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世界網站援引美國化學會消息,納米抗病毒藥提供了對抗冠狀病毒的新方法,但治療仍處於起步階段。裡爾大學化學家表示,我們現在應該對此進行投資,因為病毒將在21世紀成為一個永久問題。
考慮到這一點,在過去的幾年中,裡爾大學化學家和法國裡爾巴斯德研究所的合作者一直在開發一種新的方法來應對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病毒,該方法利用了納米顆粒的獨特特性。
只有少數經過批准的藥物準予用於抗病毒治療,並且僅對少數幾種特定病毒有效。這意味著,當出現新的病毒性疾病(例如今年的新冠肺炎)時,醫生們將試圖重新利用現有的抗病毒藥物,以期對新疾病產生影響。
從技術上講,病毒不是活的生命體,它們是RNA或DNA封裝,只能通過劫持其宿主的遺傳機制來複製。抗病毒藥物不會破壞這些封裝,它們是旨在阻止病毒進行複製,從而在免疫系統處理它們的同時減少了症狀和傳染性。不幸的是,由於病毒依賴宿主的DNA複製機制來尋找靶向,並結合特定病毒蛋白而非宿主細胞蛋白。缺乏特異性,意味著通常需要大劑量的抗病毒藥劑才能達到所需的效果。
然而,納米醫學領域一直在探索納米顆粒如何克服這些問題。納米粒子抗病毒藥的前景來自它們的多價性,並具有球形的碳量子點(CQD),還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並且尺寸小於病毒。病毒會在多價相互作用中受到鉗制,CQD的表面可以覆蓋蛋白質分子。CQD具有較小尺寸球形特徵,意味著這些分子可以與整個病毒表面的蛋白質形成極其緊密的多價鍵,從而阻止其附著並感染宿主細胞。
市場上的藥物通常都是疏水性的,當前抗病毒藥同樣具有此缺點:它們通常不溶,使它們的給藥更加困難。 但是,像CQD這樣的納米顆粒具有親水性,因此可以更好地循環。由於它們的尺寸效應,它們也更容易作為細噴霧劑遞送,這對於影響肺部的感染(例如冠狀病毒)會更加有效。
但是從實驗室到臨床試驗,再擴大生產規模,這是一條漫長的路。製造試驗用劑量的納米級別的藥物顆粒很容易。但要確保治療所需的大批量藥物獲得均勻性納米顆粒就成為問題,這就難以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