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屈原做夢都想著腳踏祥雲遊覽崑崙,兩千年多年後的一個清晨,記者帶著滿腦海崑崙山遠古的神話,踏上了尋訪神奇崑崙玉的旅程。
玉出崑崙
新華網青海道西寧08月05日電(新華社記者王聖志、楊劍坤)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崑崙山不僅恢宏磅礴,高峻滄桑,而且出產名動天下的美玉。記者近日深入神秘詭幻的崑崙山瑤池聖地,試圖揭開獨一無二的崑崙玉石傳奇面目。祖山神玉
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兩千年前的屈原做夢都想著腳踏祥雲遊覽崑崙,兩千年多年後的一個清晨,記者帶著滿腦海崑崙山遠古的神話,踏上了尋訪神奇崑崙玉的旅程。
崑崙山起自帕米爾高原,橫貫亞洲中部,由新疆西藏地界入青海、四川。崑崙山勢如巨蟒,譽稱亞洲脊柱。崑崙山在新疆境內有1800公裡長,在青海境內有1200多公裡,寬平均海拔為5500米。
昆是高的意思,侖則有屈曲盤結的狀貌。崑崙是所有名山大川中最為神秘的地方,在古人的超凡想像裡它是大地上一個巨大的隆起體塊。
古書中或稱崑崙為墟、或稱為丘,它是萬山之宗、龍脈之祖,這樣神奇的地方自然就會有諸神居住。最早的傳說是人面虎身,長著尾巴的神守護在那裡,以後就變成了美麗的女子--西王母。相傳她是崑崙山的仙主。在眾多古書中記載的瑤池,便是崑崙河源頭的黑海,這裡海拔4300米,氣象萬千,為道教崑崙宗派的發源地。
作為中國第一神山,千百年來崑崙山留下了無數美麗的傳說和難解之迷。
共工氏駕龍凌空,猛地撞向崑崙山(不周山)。一聲震天巨響,崑崙山攔腰折斷,山體轟然崩塌。天地發生巨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大地向東南塌陷。天空向西北傾倒,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
上古的神話也許應驗了億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
從大約4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以片麻巖、板巖、和片麻狀花崗巖組成太古代地層到使亞洲發生褶皺、變質、斷裂的喜馬拉雅運動形成的新生代地層,地球內部經歷了多代地殼變化,產生了各種各樣不同類型的石類。據當代科學考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地質板塊活動之劇烈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崑崙山與喜馬拉雅山交匯處也是兩大地質板塊交匯點。不斷的運動和撞擊,在板塊間巨大的擠壓力量和地底巖漿的共同作用下,一種神奇的礦物結構形成了,那就是神奇美妙,獨一無二的的崑崙玉石。
採玉崑崙
記者驅車前往海拔近5000米的崑崙山深處埋藏著寶玉的野牛溝和仙女峰。從格爾木來到納赤臺清泉,海拔由2800米上升到近4000米。位於沙松烏山和博卡雷克塔格爾之間的崑崙泉,傳說是西王母用來釀製瓊漿玉液的泉水,我們想這些來自崑崙深處的泉水肯定也來自崑崙玉的處所,撫摩過冰潔的玉身。
喝過甘甜的崑崙泉,我們就要跨越崑崙河深入著名的野牛溝崑崙玉礦開採點了。這裡屬崑崙山脈東沿入青海部分,西距新疆若羌縣境300餘公裡,與東崑崙沿線尤其是若羌、且末等地的地質構造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一進入崑崙河谷地,極目處,莽莽崑崙,銀裝素裹,萬峰聳立,直插雲霄。
神聖的崑崙山曾經是那樣令人心馳神往,可當越野車長時間穿行於崑崙山間無窮無盡的荒灘戈壁時,它留給記者的印象卻是連綿不絕和滿目荒涼,感覺猶如脫離人寰身處另外一個荒寂的星球,更難以想像晶瑩剔透的溫潤寶玉會出產於此。也許這就是崑崙的蒼茫與大氣、雄渾深邈和變幻無窮的本色吧。
車子剛拐過一個河谷,荒原上突然颳起大風,風沙無孔不入地鑽進吉普車裡,我們滿身都是塵土。跳動的車窗外,一群藏羚羊在沙塵中露出驚恐的眼神,這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無人區。
野牛溝原生玉礦位於野牛溝的一處峰頂,海拔4500多米。對崑崙採玉人來說,這裡是一個充滿致命誘惑和未知的地方。這裡出產的白玉、清白玉、青玉,質地細潤、品種豐富、塊頭大,屬上等好料,與和田玉基本相同,不少還達到羊脂白玉的標準。特別是其翠綠色、菸灰、灰紫色品種在和田玉中都極為罕見。曾有一位浙江人在此開礦採玉,一夜發跡而成億萬富翁。採玉暴富的消息飄蕩在高原上空,也吸引著無數尋夢者的到來。
順著盤旋迴曲的山道爬上開採點時,我們早已是喘氣籲籲。高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與被採玉工開鑿的巨大的潔白的山體剖面在強烈的陽光下刺得我們難睜雙眼。石韞玉而山輝。傳說,玉埋於石,難為人識,但那溫潤的玉氣會在溫煦的陽光下升騰在空中。眼前神奇的白色營造著一種美玉生煙、撲朔迷離的錯覺,令人的思緒恍惚若失,仿佛自己也已化身其中。
在高達百米的工作面上那些採玉工人與自己挖開的山體形成了巨大的對比。從遠處看,他們猶如一粒粒細小的芝麻散落在石塊中間。望著那些細黑的移動著的人影,我們突然覺得人類不但和大自然相比顯得渺小,有時面對自己創造的浩大工程也會產生無盡的慨嘆:創造變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最終剩下的往往只有孤獨、渺小與茫然。
《詩經小雅》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開採山石料在古代叫攻玉,也指開採山玉,即開採原生玉礦,但這要冒極大的風險。自古至今,有無數人為此傾家蕩產,損身殞命。在崑崙山野牛溝採玉的多是回民,他們來自青海、甘肅、寧夏等地貧窮的鄉村。小韓是他們中的一個小負責人,他帶領記者一直下到礦底幾十米深的礦洞。
這個礦洞高、寬都只1米多點,我們只能一寸一寸匍匐著爬進洞中。沒進洞之前,記者想像玉石礦一定是連成一片的,洞裡肯定是四壁皆玉,光可鑑人,可我們一直爬到到洞底也沒看到一丁點玉的痕跡。爬出洞外,記者想請小韓指點我拍攝一張原生玉礦脈的照片。望著高達百米的開採面,小韓扳弄著被石頭啃掉小拇指的左手默然地搖著頭。他說在這開採一年多了,連他自己至今也未見到一處像樣的礦脈。
在來玉礦之前,記者認為採玉可能和開採大理石一樣,一採一大片,直到這時才知道想像是多麼無知可笑。首先玉礦不像別的礦石連片,而是斷斷續續地藏在石巖芯裡,礦脈真的如古詩所云如煙似霧、飄忽不定。偶爾露出的礦脈又被厚厚的巖石層包裹,每取一塊玉必須去掉大量的包在玉外的堅硬巖石。這就決定採玉人不但要付出十分艱辛的勞動,同時,還要有一雙識玉的慧眼,識別玉和石的不同。與玉相連的巖石叫玉石根,看來像玉卻是石,最難區分。取得不好,玉石俱碎,前功盡棄。
傳說崑崙山的神仙們把崑崙玉種在苗圃中,盡心呵護一千年就能泌出一滴玉膏,然而玉非常難種,常常眼看快成膏時卻忽然毀了,數百年的心血瞬間化為烏有。
在記者看來崑崙山採玉人比那些種玉的神仙還要艱難。黃金有價玉無價,只有親眼看到那些浩大的工作面、極端艱苦的工作環境和他們到目前為止還幾乎是零的回報,記者才知道得到一塊寶玉是何等的困難與艱辛。在野牛溝這個礦點,小韓他們幾十號人已經日夜不停地開採了一年多,投入資金累計上千萬元,還有數名採玉工人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這裡,可至今還沒有開採到一塊玉料。難道冥冥之中真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執掌著命運?看到小韓無可奈何的眼神和黑漆漆的礦洞,記者終於明白賭玉的殘酷與驚心動魄。
著名的野牛溝,沒有讓我們看一眼崑崙玉的本原狀態,甚至沒有給記者拍攝一張出色的照片的機會,像山上那些千辛萬苦的採玉人一樣,這次我們也無功而返。
(責任編輯:劉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