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大約45億人沒有安全廁所,8億多人在露天排便。
在肯亞的貧民窟裡,人們還在使用最簡陋「飛行廁所」,把屎直接拉到塑膠袋,用力甩飛,能配上簡易腳踏拉進坑洞裡已經是升級版待遇。
而一些有節水意識的家庭,也不會用抽水馬桶,他們寧願花上4000多美元買一隻焚化馬桶,感受一鍵燒屎的快樂。
修建配有下水道系統的馬桶費時費力還費水,你屁股上所享用的一鍵衝屎馬桶,對於過去的人來,更是天方夜譚的玩意兒。(此處排除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早期居民及羅馬人,他們的shi我們改天再揀。)在古代,哪怕是高貴的皇帝,大多也只能把屎拉在桶裡倒掉或走去茅坑解決。
直到這位高級巴斯勳爵士,約翰·哈靈頓先生出場。作為伊莉莎白一世時期著名的大臣、作家和藝術家,他最終被人記住的身份卻是抽水馬桶的發明人。
在16世紀末,他製作了一個可以儲水和衝水的馬桶,獻給女王大人。這玩意兒衝水聲音巨大,能讓半個宮廷知道女王剛上廁所了,而且排水管把糞坑的臭味源源不斷送到室內,所以伊莉莎白女王並不開心。
▲哈林頓爵士獻給女王的馬桶的復原草圖
到18世紀70年代 ,馬桶的改進,是由鐘錶匠在馬桶底下裝了一個有彈簧的擋板,在方便之後阻止臭氣。這個小小的改進大大促進了室內抽水馬桶的普及。
▲Alexhander Cumming,蘇格蘭制表師和樂器發明者,他改進了哈靈頓的廁所設計並申請了衝水馬桶設計的專利
真正給馬桶帶來命運轉折的,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徹底改變了英國的社會經濟結構,讓農業在國民生產中的佔比從40%下降至1851年的20.3%,大量人口湧入城市,糞池很快就堆滿了大便,根本不夠用。到了雨天這些大便則從池子裡滿溢出來,流到了大街上,又滲入提供飲用水的河裡。
悲劇就這樣誕生了。
僅僅1831年一年,霍亂就取走了32000英國人的性命。英國政府決心用水衝掉城市便便問題。1848年霍亂再次殺到時,英國議會通過「公共衛生法令」,規定「新建房屋必須配備抽水馬桶或灰坑」。
於是,英國馬桶進入了科技創新的大發展時代。這個時期出現了三名天才,我們可以稱之為維多利亞時代馬桶三傑。
他們分別對抽水馬桶分別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虹吸式排水管、自動上水的水箱,還有陶瓷材質。
至此,我們熟悉的現代抽水馬桶在不列顛的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1914年,第一個made in China的馬桶在唐山誕生。中國雖然發明了瓷器,但馬桶的生產技術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卻是高科技。
但一直到1986年引進外國先進技術之前,國產馬桶都不大好用。耗水多、容易漏水破損,還洗不乾淨,最重要的是,沒幾個人買得起。
好在改革開放不僅引進了新技術,更引爆了人民群眾的住房需求,馬桶也唱起了春天的故事。1978年到1994年間,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從3.6平米提高到了7.9平米。
而1987年實行的《住宅建築設計規範》要求住宅應按套型設計,並設有臥室、廚房、衛生間及儲藏空間,屋子裡終於有了馬桶的位置。
它代表著一種現代、衛生、文明的生活,汙穢的排洩物被精確設計的地下管網所隔離,也不用和家庭成員之外的人共享如廁空間。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馬桶一起顛覆了中國人的生活傳統。
2016年,中國生產了7404萬個馬桶,還有200多萬個智能馬桶蓋。未來幾年,中國的智能馬桶蓋市場規模可能高達800億元,屁股上的消費升級還將繼續深化文明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