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2015-260】不同部位中心靜脈導管插入術的併發症研究

2021-02-13 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



(英文原文)Intra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by Insertion Site

BACKGROUND Three anatomical sites are commonly used to insert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but insertion at each site has the potential for major complications.

METHODS In this multicenter trial, we randomly assigned nontunnel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patients in the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to the subclavian, jugular, or femoral vein (in a 1:1:1 ratio if all three insertion sites were suitable [three-choice scheme] and in a 1:1 ratio if two sites were suitable [two-choice scheme]).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as a composite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and symptomatic deep-vein thrombosis.

RESULTS A total of 3471 catheters were inserted in 3027 patients. In the three-choice comparison, there were 8, 20, and 22 primary outcome events in the subclavian, jugular, and femoral groups, respectively (1.5, 3.6, and 4.6 per 1000 catheter-days; P=0.02). In pairwise comparisons, the risk of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femoral group than in the subclavian group (hazard ratio, 3.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5 to 7.8; P=0.003) and in the jugular group than in the subclavian group (hazard ratio, 2.1; 95% CI, 1.0 to 4.3; P=0.04), whereas the risk in the femoral group w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jugular group (hazard ratio, 1.3; 95% CI, 0.8 to 2.1; P=0.30). In the three-choice comparison, pneumothorax requiring chest-tube insertion occurred in association with 13 (1.5%) of the subclavian-vein insertions and 4 (0.5%) of the jugular-vein insertions.

CONCLUSIONS In this trial, subclavian-vein catheteriz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and symptomatic thrombosis and a higher risk of pneumothorax than jugular-vein or femoral-vein catheterization.

來源:ACC News Story(September 24,2015)

【260】不同部位中心靜脈導管插入術的併發症研究(中文摘要)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鎖骨下靜脈穿刺插管術與血液感染以及有症狀的血栓形成危險較低相關,但氣胸發生危險高於頸靜脈或股靜脈穿刺插管術。

鎖骨下靜脈、頸靜脈以及股靜脈是常被用來插入中心靜脈導管的3個解剖部位,但每個插入部位都可能引起大併發症。這項多中心試驗將在重症監護病房(ICU)接受非隧道式中心靜脈導管插入術的成年患者隨機分為3組:鎖骨下靜脈、頸靜脈和股靜脈組(若所有3種插入部位都適合就按1:1:1比例分配——3種選擇方案;若2種部位適合就按1:1比例分配——2種選擇方案)。主要轉歸指標是複合的導管相關血液感染以及有症狀的深靜脈血栓形成。

結果顯示,3027例患者共插入3471個導管。在3種選擇方案的比較中,鎖骨下靜脈、頸靜脈和股靜脈組分別發生了8、20和22個主要轉歸事件(1.5、3.6和4.6個/1000導管-天,P=0.02)。在成對比較中,股靜脈組的主要轉歸事件發生危險顯著高於鎖骨下靜脈組(HR:3.5,P=0.003),頸靜脈組顯著高於鎖骨下靜脈組(HR:2.1,P=0.04),而股靜脈組的這一危險與頸靜脈組相似(HR:1.3,P=0.30)。在3種選擇方案的比較中,鎖骨下靜脈與頸靜脈插管組的須插入胸管的氣胸事件分別為13件(1.5%)和4件(0.5%)。

第26屆長城會將於2015年10月29日-11月1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召開,註冊會議請登錄長城會官網:www.gw-icc.org

相關焦點

  • ...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開展首例經右側頸外靜脈置入血液透析長期導管
    中國江西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曹牡華、陳雪旻報導:近日,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在科主任邱國萍指導下,由王滿庭主治醫師主刀操作,成功開展了九江市首例超聲引導下DSA介入下經右側頸外靜脈置入血液透析長期導管。該項新技術的開展,標誌著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腎內科在尿毒症血管通路建立及併發症的處理上走在了全市領先地位。
  • 房顫冷凍球囊導管消融,不可不知的3個問題
    在房顫治療方面,經導管消融治療的療效已為大家所公認。肺靜脈隔離(PVI)是房顫導管消融治療的基石。經冷凍球囊導管消融(CBA)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消融方法,已成為實現PVI的標準方法之一。CBA可用於哪些患者?在圍術期應採用何種抗凝治療方案?又該如何進行併發症的預防?近期發表的《經冷凍球囊導管消融心房顫動中國專家共識》對此進行了解答。
  • 股靜脈穿刺置管術
    需要開放靜脈通路,但又不能經外周靜脈置管者。 2. 需要同時多腔注射幾種不相容的藥物。 3. 需要輸注對外周血管有刺激性、腐蝕性或高滲性藥物。 4. 需要為快速容量復甦提供充分保障的患者。
  • JCE :導管消融可用於長期透析伴陣發性房顫患者
    導管消融治療房顫是上世紀末研發的新技術,由於其治療房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高,近年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由於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效果不佳,許多長期透析伴陣發性房顫患者需要進行導管消融治療,然而目前還沒有關於長期透析的陣發性房顫患者導管消融成功率的報導。 Sairaku A等最近進行了一項單中心對照研究,旨在探討長期透析伴陣發性房顫患者導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2020甘肅護士資格考試知識點複習:靜脈輸液相關的不良反應及原因
    液體直接進入靜脈,藥效快,利用率高。靜脈輸液還具有液體和藥物的輸入速度和量可控的優點,是臨床搶救和治療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臨床上也存在著濫用和不合理使用輸液療法的現象,常可引起輸液併發症和不良反應,應引起高度重視。
  • 【專家共識】2020版外周神經阻滯併發症防治專家共識
    (1)常見原因:患者體動幅度過大、術後功能鍛鍊均可能導致導管移位,如連續肌間溝臂叢導管移位到胸腔、血管甚至椎間孔。(2)臨床表現:原有的區域阻滯效果可能發生改變,並出現新的臨床異常徵象。(3)預防:導管置入後應檢查導管尖端是否達到目標位置,並妥善固定導管,對於活動度較大部位導管置入時應預留充分導管活動空間。(4)處理措施:根據臨床症狀及相關檢查來判斷導管移位,必要時經導管造影檢查。
  • 導管消融術聯合馬歇爾靜脈乙醇輸注治療持續性房顫患者療效顯著
    導管消融術聯合馬歇爾靜脈乙醇輸注治療持續性房顫患者療效顯著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19:02:47 美國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德貝基心臟和血管中心Neal S.
  • 我院靜脈治療學組開展2020年度靜脈治療橫斷面調研工作
    為了解我院2020年度靜脈治療現狀,指導臨床規範操作,進一步提升和改進靜脈輸液質量。
  • 益陽市中心醫院成功開展全市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
    紅網時刻益陽5月30日訊(通訊員 譚歲賽 熊建明)近日,益陽中心醫院普外科三病區血管外科遇到一個自身血管條件非常差的尿毒症患者夏爺爺,入院時全身上下找不到一條可供使用的淺靜脈,那麼如何創造新的生命通道呢?
  • 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無創時代:我們如何把握
    目前,國際優秀學術期刊和各領域主流雜誌也要求作者在投稿時提供研究註冊(推薦clinicaltrials.gov)的證明文件。因此,一項高質量的前瞻性門靜脈高壓診斷性試驗,其臨床註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顯。
  • 透析導管5年「長」到血管裡
    (記者時剛 通訊員譚雲妃 黃星)用了5年的血液透析導管竟牢牢長在血管裡,如不及時取出可能引發心房血栓形成、膿毒血症等併發症,危及生命。昨日,記者從宜昌市第二人民醫院獲悉,幸該院腎內科醫生採用超高壓球囊擴張輔助新技術,成功拔除了長約13釐米的血液透析導管,讓這名62歲的女子化險為夷。
  • 非肺靜脈起源的陣發性房顫導管射頻消融一例
    根據房早體表心電圖P波形態及腔內電圖CS激動順序,初步判斷房早起源於左房後壁中下部位,在PentaRay多極電極標測指導下消融獲成功。 對房顫術後復發病例,除常規觀察肺靜脈電位是否恢復外,還需用藥物如ATP、異丙腎上腺素及心房快速刺激,觀察是否存在非肺靜脈觸發灶。
  • 通過中心靜脈血樣分析預測重症患者的動脈血氣和乳酸
    中心靜脈導管的置入似乎適合ICU中的大多數患者,但動脈導管留置的系統使用受到質疑。建議使用動脈導管對休克患者進行嚴密的血壓監測,並允許重複測量血氣和乳酸濃度,同時避免重複的血管穿刺。然而,最近的數據表明,振蕩式無創血壓監測的血壓可能可靠,中心靜脈乳酸值可準確反映動脈乳酸濃度。此外,一些單中心、小樣本的研究表明,中心或外周靜脈血氣體可能反映動脈血氣值。
  • 膽汁淤積慢性併發症之:門靜脈高壓症 | Clin Liver Dis
    膽汁淤積慢性併發症之:門靜脈高壓症 | Clin Liver Dis
  • 海慈醫療集團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術
    半島記者 齊娟8月20日,海慈醫療集團血液透析團隊成功為一名難以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瘻的尿毒症患者實施了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術,打通了患者的生命通道。開展人造血管內瘻術,標誌著我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患者葉女士患有糖尿病十多年,四年前進入尿毒症期,進行血液透析治療至今。
  • 中國醫大一院開展東北首例「新型階梯式」血液透析用隧道式中心...
    中國醫大一院開展東北首例「新型階梯式」血液透析用隧道式中心靜脈導管——逆行置管技術 2020-06-15 0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2019-03-31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獎專題 | 靜脈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診治的系列研究與臨床應用
    現代醫學觀點認為VTE=DVT+PE,DVT與PE在發病上具有一致性,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階段、不同部位的兩種表現形式。據統計,世界上每16秒就有1個人發生VTE,每37秒就有1個人因VTE死亡。美國每年需要幹預的VTE患者在400~500例/十萬人,近年來增長率為30%。據我國相關研究統計,中國VTE發生率為17.5例/十萬人,死亡率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