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國內晶片低端產品完全可以自產,擺脫對美國技術的依賴。到了高端領域,特別是7納米和5納米位置,大陸企業的晶片生產工藝有限,且非常依賴外國產品。如此一來,想要在信息產業上,實現完全的國產化變得非常困難。
臺積電和三星兩家晶圓廠,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開始布局晶片工業,實現了原始技術的積累。到了2000年之後,兩家企業依靠全球化,分別實現了技術整合,才有了今天的技術水平。如果僅僅依賴韓國或者臺灣企業,完成對7納米製程工藝的生產,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因此,國內晶圓廠想要在7納米和5納米位置有所突破,挑戰的不是三星和臺積電,而是全球化生態鏈的優勢。如果憑藉國內企業內生態鏈,完成了對臺積電和韓國企業的超越,無疑證明了全球化技術整合,其工作效率不僅低效,而且還是失敗的。
所以,國內企業想要超越臺積電和三星等晶圓廠,走傳統的矽晶片路線非常困難。在新技術領域,特別是發展碳基晶片技術,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替代矽晶片,實現對臺積電、三星等企業的超越。然而,想要替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
如果碳基晶片使用28納米製程,理論上是可以超越14納米,甚至7納米矽晶片。將碳基晶片進行疊加生長,其性能完全可以碾壓對手,淘汰傳統生產工藝。可是現實非常殘酷,臺積電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背後是全球企業的相互配合。
目前,在碳基晶片上,進行直接競爭的團隊有兩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中國。兩個團隊採取了不一樣的技術路線,至於誰會成為未來市場主流,還沒有可以肯定的結論。臺積電作為一個全球化企業,無論是市場,還是技術上,並不排斥與中美企業合作。
當年,臺積電與外國企業競爭28納米製程之時,便是與歐洲荷蘭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端光刻機,最終坐穩了對矽晶片製程的領先地位。到了2020年,臺積電高端晶片佔全球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50%以上,這樣的合作模式被延續至今。
雖然碳基晶片有著對傳統矽的優勢,但是也需要光刻機,需要有市場才能夠推動發展。臺積電對碳基晶片沒有深入研究,也沒有相關的投資,但可以尋找成熟的企業進行合作。無論是美國,還是大陸企業,誰先完成碳基晶片產業化,他們都需要面向市場。如果沒有市場認可,維持基本的研發迭代會變得非常困難。
因此,雖然碳基晶片被許多人給予厚望,即便解決了從有到無的問題,但是最終能否被市場認可非常關鍵,而是否進行全球合作一起生產更為關鍵。如果無法在技術上,整合全球技術,發展碳基晶片,成為像臺積電一樣的企業,難免會閉門造車,在技術上一時領先對手,也會在長期發展中無法保持領先地位。除非能證明全球化產業合作是錯誤的,否者,不參與全球化,將會失去整合其他國家優勢技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