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y Space探索空間 - 中國航天計劃1 】曙光一號

2021-01-21 緬甸商務平臺

 


曙光一號計劃,項目名稱為714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進行的第一次載人航天計劃,計劃於1973年發射,但最終並沒有實施。飛船可乘坐2人,類似雙子星座飛船。但由於國力不足和政治動蕩等因素,曙光一號計劃於1972年5月13日被迫押後,到1975年暫停計劃。雖然計劃被放緩以至擱置,但是計劃的經驗以及錢學森、蔡翹、趙九章、郭永懷、貝時璋、錢驥、王希季、陸元九、楊嘉墀、屠善澄、何權軒、沈其震、王大珩等科學家的貢獻對以後的中國載人航天起了奠基性的作用,而為曙光一號設定的計劃直到30年後的2003年才由神舟五號完成。



20世紀60年代中國航天計劃開始醞釀時,很多關於載人航天的提議就已被提出。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領導,為載人航天的研究作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和課題的落實工作。1965年8月9日,由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曾計劃在1979年發射第一顆載人飛船,1966年的3月底到4月初,中共中央專委曾召開過制定宇宙飛船規劃的會議。當時,火箭搭載動物(小狗和大白鼠)進行的幾次亞軌道飛行試驗都已成功。 1968年1月,宇宙飛船計劃的目標物被命名為曙光一號。4月1日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隨後進行了若干航天醫學研究。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要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員開展航天員的選拔工作,標準為:身高1.59-1.74米,年齡24-38歲,體重55-70千克,飛行時間至少300小時。1969年末,經過2個月的選拔,並對1918名飛行員進行甄選後,215名初級候選人被確定下來。第二階段的甄選標準主要包括飛行技術、心理情況、生理指標以及常規醫療檢查,最後只剩88名候選人。選拔標準中,「為中國革命獻身」的政治思想也是入選航天員的決定性因素。



1965年軌道上的雙子星座7號,曙光一號飛船設計可能與其類似


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了國防科委關於航天員選拔的計劃報告後,批示開展中國載人航天計劃。1971年3月15日,在選拔結束後,19名航天員最終被國防科委確定下來,他們是魯祥孝、王志躍、董小海、方國俊等人。4月的討論會議上,科學家們決定飛船造型仿照美國的雙人載人飛船「雙子星座號」,同年同月航天計劃定名為「714工程」。航天員於1971年11月開始訓練,計劃於1973年執行第一次任務,由長徵二號甲(CZ-2A)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作為對714工程載人航天計劃的支持,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四川西昌建立起來,此地遠離蘇聯邊境,更能保證安全。曙光一號飛船計劃在1號發射塔上發射,但計劃取消後,1號發射塔就就不再繼續建設了。目前1號發射塔已經改建為觀景臺,可以觀看2號和3號發射塔發射衛星的過程。



1970年代,中國政府正在進行多項衛星開發計劃,包括返回式衛星、燈塔一號導航衛星、通訊衛星等。有人認為這是導致714工程的資金匱乏的原因。毛澤東得知計劃需要撥款的消息後,他稱地上的事情是應首要考慮的。由此計劃大為收縮。1975年中央政府指示暫停。但到1978年為止,曙光號飛船的設計工作已有大量資料積累。1977年,國防科委打算裁撤完成開發任務的507所,雖然最終沒有完全裁撤,但裁掉了2/3以上的人員,中斷開發計劃,且切斷了項目研發經費供應。1978年中國農業大學回遷,對507所所在地提出回收要求,507所差點被迫馬上搬遷,數年後搬到農大對面新的辦公地,直到921工程後才正式搬到中國航天城。



據現存資料,曙光一號與雙子星座號很類似,但質量更輕,體積更小,因為要搭載最大載重只有3200千克的長徵二號甲(CZ-2A)運載火箭。兩名乘員需坐在裝配有彈射椅和儀器的加壓駕駛艙內。飛船的尾部艙裝配有定位引擎、推進劑貯箱以及其他硬體設備。乘員返回艙與尾部艙分開,以濺落的方式返回地球,因為飛船沒有軟著陸系統。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



雖然曙光一號計劃最終取消,但是經過8年的發展後,遠望號遠洋飛彈監測船隊被建立起來,在世界各地負責人造衛星、洲際彈道飛彈及後來的神舟號飛船等的監控工作。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建有多座模擬太空環境的實驗室以及系統化的實驗設備,太空人可以在此接收多種方面和類型的訓練。可回收的中國返回式衛星、EVA航天服(艙外航天服)、航天食品、太空跟蹤站及雷達、太空人選拔和訓練、相關設備的發展以及熟練,都為後來的神舟計劃(921-1工程)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Discovery Space探索空間 - 貓頭鷹編輯】



有意南下或西向轉型升級者,可聯絡本人(貓頭鷹) 或 關注 "緬甸商務平臺",專業團隊可提供一站式投資或開拓市場服務,導向東協及RCEP區域市場發展。 如有興趣者,可聯絡下列查詢或交流:



【貓頭鷹導航】主筆潘海天 (貓頭鷹) 香港理工大學MBA, 從事中港商業顧問及創意創新事務30多年,2013年開始為廣東省企業"走出去"策劃發展國際市場, 其中為港資企業建設(東協)緬甸衛星工廠,產品營銷歐美市場,奠定現今中美貿易戰"轉型升級避風港"的"進可攻,退可守"策略,也是開展"東協"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ECP) ",部署未來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藍海市場。


Myanmar Investment Business Platform Co., Ltd.電郵: patrick8080@gmail.com


相關焦點

  • 《銀河補習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電影開始的的第一個畫面,正是中國新一期載人航天任務出徵的記者會,會上講的這次任務的飛船就是「曙光十六號」。這個名字一聽十分陌生,想必大家都以為是虛構的。一想到航天飛船,大家一定會想到神舟系列飛船和天宮系列空間實驗室,但要是論資歷,曙光號卻比神舟號資深得多,它不是一個虛擬的飛船代號,而是真正的中國航天事業曙光。
  • 航天日︱「東方紅一號」之前曾有個「曙光號」飛船計劃
    1958年5月,在毛澤東「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最高指示下,中國人造衛星計劃在十分艱難的情況下上馬了,歷經艱難與波折,終於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震驚世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其實,在「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之前,載人航天的前期準備工作就已經納入中國科學家的研製之中。比如,在人造衛星計劃停滯的1960年代初,探空火箭就被保留了下來,探空火箭的研製任務除了試驗火箭本身的性能外,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太空生物試驗。
  • 【Discovery Space探索空間 - 航天科技5】全球定位與探索未來​
    這個部分全人類都剛剛起步,但是想想即使月球和小行星就富含各類礦產,空間的各種地面所不劇透的物理特性(如真空的球體誤差極小,空間的高輻射強度等),處於拉格朗日點的飛行器(嫦娥二號飛抵)無需在軌道維持上耗能。
  • 深度解讀解密「曙光號」: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圖:錢學森) 1965年1月8日,錢學森遞交了一份報告,分析了中國航天面臨的問題,提出「重量更大的載人衛星在國際上的應用,現在雖然還不十分明確,也得有所準備」。國防科工委批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積極去搞。
  • 《銀河補習班》中的「曙光號」,致敬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
    在鄧超導演的《銀河補習班》中,男主人公馬飛和隊友乘坐「曙光號」載人航天飛船升上太空歷經艱險,在失聯三天之後成功回到地面。然而,這個「曙光號」航天飛船並不是電影虛構的,它的原型就是中國首個秘密載人航天工程「曙光號」,也叫做714工程。
  • 【親歷】「曙光一號」誕生記
    直到1993年,作為國家「863計劃」重要內容之一的「曙光一號」研發成功,曾經讓科研工作者痛心的「玻璃房子的恥辱」從此成為歷史。隨著「嫦娥三號」在月球成功著陸,作為幕後英雄的曙光高性能計算機也已經走過了二十載的歷程,其間創造的奇蹟數不勝數。
  • 「神舟一號」成功發射20年 我國載人航天向星辰大海更深處挺進
    1970年4月,就在舉國歡慶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上天之際,來自全國的航天專家齊聚北京京西賓館,備受「兩彈一星」鼓舞的他們提出了一個更加大膽的計劃——一鼓作氣,趁熱打鐵,把中國的載人航天也搞出來。大家一致認為,「要在1973年把第一艘載人飛船送上天」。而這艘載人飛船也有個寄寓著滿滿期望的名字:「曙光一號」。
  • 致敬中國航天: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
    「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深空探測、太陽系行星探測的新篇章。,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一箭三星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突破。「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完成空間飛行試驗之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實驗成功。
  • 中國商業航天初創公司,到底有多少?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空探索、近地軌道空間應用……都在不斷加入新勢力新角色。 毫無疑問,中國是這股新勢力的領銜者。而真正唱主角的只有兩家國有航天巨頭:CASC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IC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 中國火星探測器定名「天問一號」,英文名竟是...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planetary exploration missions)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first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中國「天問一號」即將發射,2020火星年,圍觀各國火星探測計劃
    此前,已經公布了四大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分別是中國天問一號、美國毅力號、阿聯希望號(由日本 H-2A 火箭發射),以及歐盟及俄羅斯的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先行一步的是阿聯的希望號,北京時間 2020 年 7 月 20 日凌晨 5 點 58 分,阿聯首顆火星探測器「希望」號由日本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地點位於日本的種子島航天中心。
  • ​【Discovery Space探索空間 - 太空中心遊歷1】 Kennedy Space Center-Part 1
    [佛羅裡達] Kennedy Space Center-Part 1
  • 中國「天問一號」即將發射,2020火星年,圍觀各國火星探測計劃!
    7 月 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擇機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2020 年 4 月 24 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天問一號由軌道器、著陸器、巡視器三個部分組成,將一步完成繞、落、巡三步,這將是世界上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軟著陸的任務。
  • 追溯中國載人航天史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1970年7月14日,「東方紅一號」發射後不久,科學家就上報了關於發展載人航天的報告。1971年4月,代號為「714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啟動。當時的人們,給中國規劃中的宇宙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暫停。
  • 中國航天讓俄羅斯折服:俄高官提議撇開美國,中俄合作探索月球
    此外,羅戈津還表達了與中國合作探索月球的想法,包括聯合建設月球科學站,而對於美俄太空合作,羅戈津表示俄羅斯不會參與美國的月球計劃。這種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中國航天的底色,在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的幾十年內,中國將航天員送入了太空,&39;嫦娥&39;系列探測器完成了繞月與登月,&39;天宮&39;系列載人試驗飛行平臺的成功為中國的空間站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39;墨子&39;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和&39;悟空&39;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更是美俄都沒有的裝備。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航天發射從1次到300+
    時至今天「東方紅一號」依然環繞在地球的軌道上,一直照耀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之路。雖然對於現在來說這是一小步,但是卻是我國航天事業跨出的一大步。「東方紅一號」開創了我國航天史上的新紀元,開啟了我國邁向航天大國的徵程。
  • 中國航天之箭:不吹不黑,真實的中國運載火箭國際競爭力
    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小型全固體燃料運載火箭,可以提高其快速進入空間、應急發射的能力。長徵十一號發射周期不超過72小時,最短髮射時間在24小時以內。長徵十一號火箭無需固定發射塔,採用輪式發射車機動發射,2019年6月5日,長徵11號在中國黃海海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發射。風暴一號火箭.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史  1. 載人航天的開始  在上世紀60年代當時的中科院和七機部第八研究院同一時期提出了關於中國載人航天的相關設想即曙光一號計劃,所屬項目名稱為714工程 ,計劃在1973年送兩名太空人進行航天發射,但是由於當時國內經濟能力的不足的因素導致計劃最終流產,這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初嘗試。
  • 外媒:中國公布天宮空間站計劃,可與國際空間站相媲美
    近10年來,中國的航天科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五月初長徵五號的順利升空,有國外航天機構認為中國航天已經完全超過歐盟、日本等國。六月初有外媒報導稱,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了建設天宮空間站的新計劃,預計這個中國即將建成的新空間站(CSS)將在未來與16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ISS)相「媲美」。
  •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升空 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加速推進
    中新社太原12月20日電 (郭超凱)中國「天琴」引力波探測計劃的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20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啟其探索之旅。「天琴計劃」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於2014年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該計劃擬在地球軌道上部署3顆衛星,組成臂長十幾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編隊,構成空間引力波探測天文臺,通過雷射幹涉測距系統來精確測量處於衛星內部的檢驗質量之間距離的微小變化,實現探測引力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