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山上開採玉石的原生礦稱為「採玉」,「採玉」古時也稱「攻玉」,「攻玉」又有兩種含義:種是加工琢磨玉。《詩經小雅》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外一種意指開採玉。《穆天子傳》中說:周穆王西徵至崑崙山,攻玉,下河撈玉。「天子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載玉萬隻」而歸。本文「攻玉」就是在崑崙山中開採玉礦。
崑崙山採玉盛時是在清代,據記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葉爾羌辦事大臣一次攤派民T.3200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開採玉料動用民工300餘人,時間長達5個月之久。自乾隆27年到五十五年共28年間,在崑崙山中採玉冊800片,玉印材料50方,玉石材料1000多件重量達30000多斤。
崑崙山中採玉全盛時期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開採逐年增大。舉一個例子,且末縣玉礦70年代平均每年採玉120.9噸;80年代平均年採玉量49.4噸;90年代以後(1991年一2003年)的13年間共採出玉石890噸,平均年採玉68.5噸。隨著社會對和田玉的需求量不同,崑崙山中採玉量亦有所不同,對玉資源保護也大大加強了。
最近幾年崑崙山中經常採出大的山料玉塊,2005年且末縣玉礦就採出四塊大玉料,其中最大的一塊10噸,其他三塊分別是7.1噸、3.3噸、2.7噸。這麼大的玉塊在崑崙山中採出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