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垃圾越來越多,如何才能有效減少無用碎片

2020-11-23 網易科技

(原標題:衛星排隊上天 太空垃圾成災)

計算機模擬的近地軌道空間碎片圖。

圖源:NASA官網

本報記者 張夢然

今日視點

美國《連線》雜誌在線版日前刊登文章稱,隨著私人太空企業開始向地球軌道進軍,以及低成本的立方體衛星和納米衛星讓平常人也能支付得起,太空中的一個問題—太空垃圾將會變得日趨嚴重。

太空垃圾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圍繞地球軌道的無用人造物體,也稱空間碎片或軌道碎片。它們小到由人造衛星碎片、漆片、粉塵構成,大到是一整片飛船的殘骸。

問題多嚴重?

我們的近地軌道目前是擁擠的交通要塞,而且還沒有「警察」來疏導。

自上世紀60年代初以來,太空垃圾的數量已開始呈指數級增長。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6年估計,目前地球軌道上有1億個一粒鹽大小的人造物體、50萬個彈珠大小的物體、2.3萬個接近或超過壘球大小的物體。2009年,一顆廢棄的俄羅斯衛星與美國商業衛星相撞就製造出了2000多個碎片。

除了衛星,還有火箭。達倫·麥克奈特是美國維吉尼亞一間為政府間諜衛星服務公司的技術總監,據他估計,每年兩顆蘇聯廢棄火箭相撞的概率為1/4000,產生的碎片數量可想而知。

2016年5月,歐洲空間局(ESA)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太空人蒂姆·佩克從觀察艙內部拍攝到的照片,其展示了艙體被極微小的太空垃圾撞擊留下的槽。撞擊的太空垃圾直徑可能不到千分之一毫米。國際空間站對此使用了大量屏障來保護太空人,因而,此類級別的撞擊並沒有危險性。

但大碎片就完全不同。只要與一塊大於10釐米的太空垃圾碰撞,太空飛行器就會遭遇毀滅性打擊。而在1億塊環繞地球運行的太空垃圾中,直徑超過10釐米的至少有2.7萬塊。

未來會怎樣?

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開啟了太空探索的新篇章,但也意味著我們開始有意無意地在宇宙空間遺棄各種殘骸和廢物。這些碎片不僅給航天事業帶來巨大隱患,還汙染了宇宙空間;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災難,尤其是核動力發動機脫落,會造成放射性汙染。

而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情況還會更加嚴重。

一方面是微電子、微機械、納米等技術的進步促進小衛星設備—立方體衛星和納米衛星的普及。立方體衛星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部署廉價:它可以被捆綁在一枚大的火箭平臺上。儘管發射一枚火箭需要花費5千萬美元到3億美元,但在一個大的火箭平臺上搭載一個立方體衛星,只需額外花費5萬至10萬美元,這使其應用層面更廣。而納米衛星更是需要由相當數量的衛星形成分布式的星座系統,才能實現其功能。

另一方面,據《連線》雜誌的文章稱,現在私人太空公司已預備在2025年前發射數以萬計的衛星——其中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計劃發射1.2萬顆小型網際網路衛星;OneWeb公司—一家成立於英國、主要利用微型衛星構建長距和低延遲性無線網絡的公司,則計劃發射約700顆衛星;衛星公司Planet目前計劃發射100顆衛星。

我們怎麼辦?

鑑於越來越多衛星正排隊上天,人們開始構思一個未來能有效減少無用碎片的方法,那就是延長衛星的使用壽命。

通常來講,一顆衛星從被發射出去起,就開始了它走向報廢的過程,而地球上的我們對此無計可施。目前,工程師們可以利用各種衛星傳感器的數據進行推算,對地球軌道中的衛星進行遠程故障檢測,這使得衛星的軟體系統能得到修復升級,但硬體一旦損毀是不可逆轉的。衛星公司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寶貝成為太空垃圾。

但就在上個月,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發起了一項名為「同步衛星維修機器人」(RSGS)的研究項目,決定開發出一款衛星維修太空飛行器,其可以改變同步衛星的軌道;幫助展開被卡住的太陽能板等等,從而有望讓原本只能「一次性」使用的衛星通過修復煥發活力。按計劃,這架太空飛行器將於本世紀20年代初期發射。

與此同時,NASA還將展開名為「Restore-L」的機器人計劃,為目前處於近地軌道的美國政府衛星補充燃料,再次將其推入新的軌道。

不過,即使這兩個項目都獲得成功,它們只能暫緩更多碎片加入太空垃圾大軍,對於目前已經漂浮在空中的那些碎片,最傳統的做法仍是用雷射把它們射下來,讓其在地球大氣層中燃燒掉。部分研究者相信,這種操作性更強的辦法可以更精確、更快、更經濟地清理太空垃圾。但有分析認為,該方法可能不利於處理長度小於10釐米的太空垃圾。

(科技日報北京8月21日電)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地球被碎片包圍,太空垃圾越來越多,未來衛星發射難度或增大?
    目前包圍在地球周圍的軌道碎屑早已超過50萬,如果你人為太空垃圾僅僅是威脅到國際空間站研究人員的生命,那就大錯特錯了,碎屑之間會發生碰撞,而碰撞的增加又會加劇碎片的增加,一旦越來越多的碎屑形成彈幕遮住天空,甚至會導致我們無法在發射太空飛行器。地球軌道附近有爆炸性組成部分:在1957年10月以前,地球周圍的空間一定是特別乾淨的,因為那時候人類還沒有在宇宙探索這個領域有所造詣。
  • 人類產生的太空垃圾這麼多,如何才能減少空間碎片的碰撞風險?
    隨著人類將視野擴展到地球以外,並開始考慮延長持續時間的空間任務,可持續性需要發射更多的太空飛行器,從而增加與現有空間碎片太空垃圾相撞的風險。清除這些殘骸碎片的一種方法是用「拖車拖曳」將其拖到安全區域。在《歐洲物理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研究論文中,來自巴西巴伊亞州費拉德桑塔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對「拖車拖曳」清理空間碎片的複雜會合動作進行了模擬。
  • 航天事業的重要挑戰:如何有效處理「太空垃圾」
    當太空飛行器穿過大氣層進入軌道飛行後,其外部環境就變得相對穩定,但此時太空飛行器仍面臨若干安全風險,其中由航天活動本身產生的「太空垃圾」便是一個重要挑戰。 隨著上世紀50年代人類具備了進入太空的能力,越來越多的衛星、飛船被發射入軌,使得地球附近的太空不再空曠。然而,人類製造的機器設備都有著設計上的使用壽命,各類太空飛行器也不例外。
  • 太空垃圾有多可怕?一個油桶大小的碎片,能使得國際空間站癱瘓
    而這個威脅,正是地球軌道無處不在的太空碎片。太空垃圾是圍繞地球軌道的無用人造物體;太空垃圾小到由人造衛星碎片、漆片一般這些在地球軌道附近飛行的這些碎片速度非常快,它會對人造衛星構成嚴重威脅。據了解,一個油漆罐大小的太空碎片,如果它以達34500公裡/小時的速度撞擊空間站,將會對空間站構成非常嚴重的破壞,使其癱瘓不能運行!
  • 太空垃圾如何清理?用魚叉擊中太空垃圾碎片
    一項名為RemoveDebris(清除碎片)的太空垃圾清理衛星項目通過關鍵測試,項目衛星用類似於魚叉的設備成功刺穿太空中的模擬碎片。「到目前為止,我們真的很高興,」英國薩裡太空中心主任、這項耗資1500萬美元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古格列爾莫·阿格列蒂(Guglielmo Aglietti)如是指出。「目標物是用和衛星一樣的材料製成的,所以能代表整個系統的工作原理。」在清理太空垃圾的實際任務中,衛星會使用一個大得多的太空魚叉捕獲碎片,然後將其拖到大氣層中燃燒掉。阿格利蒂把這次演習比作敢死隊任務。
  • 雷射技術成清除太空垃圾有效手段
    太空垃圾也被稱為軌道碎片,是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無用人造物體,既包括已經「壽終正寢」,但仍在空間軌道兜圈子的各類衛星、被遺棄的運載火箭推進器殘骸等,也有太空飛行器意外爆炸或者碰撞形成的碎片,還有一些螺絲和墊圈之類的零部件。  近日,俄羅斯聯邦航天署署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在俄聯邦委員會圓桌會議上的一番話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太空垃圾的擔憂。
  • NASA:隨著太空碎片垃圾在軌道上的堆積,碰撞的危險越來越大
    美國宇航局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稱,本周二晚上,一塊「未知的太空碎片」在距國際空間站幾公裡的範圍內經過。工程師們預測,這顆神秘的太空垃圾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點21分左右從空間站呼嘯而過,距離空間站只有1.39公裡。
  •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太空垃圾怎樣分類怎麼處理?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太空垃圾怎樣分類怎麼處理?雖然多位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月球上的這批水熊蟲樣本想要生長和繁殖基本不可能。但這仍給我們日益活躍的空間探測敲響了警鐘——來自地球的垃圾可能要先人一步在月球「建立基地」了。事實上,不僅是月球,凡是衛星、探測器能夠到達的地方,也將面臨同樣的風險。人們越來越重視地面垃圾的分類處理,那麼太空垃圾怎樣分類?又該怎麼處理?
  • 太空垃圾多且「繁殖」 人類或失去同步衛星軌道
    原標題:太空垃圾多且「繁殖」 人類或失去同步衛星軌道  太空本是廣袤無垠的空間,卻由於人類活動頻繁而日益擁擠。科學家們擔心,越來越多的太空垃圾威脅各種宇宙探索活動,若不儘早解決可能令人類徹底失去地球同步衛星軌道。
  • ...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掛牌成立 將跟蹤近2萬塊「太空垃圾」
    隨著空間技術的進步,人類利用太空的活動越來越頻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空間碎片。據統計,每周都會有數十次太空飛行器與空間碎片的危險交會事件。本月8日,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正式成立,該機構將為保障我國太空飛行器在軌運行中,避免和「太空垃圾」發生碰撞,保障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 太空垃圾的產生、危害與對策
    太空飛行器解體會產生大量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的產生 隨著航天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發射太空飛行器的數量越來越多,太空垃圾也相應增多 極小的太空垃圾由於數量多,所以可嚴重改變太空飛行器的表面性能;稍大的太空垃圾會損壞太空飛行器表面材料,造成撞擊坑,損傷表面器件;大的太空垃圾與太空飛行器碰撞時,可使太空飛行器的姿態改變,甚至改變太空飛行器的軌道;高速撞擊的太空垃圾會使自身及被撞擊的太空飛行器表面材料氣化為等離子體雲,使太空飛行器失效;當太空垃圾的能量足夠大時,將穿透太空飛行器表面,打壞置於太空飛行器內部的控制系統或有效載荷,使太空飛行器發生爆炸或打散整個結構
  • 空間碎片問題越來越嚴重,甚至還有爆炸隱患
    而大量被遺棄的火箭碎片、太空垃圾和各種人造的物件,交集在一起,讓人類膽顫心驚,特別是航天人更加苦惱不已。人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客觀現實:越來越多的廢棄物體聚集在近地空間,碰撞的風險增加——隨著物體的墜毀和破碎,又惡性循環地產生更多的空間碎片。
  • 太空垃圾多「撞暈」衛星 有必要制定「太空交規」
    自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以來,人類已向太空發射了5000多顆各類太空飛行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成為太空垃圾在近地軌道上飄蕩。目前,地面上能觀測到並記錄在案的空間碎片約有4000多萬個,形成約3000噸太空垃圾,仍在逐年增加。可觀測到的最大碎片與一輛公共汽車相當,最小的與一個壘球相當。  規避空間碎片幾乎成為各種太空飛行器、衛星和國際空間站的「規定動作」。
  • 太空中的危機越來越多,美國太空人操作失誤,製造了太空垃圾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太空中的危機越來越多,美國太空人操作失誤,製造了太空垃圾說到垃圾分類,你們有什麼想法?對於這項舉措,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進行垃圾分類有利於環保,能使城市變得更加整潔,是好事。也有人認為,垃圾分類的初衷是好的,意在幫助人們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也能使城市變得更乾淨、更美麗。但是,其中包含的罰款條例著實讓大家痛苦,稍有不慎便會被罰款,心理負擔並不輕。說完垃圾分類,筆者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懂得對太空垃圾進行分類嗎?
  • 太空垃圾威脅:新指導規範幫助應對太空軌道碎片威脅
    簡介:面臨日益增長的太空航行器,以及航行器碰撞帶來的災害,太空行業利益相關者成立SSC發布自願性指導規則以避免減少太空垃圾危害。」相撞事件與太空垃圾清理設想圖源:necsus-ejms每一個軌道碎片都是一顆疾馳子彈,以每小時數千英裡的速度穿行在太空中,對其他太空飛行器構成潛在威脅。
  • 為避免淪為太空垃圾,它決定提前燒毀衛星
    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存在都會產生廢棄物,自然生物的廢棄物通常可以通過分解作用重新進入大自然的物質循環中,而人類所產生的一些廢棄物則無法藉由大自然的力量來進行分解,比如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除此之外,人類在太空中也留下了許多暫時無法得到處理的太空垃圾,之前就有研究指出地球周圍的太空垃圾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 太空噩夢將結束!歐洲航天局發明神器,2025前進入太空收垃圾
    據報導,伴隨著太空垃圾在地球周圍的數量越來越多,科學家們也對它的擔憂越來越大。不過,很快太空垃圾就要開始被清理了,根據埃菲社8月16日的報導,歐洲航天局準備成為太空垃圾清理的先鋒,將要在2025年之前,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臺太空垃圾清潔器。
  • 太空垃圾如何影響地球的環境和大氣?
    自從斯普特尼克1號於1957年進入太空以來,人類已經向地球軌道中發射了大量的人造衛星。當這些衛星報廢之後,它們將會成為太空垃圾,不斷繞著地球旋轉。隨著太空垃圾問題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它已成為環境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 「最強生物」敲響警鐘 在太空中也需要垃圾分類
    雖然多位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月球上的這批水熊蟲樣本想要生長和繁殖基本不可能。但這仍給我們日益活躍的空間探測敲響了警鐘——來自地球的垃圾可能要先人一步在月球「建立基地」了。事實上,不僅是月球,凡是衛星、探測器能夠到達的地方,也將面臨同樣的風險。人們越來越重視地面垃圾的分類處理,那麼太空垃圾怎樣分類?又該怎麼處理?
  • 「最強生物」敲響警鐘 太空中也需要進行垃圾分類
    人們越來越重視地面垃圾的分類處理,那麼太空垃圾怎樣分類?又該怎麼處理?  一小塊碎片就足以致命  「傳統意義上的太空垃圾就是空間碎片,也就是太空中無用人造物體,包括衛星、探測器、載人飛船、火箭末級的殘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