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俗話說,是這「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自古以來劉關張三兄弟的故事,一直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而人們對於這三人的憧憬和喜愛,也愛屋及烏的讓劉關張三人的兵器,成為了人們所熟知的神兵利器。不過就像我們之前講過的「西遊記」猴豬沙師兄弟三人的兵器一樣,劉關張三人的兵器其實也有許多討論,那麼他們三人的兵器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老實說,雖然《三國演義》也是結合了大量民間故事,但是作者羅貫中對於其中戰鬥和兵器的描寫,比起《西遊記》來說簡直是惜墨如金。比如劉關張三人打造兵器,就只簡單寫了:「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張飛八點鋼矛。」
造丈
這三個兵器中,最出名,同時也是形象最明確的,基本就是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不過和今天帶有龍紋的華麗版青龍偃月刀相比,在明代插畫中的青龍偃月刀還是相當的樸素,沒有那些花裡胡哨的龍紋。青龍偃月刀的「青龍」,更大可能只是指偃月刀刀根部的睚眥吞口,而不是真的在刀刃上刻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而且也不符合關二爺性格的紋飾。
刃
▲明末雄飛館刊本《三國水滸全傳》中的關羽
不過這裡又有個問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底是不是實戰使用的兵器呢?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來說,首先在小說中,描述的重達82斤青龍偃月刀,雖然不敢說就一定沒有將領會拎著上戰場,但是考慮到戰鬥時體力的持久,以及戰馬的承受能力,拎著這麼重的武器上戰場並不現實。大多還是作為將領日常鍛鍊力量,或者是拿來充場子的器具。
到
▲習武所使用的重型偃月刀
▲宋代「刀八色」中的掩月刀
不過說到這,到也並不是說古代戰爭中,就沒有類似青龍偃月刀這樣的長柄大刀。除了宋代「刀八色」中的刀外,明清也有騎兵和步兵使用的偃月刀。不過這種實戰的偃月刀就像明代插畫中關羽使用的偃月刀那樣,刀刃寬度較窄,但是刀柄較長。作戰定位則多是給軍中一些體格強健的士兵或者將校,用以對付那些身穿鎧甲的敵人,又或是布置在軍陣中相對薄弱的陣角,用以抵禦敵方騎兵的「削角」戰術,或者是小股步兵的襲擾。而我們今天熟悉的刀刃較寬,而且刀柄短粗的偃月刀,大多都是作為禮器或者是民間習武的款式了。
掩月
▲明代《平番得勝圖》中的騎兵偃月刀
▲清末老照片中步兵使用的偃月刀,就屬於比較典型的禮器和民間習武的款式
說到這裡就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關羽生活的漢末三國時期,真的有像偃月刀這樣的武器嗎?很遺憾,只在漢代的磚畫中疑似存在,不過更多人認為那是禮儀兵器——雄戟的異形版本。更重要的是,包括《三國志》在內,漢末三國到南北朝時期的文獻和筆談中,都並沒有特別說明過關羽用的什麼兵器,這從側面也說明了關羽使用的,應該是一種比較主流的兵器,而不是什麼標新立異的長柄大刀。
▲漢代磚畫中疑似的「長柄大刀」
說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再就要說說張飛的丈八蛇矛。老實說,這個兵器比起之前講過的豬八戒九齒釘耙,考證起來都要麻煩。一方面是《三國演義》中,並沒有對蛇矛的具體外形進行描寫,另一方面羅貫中在寫張飛武器時,也是「蛇矛」,一會是「點鋼矛」,甚至有時候就直接說「鋼矛」。拜次所賜,明代插畫對於張飛兵器的描述,也是一家有一家的畫法,有的是把張飛的丈八蛇矛,真的畫成類似克力士劍那樣的蛇形刃。
一會
▲明末雄飛館刊本《三國水滸全傳》中的張飛
有的就畫成了普通的短矛頭。
▲安徽新安黃氏刻本《遺香堂繪像三國志》中的張飛
還有的則是按照明代像線槍一類的長槍頭了描繪丈八蛇矛。
▲明萬曆十九年書林周曰校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張飛(右下)
老實說,單純從《三國演義》的記述和明代插畫來看,除了能排除現代那種謎之兩個槍尖的丈八蛇矛外,真的沒辦法直接判斷出張飛到底用的是啥槍頭。畢竟在明代,這三種槍頭都是實際存在的,因此也只能用排除法,來選擇相對合理的矛頭。那麼首先可以排除的,實際上正是我們一般印象中的蛇形刃。
▲《四鎮三關志》中的蛇形槍頭
雖然一說到蛇形槍頭,很多人都會想到一些科普文章中所說,可以在在刺入人體再拔出時,利用波浪形的刃部對受害者造成二次傷害。但是這有個問題,如果是像克力士劍這樣的近戰肉搏時使用的短兵器,靈活的調整刺入和拔出姿勢還是沒啥問題,但是到了長槍這一類兵器,想要完成如此靈活的動作,就不大可能了。加之蛇形槍刃雖然美觀,但也更難製造,因此明代的蛇形槍刃大部分用作禮器或者是旗杆上的槍頭,很少會用於實戰。加之張三爺的人設,用個花哨的禮器上戰場廝殺……也有點奇怪不是。
時
在排除蛇形槍頭後,剩下比較有可能的,就是明代騎兵用的線槍,和符合小說中長度描述的大槍。到這,由於沒有更確切的證據,所以只能說一下筆者的個人看法。張飛的兵器形象,肯定也是經過長期演變的結果。根據漢末三國時期的劉熙所著《釋名》中記載「矛長丈八尺曰,馬上所持」,所謂的「矟」其實就是的另一種寫法。而蛇矛的由來,根據宋代學者胡三省沒在注《資治通鑑》時提到「孔穎達曰『《方言》云:矛,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間謂之,或謂之,或謂之鏦,其柄謂之矜。』晉陳安執丈八蛇矛,蓋蛇即方言之所謂鉇也。」換言之所謂蛇矛,很有可能只是南方方言中的「鉇矛」,或者說差不多也是的南方版別稱。
矟
槊
鉇
鋋
槊
▲南朝磚畫中的持儀衛
槊
不過到了《三國演義》成書的明代,當時騎兵所使用的線槍,雖然和槊一樣也是長矛頭,但槍柄的長度則大大縮水。在戚繼光的《練兵實紀》中,記載當時他給部隊用的新線槍「柄長七尺,粗僅一寸」,加上槍頭,也才勉強能達到接近3米的水平。因而《三國演義》書中並沒有按照明代的寫作習慣,直接寫明張飛用的是xx槍,而是用了一個很晦澀的名字「點鋼矛」。這個「點」筆者猜測可能是作水滴之意思,「點鋼」,也就是矛頭像水滴一樣的槍頭,這種槍頭在明代是符合一些大槍槍頭的造型。總結一下,羅貫中很有可能自己知道以前的槊是什麼情況,但考慮到大眾讀者不一定有這方面問題,因而用將大槍混合的模糊手法來描述張飛的武器,但也正因為他的苦心,結果導致張飛的武器形象徹底跑偏。
槊和
▲明《真武靈應圖》中騎兵使用的線槍
最後作為結尾的,也就是劉關張三兄弟中的大哥,劉備所使用的雙股劍了。老實說,這個還真沒啥好講,因為在漢末三國時期,劍已經是一種爛大街武器,唯一值得討論的,也就是劉備歷史上究竟是不是真的用雙劍,還有就是這個雙股劍,到底是和雌雄劍一樣插在一個劍鞘,還是和這個名字中的「雙股」一樣,是分別固定在大腿兩側。不過由於這方面資料太少,作者也就不妄加猜測了。
▲劉備(右上角)的雙股劍
總而言之,劉關張三兄弟的兵器,尤其是張飛的丈八蛇矛,也算得上是形象多樣。這其中既有民間傳說故事和二設的疊加,也少不了羅貫中在兵器描寫上的春秋筆法。但也拜老爺子所賜,才有了今天這篇文,所以說感謝羅老爺子賞飯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靜默之鴞,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