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墨西哥城2月14日電(記者張拓)「恰似水之於巧克力」是一句墨西哥俗語,形容一觸即發的感情。
要追溯這句話的來歷,還要先了解巧克力的歷史。
同馬鈴薯、番茄、辣椒一樣,巧克力是美洲帶給世界的禮物。巧克力最初是用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作為液態飲料被飲用,最早嘗試的是美洲瑪雅人,在16世紀初由西班牙殖民者帶回歐洲並加以改良,從此風靡全球。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巧克力的形態不斷變化,從最初的液態變成固態,最終成為情人節裡表達愛意的美好象徵。
在墨西哥,飲用巧克力飲料的傳統方式依舊在沿襲。和我們熟悉的熱巧克力飲料不同,墨西哥熱巧克力是將已製作成型的巧克力塊用熱水衝泡,並加入香料,用力攪拌使巧克力塊在水中充分溶解,直至產生細膩而豐富的泡沫,方可飲用。
做好的熱巧克力香甜可口,味道濃鬱。製作熱巧克力的容器和工具都是特製的,小口大肚的陶罐和形似權杖的木製攪拌棒,是製成這一獨特墨西哥口味的必備工具。
說到這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要說愛情「恰似水之於巧克力」了。這就是形容墨西哥人在製作巧克力飲料時,水和巧克力的激烈碰撞與融合。當然,這句話也可以形容任何強烈的情感,如憤怒、悲傷,但卻更容易讓人聯想到愛情。
從巧克力聯想到愛情,不能不提墨西哥女作家蘿拉·埃斯基韋爾的暢銷小說《恰似水之於巧克力》。這部作品出版於1989年,是當代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之一。
青年佩德羅闖進了一個原本平靜的沒落家族,狂熱地愛上了家族中最聰明能幹的小女兒蒂塔。但按照家族規矩,最小的女兒要為母親送終,此前不得出嫁。為了能日日見到蒂塔,佩德羅娶了蒂塔的大姐為妻。作為家中主廚的蒂塔傷心透頂,但母命難違,唯有將滿腔的熱情融化在食物中,用無聲的語言傳遞自己的喜怒哀樂。
故事的結局雖然圓滿,但也壯烈。當兩位主人公最終衝破一切阻礙在一起時,已是耄耋之年。正當兩人享受愛情的歡樂時,卻被烈火焚為灰燼。
全書分為12個章節,代表一年12個月。每一章的故事都是圍繞一道菜展開,女主角將感情傾注到每道菜中。如在大姐的婚禮上,夾雜蒂塔淚水的糕餅讓所有人懷念起失落的愛,歡慶的場面頓時悲鳴一片;辣燒火雞則讓每個人都亢奮莫名,不曾有過的歡笑和喜悅溢於言表,還有因充滿濃濃愛意美味無比的巧克力飲料……烹飪的內容隨著季節變化而更迭,一道道菜餚呈現蒂塔的情緒起伏,由此鋪展開的情節使小說成為絢爛的傳奇。
小說在描寫愛情的同時,也介紹了墨西哥豐富的美食文化和傳統民俗,加之奇幻的魔幻主義色彩,因此在出版後迅速受到世人的青睞。小說被譯成40多種語言,全球銷量逾500萬冊。1992年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巧克力情人》獲得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
蒂塔與佩德羅的愛情讓人唏噓感慨,青春歲月的無奈與悲傷全部化成暮年的激情與壯烈。雖然愛情最終以死亡的方式化為永恆,但今生的錯過卻讓人為之深深遺憾,讓人更加珍惜身邊所有,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
今年情人節,你可以對他(她)說:「愛你『恰似水之於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