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公募基金長什麼樣?業績至少賺10倍!拆解50隻10倍基,最高已賺39倍

2021-01-15 每日經濟新聞

2020年「瘋狂的基金」終於告一段落。110隻基金淨值翻倍,股基平均狂賺近60%,收益最高的冠軍基金年回報超過166%,每個數字單拎出來都相當炸。

乘著2020年業績的東風,「十倍基」(Ten bagger)的隊伍也進一步完成了擴容。將時間拉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可以發現,在公募基金陣營中,雖然十倍基是一個相當珍稀的「品種」,但截至2020年底,整體漲幅超過10倍的基金達到了驚人的50隻(份額分開計算)。其中回報在20倍、30倍左右的亦不乏代表,甚至有基金成立以來的回報已經將近40倍了,堪稱「業績之王」。

這些不同類型的「十倍基」是否有共同點?它們的風格、業績爆發時點、基金管理人乃至基金經理,又有哪些比較突出的特徵?更重要的是,投資者怎樣才能識別「靈魂投手」,買到一隻真正的十倍基?

為了解答這些疑問,記者拆解了全市場50隻十倍基,用數據和事實告訴您答案。

視覺中國圖

「十倍基」擴容至50隻

Ten bagger,這個令人激動的名詞由美國著名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奇提出,也是每一個投資者的夢想。相比之下,「十倍基」比「十倍股」出現的概率還要低得多,但即便如此,截至2020年底仍然有50隻基金成立以來都創造了超過10倍的收益。它們的存在也充分證明,基金這類產品在資產配置和組合投資方面擁有的巨大潛力。

先來看看「十倍基」到底有哪些。排在第一位的是行業內的傳奇基金——華夏大盤精選。這是國內第一隻淨值超過10元的基金,也成就了曾經的「公募一哥」王亞偉。截至2020年底,華夏大盤精選的整體回報已經超過了3900%,直奔「四十倍基」而去,在國內公募基金歷史上也算是前無古人了。

排在總業績回報第二的也是一隻老牌明星基金——嘉實增長,成立以來收益達到28倍,但距離華夏大盤精選還是有一定距離。同樣位列「二十倍基」這個陣營的還有總回報超過2500%的富國天益價值、景順長城內需增長以及收益20~25倍的興全趨勢、景順鼎益和富國天惠等。其他還有43隻基金總回報都在10倍以上。

截至2019年底,「十倍基」的數量僅有16隻(份額分開計算),一年之後這個數量就翻了2倍多,增長速度之快令人驚嘆。要知道,即便是在「牛氣沖天」的2017年,開放式主動偏股型基金中也僅有11隻「十倍基」,2020年的50隻完全可以用「盛況空前」來形容了。

難怪有業內人士評價,經歷時間考驗後「十倍基」的隊伍正在擴容,「十倍基不是偶然,而是一條可複製、可擴展的路徑」。

這些基金有沒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或規律呢?要成為一隻「十倍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50隻基金具有共同特徵

通過對這50隻基金的分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總結出了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是基金成立的時間。在這50隻基金中,只有易方達中小盤成立於2008年,其餘的最晚成立於2006年,並以2003~2005年居多。

A股歷史上一共出現過3次超級大牛市,其中第二次出現在2006~2007年,上證指數一路從1000多點攀升至最高峰時的6124點;第三次則開啟於2015年,創業板指從580點漲到了4000點,漲幅驚人。從投資的時間節點來看,顯然在2006年及以前成立的基金更佔優勢,因為經歷的這兩輪超級大牛市為其提供了投資業績累積的必要空間。

第二,是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經理。記者先統計了這些「十倍基」所屬的基金公司,最集中的幾家基金公司分別是華夏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富國基金和景順長城基金,均有4隻。其中華夏和富國屬於「老十家」,泰達宏利是國內首批合資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景順長城則是成立於2003年的中美合資基金公司。擁有3隻「十倍基」的是另一家老牌機構嘉實基金,其他的銀河基金、國泰基金、華寶基金、鵬華基金、廣發基金、銀華基金、大成基金、易方達基金等也均有2隻。

然後就是關於基金經理的統計(2個人管理同一隻基金,分開計算)。在這些基金經理的名單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反覆出現3次,他就是景順長城基金的劉彥春。他擔任基金經理的景順長城內需增長、景順鼎益和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自成立以來的回報分別達到可觀的2537.61%、2422.86%、1122.91%。類似的還有泰達宏利基金的基金經理冀楠和張勳,他們分別管理了2隻「十倍基」,也同樣是績優基金中的佼佼者。

明星基金經理對一隻「十倍基」的貢獻到底有多大,後面會詳細講到。有一點還是非常明確,那就是這些基金的基金經理更換頻率都不算高,很多人任職時間起碼在2年以上,可見這也是基金獲得高回報的必要條件之一。以富國天惠為例,其基金經理是2005年成立就開始擔綱的朱少醒,15年來都沒換過人。這隻基金是一隻「二十倍基」,年化收益可以做到22.57%,也能看出基金經理「一心一意」所帶來的成效。

第三,是風格通常比較穩定,不喜歡炒短期熱門概念。投研團隊相對穩定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基金的整體策略和風格通常也會比較穩定。而且前期已經形成了比較明顯的風格,也積累了一定業績,因此哪怕更換了基金經理,也不太會在短時間內大刀闊斧地更改持倉,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循序漸進地調整。

另外也很少看到「十倍基」去瘋狂炒熱點、追風口。以2020年這50隻基金的業績表現為例。2020年淨值翻倍的基金一共有110隻,很遺憾「十倍基」都無緣這個名單。不僅如此,很少能在公募基金年度排行的榜單上看到「十倍基」的名字。再以朱少醒為例,他的投資風格比較均衡,重倉的行業和板塊都相對均勻。從單個年度的業績來看,其管理基金的收益和排名都很難稱得上最優,但投資比拼的是耐心和毅力,多年之後這位「長跑型」選手通過時間積累,在複利的作用下收穫了非常可觀的長期回報。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類基金,那就是近兩年市場行情催生的「二倍基」。綜觀近2年(截至2020年底)基金的業績,淨值達到2倍的超過200隻,其中最高的回報達到3倍。而反觀其成立以來的整體業績,居然有不少都低於近兩年回報,佔到總量的六成。這說明不少「二倍基」在2年前還處於虧損狀態,乘著行情東風或者短期熱點才扳回一城。市場總是牛熊更迭,熱點也層出不窮,這類基金能不能長期保持強勁勢頭還要打個問號,而且此前的虧損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第四,是風控好,抗跌。鑑於「十倍基」都穿越了多輪牛熊交替的市場,抗跌能力強也是它們的重要特徵。

如果以滬深300指數下跌超過20%作為一項標準,那麼自2007年以來A股一共經歷了8次這種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選取了排名前十的「十倍基」,看看它們在這些區間的表現。在幾次市場下調期間,「十倍基」由於都是權益類產品,也同步出現了幅度比較大的下跌。統計結果顯示,這些基金至少有6次都比滬深300「虧得更少」,2013年時甚至還有多隻基金出現逆勢增長,展示了強大的抗跌性。

當大家都出現虧損的時候,虧得少的人更容易恢復,在淨值回撤後再通過主動管理繼續創出新高。換個角度來看,在市場行情下行時,這些「十倍基」的持有人也能比指數型基金的投資人損失更少,「是不是真香」?

在牛市裡能跟得上市場上漲,在熊市裡能較小控制回撤,積小利為大勝,最終在投資長跑中獲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明星基金經理作用較大

翻開「十倍基」的名單,幾乎每一隻都可以與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密切相關。也正是背後這些「靈魂投手」的接力,才成就了「十倍基」的神話。

下面就以幾隻明星基金為例,深度復盤「十倍基」的業績是怎麼煉就的。先來說說景順長城旗下的3隻「十倍基」和這家公司的王牌基金經理劉彥春。

景順長城內需增長、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這2隻基金都經歷了李學文、王鵬輝等明星基金經理,在2015年的牛市高點就已經成長為「十倍基」了。相比之下,劉彥春的任職回報並不是歷任基金經理中最高的,但他任職期間的同類排名最靠前,2隻都排在了行業前2%~3%的水平,帶領基金快速成長為「二十倍基」,另一隻景順鼎益基金,劉彥春的任職回報也達到了近400%。

正是由於績優基金經理的不斷接力和傳承,才鍛造出了這些優秀的產品。

如果結合這3隻基金的業績爆發年度來看,還能發現一些別的規律,於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又作了一個統計。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景順長城內需增長和景順長城內需增長貳號這2隻基金,在2013年左右都迎來了一波業績爆發,年度淨值增幅為70%左右。在其後的幾年間,這2隻基金的整體表現並不算好,年度回報在-20%和20%之間來回波動,一直到劉彥春接手以後才重新起飛,收益扶搖直上。另一隻基金景順鼎益的情況與此類似,2015年劉彥春開始擔綱這隻基金的基金經理,當年回報就達到了38%,而在2017、2019和2020年,其回報均超過了50%。一個字,穩。

對於另外一些基金,或許明星基金經理的作用更大。例如華夏大盤精選,王亞偉以一人之力貢獻了近12倍的任職總回報和49.77%的任職年化回報,在同類型基金中一騎絕塵。在他離開後,華夏大盤精選又經歷了7位基金經理,這些接棒「一哥」的基金經理頂著巨大的壓力,也創造了比較穩健的收益,共同成就了目前國內公募歷史上唯一的一隻「四十倍基」。

總的說來,一隻「十倍基」背後往往是多個基金經理和其投研團隊持續不斷的努力。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挑戰,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明星基金經理出走創業,行情下跌時巨大的壓力或者公司人事的變動也會影響基金經理的發揮,毀掉「一代名基」。要成就一隻「十倍基」,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也不能少。

怎樣才能買到「十倍基」?

最後來簡單講一講投資者最關注的話題,怎麼才能買到「十倍基」。

通過前面部分的統計,大家可以發現,即便是最年輕的「十倍基」,也誕生於2008年,到2021年已經邁入第13個年頭了。想要投中「十倍基」,首先要問問自己是否可以將一隻基金持有10年以上?相信能夠做到的只有極少數人。這個沒有對與錯,主客觀因素都有,大家並非生活在真空中,也不一定人人都具備這麼長線的資金實力。

作業還是可以抄的。與其去抄基金的重倉股,也許不如認準這個基金經理,直接買這隻基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已經歸納了不少「十倍基」的特點,比如選擇中長期業績佳的基金公司以及主動管理能力優秀、投資風格穩健的基金經理和投研團隊,深刻理解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同時避開一味炒熱點、做短線的產品。其實只要做到了這些,要選出一隻「潛力基」並不難。

這些已經成為「十倍基」的基金,基本都是各大基金公司的旗艦產品,是可以進入你的基金池而進行關注的。近兩年市場風格轉換很快,熱點賺錢效應非常高,即便是「十倍基」,你也可以結合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十年期業績來挑選出眼下依然能夠適應新形勢、沒有落後於市場的好基金。

還有一個特點是,近兩年業績增長一倍、兩倍的「翻倍基」隊伍也日趨龐大,從這些「翻倍基」中尋找下一個「十倍基」,也許並非天方夜譚。

總的說來,業界一直以來強調的長期投資,並不是你要一直持有,而是你要一直投資,不間斷,不以錯過「十倍基」而懊惱,而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品種長期持有,中間做做波段也是可以的。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最牛公募基金長什麼樣?業績至少賺十倍!拆解50隻十倍基,最高已賺39倍
    2020年「瘋狂的基金」終於告一段落。110隻基金淨值翻倍、股基平均狂賺近60%、收益最高的冠軍基金年回報超過166%,每個數字單拎出來都相當炸。 而乘著去年業績的東風,「十倍基」(Ten bagger)的隊伍也進一步完成了擴容。
  • 最牛基金暴賺26倍:如何挑選「牛基」?基金經理這一特性很關鍵
    最牛基金暴賺26倍 如何挑選「牛基」?基金經理這一特性很關鍵在A股科技與消費多輪行情接棒下,最牛基金業績已接近26倍。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7日,23隻基金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率超過10倍,其中最強基金成立十六年間累計回報率接近26倍。
  • 手氣最佳「打新人」一籤可賺46萬 9股上市首日最高收益超10萬
    有26隻新股上市首日浮盈超5萬元/籤。若按年內最高價計,即假設在最高價時賣出,打新投資者平均收益為3.89萬元。其中,中籤康華生物的投資者一籤最高可賺46.28萬元,這是一隻連板20天的超級牛股,年內最高價達到996元。打中石頭科技的投資者年內最高可賺33.09萬元/籤;萬泰生物、愛美客、斯達半導、三人行與國盾量子的中籤人年內最高收益超過20萬元/籤。
  • 6124點買的基金,如今79隻翻倍,最高大賺360%!牛基榜單來了
    顯示出公募基金在投資上的具有明顯優勢,也確實炒股不如買基金。具體來看,2007年10月16日以來,若僅算主動權益基金,所有的基金跑贏了上證指數,顯示出公募基金整體投資優勢。其中業績最好的是有79隻基金業績超100%(各類型合併計算),不過也有8隻基金跌幅超20%,差距很大。
  • 2020基金又炸了!最牛暴賺127%,冠軍又是這家的?更有17隻基金兩年狂...
    年內最牛基金收益超127%2020年因新冠疫情出現不少「活久見」事件,但又受益於為應對疫情而採取的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讓整體A股市場仍呈現較好的結構性行情。在這一過程中,公募基金展示出專業研究的實力,表現出「炒股不如買基金」的實力。
  • 牛冠A股!2020年第一隻10倍大牛股來了,業績暴漲超2500%
    7月14日,上半年業績暴增超2581%的英科醫療(300677)股價再度漲停,這已經是英科醫療年內第18次漲停。截至盤後,英科醫療股價報167.61元/股,總市值升至369.1億元。而2020年以來,該公司股價漲幅已經擴大至912.13%,再錄得一個漲停,其就將成為2020年A股(已剔除次新股)首隻10倍大牛股。
  • 複利思維的騙局:十年賺10倍,真的靠譜嗎?
    十年賺10倍,靠譜嗎? 假如你買了茅臺股票並拿幾年,就有10倍。 或者買特斯拉or蔚來汽車的股票,不到一年,你就能賺10倍。 「tenbagger」 一詞出自世界級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自傳《成功投資》一書,意譯為「能翻10倍的股票」。 有人算了一下,假如你想在股市十年變10倍,每年「只」要26%回報即可。 於是,關於複利的傳說,又多了一個美妙的數字:26%。
  • 優質賽道牛基篇(三):醫藥生物行業最牛基金經理都有誰?
    不管是成熟的美股市場,還是在新興的A股市場,長牛板塊唯一的支撐是其不斷增長的業績,即成長性。 正是因為醫藥股穩定且高速的業績增長,造就了A股醫藥股的長牛格局。而且醫藥股具有科技和消費雙重屬性,這就註定了醫藥股屬於弱周期板塊,與經濟強弱相關性很小,為此機構投資者一直願意給醫藥股較高的估值。
  • 「炒股不如買基金」!鐵定五年最牛業績:農銀趙詣狂賺160% 55隻翻倍...
    來源:中國基金報距離2020年業績收官戰只剩最後1個交易日,權益類基金業績大決戰!目前,暫居主動權益類基金業績冠軍的農銀匯理工業4.0今年收益率超160%,將創近5年以來的年度收益最高記錄,成為五年業績最強基金。然而,股票型基金前三名業績相差不足3%,將在最後一個交易日展開激烈角逐。
  • 被公募基金低配的銀行股 未來還有多大的吸引力?
    也就是說,考慮到工銀金融地產基金的持有人結構以機構投資者佔七成以上,從第二季度的淨贖回2.56億份,到第三季度的淨申購10億份,這可能暗示出包括險資在內的機構資金的持基策略正發生微妙變化。  持基策略的變化暗示,機構的風險偏好可能正在降低。
  • 長期業績保持增長走出了漂亮的螺旋式上升的公募老司機名單來了
    ■ 抓得住牛股、守得住寂寞的基金經理,多數是在市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司機」,他們的經驗和業績是基金公司的無形財富。哪些基金公司最善於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且儲備的老司機數量最多?《公募老司機英豪榜》全面展示了各家公司老司機的風採  ■ 工銀瑞信「以人為本」,公募老司機人數位列全行業之首,鄢耀、王君正、杜海濤等人是優秀代表。
  • 五大「最能賺」豬企前三季日賺1.55億 淨利增超3倍
    五大「最能賺」豬企前三季日賺1.55億 摘要 【富貴豬中求!五大「最能賺」豬企前三季日賺1.55億 淨利增超3倍】站在風口上的「二師兄」火爆程度依舊不減。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下稱淨利潤)居前五名的上市豬企平均日賺1.55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這五大豬企淨利潤合計增超3倍。
  • 業績表現突出,公募基金分紅創歷史新高
    一、投資視角:業績表現突出,公募基金分紅創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基金賺錢效應明顯,基金規模的不斷增大,公募基金分紅總額創下歷史新高。 1.公募基金已經連續兩年取得高收益 截至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逼近18萬億元,較二季度末增長9273.68億元,有19家公募基金進入千億級別。2019年、2020年滬深300漲幅分別為36.07%、19.41%。得益於A股連續兩年上漲,公募基金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表現。
  • 【基金分析】近10年哪只基金收益率最高?你根本想不到!
    估計有朋友可能會猜是50%,排名前5位的基金年化可能在70%左右。如果您也是這麼覺得,那麼答案可能就要讓您失望了,可能您根本想不到,排名第20位的基金經理年化收益率是15.08%,排名第一的基金經理年化收益是29.09%,沒有一位從業(公募)十年的基金經理年化收益可以超過30%,這就是現實!
  • 每月結餘1000元,堅持定投賺10倍的概率有多大
    到期後收益如下定投銀行存款收益我們以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作為基準值,來看看定投其它理財產品,收益可以翻多少倍!貨幣基金定投 貨幣基金當前的年化收益率為2%左右,當然後面可能會比2%要高。基金組合定投 2020年初以來,基金市場可謂是賺足了眼球,醫藥,白酒,汽車,新能源板塊都跑出了不錯的表現,像白酒行業額漲幅超過了100%。我們定投基金組合的話,年化收益均值在12%左右還是可以輕鬆達到。
  • 新基評測:富國價值創造混合王園園,顏值業績雙在線
    來源:證券之星編者按:我們說牛市買老基,熊市買新基。新基金有許多好處,比如:新基的投資範圍更廣,老基不能買的港股通標的,但新基可以買。市場上的新基金非常的紛亂繁雜,特別是股票型主動基金。根據基金經理的不同,投資策略的不同,收益率也會天差地別,頂投新開的新基評測欄目就是專門幫助大家看看新基金的成色。富國基金——富國價值創造混合該基金為混合型主動基金,主要投資於股票市場,可以投資於港股標的。由王園園擔任基金經理。結合基金經理的能力圈,推測這隻基金的主要投資方向在消費、醫藥、科技領域。
  • 南極電商的鍊金術:大股東投資250萬賺7億 子公司營收暴漲10倍
    鳳凰網財經《市值觀察》欄目出品 NO.10作者:醉漓今日,深陷財務造假質疑的南極電商再度放量跌停,資金出貨跡象明顯。曾經的5倍大牛股距離歷史最高價已經跌去60%,讓人唏噓不已。《市值觀察》仔細翻閱了一下南極電商的發家史,不禁被他們大股東的鍊金術折服。
  • A股公募基金行為分析:公募基金的風格偏好可以持續嗎?
    公募大類資產配置:貨基增長趨於停滯,未來混基或受青睞貨基帶動公募產品淨值快速擴張,但近 2 年貨幣基金增長已經趨於停滯。2013 年 6 月面世的餘額寶憑藉高收益率和即存即用的便捷屬性快速吸引了眾多投資者,推動 了貨基在 2013-2015 年間淨值增速維持在 50%以上。
  • 帆船思維:比特幣10年翻1300萬倍,賺這筆錢你得換一個思路
    投資回報率是1300多萬倍。十年前,如果你買了比特幣,今天,你真的能賺到錢嗎?專注建立思維模型,幫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大家好,我是大塊頭強尼,在《未來思維》那篇文章裡啊,我提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回到十年前,你會做些什麼?許多粉絲留言,有說買房子的,有說買股票,但是我發現,大家最希望買的,既不是房子,也不是股票,是什麼?是買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