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自加熱方便食品日漸風靡,特別是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等自發熱食品以其便捷、速食的特點備受青睞。但是,新聞報導中因自熱食品產生傷人事故也在提醒大家吃自熱食品還是得「悠著點」。那麼自熱食品發熱包「威力」有多大?濟南時報·新時報「真相2.0欄目」通過模擬實驗為您尋找答案。
(危險實驗,請勿模仿!)
【實驗準備】
自熱小火鍋(含發熱包)、礦泉水瓶、水、測溫槍、膠帶等
實驗一:當包裝盒通氣孔被堵住時,自熱小火鍋會發生什麼?
【實驗步驟】
1.消防員打開自熱小火鍋,取出盒內物品後將發熱包放回盒中;
2.向盒中倒入適量清水,將盒蓋扣緊,並用膠帶封住上方通氣孔;
3.觀察此時自熱小火鍋形態,並使用測溫槍對包裝盒進行測溫。
【實驗結果】
從消防員將水倒入盒中到用膠帶封住上方通氣孔,整個過程大約半分鐘,能看到通氣孔被封住後,包裝盒蓋迅速鼓起,同時有大量蒸汽從包裝盒縫隙衝出,還伴有「滋滋滋」的聲音,使用測溫槍進行測溫,此時包裝盒外部溫度約為85℃。
實驗二:密閉容器內使用發熱包,會發生什麼?
【實驗步驟】
1.消防員取一袋發熱包,剪開包裝後,將包內粉末倒入空礦泉水瓶中;
2.向礦泉水瓶中倒入適量清水,迅速將瓶蓋擰緊;
3.將擰緊瓶蓋的礦泉水瓶靜置在桌面上,觀察瓶子狀態。
【實驗結果】
礦泉水瓶靜置數秒後,瓶身迅速膨脹擴大,幾分鐘後,底部被撐圓的礦泉水瓶無法保持站立,歪倒在桌面上,第15分鐘,伴隨「砰」的一聲巨響,礦泉水瓶突然炸裂成兩段和一些碎片。
遇水就發熱,為何發熱包有如此大「威力」?
自熱小火鍋之所以能自熱,最關鍵的就是包裝內附帶的巴掌大小的發熱包。發熱包的包裝上通常有「禁止食用」「禁止熱水」和「遠離明火」等標識。
發現發熱包遇水後能釋放出大量的熱,上述實驗中,我們在特定條件下展示了自熱食品中發熱包的「威力」,為什麼巴掌大小的發熱包能有如此「威力」呢?
一般來說,自熱食品的發熱包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氫鈉、鐵粉、鋁粉等。當我們把發熱包放入水中,發熱包中的生石灰(碳酸鈣)遇到水就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熟石灰(氫氧化鈣)和大量熱量。此外,發熱包中的鋁粉、鐵粉、碳酸氫鈉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會放出大量熱量,有時還會釋放出氫氣等可燃氣體。
在這一過程中,大量的熱量被放出,在密閉空間內空氣不斷升溫,升溫可達150℃以上,蒸汽溫度可達200℃。
此前有媒體報導,市民在食用自熱火鍋時方法不當,發生爆炸致受傷的案例。
參與實驗的消防員介紹,自熱食品的發熱包中多種成分同時發生化學反應,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安全隱患。加熱包發生反應後產生的蒸汽溫度很高,如果操作不當,可能會將人燙傷;外包裝上的的通氣孔一旦被堵住,大量水蒸氣和氫氣在包裝內產生並膨脹,會導致爆炸,極易造成燙傷。另外,由於其成分化學反應後可能會釋放氫氣等可燃氣體,在密閉空間中使用,遇上火源,可能會有爆燃風險。
【提醒】
自熱食品有危險,用它之前「悠著點」
由於加熱包內化學物質的複雜和不穩定性,消防員提醒市民,在食用自熱食品前一定要按照說明,小心謹慎地進行加熱程序:
1.加熱包產生化學反應只需要常溫的水就完全足夠,切忌為了求快而將熱水倒在加熱包上,熱水會引發劇烈沸騰,可能產生危險。
2.自熱食品蓋子上有透氣孔,使用時一定要確保透氣孔打開,讓它有個洩壓的地方。
3.在進行加熱時,包裝底部的溫度極高,要將自熱食品放在耐熱物體的表面上。
4.使用完發熱包丟棄前要讓它與水充分反應,如果不確定可以考慮用塑膠袋紮好再丟,否則有水分或者雨水進到窄小的垃圾桶內反應產生氫氣,雖然氫氣量小而且易擴散,但產生的氫氧化鈣具有腐蝕性。
5.「自熱食品」屬於航空危險品,在乘坐飛機時,千萬不要攜帶或託運此類食品。此外,要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防止兒童盲目使用發熱包發生危險。
【真相報告】
自熱小火鍋一類的自熱食品,其用來加熱的發熱包主要成分為生石灰、碳酸氫鈉、鐵粉、鋁粉等物質,這類物質遇到水時可產生化學反應,釋放大量的熱,如果操作不當,可能發生爆炸或灼傷。在日常食用自熱食品時,應注意嚴格按照說明書來使用,避免堵塞通氣孔,如遇玻璃餐桌,最好在下方鋪隔熱墊,避免發生不必要危險。
特別鳴謝:濟南市槐蔭區消防救援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