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學院將目光投向海外十分重要,在中國的合作對我們的商業教育也十分有幫助,」作為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院長,Peter Henry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指出,「儘管這幾年全球經濟動蕩,不確定性增加,但對我們而言困難同樣也是機遇,這也是我們要向學生傳授的觀念。」
「目光投向海外十分重要」
始建於1831年的紐約大學是美國最大的私立大學,該校哲學專業連續10年被評為全美第一,金融、數學、經濟學等學科也位於全美前列。
紐約大學已在全球超過2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海外留學項目。紐約大學與中國市場的結緣始於2006年,當時紐約大學在華東師範大學設立了上海中心。
將目光投向海外,在Peter看來十分重要,這也是其商學院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因為了解世界各地的經濟狀況對學生很重要,與中國大學的合作亦對斯特恩商學院的商業教育十分有幫助。
的確,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中的角色凸顯,對中國商業狀態的洞察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於身處其中的學生而言,如何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如何學習適應多變的經濟環境也顯得越來越迫切,而這也是Peter認為斯特恩商學院在中國的目標所在。
「用我們全球性的高等教育經驗,在發展中國家的商業教育中發揮更好更實用的作用。同時將我們的教學理念傳授於中國,特別是上海的學生群體,共同推進教學項目與計劃。」Peter這樣表述。
那麼在這位美國商學院院長的眼中,中國的教育存在怎樣的問題,中國現在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Peter認為:「中國教育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培養學生在個人領域通過反叛的眼光看世界,同時無論是個人還是處理與他人的合作關係上,學生如何掌握處理這種反叛精神的能力。」
「困難就是機遇」
歐美市場的低迷、新興市場的崛起,面對越來越多變的經濟環境,商學院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儘管美國特別是北美和歐洲等地區經濟發達,但亞洲、中東和非洲的部分地區快速增長,如何看待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所帶來的影響與挑戰;在全球奢侈品的廣闊市場,特別在發展中國家,如何看待不同的消費群體和貨物輸送價值等等。
談到此Peter直言:「商學院的確面對這些挑戰,21世紀商業教育都需考慮的目標是,採取何種策略應對經濟變化。」
那麼斯特恩商學院會採取何種策略應對?Peter自信地回答:「困難同樣可視為機遇。這也是我們要向學生傳授的觀念。我們的機遇就是充分理解全球文化和社會背景,為學生開闢一定的領域,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基礎和力量。」
而對於商學院在中國市場的機遇,Peter有他自己的洞察:「中國經濟目前所面臨最根本的挑戰是在日益壯大的中產階級中,如何塑造擴大內需的信心。城市是個生產性的地方,如何建造更多的城市?如何應對維護綠色城市的挑戰?這裡的機遇便是商學院的機遇所在,對於我們學生來說首要任務是研究城市。」
此外,Peter看到新興市場在未來25~50年中的一個主旋律是團體化,在新興市場的公共基礎建築、公路建設、公共衛生環境以及水資源領域存在重大的機遇,這對欲涉足財政、金融以及商業領域的學生而言,如何領導與建設這樣的城市?這也是商學院推動新興市場發展的機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