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處於低欲望社會,老人存錢年輕人不消費,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2020-12-03 煙花臺影視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指出,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未滿40歲的日本人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20年,大多數人的心態不只是不願意背負房貸或結婚生子,所有的風險及責任都不想承擔。

日本自從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經濟持續低迷,被稱之為失落的20年,有人說是失落的十年。從1991年開始到2002年,小泉政治改革結束,經濟開始出現恢復,然而隨著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而再度陷入低迷,在連續的經濟低氣壓下,大前研一提出,日本已經陷入了低欲望社會,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都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的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之前買房的人卻依然逐年下降。

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在低欲望社會的背後原因諸多,既有一個社會高速發展趨勢成熟後的一些些共同原因,也有日本在指定稅收政策上的傾斜因素,更有日本社會獨特的傳統文化基因因素。

在日本,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個人群消費欲望低,如今的日本年輕人既不打算買房買車,也不想結婚生子,從30歲開始就為老年生活做打算,不停地存錢。

據統計,日本國民的個人金融資產從1990年末的1000萬億日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700萬億日元,這些資產大部分由老年人持有。與媒體渲染的貧困老人相反,大多數老年人持有許多存款,據某銀行統計,其=存款帳戶中完全不動用的佔三成多,而動用帳戶中的又有三成會再變為儲蓄,所以大多數日本老年人將現金儲蓄起來儘量節儉,臨終時卻人均擁有3500萬日元的金融資產,正是人世間最悲慘的,莫過於人死了錢還沒有花完。

在大前研一看來,老年人不願消費,而是儲蓄倒死有三個原因:一是對未來感到不安,擔心年輕體系不能持續;二是以防萬一,萬一是指預料之外的長壽或是生病導致的錢不夠花;三是戰後的日本國民教育為實現戰後復興,鼓勵國民不勞動者不得食、為美好的將來而儲蓄,然而日本國民紛紛將15%-28%的收入儲蓄起來養成習慣;四是日本缺少養老院等社會養老設施,老年人還指望子女照顧自己,因此希望通過手中的儲蓄用作讓子女履行贍養義務的動力。

同時大前研一認為低欲望社會是日本經濟重振的攔路虎,因此政府必須儘量對症下藥,消除老年人對未來生活的不安感,讓1700萬億日元的個人金融資產流入市場轉變為消費,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具體建議包括建立社會安全網,堅定老年人的信心,進行理財教育,鼓勵老人樂享人生,引進資產稅和增值稅,取代遺產稅,妥善解決國家債務,建立養老設施等等10多條措施。

另外大前研一認為低欲望化最明顯的人群是年輕人,他們本應該是最有消費欲望的消費核心人群,這些年輕人的欲望主要體現為3點:1.社交匱乏人。這類人的社交半徑局限在5公裡以內,這些日本成年人的朋友依然是自己初中和高中時期的朋友。

2. 永旺商城人。這是指那些幾乎生活在永旺商城裡的年輕人,因為永旺商城可以讓這些年輕人花一半的收入就能買齊所有生活必需品,即使和老友敘舊,也選擇在永旺商城裡的咖啡廳或居酒屋。

3. 三井購物廣場人。這一類人和永旺人的生活方式較為接近,但因為消費水平高,所以相比永旺人有一種優越感,而老年人的第一欲望則主要體現為不懂得享受人生。

由於日本國民家族旅行的年平均天數在兩天左右,對於習慣的這種狀態的日本老年人來說,退休後即使想去世界上其他療養地悠閒的享受,也不知道從何入手,為了獲取社會的認可,「犧牲自己的個性,為公司而努力,從而得到富裕中產階級的生活」,年輕一代覺得這樣的價值觀簡直庸俗的令人作嘔,物質上已經極為發達的日本文化上,對於歐美文化是崇拜和模仿的。

隨著矽谷精神的崛起,簡素的生活,回歸生命本質的探索,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主流。

低欲望也造就日本人大學畢業後的理想,只是想開一個小小的麵包房,或是開個站前的小小花店,或是想成為一名髮型師。開間小麵包房,做一個與眾不同的髮型師,比在大公司爬格子要酷得多。做一個時尚的設計高手,開自己的事務所,或者電腦開發從業者,做自由職業者自己籤約,而不是受制於公司的固定上下班制度,都是一些個性的表現。

以前自動車要重的,現在自動車要輕得,以前包包一定要LV的,現在環保布袋也可以,以前想加班多賺錢,現在不想加班想休閒,以前替換服飾必須是品牌的,現在優衣庫的也不錯,一些購物必須在百貨公司,現在便利店則成為首選,以前要戀愛,現在不想戀愛。

與低欲望社會相連的另一個現象,就是日本率先進入單身社會。根據2016年國情調查數據,在日本5184萬戶家庭中,單身家庭已經佔32.48,獨居人群越來越多,對社會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例如家庭餐館逐漸被獨食卡座替代,主要服務於家庭的大型超市日益冷清,單人卡拉OK開始出現等。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在2018年公布了日本家庭數未來估算的報告,指出到20年後的2040年,日本全部家庭中的39.38將為獨居家庭,而65歲以上的獨居家庭比例為男性20.8%,約5人中有一人;女性甚至24.5%,約4人中有一人。

這個單身,當然主要是指不結婚的單身和離婚後不再婚的單身。年輕人越來越在覺得和異性相處麻煩,結婚又費錢,年輕女孩還不希望因為懷孕而中斷職業生涯,於是男女都選擇晚婚甚至不婚,於是結婚年齡越來越晚。

1980年時男女守婚年齡分別為27.8歲和 25.2歲,而2013年時日本男子為30.9歲,女子為29.3歲,對於中老年人選擇離婚獨居的也越來越多,而沒有離婚的女性因為平均壽命比男性更長,所以最後仍為獨居生活。

此外,即便夫妻或家庭單獨外出購物的也越來越多,2016年日本戒川獎的獲獎作品《便利店人間》講述36歲未婚女性古倉惠子,大學畢業後在便利店打工,一幹就是18年,從未交過男朋友,已經送走了第8任店長,不斷目送同事更迭,吃便利店的便當,喝便利店的礦泉水,人也成了便利店的人,但只有這樣「我才能像正常人一樣」,作者村田沙耶香想要告訴人們的是,後現代人的欲望正趨向單一化,要麼就是拼命工作的欲望,要麼就是結婚生子的欲望。

而日本另一位出生於1971年的新銳社會學者東浩紀,則早在多少年前就將這一現象歸結是一種返祖的「動物化」使然。也就是說,現在的消費者無需他者的介入,就可以瞬間而又機械的得到滿足,不像以前需要藉助人際交往才能得到的物件,如每天的食物以及性伴侶,而如今藉助便利店的便當和性產業,就能獲取這些想要的東西。

這樣看來人的確是在邁向動物化,但又有誰會否定這種動物化,恰恰就是人對本身欲望的一種回歸,也就是說欲望越單一就越接近動物化,而越接近動物化,這是越接近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為——自己活著。

日本人說,人活到30多歲,最了解自己了,他們發現他們的「自己」就是不適合與別人一起生活。

從日本看,臺灣和香港低欲望社會的現象也開始在這些地方出現,尤其在臺灣表現得最為明顯,臺港雖然沒有遭遇房地產泡沫爆破後遺症,但社會經濟發展卻長期陷於困境,未能實現大的飛躍。

年輕人面對各種各樣的天花板,日漸失去上進心。臺灣有將近200家大學,不少大學招生不足,有的甚至是有學位,但找不到學生就讀。大學生畢業後才領22k薪水之說甚囂塵上。香港有將近10家大學,再加上大量的專科與復學室,也是大學生滿街跑,學位不再值錢,學生畢業後起薪點跟20年年前差別不大。

對於臺港來說,日本的現況仿佛像是未來的預告,不論是文化習俗、經濟結構、社會組成等都與臺港相當接近,在面對這樣的前景看起來雖然很令人沮喪,但必須了解每個時代所面臨的課題都不相同,不能把年輕人的態度消極怪罪到不願努力上,也不可能將自己的惰性統統歸咎於大環境上,而是在理清社會現實後,儘可能地找尋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有機會改變現況,邁向新的可能。

相關焦點

  • 我們正在迎來「低欲望社會」嗎?
    現在,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怎樣留住財富,讓財富穩健地升值,避免過多的消費,讓自己撐過債務周期。這就是消費史的現實意義。 我特別推薦各位去看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會》,這本講當年日本社會的書歪打正著說的就是中國的現狀。如今,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佔到總人口的20%,已經進入低欲望社會。以前,日本消費繁榮的時候,老年人所佔的比例是8%左右。
  • 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與三浦展《下流社會》出版
    熱詞折射鄰國民生現狀  從「乾物女」到「草食男」,從「斷舍離」到「小確幸」,誕生於鄰國日本的這些流行語熱詞因其精準傳神地概括了某一時段的某些社會現象和國民心態而傳播甚廣。此次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的《下流社會》和《低欲望社會》也是分別由兩位經濟學者提出的日本社會熱詞。
  • 日本副首相抱怨民眾只會存錢 被批「不知人間疾苦」
    海外網10月28日電 當地時間24日,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麻生太郎在參加一場活動時稱,日本民眾在收到政府發放的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600元)後只會存錢。該言論隨即在日本網上引發熱議,一名公眾人物批評麻生「不知人間疾苦」。
  • 大前研一著作《低欲望社會》首發式在京舉辦
    本網訊(記者張君成、範燕瑩)11月11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主辦的《低欲望社會》新書首發式在北京舉行。  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大前研一著作《低欲望社會》,敏銳地捕捉到了日本年輕世一代的普遍心理和生活態度,他們不願意再背負風險,晚婚化、少子化,喪失物慾、成功欲,消費意願低迷等。
  • 什麼導致年輕人理財觀念兩極化,有的負債纍纍,有的拼命存錢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的年輕人就會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理財方面的觀念已經呈現了兩極化的趨勢,有一部分人就覺得今朝有酒就在今朝醉,所以手裡面有錢就一定要當場劃掉,甚至還會不惜去借錢來滿足自己的消費欲望,當別人勸說他們把這部分錢存起來留在以後用的時候,他們甚至還會覺得別人是不懂享受,就是一種特別反叛的那種心態
  • 年輕人該不該存錢?建議從這5個方面好好考慮考慮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年輕人該不該存錢」。有些人會覺得,自己還很年輕,錢可以慢慢賺,但及時行樂很重要。想想,我們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某個產品很喜歡,現在即使手頭緊,也要買了再說,過後有錢了可能就再也找不回這份喜歡了。
  • 「低欲望」是否將成人類社會威脅?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聽說過「低欲望社會」這個詞 ,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詞,是在一個「老鼠烏託邦」的實驗故事中。實驗時,實驗人員製造了一個空間有限、食物與飲水無限的大箱子,然後將幾隻老鼠放進去,任由他們繁殖,然後觀察它們的行為。在研究的後期,實驗人員發現,隨著老鼠數量不斷地增多,新生代的老鼠由於被老一代的排擠或其它行為,開始變得「低欲望」。
  • 「00後不婚不育觀」嚇壞父母,低欲望年輕人,為何成趨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低欲望年輕人這個詞開始出現,可能就是在佛系青年出現之後吧,他們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甚至不想奮鬥,人生的欲望值降到最低,看起來無欲無求。但快樂成長的代價就是不想那麼早結婚,不想那麼早被束縛,比如一位90後大學生,畢業後進入一家企業工作,自己掙錢自己花,父母有養老退休,用不著他養家,所以他是典型的月光族,一分存款也沒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能顧好自己就行了,不想因為壓力太大讓自己的生活品質有所降低。90後是低欲望人群嗎?
  • 中國90後買房真相,道出的是社會現實的無奈還是年輕人的未來?
    當我們還在吐槽80後的各種槽點時,90後不知不覺已經到了而立之年,在成為社會關注點時已經成為我們必須考慮的社會未來重要因素。90後對買房到底如何看待?他們面對怎樣的壓力?90後到底應該不應該買房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 對話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年輕人怎麼才能不做韭菜?
    老了以後,並不需要花那麼多錢去吃穿;外出旅行也吃不消、走不動,不論是消費能力還是消費欲望都和年輕時無法相提並論。在最需要花錢的年紀生活得很拮据,卻在年老後擁有最多的財富;這種情況,肯定是對每個人的一生的總體幸福最不利的局面。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錢要花在刀刃上」。同理,陳志武教授也指出,年輕人在進行存錢與消費的選擇時應該遵循「逆經濟周期」的原則。
  • 「低欲望」日本的時尚新觀點:不買衣服,到底是窮還是酷?
    與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相比,日本當時還屬於「發展中國家」。從這本書裡,年輕的松浦隱隱體會出了社會發展的差距。如今,日本早已成為發達國家。功成名就的松浦也開始在雜誌上感慨道:「原來穿特別華麗、特別扎眼的衣服,反而會給人一種『發展中』的感覺。」村上春樹收集的部分二手T恤。
  • 社會進入「低欲望時代」?90後不婚、不育、不買房,怎麼辦?
    社會進入「低欲望時代」?90後不婚、不育、不買房,怎麼辦?那麼原本應該朝氣蓬勃的90後年輕人,為什麼會有這樣冰涼冰涼的想法?是什麼「閹割」了當代年輕人的欲望?我認為原因有三個。其一:與工資不匹配的房價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工資大多都是七八千一個月,就這還得是在大城市裡才能拿這麼高的薪水。
  • 未來,中國青年會不會走向日本的死宅模樣,這樣還有希望嗎?
    專家忽悠農民進城買房,竟提議拿宅基地做抵押,買城市的空中樓閣;時而忽悠擺地攤,去庫存,造就了擺攤的比顧客還多的場景;如今離婚風行,結婚欲望低下,生孩子更是天方夜譚,不禁問未來誰來養老呢。民政部數據顯示我國單身2.4億,獨居的就有7700萬,還預計明年9200萬。
  • 日本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它離我們是近還是遠?
    也就是惡名在外的秋衣秋褲,被日本年輕人稱為「婆婆衫」,就算凍得發抖也不會穿的。要是哪個年輕人不小心被人看到裡面悄悄穿了「婆婆衫」,那絕對是抬不起頭來的。2005年優衣庫遭遇了銷售危機,董事長柳井正乘勢對品牌定位做出調整。
  • 提供戀愛代償體驗,《我們戀愛吧2》幫年輕人突破「低欲望陷阱」
    消費剩女話題和婚姻焦慮成為引爆節目的捷徑,內核卻鮮少有聚焦素人戀愛本身的。高開低走,圍觀話題大於實際觀看,大家終於膩味戀綜了?同為綜N代的《我們戀愛吧》第二季,卻走出了一條明顯的上揚曲線。在優酷站內,從9月30日上線當天的4885熱度值衝到11月20日的歷史最高7908。
  • 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舊消費主義社會性死亡
    來源:野馬財經這屆年輕人不講武德,把「關棍節」逼成了「雙節棍」,網易嚴選也「金盆洗手」退出雙11,宣示與年輕人一起站在消費主義的對立面。尼爾森《2019年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指出,年輕人信貸產品的滲透率高達86.6%,年輕人的平均負債超過13萬,超60%的工作90後擁有實質性負債。真是一個敢借,一個敢花!公開資料顯示,2013年以來,絕大多數網際網路公司大舉進軍消費信貸市場,他們一邊培養用戶借錢消費的習慣,一邊誘導用戶超前消費,透支未來。
  • 當今社會是什麼原因導致年輕人負債纍纍呢!
    當今社會在主力軍是90後,然而據2019年的,一份調查研究報告,現代年輕人人均負債12萬,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年輕人負債這麼高呢,是個人原因還是社會原因呢,下面由小編來分析下。工作不穩定,生活檔次提高了,消費慣性思維對於一些剛剛畢業參加工作或者說剛剛離職的年輕人來說,房租、水電、基本的生活開支等都已經很難負擔,沒工資或者工資往往也是比較低的,導致很多年輕人入不敷出。
  • 消費的B面|納入消費視角,計算社會老齡化程度
    我們的研究通過估計收入模型和消費模型,測算不同家庭結構,老年人產生的消費和勞動力創造的財富。例如,一個由兩個老人、一對夫婦組成的家庭,與一位老人、一對夫婦和一個未成年人組成的家庭,兩種家庭的消費情況肯定是不同的。我們的研究發現,經過消費和收入調整的撫養比大約滯後於未經調整的撫養比15年。這一判斷對養老產業的規劃、投資會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 獨特日本存錢術怪招百出:這樣存錢有意思
    據日本通網站消息,OECD公布的「家庭儲蓄率(2010年)」顯示,日本的儲蓄率為2.4%,在主要工業國家中最低。最高的是法國,儲蓄率為15.6%,給人「即便是借錢也要消費」印象的美國也有3.4%,超過日本。
  • 借貸消費調查:那些負債的年輕人
    當前,使用上述信用消費工具及產品來超前消費在年輕群體中頗為盛行,這種消費行為一方面滿足了年輕人在某一特定階段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卻因「先消費、後付款」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負債備受社會爭議。數據顯示,在中國年輕人中,信貸產品的滲透率已經超過八成,而逾期貸款也在不斷攀升。超前消費的年輕人長什麼樣?負債的背後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