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最近老媽總在問,你怎麼還不找個男朋友,等你戀愛個幾年,再結婚不就快30了?我回答:慌什麼,我們主編都30了還不是單著(主編看了估計要噴一口老血)
今天看了人民日報的一則報導,截取部分如下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2016年小幅減少63萬
在「全面二孩」政策效果顯現的同時,一孩的出生數量卻有較多下降。2017年一孩出生人數724萬,比2016年減少249萬,而人口出生率只有12.43‰,也低於2016年。2018年上半年出生率更是暴跌20%。
我國人口的婚育模式已經表現出極晚婚、極晚育、極少育的趨勢,這進一步降低了生育意願和生育水平。初婚初育年齡已經大大推後,這一點在發達城市表現突出。譬如,根據全國婦聯旗下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聯合一家網站發布的《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2015年十城市抽樣調查》,全國平均結婚年齡26歲,但根據統計,2012年,江蘇人平均初婚年齡為29.6歲,2015年為32.4歲,到了2017年,則為34.2歲,其中女性34.3歲,男性34.1歲。可以說,在大中城市,年輕人「三十而婚」極為普遍,在這種約束下,新組建家庭的「低生育」可想而知。
這讓我想起了日本,日本是一個低結婚率,低生育率的國家,它已經連續8年人口負增長。
出生人數少於死亡人數,每年減少幾十萬人,下降的速度仍在加快,有機構預計,到2050年,日本人口可能就只剩下不到一億了。其中超過一半人口都是老人,真正的青壯年只有幾千萬。
更讓日本人絕望的是,日本年輕男女現在不光不願意生孩子了,而且越來越不願意結婚了,不婚率正持續上升,最新的數據是,不婚男性達到23%,女性14%,創下歷史新高。
因此有人預測,再過不到100年,日本可能自己就把自己給滅了
「催婚要從娃娃抓起」,在日本東京、京都等地,興起了一種有趣的現象——數百名小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觀摩別人的婚禮。
點擊播放 GIF 0.0M
這是日本婚慶公司推出的「婚育節目」,希望通過現場觀摩,讓學生感受到結婚的幸福,將來更願意結婚。
此舉確定令人哭笑不得,不少人表示:面向小學生宣傳結婚為時過早……
實際上,在少子化、低結婚率的日本,怎麼宣傳都不為過。
去年,日本47個都道府縣投入1.5億元財政撥款,開展「結婚支援」業務;
甚至動用大數據,利用個人資料信息的匹配,幫助單身男女尋找合適的相親對象。
各種創意相親活動層出不窮:比如去年10月,在東京舉行的「口罩速配」相親活動,理由是,很多人希望對方重視自己的性格,而非外表。
甚至主流媒體的電視劇也「潤物細無聲」地進行著「秘密」的宣傳工作。
不過,並非所有「促婚」努力都能取得成效。
據報導,一個日本兵庫縣在東京的婚介分支機構,雖吸引了110人註冊、安排了50次相親見面,但最終僅促成1對夫婦。
成功率如此之低,日本「單身大國」的新標籤也即將坐實。
日本著名廣告與調查公司博報堂預測,到2035年,日本15歲以上人口中約有4805萬是單身者,有配偶者約為5279萬,即約有一半日本人會過單身生活。
日本單身社會是怎麼形成的?
從經濟的角度看,
自從美日《廣場協定》籤訂之後,日本經濟環境惡化,增長乏力,就業壓力大,職場壓力大,讓很多年輕人選擇不去工作,安心做御宅族。而且日本的職場排資論輩比較嚴重,年輕人很難熬出頭,進取欲望自然低。
經濟不景氣、收入下滑,導致更多人不想或不能結婚。尤其是男性的收入下降導致很多男人無力結婚。
在日本,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的年收入被認為是結婚的一道門坎,沒有較高收入的男性沒有自信結婚養家,女性也不太看得上那些低收入的男性。
日本明治安田生活福祉所對30歲左右人群的調查發現,日本女性收入越高,對結婚對象的要求也越高。年收入400萬到500萬日元的日本未婚女性,87%希望結婚對象年收入在400萬日元以上。
然而,理想和現實多少有些差距。當被問到對差距的接受度時,只有近一成的人表示「即使對方不太理想還是會結婚」。
而且,年齡層越高,放棄結婚的人也越多。30歲左右人群中,每3人中就有一人稱不考慮結婚。
從幸福感的角度看,
除了對結婚對象要求較高之外,不想結婚還有一個原因:大多數人更享受單身的自由,認為「結婚能得到幸福只是幻想」。一項對日本40歲以上人士的調查發現,單身人士中感到不幸福的佔21%,而已婚人士中感到不幸福的達23%。
「結婚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結了婚後要考慮各種問題,比如育兒、贍養雙方長輩、做家務等,不僅自由支配的時間變少,金錢也無法自主支配。」
心理諮詢師諸富祥彥對當下年輕人的想法也表示理解。「結婚能得到的很多,但失去的也很多,所以許多人傾向於迴避這個人生中最大的『風險』,選擇不結婚。」
從個人性格角度看,
網絡的發展使年輕人喪失了一部分社交能力。很多在網上滔滔不絕的人,在現實中見面卻連打招呼都不會……
早在2015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曾為了解決少子化問題,做過關於戀愛觀念和經驗的調查研究。
然後就發現:日本的男女都太被動了,有45%的女生在等著男生向她們表白,而只有26%的男生會選擇表白。
被動的女生這麼多,而主動的男生這麼少,自然會有大批的「單身汪」了!
中國情況如何呢?
日前,民政部發布《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結婚登記率減7%,已連續四年下降。
2013年至2017年之間,我國的結婚率由9 .9%降至7 .7%。而離婚率由2002年的0 .90%逐漸攀升至2017年的3.2%。
一方面年輕人遲遲不進入婚姻,另一方面夫妻大量分手,單身率越來越高。
據《中國統計年鑑2017》抽樣分析顯示,我國單身人口總數已達2.40億,相當於俄羅斯和英國全部人口的總和。其中20-49歲的男性比女性多1338.35萬人。
我國單身人口佔成年人口的14.6%,比照日韓兩國(單身率32.4%、23.9%,美國45%),未來中國單身人口可能高達4~5億。
也許日本的現狀就是中國的未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不願意生育,至少小編身邊單身的年齡層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
這是為什麼呢?
日本的狀態完美的回答了一切
目前的高房價,高消費透支了年輕人的未來財富,他們每天生活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之前,俗話說保暖思淫慾,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拿什麼談戀愛,拿什麼結婚?拿什麼生孩子?所謂「高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現在的社會,我們生活在一個效率至上的社會,社會變化時刻要求我們要效率至上,大家都在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尤其是男人,幾乎個個都肩負著重任,哪有那麼多精力、時間、耐心去了解一個人,或者去等待一個女人啊。
未來的社會,人們只會越來越現實,人與人交往的目的都是為了利益交換,而不再會涉及其它。談感情多累?談利益多直接。
大家各取所需。你擺出你的條件和需求,我擺出我的條件和需求,合則來,不合則去,各自趕緊物色下一個對象。
未來的愛情或許都是明碼標價的,不信你去各種各樣的相親網站上看看,那一排排美女帥男的下面都是什麼,不就是工資多少?身高多少?車價多少?房子幾套?存款多少?這些全部的被是量化的數據啊,然後再附上一句話簡介,接下來大家開始用滑鼠互相選擇。
原本在我們眼中至高無上的愛情,到最後變成了一堆可衡量的指標。我們要找的不再是一個紅顏知己,只是一個可以讓你生活更好的人,達到效益最大化。
這就是未來的愛情。
更何況,對於男人來說,與其在追一個女孩子上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倒不如把這些時間精力都用在事業發展上,只要事業成功了,一切都來了,如果沒有錢,即使創造了一時的浪漫,又能維持多久?
另外,現在網絡發達,年輕人很容易在網絡中沉迷到自己的虛幻中,網絡中更容易獲得異性的交流,成本更低,更容易滿足自己對異性的精神需求,甚至智能性愛機器人也被發明出來,這就讓男人的性趣也可以被「虛擬實境」技術(AR或VR)深度滿足了,甚至通過編程,機器人可以解鎖更多的姿勢,更多種多樣的體驗,說不定未來還可以用人造子宮孕育一個孩子出來。
點擊播放 GIF 0.0M
於是傳統的愛情會一點點消失,因為這個世界上,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沒有任何人能夠完全徹底忠誠於你,除了一臺機器之外。
所以網絡技術和人工智慧的發達更是加速了年輕人不婚不育的狀況。
現在如果還在大學的你正在經歷一段愛情,那麼恭喜了,記住,一定要保持對愛的能力,也許再過十年,就不再有機會了。
評論區告訴我,你的身邊有不願結婚的單身族麼?
部分內容轉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