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43歲患有慢性鼻竇炎的男性。冠狀面未增強CT掃描顯示左下鼻甲上頜竇的氣化(箭頭)。星號標記部分氣化的左中鼻甲。
圖2A-鼻竇炎。A,患有慢性鼻竇炎的50歲女性的冠狀面無增強CT顯示雞冠骨質(箭頭)的氣化。左眶上篩竇氣化(SE)也很明顯。
圖2B-鼻竇炎。患有鼻竇炎的47歲男性的軸向未增強CT掃描顯示位於額竇(F)後面的雙側眶上小室(E)。 每側的額眶和眶上小室之間都有明顯的骨板。
圖3 -22歲患有慢性鼻竇炎的女性。 冠狀未增強CT掃描顯示蝶竇(S)中的右側蝶竇(Onodi)小室(O)。
圖4 -38歲患有慢性鼻竇炎的男性。 冠狀未增強CT掃描顯示右側鉤突小室right-sided uncinate cell(箭頭)。 該小室來自主要的篩竇竇室。 M =中鼻甲,I =下鼻甲。
圖5-患有鼻竇炎的34歲女性,鼻竇的非增強CT掃描顯示硬顎的雙側氣管化(箭頭),表示從上頜竇到上頜顎過度氣化。 M =中鼻甲,I =下鼻甲。
圖6-49歲患有慢性鼻竇炎的男性。 冠狀面無增強的鼻竇CT掃描顯示雙側反向彎曲的中鼻甲(箭頭)。 I=下鼻甲。
圖7A-慢性鼻 - 鼻竇炎。A,37歲女性慢性鼻 - 鼻竇炎的冠狀面無增強CT掃描顯示兩個上鼻甲(薄箭頭)的氣化。 右側鼻中隔骨刺(粗箭頭)存在於篩骨(E)和犁骨(V)的垂直板的連接處。
圖7B-慢性鼻炎鼻竇炎。B,患有鼻-鼻竇炎的29歲女性的冠狀面未增強CT掃描顯示顯著的左側篩竇小室(B),其可能侵入漏鬥部(箭頭)。
鼻腔鼻腔最常見的解剖變異是鼻中隔偏曲,有98.4%的患者存在,但被認為是61.4%以上偏曲很小。 雖然鼻中隔偏曲的總體患病率遠遠高於文獻報導的,但超過最小鼻中隔偏差的患病率在先前報導的範圍內為19.4-79%[3-5,12,17]。 大約三分之一的鼻中隔偏曲病例與鼻中隔骨刺相關。
第二種最常見的變異是鼻丘小房( Agger nasi cells),其存在於83.3%的患者中。
第三種最常見的變異是將蝶竇擴展到後鼻中隔,導致後鼻中隔的一定程度的氣管化(76.0%)。
第四種最常見的變種是在蝶鞍底部後面延伸的蝶竇氣化(68.8%),在一項研究中,77%的患者存在廣泛的鞍底氣化。它到達蝶鞍中部的比例為54.7%,顯示出明顯的後鞍組分為22.3%,並且延伸至背部蝶鞍的比例為13.4%。
在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或其他顱底手術的規劃中,識別一些解剖變異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些變異的存在可能影響手術方法。最值得注意的是,蝶篩(Onodi)小房的存在,在進行鼻竇內窺鏡手術時,可能增加視神經損傷或頸動脈的風險;前額的過度氣化增加了顱底手術後CSF鼻漏的發生率。
來源:醫療互動
【版權聲明】本平臺屬公益學習平臺,轉載系出於傳遞更多學習信息之目的,且已標明作者和出處,如不希望被傳播的老師可與我們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