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虞美人》這個著名詞牌名,對於喜歡品讀詩詞的朋友定不陌生。此調原位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在詩詞史上有很多文人志士用它寫出流芳百世的千古佳作。有婉約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有豪放如辛棄疾的「寶煙飛焰萬花濃,試看中間白鶴、駕仙風。」不過小編本期為大家分享的這首《虞美人》卻是一首寫景傷懷詞,別有韻味,當愁思遇到細雨,便成就了這首時空跳躍的宋詞,一生悲歡融匯其中。
《虞美人聽雨》宋代: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譯文大意如下:年少時期,歌樓上傾聽細雨,紅燭盞盞,昏黃的燈光下羅帳輕盈擺動。人到中年時期,在別國他鄉的小船上,看這蒙蒙的細雨,江水遼闊,雲兒低下,水天一線,西風蕭蕭,一隻孤雁陣陣哀叫。而現在我人至暮年,兩鬢都已斑白,獨自在僧廬下聽著這點點細雨。想到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頓感那麼的無情。既然如此,就任憑那臺階前的細雨,點點滴滴到天明吧。
蔣捷的詞中,同是聽雨,因時間、地域、環境不同因而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從單一「聽雨」的角度,通過時空跳躍,依次展現了三幅聽雨畫面,將其一生的悲歡融匯其中。第一幅「少年聽雨」傳達出少年時期醉生夢死,燈紅酒綠中的奢靡生活。詞人著力渲染了不知愁苦滋味的青春年少,一幅年少歡樂的青春圖展現出來。
第二幅壯年聽雨圖。漂泊異鄉,詞人這裡描繪的客舟非《楓橋夜泊》的客船,也非驚起一灘歐鷺的畫船,而是孤獨、憂愁之船。細雨伴著幾聲斷雁鳴聲,怎一個斷字,頓生斷腸之意。當時,詞人壯年正值兵荒馬亂之際,常常奔走他鄉,四處漂泊。萬種離愁,一腔悲恨儼然包含在這幅江雨夜圖。
第三幅暮年聽雨圖。顯然是詞人當前的自我狀態。白髮老人孤聽夜雨,點點滴滴至天明。心境悽涼、處境蕭瑟,江山易主,少年歡樂與壯年離愁,至此時已然雨打風吹去。似乎這時的夜雨,波瀾不起,但一句「點滴到天明」卻表現出詞人並未真正超脫世俗的大徹大悟,只不過飽經憂患,欲說還休罷了。
蔣捷的這首詞以時間為序,跳躍時空,選取詞人一生三個經典片段。此詞妙在方位名詞的運用。年少時的快樂時光,無憂無慮,用一個「上」字,巧妙地切合作者的生活情境。壯年時南宋滅亡,不肯曲元,開始漂泊生涯,用一個 「中」字,失群孤雁,倒也貼切。暮年白髮的他,此時品盡悲歡離合,還有什麼可以牽動感情的漣漪呢?一個「下」字,自然與風燭殘年的境遇高度一致。
品鑑唐詩宋詞,結交天下朋友,我是小喜鵲愛詩詞,這首詞大家覺得如何?歡迎和小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