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 捕鯨人就在北極建立了捕鯨站

2020-11-21 網易旅遊

當年邱吉爾駁回探險家謝克頓的探險請求時曾說,「在這個毫無意義和產出的探險行動上,投入了太多的金錢和生命。兩極已經被發現並且確認了,再次遠徵的意義何在呢?」但事實上,無論是出於尋找財富還是渴望探險的目的,人類在地球兩極的活動從未停歇。

南極洲阿達爾角的歷史小屋。

400年前,捕鯨人在適宜的海灘上建了捕鯨站,從鯨脂中熬煮出鯨油,其中,最著名的捕鯨站是斯瓦爾巴西北部的斯米倫堡。 這些捕鯨站和捕鯨者墳墓,至今還有遺存,它們多數位於北極圈內。

100多年前,對於財富的渴求驅使人們前往斯瓦爾巴進行商業採礦。如今的斯瓦爾巴也有個「倫敦」,只不過是個廢棄採石場,而它所在的布洛姆斯特蘭半島,也已經因為氣候變暖從半島變成了小島。

更不用說那些在沒有地圖、沒有通訊、缺乏安全食物補給年代的極地探險者。他們留下了大量保命木屋和越冬所、石坑、建築材料、生活資料,甚至是被埋於冰雪下的帳篷和沉船。比如,收錄在《南極歷史遺址及古蹟名錄》的第80號遺址,羅爾德 · 阿蒙森率領的探險隊於1911年12月14日在南緯90°搭建的帳篷。這支探險隊代表人類首次造訪南極點,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但現在,帳篷早被埋在南極點附近的冰雪之下。這是歷史遺址和古蹟名錄中收入的唯一的非物質遺產。

1912年12月,挪威人羅爾德·阿蒙森和他率領的探險隊代表人類首次造訪南極點時留下的帳篷。雖然已被埋進積雪深處多年,甚至由於冰川運動早已不在最初的位置,但它依然是南極歷史遺蹟(第80號)。

今天,在斯瓦爾巴群島可以看到許多這樣的簡陋墳墓。這些是16、17世紀捕鯨者的墳墓,他們趁著北極短暫的夏季從歐洲航行至此進行捕鯨活動。由於永久凍土過于堅硬,墳墓只能挖得很淺,所以挖墓時,人們會在棺材上覆上大石頭,防止北極熊和狐狸打擾屍體。

北方海航道近歐亞大陸最北點的切柳斯金角。這張照片拍攝於1990年8月,當時連破冰船在此航線上行駛時也遇到了麻煩。如今,北極冰川的數量要少得多,越來越多類型的船只能夠通過這一海上航道。

「看得見」的還有很多,比如首支在南極大陸過冬的探險隊在南極洲阿達爾角建立的木屋, 是南極洲主大陸上的首批建築。弗裡喬夫·南森和賈爾馬·約翰森在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上過冬時居住的簡易「小屋」遺址,如今,如果不聽專業的嚮導講解,或是通過一雙受過訓練的眼睛,你很難看出那些苔原中碎石和木頭與大自然的區別在哪。

加拿大北部劍橋灣,羅爾德·阿蒙森的「莫德號」的殘骸就位於海陸交接處。

有一些,更是深藏於冰雪和海水中。比如啟發美國作家丹·西蒙斯寫出《極地惡靈》的富蘭克林爵士探險隊的沉船「恐怖號」和「幽冥號」,直到2014年才在在遠程操縱潛水器的幫助下發現。去年夏天,南極這邊則開始計劃打撈英國探險家謝克頓的「堅韌號」。

40多年前,蘇珊·巴爾看到一則招聘廣告,挪威北極圈地區需要一位全職的文化遺產保護專員。那年她31歲,此前因為喜歡滑雪,從英國搬到挪威,獲得考古學博士學位之後,成功申請到這個職位。在前不久於上海舉辦的北極圈論壇中國分論壇上,攜帶新書《極地文化遺產》中文版的她告訴澎湃新聞,「那個時候,我周圍很多人都對極地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很陌生,我也是。所以我上任後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搞清楚什麼是極地文化遺產。」

巴爾和同行們的工作今天還在持續,但因為氣候變化而顯得更為緊迫。她表示,「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北極的訪客非常少,冰蓋還在,很多文化遺產被冰雪覆蓋,或者直接被凍進冰層,從某個角度而言,也被完好地保護著。這40年的氣候變化,隨著氣溫升高,冰雪融化,之前的天然保護罩也就消失不見。暴露的遺址進入了一個加速毀壞的時代。 與此同時,普通訪客對於極地的興趣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極地進發。」

在此之前,低溫、狂風,甚至是北極熊,都會對這些有歷史意義的人類活動遺蹟造成損壞。隨著商業郵輪帶來的訪客增多,人為的損害在這些年裡也越來越多,比如塗鴉、順手牽羊。很多小木屋裡的書籍、生活用具原本都原封不動地留存,如今隨著遊客的增多,在缺乏監督條件的極地地區,順手牽羊、挪東挪西的情況時有發生。

南極探險家斯科特的埃文斯角小屋內景。

遊客的鞋子踏過凍原留下的痕跡,即使在多石的路面上也清晰可見。

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教育過程。其實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北極圈內五國之一的挪威才開始重視這些文化遺產,從政府層面著手保護。在此之前,重點都在保護極地的自然環境,比如著名的《北極熊保護協定》 誕生於1973年,該公約規定,除格陵蘭、北美和西伯利亞的原住民的傳統狩獵外,禁止一切北極地區的北極熊狩獵活動。?

巴爾說,「極地文化遺產,這個概念很小。對應的真實世界甚至可能只是幾塊石頭,一堆倒塌的木片。最初的遺址其實沒那麼好辨別,你很可能搞不清楚這些東西是大自然的傑作,還是人力探險之後的留存。有一些遺產相對好辨認,比如說採礦遺址。我的工作就是實地勘查之後一一記錄。這些整理工作完成之後,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照看和保存它們,如何管理,如何讓它們不要隨著時間流逝而加速消失。」

蘇珊·巴爾和女兒背後的左方,能看到一圈陸地邊緣的冰外緣線。冬天,海面上的冰受到風浪拍打而碎裂,當海岸上的冰比海面上的冰留存更久時,海岸邊就會有殘留的海冰層。該照片攝於1982年。在過去的歲月中,斯瓦爾巴的許多峽灣缺乏海冰的屏障,陸地邊緣的冰外緣線變得越來越罕見。冰外緣線的存在能夠幫助保護海岸不受海浪侵蝕,現在,海冰的減少導致北極海岸遭到侵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並不是說要徹底將遺蹟隔絕在訪客的視線之外。「造訪」這個行為本身,其實是最好的說明和澄清的機會。不過,有部分的遺址因為保護的原因而向訪客關閉,這個也是必須的。巴爾表示,「保護」這個概念,並非只是通過將其與人類活動隔絕而「永存」,其實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讓遺址遺蹟自行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它們將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對照組,後世可以藉此獲得更多有意義的數據,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袁欣_NN7565

相關焦點

  • 《奇遇人生》帶劉雯去的北極 ,這次我們送你去!
    其容量可供存儲400萬種不同類型的種子(總共22.5億顆),涵蓋了地球植物的多樣性。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不歡迎普通遊客。北極探險博物館North Pole Expedition Museum展出主題包括捕鯨人、陷阱獵人、海豹和海象獵人,以及近代礦工的邊緣生活。展品是文字、物品和鳥類及哺乳動物標本的混合。這裡還有一個舒適的閱讀區,你可以靠在海豹皮的靠墊和地毯上休息。巴倫支堡
  • 改變中的世界盡頭——北極故事(3)
    從特羅姆瑟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格陵蘭島和北美洲,這是北極的西北航道。在特羅姆瑟以北還留存有一座挪威最後的捕鯨站,捕撈一種尚未滅絕的「小鬚鯨」。在捕鯨的季節,漁民會在城市中售賣鯨肉。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特羅姆瑟曾成為北極探險家的大本營,被稱作「北極之門」。城市的碼頭上,還聳立著挪威偉大的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的雕像。他是北極西北航道的開拓者。
  • 在遙遠的北極居然有我們的一片領地,中國人可自由的岀入。
    說起來大家可能感到驚訝,以為北極是域外之地,早是歐美列強的勢力範圍,中國從來沒有也不會指染那個陌生而遙遠的地域,但事實是中國在那裡建立了「黃河」科考站,並且只要你帶著是中國人的有效證明無須籤證,就可以到那裡去自由的渡假,休閒,旅遊,經商,但必須尊守當地的法律,那裡就是位於北極圈的「
  • 史前生物再現北極,50000年前屍體露出永久凍土,人類應當警惕
    但這幅畫面可能已經成為過去,我有點擔心,也許過不了多久,當人們再提到北極的時候,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一幅迥然不同的場景——陽光普照的溫暖天氣,淤泥中暴露出來的史前動物屍體,以及看不見的史前病毒和病菌從亙古的時光中復活,令人恐懼地潛入北極無所不在的鹿群和稀疏的村莊。
  • 俄羅斯強化北極地區力量部署
    2021年,俄將進一步在北極地區部署新型戰鬥機和直升機,並完善駐軍指揮系統和通信網絡部署,從而成為首個在北極地區部署空中力量的國家。從總體看,俄羅斯強化北極軍力是其目前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冷戰時期,蘇聯為了更好地與美國爭奪霸權,曾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軍事基地。蘇聯解體後,經濟低迷的俄羅斯無奈放棄了大部分的海外軍事基地。
  • 15000年前滅絕的穴居熊屍體重現地球,北極新氣候已在形成?
    15000年前滅絕的「穴居熊」屍體重現地球所以本次發現了15000年前滅絕的「穴居熊」不是奇怪的事情。這為人類對北極以前的氣候變化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當然這些遠古生物的不斷出現,我們也說了,意味著北極氣候的巨大變化,其實除了研究的好處之外,對人類來說更多的是「噩夢」,北極生態系統正在崩潰之中,2020年科學家們也研究發現了,在本世紀,北極可能出現夏季無冰,北極熊可能徹底滅絕。
  • 15000年前滅絕的穴居熊屍體重現地球,北極新氣候已在形成?
    下面我們就來單獨說說北極的問題。在北極地區,我們也知道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的甲烷,在今年已經出現過大規模的釋放。 15000年前滅絕的「穴居熊」屍體重現地球 當然對於北極來說,科學家們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現遠古生物了
  • 視頻|壽命最長脊椎動物格陵蘭鯊,冰點體溫遊弋北極400年
    視頻|壽命最長脊椎動物格陵蘭鯊,冰點體溫遊弋北極400年 澎湃新聞 綜合報導 2016-08-12 17:40 來源:
  • 學人行走| 因紐特人是如何被加拿大政府「再安置」到北極的
    大約在公元1000年前後,因紐特人已分布於現在加拿大北極地區的西部和東部以及魁北克和拉布拉多的北部地區。16世紀早期,歐洲的漁民和捕鯨人每年都會穿越大西洋到加拿大東海岸進行漁業活動。儘管那時他們也常常和當地原住民進行交流,但其對因紐特人社會和文化的影響還微乎其微;儘管也有一些民族如歐洲的維京人曾試圖在此安營紮寨,繁衍後代,但最後還是沒有逃脫被北極凜冽的寒風吞噬的命運。從16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以前,因紐特人幾乎成為加拿大北極地區唯一的主人。由於氣溫低,食物短缺,人口規模不大,增長緩慢,但基本上維持了資源和人口之間的平衡。
  • 中國今年7月將在北極建立首個科學考察站
    中新網北京6月5日消息:首個由中國科學家自己建立的北極科學考察站將於今年7月在挪威屬斯瓦爾巴德群島首府郎伊爾賓建立。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學家、中國伊力特·沫林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高登義高登義說,這個科考站具有臨時性質,將在今明兩年為中國科學家在北極的科考活動提供方便。
  • 2035年前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將在2019年底前提交俄總統普京
    俄塔斯社12月12日報導,當日,俄總統駐遠東聯邦區全權代表特魯特涅夫在莫斯科舉行的「遠東日」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規劃2035年前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的文件將在2019年底前提交普京總統審議。俄聯邦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將是北極發展的基礎性文件。該文件將確定北極地區發展的目標,並以此制定2035年前北極地區發展戰略。
  • 44000年前遠古生物重現地球,北極升溫,最擔心的是什麼?
    北極出現44000年前遠古生物北極出現遠古生物對大家來說已經不陌生了,而這次發現的地區還是在北極的西伯利亞地帶,隨著氣溫的上升,可以明確地說永久凍土釋放的遠古生物越來越多,而這次發現的是美洲擬獅寶寶。根據科學報告指出,該美洲擬獅寶寶「遠古生物」,完整地保存著44000年前的模樣,也就是在這44000年之中
  • 科學家成功復活400年前被冰凍的古老植物
    中國園林網5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被冷凍了4個世紀後,古老植物因加拿大冰山融化而被科學家們發現,科學家們還成功復活了這些被冷凍了長達400年的古老植物。
  • 北極建立全球種子庫
    確保全世界最寶貴植物的存活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深埋在斯瓦爾巴北極群島山裡,科學編輯大衛·舒克曼(David Shukman)有幸能夠前往那裡一探究竟。新浪科技的編譯報導中稱,位於寒冷凜冽的北極高山上,一道混凝土門道通往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進入種子庫的第一道障礙是地理位置的偏遠——斯瓦爾巴島距離北極只有1300千米。
  • 關注|北極冷戰再啟?大國爭奪北極地區控制權
    向北突圍威脅美國本土,成為俄羅斯比較可行的一個戰略選擇,北極的重要地位再次凸顯。2008年,俄羅斯在北極冰面下試射洲際飛彈。2009年,俄羅斯發布的《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戰略》將捍衛北極主權作為重點內容之一。俄2014年底通過的新版軍事學說中,首次出現了保證俄羅斯在北極地區國家利益的條款。同年12月1日,俄羅斯北極戰略司令部正式在北極開始運轉。
  • 國航航線跨越北極 北京紐約再次直航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在今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國航將在今年9月27日重新開通北京-紐約的直達航線,執飛的機型為波音747-400飛機,該航線將飛越北極。  據悉,國航在20年前就開通並經營過北京-紐約航線,1998年後由於與美國西北航空公司實行代碼共享而取消了該航線,由美西北飛行。「9·11」事件後,美西北收縮航線,該航線也被取消。
  • 俄「北極三葉草」軍事基地:暗藏謀求復興大國雄心
    為打破這種局面,俄羅斯充分發揮其作為北極國家的優勢,利用長久以來經略北極積累下的軍事、技術經驗,進一步加大對北極的投入和開發,在三面被圍的情況下選擇轉身一擊,化解軍事、政治、經濟上面臨的潛在危機。這形似「三葉草」的小小基地,暗藏著俄羅斯布局北極、尋機突圍、謀求復興的大國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