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7年10月,人類所發射的第一個人造衛星開始,短短63年裡,地球的外空環境,已被我們自個折騰得面目全非了。如今報廢的衛星,就早已超越了部署在軌道正常運行的天體!而大量被遺棄的火箭碎片、太空垃圾和各種人造的物件,交集在一起,讓人類膽顫心驚,特別是航天人更加苦惱不已。
就僅僅在過去的一年裡,人們幾乎目睹了兩顆大型的失效衛星擦肩而過,幾乎又一次釀造太空垃圾的空難事故,就連國際空間站,也連續3次拉響了緊急警報,退避三舍躲過空間碎片來襲。
而歐洲航天局(ESA)的一份最新年度報告:展示了,各航天國們雖已意識到這一問題,並在近年來儘可能地採取措施,以圖減輕這一問題。
可事實上,成效依然不樂觀,清理措施還沒出臺能,新的垃圾又已產生了,製造新太空垃圾的規模遠遠超越了人們的清理措施。
人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客觀現實:越來越多的廢棄物體聚集在近地空間,碰撞的風險增加——隨著物體的墜毀和破碎,又惡性循環地產生更多的空間碎片。
不過,對航天人來說,如今太空垃圾最大的問題,還真不是它高速碰撞所帶來的撕裂風險。過去的十年裡,這個碰撞風險也僅僅帶來了0.83%的碎裂事件,稍加防範,還能忍受控制。最要命的事情就是,如今空間碎片所帶來的爆炸隱患,太空飛行器和火箭上的剩餘燃料以及電池上所存儲的能量,足以引起一些爆炸的隱患。
所以,目前國際倡導的方式就是:
一、改進火箭發射技術,讓大型火箭的推助器重複利用,不再隨便丟棄,不僅可以降低有效載荷的運輸成本,同時儘可能減少近地軌道的太空垃圾的聚集。
二、設定一個「墓地軌道」,讓這個地方成為太空垃圾或停止運行的太空飛行器的固定焚燒場。
想法不錯,可事實上,在執行過程中,受限於不同國家地區的技術水平的差異,再加上有些機構的急功近利。
而按歐空局目前的統計數據,如今圍繞地球的人造空間碎片中,小於1毫米的就有超過1.3億件;具有強烈威脅性的,比如大於1釐米的約超過67萬塊,其中1.6萬塊,是大於10釐米的。更可怕的事情就是,這些太空垃圾碎片,平均以7公裡/秒的速度移動,事實上,你已可以將其理解為強大炮彈。切莫小看這些幾毫米的碎片,科學家早就發出警告:它能輕而易舉地穿透國際空間站的外殼。
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已經目睹了12起的重大航天災難,而每一次災難,都讓數以千計的太空碎片產生,切莫小覷這些小碎片,不可控的它們,總能輕而易舉地讓正在運行的在軌衛星報廢成為垃圾的一份子。
正因為,這樣的惡劣形勢,國際上已發出呼籲,一起制定供大家共同遵守的空間軌道準則,約定俗成一些有效措施減緩碎片的製造與產生。特別是,越來越多的類似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 StarLink,這樣衝著用海量的衛星,搶佔太空軌道資源的利益機構。
如何約定權利與責任,確保地球外太空每一個小角落的清潔,如今已經變得無比迫切了!每個航天機構,在享用軌道空間運行所帶來的科學、技術和數據多層福利的同時,在把它發射放置太空軌道時,就必須想清楚後事,不管在太空飛行器設計和運行方面,都應更好地遵守現有的空間碎片緩減準則。這一點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且這也是對於空間的可持續利用,至關重要。
所以,在這一點上,在全球範圍內,我們都儘可能達成一致共識,也只有獲得所有人的支持,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這個令人頭疼不已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