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曙光一號」誕生記

2020-12-04 經濟網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孫冰|北京報導

改革開放伊始,我國的科技工作百廢待興,但是作為科技工作「基礎的基礎」的高性能計算機卻還是一片空白,不僅需要巨資從國外引進,使用中還要處處受制於人。直到1993年,作為國家「863計劃」重要內容之一的「曙光一號」研發成功,曾經讓科研工作者痛心的「玻璃房子的恥辱」從此成為歷史。

隨著「嫦娥三號」在月球成功著陸,作為幕後英雄的曙光高性能計算機也已經走過了二十載的歷程,其間創造的奇蹟數不勝數。

「玻璃房子」的恥辱

作為「曙光一號」項目的主持人,李國傑院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說,「曙光一號」故事要從刺激了一代科學家神經的「玻璃房子」講起。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方面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嚴格禁運,只能以極高的價格引進一些相對低端的產品,且要在他們的監控下使用和運行。

據李國傑回憶,當時中石油BGP東方石油物理公司,為了在地下找油必須要引進高性能計算機,美國政府雖然同意將高性能計算機出口到中國,但是提出了苛刻的前提條件:就是這套高性能計算機僅能用於石油勘探,不能用於別的用途。東方石油物理公司不但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同時還因為高性能計算機的控制權在人家手裡,被迫在外國人的監控下使用高性能計算機。

高性能計算機運到中國之後,必須安裝在一個透明機房裡面,機房鑰匙由美國工程師控制,工作時的一舉一動,機房外面的美國工程師都一目了然,所有的運算數據美國工程師都清清楚楚。時任科委主任的宋健同志曾經感慨地說:玻璃房子是中國的恥辱!

「玻璃房子」事件深深刺激了中國科學工作者的神經,中國沒有自己的高性能計算機,而現實的情況卻是國家各行業發展對於高性能計算機的需求又很迫切,軍事、氣象、地質、石油勘探……作為國家「863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開發研製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性能計算機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起步。

「對我們國家來講,高性能計算機是將來整個國家計算機方向的一個制高點,更是各項科研工作的基礎。我記得在一次『863青年會』上,有人稱其為新世紀的曙光。於是,我們就把這個項目命名為曙光一號。」李國傑說。

在美國「洋插隊」一年

「早上醒來就覺得很興奮,晚上睡覺時又覺得壓力很大。」李國傑如是描述當時進行「曙光一號」研發時候的狀態,因為當時「曙光一號」小組的科學家們要做的事情是「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李國傑首先要做的是選定方向。當時,有一些人主張向日本學習,但李國傑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美國回來的,他感覺到跟著日本走下去可能沒有前途。「我覺得我們要根據中國的國情,不是走日本的那條道路。」他說,後來的事實證明自己是對的。

第二道難題是建團隊。「當時的條件是很差的,幾乎找不到做過高性能計算機的人。」李國傑說,但最大的困難還是「研發生態環境和產業鏈條件太差」。「有的時候為一個很小的零件,或者要配一個什麼軟體,卡在那裡半個月甚至幾個月就是找不到也做不出來。」李國傑說。

於是,研發團隊選派了陳鴻安、樊建平等6位科技人員組成一支「小分隊」開赴美國矽谷。出發前,他們還開了一個誓師大會,提出了「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口號,之後便開始了近一年的後來戲稱為「洋插隊」的生活。

「當時被派到美國去的那些人,你們不要以為他們是去過好日子了,其實他們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他們租了一間美國老百姓的普通住房,利用客廳當工作間,因為要擺放機器,所有房間都沒有床,大家都是鋪一個床墊睡在地上。他們每天工作都在十五六個小時以上,基本上沒日沒夜的,衣服都沒怎麼脫,根本就沒有時間去玩玩或看看風景。所以,他們才戲稱自己是洋插隊。」李國傑說。

但是,這支小分隊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利用美國的大環境,「曙光一號」的研發進程大大加快了。「美國矽谷的研發環境非常好,你要一個怎樣的零件或者一個什麼樣的軟體,馬上就可以給你送來,而且剛開始還可以不給錢,用了好用再付錢。」李國傑說。

而國內的研發團隊也幾乎是在搏命飛奔,在當時十分簡陋的科研環境裡,研發團隊常常是工作到很晚。

「之前的研發工作常常是『八年抗戰』,你想想,8年前的設計和項目怎麼可能進得了市場?!而曙光一號真正研發還不到一年,當時只有幾個人,投入經費也只有200萬人民幣,這在今天幾乎不可想像。」李國傑說。

價值堪比「兩彈一星」

時任中科院副院長胡啟恆院士當時十分關注「曙光一號」的進展,她向《中國經濟周刊》回憶那段經歷時非常感慨:「曙光一號」這一腳踩下去是轟隆隆響的。因為在「曙光一號」問世3天後,由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組成的「巴黎統籌委員會」(現已改為《瓦森納協定》)當即將向中國禁運高性能計算機的紅線提高到10億次。也就是說,以往發達國家根本不向中國輸出的10億次以內的高性能計算機,在「曙光一號」誕生後,可以自由向中國輸出了。

1993年10月,「曙光一號」通過國家技術鑑定,認為「曙光一號」是「863計劃」信息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達到了90年代初同類計算機的國際先進水平。「曙光一號」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大獎。1994年,「曙光一號」作為國內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之一,被寫入當年全國人大八屆二中全會上李鵬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1996年,曙光1000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1997年,曙光1000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之父」、曾向鄧小平提出「863計劃」的著名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甚至評價「曙光一號」高性能計算機其後續創造出的價值和當時歷史階段的作用不亞於「兩彈一星」。「我覺得王大珩同志是非常有遠見的,他雖然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是他深知計算機對國家的重要性,以及現在我們要走入資訊時代沒有計算機是不行的,這是一個基礎的基礎。」胡啟恆說。

不做「盆景式」科研成果

研發成功之後,「曙光一號」開始了它更重要的使命——實現產業化。和其他科研成果有所不同的是,「曙光一號」自研製之初,就把產品化、產業化和走向市場作為最終目標,而並非做過去那種「盆景式」的科研成果。

「一開始這個曙光機就沒有發表在SCI(世界著名引文資料庫)雜誌上,目前為止,曙光一篇論文都沒有,因為我們想的是要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這個目標非常明確,」李國傑說。在SCI雜誌發表論文的數量是很多科研項目價值評判的標準,但顯然李國傑和「曙光一號」要的不是這個。

原國家科委高新司司長冀復生回憶說,「863計劃」本身就是要為國家的高技術產業打下技術基礎,這個技術基礎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到市場上去體現。當時的科學家都有很強烈的進入市場的意識,當時的國家科委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支持了「863計劃」,政策上給了一些扶持,部分克服了當時體制上的障礙,給了一些自由活動的空間。

但是,讓科學家去做生意談何容易。1995年,曙光公司成立,「曙光一號」開始走產業化道路,但最初的路走得並不平坦。

據胡啟恆院士回憶,在「曙光一號」成功發布後不久,她的工作筆記就有跟冀復生司長討論對曙光產業化發展的記錄,包括如何籌資的問題。在1995年前後,時任國家科委高新司司長的冀復生,騎著自行車、坐著火車各處去遊說,上門推銷「曙光一號」,甚至承諾用戶只要購買,政府可以補貼一半的資金,這才保證了曙光公司在前期沒有死掉。

但即便如此,第一代曙光高性能計算機也只賣出3臺,原因很簡單:儘管「曙光一號」的價格只有國外產品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但高性能計算機在國家當時的產業環境裡,大家都不知道有什麼用?怎麼用?

儘管起步艱難,但隨著曙光高性能計算機的技術不斷進步和產業環境的快速成熟,曙光的發展也越來越好。2012年,曙光連續4年蟬聯中國高性能計算TOP100市場份額第一名,並首次成為全球高性能計算機營業收入TOP10中的唯一一家中國企業。目前,曙光在國內高性能計算機領域已經佔據35%左右的市場份額,超過了國際巨頭IBM,位列行業第一。

「市場是不同情眼淚的,市場是不能用政治口號來支撐的,它就是一種競爭,你沒有這個實力的話,在競爭中就會失敗,所以我們中華民族要想崛起就不能在任何方面對此提出各種藉口,只能在同一起跑線上和各個競爭者拼搏,這就是曙光20年讓我學習到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冀復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現在,高性能計算機即將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隨著雲計算時代的到來,應該說屬於高性能計算機的時代終於來了。

有人把從「PC時代」到「雲計算時代」的轉變類比為「發電機時代」到了「電網時代」。你無需在自己的PC上產生計算能力,而是從雲端獲得即可。

「計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資源,它是驅動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動力和資源。以後高性能計算機可能無處不在,儘管它並不像PC一樣擺在你的家裡,它就像水、氣、電一樣,會滲透到每個家庭、各行各業的每個單位。由高性能計算機提供雲計算服務,相當於發電站一樣,提供各種各樣的計算、存儲和服務能力,然後輸送到每一個終端。高性能計算未來一定會更加深入、更加普及。」李國傑說。

相關焦點

  • 【Discovery Space探索空間 - 中國航天計劃1 】曙光一號
    曙光一號
  • 航天日︱「東方紅一號」之前曾有個「曙光號」飛船計劃
    1958年5月,在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最高指示下,中國人造衛星計劃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上馬了,歷經艱難與波折,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震驚世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其實,在「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之前,載人航天的前期準備工作就已經納入中國科學家的研製之中。比如,在人造衛星計劃停滯的1960年代初,探空火箭就被保留了下來,探空火箭的研製任務除了試驗火箭本身的性能外,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太空生物試驗。
  • 記者親歷科考隊尋石記:劃破夜空的天外來客在哪?
    記者親歷科考隊尋石記:劃破夜空的天外來客在哪?石洪宇 攝  吉林市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家公立隕石博物館,收藏著重達1770千克的「吉林一號」隕石,該館在隕石科普、科考領域擁有豐富經驗。  疑似隕石墜落事件發生後,吉林市博物館科考隊當晚便集結出發,在松原地區開始了尋找工作。「目前已經搜索了4個可能墜落的地點,還剩下2個需要排查。」
  • 《啟源女神》曙光之寬恕效果是什麼 曙光之寬恕屬性及效果介紹
    導 讀 啟源女神曙光之寬恕好用嗎?《啟源女神》是一款很好玩的遊戲,目前已經有很多玩家在預約下載嘍,你行動了嗎?
  • 中國成功研製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
    國防科技大學是「天河一號」的研製者。1983年面世的中國第一臺億次計算機「銀河一號」,同樣誕生在這所大學。    「超級計算機的研製歷程表明,我們要在高技術領域有所作為,必須走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張育林說,「一味追求國際排名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在核心技術、實際效益和人才培養上不斷實現新的突破,科學研究才有了持續發展的動力。」
  • 記餓:「大躍進」餘波親歷記
    我覺得身在萬裡外,不能親歷其盛,實在遺憾。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向外國人宣傳「大躍進」的成績。在這段時期一切對外活動中,中國人只要發言,都宣傳「大躍進」。外國人如果對此有質疑,一律認為「不友好」。記得那一年有一次國際和平會議,中國代表團團長郭沫若在發言中當然也是大段宣傳「大躍進」,提到「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一位長期在美國的老革命領導在審閱英文稿時說:英國已經在走下坡路,十年超英的目標太低了。
  • 《銀河補習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電影開始的的第一個畫面,正是中國新一期載人航天任務出徵的記者會,會上講的這次任務的飛船就是「曙光十六號」。這個名字一聽十分陌生,想必大家都以為是虛構的。一想到航天飛船,大家一定會想到神舟系列飛船和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但要是論資歷,曙光號卻比神舟號資深得多,它不是一個虛擬的飛船代號,而是真正的中國航天事業曙光。
  • 深度解讀解密「曙光號」: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鮮為人知的是,早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就曾嘗試研製載人飛船——「曙光號」,並取得了初步成功。(圖:中國實驗載人飛船「曙光號」) 1964年,新中國終於熬過了那段最困難的日子,揭不開鍋餓死人的夢魘漸行漸遠。
  • 華東師大管曙光:自稱「三流物理學家」,一生都在為一堂課作準備
    管曙光屢在頂級物理期刊發文,並獲得多個科學獎項,物理學中的柏勒洛豐態(非線性物理領域的一種高階同步現象)正是由他提出和命名,但他仍然稱自己是「三流物理學家」,「老師是學生成長中的階梯,我只想滿懷熱愛去做每一件小事,期待我的學生中未來誕生一流物理學家。」
  • 超強颱風「尼伯特」誕生記
    事實上,作為1949年以來生成時間第二晚的「一號颱風」,「尼伯特」的誕生之路本就面臨諸多挑戰。換句話說,雖然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已於今年5月結束,但其對海洋的持續影響與今年遲遲未有颱風生成關係密切。那麼,在厄爾尼諾影響下,「尼伯特」是如何誕生的呢?
  • 雪中「搶」水記——記者親歷長春大面積停水停熱搶修過程
    新華社長春11月21日電題:雪中「搶」水記——記者親歷長春大面積停水停熱搶修過程   新華社記者孟含琪   一場強雨雪伴隨著大風
  • 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 題: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新華社記者許曉青、黃揚、潘清40年改革開放歷程波瀾壯闊。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恢復交流後,「大陸投資熱」不斷升溫,臺商群體成為大陸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是受益者。
  • 天宮一號已墜毀,外國專家正慶祝時,中國又一巨無霸誕生
    眾所周知,中國的天宮一號已於4月3日墜毀入南太平洋中部。正當外國專家都在歡呼慶祝之時,我國又一巨無霸誕生。中國空間站已經走到「航天三步走」計劃的最後一步,我國將在2022年全面建設完成屬於中國的空間站,這款新的巨無霸誕生將會賦予空間站新的生機。已墜毀的天宮一號,早在2016年3月16日就正式終止了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它本該在2013年6月隨著神舟十號飛船的返航,就停止使用。
  • 英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比"西行漫記"出版早1年
    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神靈之手》比《西行漫記》出版還早一年  80年前,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了。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諾的名著《西行漫記》在英國出版。  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記》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靈之手》的書同樣在英國倫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紅軍長徵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籍瑞士傳教士勃沙特,中文名薄復禮。1934年10月他與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的部隊相遇,作為「帝國主義間諜」扣留,隨後與這支紅軍一起走了18個月的長徵路。1936年4月,薄復禮在雲南境內被紅軍釋放。
  • 《銀河補習班》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在鄧超導演的《銀河補習班》中,男主人公馬飛和隊友乘坐「曙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上太空歷經艱險,在失聯三天之後成功回到地面。然而,這個「曙光號」航天飛船並不是電影虛構的,它的原型就是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也叫做714工程。
  • 曙光6000階段性成果——曙光「星雲」系統發布
    6月1日,曙光「星雲」超級計算機系統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該系統以其每秒三千萬億次的峰值運算速度、每秒1271萬億次的實測Linpack峰值運算速度,在第35界世界超級計算機排行榜上排名第二,成為中國第一臺實測性能超千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
  • 航天員不聽指揮,一意孤行,記差點被留在太空的美國飛船曙光7號
    在美國英雄格倫完成太空之旅之後的三個月,NASA又一次啟動了載人太空飛行測試,此次的航天員是斯科特·卡彭特,他所乘坐的飛船被命名為「曙光「7號。由于格倫所乘坐的「友誼」7號飛船相當成功,所以NASA的航天項目管理層就決定對「曙光「7號飛船進行一些調整,並增加一些實驗性質的額科學項目,從而允許航天員對飛船實施更多的控制。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的調整,差點令卡彭特和他的「曙光「7號被永遠的留在太空之中... ...
  • 揭秘:天舟一號「VIP」氣凝膠誕生記
    揭秘:天舟一號「VIP」氣凝膠誕生記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04月23日 12:36 A-A+   接到研製任務後,306所研製團隊經過多輪試驗和驗證,將現有的氣凝膠材料「真空化」,由此,基於氣凝膠材料的「真空絕熱板」誕生了,它能有效地避免空氣對流引起的熱傳遞,使得其導熱係數較原有的氣凝膠材料大幅降低,隔熱性能提高了近一倍,同時又具備了很好的隔氣性和耐刺穿性。
  • 「東方紅一號」衛星紀錄片《堅守航天夢》
    千龍網北京4月24日零時訊 為慶賀首個「中國航天日」,經出品方北京神舟航天文化創意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授權,24日零時,全面呈現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艱辛研製過程的紀錄片《堅守航天夢》開始在千龍網上播出。
  • 「天河一號」我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研製成功!!
    揭秘「天河一號」算天、算地、算人 超級計算機,顧名思義,是功能最強、運算速度最快、存儲容量最大的一類計算機。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內的一個機房裡,《經濟半小時》記者見到了我國自主研製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