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最新文章《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與度量》,發表在央行網站。值得認真思考。
他談到一個現象,就是近幾年有些國家央行通過超發貨幣來實現通脹目標,但卻總是不能實現。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目前通用的通脹指標的度量標準是否準時、有效?
他給出了一個「通脹感知」的概念,通常認為物價上漲了就是通脹,但對物的質變提升卻沒有充分考慮。比如人們對電子設備的比較,就不是縱向的,不是和去年或10年前比,而是橫向比較,和身邊朋友同事比。因此,在摩爾定律下的物體質變被忽視,人們更多比較的是別人用的什麼。這會造成通脹指標偏低(自己買的不如別人的貴),最終造成央行超發貨幣,卻難以實現通脹目標。
現實生活中例子很多,比如結婚彩禮,縱向比較,爹媽結婚時騎個自行車,買兩個暖壺就結婚了。現在呢?房子、車子、十幾萬或幾十萬彩禮,依然在橫向比較時不如村東頭老趙家那二鼻涕娶媳婦,那大金鍊子壓的腦瓜子疼。[憨笑][憨笑]
實際通脹被低估,或者叫通脹感知不準確,反而會造成通脹目標的主動提高,讓實際通脹大幅提升。這就是為啥上一代人家裡養五六個孩子也沒拉饑荒,而這一代人家裡養一個孩子還TM負債纍纍的根本原因。
巴菲特說,通貨膨脹是吞噬個人財富資產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