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宗一郎於1906年11月17日出生在日本靜岡縣的一個窮苦家庭,他自幼便對機械錶現出了一種特殊的偏好。高小畢業後,16歲的他不顧父親堅決反對,毅然來到東京一家汽車修理廠當學徒。6年學徒生涯結束後,他回到家鄉在濱松市開設了一家汽車修理廠。由於他技藝高超,待人誠懇,生意非常興隆。然而,目光遠大的他在修車店生意十分興旺的時刻毅然關閉了自己的修理廠,因為他覺得修理汽車不會有太大出息,自己應該從事更富創造性的製造業。
1937年,宗一郎成功地製造出了汽車的關鍵零配件活塞環。這一年,豐田汽車工業公司成立,以生產卡車為主。宗一郎給自己的公司起名為「東海精密機械公司」。豐田汽車工業公司成為東海精機活塞環的主要買主。這時正是「二戰」時期,雖然宗一郎對戰爭一點都不贊同,但在戰爭經濟的刺激下,「東海精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不過,由於在資金和原料方面一直受大客戶豐田的制約,這使得宗一郎不是很滿足,他決定終有一天,他要自立門戶。
1946年10月,宗一郎在濱松設立了「本田技術研究所」,主要生產紡織機械,這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當時,戰爭剛剛結束,各種物品十分匱乏,城鎮居民只能依靠明顯不夠的定量糧食生活,許多家庭不得不到黑市甚至農村支購高價糧食。由於交通不夠發達,頻繁流動的人口使汽車、火車等各種交通工具均超員運行,而日本崎嶇不平的山路又使騎自行車收糧十分費力。本田宗一郎看到這一點後,馬上想到了陸軍在戰爭期間留下的許多無線電通訊機。於是,他以低價購到一批通訊機,拆下其上的小汽油機,並用水壺作油箱,改制成一架小汽油機後安裝到自行車上,做成一種新型的「機器腳踏車」。由於產品適銷對路,馬上成為搶手貨。1947年,當舊通訊機用盡以後,本田宗一郎又親自動手研製了50毫升雙缸「A型自行車馬達」,這就是最早的「本田摩託發動機」也是本田A型摩託批量生產的開始。他的成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許多人都在仿製本田式的「機器腳踏車」。為在摩託車領域站穩腳跟,本田宗一郎決定生產。1948年9月,他正式組建了「本田技術研究工業總公司」並自任社長,從此揭開了本田大發展的序幕。
1951年,宗一郎主持研製了性能更好的四衝程「E型」發動機及「本田-夢幻E型」摩託車。這兩種摩託的銷售都獲得了成功,為公司贏得了利潤。技術上在不斷地前進,但管理也不能放鬆。宗一郎是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專長是搞技術,而公司發展還迫切需要管理營銷人才,於是1949年,管理專家藤澤武夫加盟本田的事業,使本田的市場逐步擴大,後來他被稱為「技術的本田宗一郎」,本田的第二號人物。
雖然在這之後,本田公司因為宗一郎的決策失誤曾一度面臨沉重負債,但憑藉他和藤澤的努力最終讓公司轉危為安。
1965年,本田賽車在歐洲賽程頑強拼搏,終於獲得了冠軍。這一勝利,意味著日本的汽車製造技術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正在本田的汽車事業不斷發展的時候,1970年12月,日本公布了「馬斯基」,即限制汽車排放廢氣法。該法規最早是由美國人馬斯基提出的,日本人借鑑實行,但它的廢氣排量規定值為美國的十分之一,非常嚴格,對於汽車廠家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要通過「馬斯基法」,關鍵要開發出合格的發動機,汽車生產廠家能否繼續生存下去,關鍵在此一舉,同時這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宗一郎親臨第一線,指揮開發研究工作。他和年輕的技術人員一起收集資料,查閱文獻,終於在1972年10月,經過反覆的試製,宗一郎成功地開發出符合法規的CVCC發動機。本田技研工業總公司的成功贏得了榮譽,受到美國環境保護局、全美科學協會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