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不聽指揮,一意孤行,記差點被留在太空的美國飛船曙光7號

2020-12-16 旋翼飛行器

作者:弦予

▲「曙光」7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的彩色照片(NASA)

在蘇聯航天英雄加加林飛上太空之後,美國人的自信心一度大受挫折,直到10個月之後,也就是1962年2月20日,美國航天員約翰·格倫乘坐的「友誼」7號飛船終於突破了亞軌道的限制,真正實現了美國人的太空夢,也總算是在航天領域從蘇聯面前挽回了一些顏面,由此,格倫一時間就成了美國人心中的大英雄。

據說當年從太空中榮耀歸來的約翰·格倫在路過百老匯之時,光用來歡迎他的紙帶就用掉了3500噸,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甚至直接超過了10多年前,美國人歡迎二戰英雄麥克阿瑟將軍所用掉的紙帶數量——當時用掉的紙帶數量為3249噸。

「別具一格」的混合控制系統

▲在待命中的「曙光」7號載人飛船

好了,言歸正傳。在美國英雄格倫完成太空之旅之後的三個月,NASA又一次啟動了載人太空飛行測試,此次的航天員是斯科特·卡彭特,他所乘坐的飛船被命名為「曙光「7號。由于格倫所乘坐的「友誼」7號飛船相當成功,所以NASA的航天項目管理層就決定對「曙光「7號飛船進行一些調整,並增加一些實驗性質的額科學項目,從而允許航天員對飛船實施更多的控制。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合情合理」的調整,差點令卡彭特和他的「曙光「7號被永遠的留在太空之中... ...

其中反作用控制系統實際上是一套完全獨立冗餘系統,但是該系統的存在可以允許航天員對飛船的姿態進行手動操縱。該方案雖然可以實現NASA科學實驗方案中的「在太空中測試航天員反應和操作能力」這一研究目的,並允許航天員對飛船實施更多的手動控制,但是這種方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燃料消耗經濟性特別差。

不顧警告,追蹤「螢火蟲」——卡彭特的太空之旅

「曙光「7號飛船是由「水星——宇宙神」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在第一圈軌道飛行期間,卡彭特很快就發現他的航天服溫控系統發生了故障,溫度驟然上升,卡彭特很快就「揮汗如雨」。可惜NASA的試驗任務安排太緊張了,卡彭特又要執行科研任務,又要輸入指令確保飛船的飛行安全,真的是手忙腳亂。在這種混亂的狀態下,卡彭特無意間6次手動觸發了高度敏感的反作用控制系統,從而使得飛船發出了反作用噴流,由此觸發了自動控制系統,從而使得兩套系統同時工作,等於是在消耗雙倍的燃料。

▲在「曙光」7號飛船中執行任務的卡彭特

但是對已經忙的焦頭爛額的卡彭特來說,他根本沒有多餘的心思去發現這個問題,直到地面控制中心發現了這一問題並向他發出警告之後,他才察覺到了這一點,不過這時候飛船已經浪費了大量的姿態控制燃料——事實上,完成第一圈飛行之後,「曙光「7號飛船已經只剩下42%的手動控制系統燃料和45%的自動控制系統燃料

為此,第二圈軌道飛行期間,地面控制中心就開始不斷地向卡彭特發送警告,提醒他要注意節省燃料,避免過多消耗寶貴的燃料。但是卡彭特自恃「藝高人膽大」,根本不把NASA地面指揮中心的警告當回事,仍然頻繁使用手動控制系統(相比自動控制系統有較高燃料消耗水平)去進行飛船操縱。

而更讓地面控制中心擔心的是,卡彭特的航天服的溫度過高問題始終無法得到解決,卡彭特的體溫甚至已經達到了38.8攝氏度,地面控制中心擔心發生嚴重事故,於是決定呼叫卡彭特返航。

這時候飛船已經進入了第三圈軌道飛行(也就是最後一圈),按照之前的計劃,這一圈應當進行自由飛行,從而確保能夠留下足夠的燃料用語再入大氣層和著陸。但是自由飛行期間,當飛行進入光照區後,飛船窗外開始飄過一朵朵的粒子云。

這些粒子云讓卡彭特想到了約翰·格倫的太空之旅中所提到的「神秘的螢火蟲」——好像小貓釣魚的故事中小貓被蝴蝶吸引了一樣,卡彭特也被「螢火蟲」吸引了——他甚至不顧燃料耗盡的風險,把飛船操縱系統切換到手動來追蹤這些「螢火蟲」。經過仔細觀察,他還真得出了一個推論:由於飛船外面被霜凍覆蓋,粒子云中的粒子形成了「霜粒子」,在陽光的照射之下,這些霜粒子就呈現了螢火蟲的樣子。

驚險的返航

▲斯科特·卡彭特的彩色照片

其實在卡彭特前兩圈過多消耗了不必要的燃料的時候,NASA地面控制中心還並不擔心飛船的現狀,他們認為剩餘的燃料是完全足以應付飛船返航、著陸的。然而,他們做夢都沒料到卡彭特竟然還敢在第三圈自由飛行的時候,手動操縱飛船去追蹤粒子云。

這時候,地面控制中心已經開始對卡彭特不服從指揮感到很不滿了,更讓他們擔心的是,一旦燃料耗盡,「曙光」7號飛船將陷入無法返航的巨大危機之中。所以地面控制中心要求卡彭特立刻無條件將控制系統由手動控制方式切換到自動控制狀態。

於是卡彭特開始手忙腳亂地將控制系統從手動控制狀態切換到自動控制狀態,沒想到好不容易調整完之後的「曙光「7號飛船,其實際的俯仰姿態數據卻和自動控制系統所顯示的姿態數據不符合,這極有可能會導致飛船進入失穩狀態。

千鈞一髮之時,卡彭特只能以飛船舷窗和地平線作為姿態調整的參考坐標系,利用手動姿態控制系統最後穩住了姿態。在飛船姿態調整完畢之後,由於自動控制系統失效,卡彭特必須手動控制反推火箭點火。

▲出現在當時的報紙版面的卡彭特

幸運的是,點火都很成功,「曙光」7號順利進入了大氣層,但是點火時間晚了3秒,並且點火的時候,飛船有一個25度的右傾角,所以反推火箭的推力並沒有使得飛船完全朝著逆方向飛行,導致飛船的速度並沒有降低太多。

這時候,自動控制系統面板上顯示剩餘燃料只有6%(事後調查認為這時候實際上已經沒燃料了),但是手動控制系統面板上還顯示剩餘15%的燃料。卡彭特也終於認識到自己已經浪費了太多的燃料,所以從這時候開始,他的每一步操作都變得相當謹慎,甚至在大部分情況下,他都不再用雙手觸碰操縱系統,從而避免浪費燃料而導致關鍵的機動動作做不出來。

卡彭特還是相當幸運的,雖然燃料告警,但他最終還是安全返回了地球。不過由於反推火箭點火的延遲,「曙光「7號額外增加了24.1公裡的彈道飛行,而由於燃料不足,又增加了96.6公裡的額外飛行,這就導致了他的實際著陸點和計劃著陸點相差了462.5公裡。

▲正在被救援的卡彭特和曙光7號飛船

當死裡逃生的卡彭特躺在飛船內悠哉悠哉地等待救援小組來拯救他的時候,甚至還沒有意識到他已經越過了指定的著陸區——直到救援小組通知他,救援人員將會在一個多小時之後才能來救援他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早已偏離了原計劃的著陸點... ...


▲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曙光」7號載人飛船


由於卡彭特不聽指揮、擅自行動,最後NASA沒有再次聘任他為航天員,他返回了美國海軍工作,但日子並不算難過,甚至還參演了美國講述早期航天事業的電影《太空先鋒》,該影片獲得了4項奧斯卡獎。

相關焦點

  • 航天日︱「東方紅一號」之前曾有個「曙光號」飛船計劃
    比如,在人造衛星計劃停滯的1960年代初,探空火箭就被保留了下來,探空火箭的研製任務除了試驗火箭本身的性能外,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太空生物試驗。在世界航天史上,載人航天總是從動物試飛開始的,美國、蘇聯都不例外,小狗、兔子和猴子都被送上天過。中國的探空火箭就曾在1966年7月把名為「小豹」的小公狗送上離地面70千米的高空,並成功返回。緊接著,又在當年把名為「姍姍」的小母狗送上高空,同樣成功收回。
  • 神舟十一號飛船撤離天宮二號 航天員踏上返回之旅
    截至目前,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工作生活了30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組合體分離前,航天員在地面科技人員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宮二號艙內的有關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中。離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前,景海鵬、陳冬向地面科技人員和關心支持航天事業的人們表達了他們的感謝和敬意。
  • 美國航天員戴的是歐米茄腕錶,中國航天戴的是什麼表呢?
    1970年,當時美國航天局的阿波羅13號在太空突發意外,在服務艙上的一個儲氧箱爆炸,艙內部分儀器都受到了損壞,而且當時的修復資源有限,在這個情況下,航天員用這隻歐米茄腕錶確保了14秒內糾正軌道的作業精準無誤
  • 五星紅旗太空飄揚——神舟七號航天員太空出艙記
    歷史一刻定格在2008年9月27日,圍繞地球飛行了29圈的神舟七號飛船,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這一圈,中國航天員的身影首次進入茫茫太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時刻    15時,我們走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
  • 《銀河補習班》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在鄧超導演的《銀河補習班》中,男主人公馬飛和隊友乘坐「曙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上太空歷經艱險,在失聯三天之後成功回到地面。然而,這個「曙光號」航天飛船並不是電影虛構的,它的原型就是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也叫做714工程。
  • 楊利偉在太空曾遇到的「敲窗」之謎被解開:差點永遠留在太空
    人們探索宇宙不只是為了探索在太空中是否還有其他生命的存在,更是為地球找出路。我們都知道在太空中有許許多多的星球,而在太空中也有許多珍貴的資源。如若能夠成功將太空中的資源輸送到地球上,那麼對地球來說將會是一大筆財富。我國也早早的對太空進行了探索,在2003年甚至發射了第1顆載人火箭!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
    9月27日16點45分,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開始太空行走。在16點59分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成功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 《銀河補習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電影開始的的第一個畫面,正是中國新一期載人航天任務出徵的記者會,會上講的這次任務的飛船就是「曙光十六號」。這個名字一聽十分陌生,想必大家都以為是虛構的。一想到航天飛船,大家一定會想到神舟系列飛船和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但要是論資歷,曙光號卻比神舟號資深得多,它不是一個虛擬的飛船代號,而是真正的中國航天事業曙光。
  • 【Discovery Space探索空間 - 中國航天計劃1 】曙光一號
    選拔標準中,「為中國革命獻身」的政治思想也是入選航天員的決定性因素。1965年軌道上的雙子星座7號,曙光一號飛船設計可能與其類似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了國防科委關於航天員選拔的計劃報告後,批示開展中國載人航天計劃。
  • 神舟七號飛船運行情況和航天員生活情況
    首先介紹一下這三位專家:一位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研究員林西強先生;神舟飛船系統顧問鄭松輝先生;長徵二號F控制系統行政指揮王琪女士。三位專家今天側重介紹神舟七號飛船運行情況和航天員生活的情況。首先請林博士簡單介紹一下有關情況,然後就各位記者關心的問題地回答大家的提問。
  • 科技日曆|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進行了四大科學實驗,並創下了中國載人航天領域的四個「第一」,即航天員實現出艙,航天員釋放伴飛小衛星,艙外空間材料科學研究,實施「天鏈一號」的首次應用。其中,「中國航天員首次進行太空行走」,成為了我國航天事業繼「東方紅一號」、「載人航天」、「嫦娥一號」之後的第四個裡程碑。
  • 太空人在太空行走,少不了一盔一帶
    作為航天服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航天員的頭盔由頭盔殼、面窗結構和頸圈等組件構成。頭盔通過頸圈與服裝連接,頭盔上的面窗平時可隨意啟閉,緊急時可在數秒鐘內自動或由手動關鎖。在航天飛行中,頭盔主要用於為航天員的面部營造舒適、安全的密閉氧氣環境,保證航天員的視、聽感官,防護航天員頭部不受各種力學和空間環境因素的傷害。目前,在載人航天中使用的頭盔有軟式與硬式兩種。
  • 「太空巴士」的競逐,航天大國爭相研製新一代載人飛船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外形優美中國:從「太空專車」到「太空巴士」1970年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後,航天系統開始著手研製名為「曙光一號」的載人飛船,飛船可搭乘兩名航天員,計劃1973年發射。但由於種種原因,「曙光一號」載人飛船項目被迫取消,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計劃未能順利完成。
  • 原來,航天員在太空還做這些事!
    因此,太空中的生活可並不全都是工作,航天員在工作之餘也有機會放鬆一下,開展豐富多樣的娛樂活動,比如—— 努力成為攝影大師 2003年10月15日9時,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奔向太空,傍晚時分,他給自己來了張自拍照,也是中國航天員的第一張「太空自拍」。
  • 神舟四號飛船
    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廣大參試人員在江主席賀電的鼓舞下,團結協作,精心測控,努力確保飛船安全飛行和回收成功。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統一調度分布在三大洋的四艘「遠望」號航天測量船及各有關地面測控站,對飛船進行了持續跟蹤、測量與控制。飛船在太空成功地實施了太陽能帆板展開、軌道機動、姿態確定等數百個動作,成功實施變軌,並進行了兩次軌道維持。
  • 神舟十一號飛船後天對接天宮二號 兩航天員駐留30天
    新華社甘肅酒泉10月17日電 天宮遊太空,神舟赴星河。17日7時30分,搭載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於2天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牽手」太空,景海鵬和陳冬開啟中國航天員迄今最長太空駐留。
  • 飛船在太空都幹啥 盤點神舟飛船上的空間實驗
    例如火箭逃逸系統和故障檢測系統雖參加了任務,但不具備逃逸功能;飛船十三個分系統中,結構與機構、熱控、電源、制導導航與控制、數據管理、推進、測控通信、回收著陸、環控生保九個分系統全部參加試驗,有效載荷、乘員、儀表照明三個分系統只是部分設備參加了試驗,涉及航天員安全的應急救生分系統沒有參加試驗;航天員系統和飛船應用系統除個別設備參加試驗外,絕大部分設備是工藝件,不加電工作;著陸場系統沒有啟用副場等。
  • 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搭載兩名航天員 將對接天宮二號  據新華社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按流程完成出廠前所有研製工作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8月13日從北京空運至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展發射場區總裝和測試工作。
  • 人類首次太空行走太空人差點無法回倉
    太空衣膨脹鑽不進艙門  1960年,列昂諾夫入選蘇聯第一批太空人的20名空軍飛行員之一。他的首次太空行走原定在「東方11」號任務中,但是,這次任務被取消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首次太空行走在1965年「黎明2」號任務中完成,他在艙外總共活動了12分鐘。
  • 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
    新華網酒泉6月17日電題:中國航天員太空經典鏡頭回放新華社記者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在太空工作生活的畫面,喚起了人們對此前6位中國航天員太空飛行的記憶。他們在太空定格的那些經典鏡頭,也是中國航天的珍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