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在說碳基晶片,這種晶片真的可以實現嗎?許多專業人士稱可能需要更加高端的光刻機,但你知道為什麼需要更高端的光刻機嗎?
全球科技發展到現在為止,僅尋找到矽與鍺的性能較好,適用領域非常廣泛。其中一般應用到半導體行業裡的是矽,由於二氧化矽天生的屬性,可以附著一層薄膜,從而穩定半導體金屬特性,實現批量產出的能力。
→矽為什麼可以作為半導體材料
眾所周知,導體的導電性能強,半導體次之,而絕緣體導電能力最弱.。三者之間的秘密不僅於此,最主要還是因為半導體,擁有其他兩者不具備的特性(即單向導電)。而在世界上,矽的存儲量巨大,能排到第八位,成為資源豐富又成本低的材料。
許多人有一個誤區,其實矽本身是不能導電的(例如我們常見的矽膠),並不屬於導體範圍。所以我們需要為矽進行摻雜處理使它具備導電性,矽分為單晶矽(可導電)與多晶矽(不導電),我們常用的就是單晶矽。通過直拉法(CZ)製造二極體或三極體等半導體器材,原矽則通過電弧爐來提煉矽石(使SiO2含量超過99%)。
這種晶體矽有三大特性:熱敏性,它的電阻率會受到溫度影響,當升溫後,該矽電阻率則會大幅降低,反之亦然;光電性,這種矽材料會受到光源影響,沒光時,則不太會導電,反之,則易導電;可控性,天然的矽原料不導電,所以電阻率較高,但對其攝入微量雜質後,便能改變它導電性,且變化明顯,可根據雜質調控。
→碳基做晶片理論
碳基導電是由具備sp2雜化軌道的碳基原材料,在連接原子中利用該雜化軌道從而產生擁有穩定性能的σ鍵(原子軌道沿鍵軸),並且讓垂直在σ鍵上沒有產生雜化pz軌道,以復疊方式的共軛冗結構,生成出離域電子,這樣就能擁有導電性了。
說到碳原子是共有四個自由的電子,而它電子分離的還原性與接收電子的氧化性差不多,關鍵是碳原子僅有兩層電子數,因此它的活潑性和導熱性很強(強於矽),這讓碳基的結構變得不穩定。值得一提的是, 碳和矽在同一主族,但矽具備更好的還原性。
晶片好壞主要和材質的密度,面積相關。理論上在穩定其性能(導熱性與導電性以及還原性活潑性)後,將碳基分化後形成不錯的半導體材料(不導電與導電兩種),單一碳基晶片的成本較低,功耗也較低,而效率較高,是未來比較理想的一種半導體。
→如何實現?
碳基做導體不難,甚至非常簡單,即便是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出碳基實驗。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物都屬於碳基生物,因此,你把手放在電源上觸電,就能引發碳基中的電子。碳基屬性活躍,應用在螢光等領域。
但是想做半導體就有難度了,因為半導體不僅需要可以導電,還需要可控電阻。即便是矽元素,在隨著半導體之間的nm數縮小,也需要Fen Fet 與SOI技術來阻隔電流,否則就會出現漏電現象。那麼其光刻技術強大的同時,也需要運用到電阻罩原理隔斷,然而這兩項技術目前我們都沒有。
綜上所述,實現碳基是未來具備一定可能性的趨勢,但不是當下技術能夠實現的。所以做好優化系統與硬體,才是我們力所能及,且更加容易的事情,口號喊得震天響,並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對此,你們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