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動脈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 embolism,PE)、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是一組相互關聯密切的疾病群。現代醫學觀點認為VTE=DVT+PE,DVT與PE在發病上具有一致性,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階段、不同部位的兩種表現形式。據統計,世界上每16秒就有1個人發生VTE,每37秒就有1個人因VTE死亡。美國每年需要幹預的VTE患者在400~500例/十萬人,近年來增長率為30%。據我國相關研究統計,中國VTE發生率為17.5例/十萬人,死亡率為2.1%。針對以上問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的張福先教授帶領團隊開展「靜脈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診治的系列研究與臨床應用」研究,歷時20年,對肢體靜脈血栓形成與肺動脈栓塞的發生關係、VTE與髂股靜脈壓迫症候群、VTE與腫瘤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的系列理論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理論成果成功臨床轉化並獲國家專利五項。「靜脈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診治的系列研究與臨床應用」項目榮獲2019年中華醫學科技獎醫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項目組自1998年率先在國內對急性DVT患者進行前瞻性跟蹤研究,提出要改變「PE發生率低」傳統觀念,指明PE是臨床上相對較常見疾病,要重視VTE的防治;在國內首先提出了PE的臨床分型(無症狀型、有症狀型、致死型)和PE的預防理念(主動預防與被動預防);在國內首先引入穩定性血栓與不穩定血栓的新概念,把時間的長短僅作為衡量血栓穩定與否的條件之一而不是全部;在國內首先開展了DVT發生部位與PE發生關係的研究,指出右側肢體DVT發生PE的概率明顯高於左側的觀點;在國內率先開展研究得出結論:急性DVT形成後發生PE現象與患者離床活動時間沒有直接因果關係,從而為DVT臨床治療及患者在血栓穩定後早期離床活動預防血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國內首先開展急性DVT導管溶栓方法的研究,指出;「先團注給藥再勻速給藥」效果最好,從而為臨床上科學的選擇溶栓方法提供依據;在國內首先開展VTE抗栓治療的研究,將抗血小板、抗血脂觀念引入臨床綜合治療DVT,並獲得良好效果。
項目組通過前瞻性研究提出髂靜脈壓迫≠髂靜脈壓迫症候群,髂靜脈壓迫是常見情況,而發生髂靜脈壓迫症候群卻是少見的觀點。當出現髂靜脈壓迫+靜脈高壓以及受累血管事件時才可以診斷為髂靜脈壓迫症候群,而VTE的防治主要應該針對真正有髂股靜脈壓迫症候群的患者。
項目組在國內提出重視對無原因DVT進行腫瘤篩查的觀念;在國內首先開展腫瘤患者合併髂靜脈受壓與DVT發生關係的跟蹤隨訪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腫瘤患者如果同時合併髂靜脈受壓可以高發VTE,因此對於此類患者應該早期進行預防性抗凝治療。
此外,項目組還開展了乘坐高鐵與誘發經濟艙症候群的相關研究、新型腔靜脈濾器的設計與研究、VTE醫院防控體系的建立與管理、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診治研究等。項目組自主研發的醫院VTE防控管理軟體已在國內被廣泛借鑑和應用,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