嚴峻挑戰,世界格局和國際關係也發生了微妙變化。面對風雲詭譎、瞬息萬變的局勢,我們該如何以更長遠的目光剖析當前世界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又該如何客觀正確解讀世界國際關係?
  • 為什麼影響比工業革命還大?人工智慧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人民日報》上李彥宏同志強調,積極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數字經濟是頭等大事,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網際網路、衛星導航、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強調,要深刻認識加快發展新一代AI技術的重大意義,加強領導,做好規劃,同時我們需要具備世界眼光和全局思維,這樣才能推動新一代AI技術健康發展。
  • 國際政治的新領域——新邊疆政治學呼之欲出
    近代以降,人類經濟和科技呈現強勁的指數發展,似乎已經踏上了一條「通往無窮的旅程」。當前,以大數據、算法和人工智慧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孕育,全球化的黃金時期已然結束,科技在新大國競爭時代變得無以復加得重要。這一切,都使得各主要大國紛紛加速探索包括網絡空間、人工智慧、極地、近地軌道、月球、火星、宇宙在內的新邊疆。
  • 中國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成功造出人造太陽
    因為它俗稱人造太陽,是未來世界板上釘釘的新能源,一旦全面普及,將會對現有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什麼是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方向是人工智慧、清潔能源、量子信息、虛擬實境、生物技術為概括方向。第四次工業革命其實就是綠色革命,實質和特徵就是大幅度提高資源生產率 ,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全面掛鈎,綠色革命最核心的是什麼?就是能源。
  • 工業革命為什麼誕生在西方?工業革命的未來將是終結
    過去的工業革命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 歷史上,人類社會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我們看到,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推動。
  •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顛覆性影響
    因此,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顛覆現有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模式,被賦權者必須認識到,他們屬於一個分散的權力系統,需要在相互交往中加強協作,方能取得成功。  經濟:爆發式增長和就業困境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於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且涉及眾多領域,所以我們很難對某個影響進行孤立的分析。
  • 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對國際政治究竟有什麼影響?
    這導致英國君主的力量不足以壓制社會,社會的力量很強大,英國的經濟活動因此非常有活力。這種社會活力,配合上大航海帶來的新經濟資源的刺激,英國就率先發生了工業革命。法國這邊就不一樣了,它的大貴族一直很多,力量也很強,國王在中世紀以來長期都拿大貴族們沒辦法。
  • 王樹國: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
    關鍵詞  第四次工業革命;新時代;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  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機遇、迎來新挑戰,這對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新的教育框架和模式來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 ...五大方向,培養人才並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 中新人工智慧高峰論壇
    在張道昌看來,與三次工業革命相比,第四次工業革命除了是技術創新,也是一個讓我們能夠無縫轉型數字世界的大腦。 6月1日,以「深度視野,對話未來」為主題的首屆「中新人工智慧高峰論壇」在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召開。
  • 人類工業革命史——工業革命與剝削失業,為何革命總與危機相伴?
    四次工業革命的特點以及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容納量問題工業革命使人類的歷史前所未有地向前推進了一大塊,並且至今依然在加速。工業革命也孕育著巨大的社會變革。第1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主要的地點在英國,進而開啟了人類的蒸汽時代。第2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主要的發展者是歐洲各國和美國。其中領軍者是德國和美國,進而引領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 第六次工業革命暨量子時代
    上海,2018年4月3日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SIR論壇理事會在全球首次提出了基於區塊鏈和量子計算技術的第六次工業革命。SIR是第六次工業革命的英語the Sixth Industrial Revolution的字首縮寫。與會者有來自區塊鏈和量子計算技術領域的技術專家、企業家和投資家。
  • 高奇琦:埃及動蕩表明政治制度化應先於政治參與
    目前,埃及正在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政局動蕩的一個重要癥結在於埃及的低政治制度化水平高奇琦在2012年6月30日穆爾西就任埃及總統之時,西方媒體對埃及的這一政治變化讚譽有加。一些西方媒體樂觀地認為,六十年來埃及首次實現了總統的民選。而且,作為非洲和阿拉伯世界中最重要的國家,埃及的民主化無疑會對這一地區的整體民主進程產生積極影響。
  • 你知道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那你了解第四次工業革命嘛
    第四次工業革命,又稱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後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四次工業革命的歷程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技術,虛擬實境技術,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 ICT技術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人類已經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因為誰能在工業革命中拔得頭籌領導全球,誰就能主導整個世界。
  • 第五部分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一) 國際經濟格局     國際經濟格局,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世界各國和國家集團在世界經濟領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結構、規模和態勢。其核心內容是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經濟力量對比關係和支配世界經濟的權力分配狀況。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取決於各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經濟實力的消長。
  • 從智慧聯想的發布談人工智慧革命 - 智慧聯想,人工智慧,工業革命...
    在本次發布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向我們闡述了聯想的AI戰略,他認為,此前,我們已經經歷了三次工業(科技)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以蒸汽機的應用為代表的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力的應用為代表的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高新技術的應用為代表的革命,而現在,我們迎來了一次以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為代表的革命。
  • 什麼才是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說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想必我們在這之前經歷了前三次工業革命,那這三次工業革命又是指哪些呢?下面小郎君簡單介紹一下前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是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蒸汽機的誕生開始主導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