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管理學家、世界五大管理大師之一的大前研一指出,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會,未滿40歲的日本人從懂事以來就面對失落的20年,大多數人的心態不只是不願意背負房貸或結婚生子,所有的風險及責任都不想承擔。
日本自從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之後,經濟持續低迷,被稱之為失落的20年,有人說是失落的十年。從1991年開始到2002年,小泉政治改革結束,經濟開始出現恢復,然而隨著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而再度陷入低迷,在連續的經濟低氣壓下,大前研一提出,日本已經陷入了低欲望社會,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都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的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之前買房的人卻依然逐年下降。
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在低欲望社會的背後原因諸多,既有一個社會高速發展趨勢成熟後的一些些共同原因,也有日本在指定稅收政策上的傾斜因素,更有日本社會獨特的傳統文化基因因素。
在日本,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個人群消費欲望低,如今的日本年輕人既不打算買房買車,也不想結婚生子,從30歲開始就為老年生活做打算,不停地存錢。
據統計,日本國民的個人金融資產從1990年末的1000萬億日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700萬億日元,這些資產大部分由老年人持有。與媒體渲染的貧困老人相反,大多數老年人持有許多存款,據某銀行統計,其=存款帳戶中完全不動用的佔三成多,而動用帳戶中的又有三成會再變為儲蓄,所以大多數日本老年人將現金儲蓄起來儘量節儉,臨終時卻人均擁有3500萬日元的金融資產,正是人世間最悲慘的,莫過於人死了錢還沒有花完。
在大前研一看來,老年人不願消費,而是儲蓄倒死有三個原因:一是對未來感到不安,擔心年輕體系不能持續;二是以防萬一,萬一是指預料之外的長壽或是生病導致的錢不夠花;三是戰後的日本國民教育為實現戰後復興,鼓勵國民不勞動者不得食、為美好的將來而儲蓄,然而日本國民紛紛將15%-28%的收入儲蓄起來養成習慣;四是日本缺少養老院等社會養老設施,老年人還指望子女照顧自己,因此希望通過手中的儲蓄用作讓子女履行贍養義務的動力。
同時大前研一認為低欲望社會是日本經濟重振的攔路虎,因此政府必須儘量對症下藥,消除老年人對未來生活的不安感,讓1700萬億日元的個人金融資產流入市場轉變為消費,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具體建議包括建立社會安全網,堅定老年人的信心,進行理財教育,鼓勵老人樂享人生,引進資產稅和增值稅,取代遺產稅,妥善解決國家債務,建立養老設施等等10多條措施。
另外大前研一認為低欲望化最明顯的人群是年輕人,他們本應該是最有消費欲望的消費核心人群,這些年輕人的欲望主要體現為3點:1.社交匱乏人。這類人的社交半徑局限在5公裡以內,這些日本成年人的朋友依然是自己初中和高中時期的朋友。
2. 永旺商城人。這是指那些幾乎生活在永旺商城裡的年輕人,因為永旺商城可以讓這些年輕人花一半的收入就能買齊所有生活必需品,即使和老友敘舊,也選擇在永旺商城裡的咖啡廳或居酒屋。
3. 三井購物廣場人。這一類人和永旺人的生活方式較為接近,但因為消費水平高,所以相比永旺人有一種優越感,而老年人的第一欲望則主要體現為不懂得享受人生。
由於日本國民家族旅行的年平均天數在兩天左右,對於習慣的這種狀態的日本老年人來說,退休後即使想去世界上其他療養地悠閒的享受,也不知道從何入手,為了獲取社會的認可,「犧牲自己的個性,為公司而努力,從而得到富裕中產階級的生活」,年輕一代覺得這樣的價值觀簡直庸俗的令人作嘔,物質上已經極為發達的日本文化上,對於歐美文化是崇拜和模仿的。
隨著矽谷精神的崛起,簡素的生活,回歸生命本質的探索,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得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主流。
低欲望也造就日本人大學畢業後的理想,只是想開一個小小的麵包房,或是開個站前的小小花店,或是想成為一名髮型師。開間小麵包房,做一個與眾不同的髮型師,比在大公司爬格子要酷得多。做一個時尚的設計高手,開自己的事務所,或者電腦開發從業者,做自由職業者自己籤約,而不是受制於公司的固定上下班制度,都是一些個性的表現。
以前自動車要重的,現在自動車要輕得,以前包包一定要LV的,現在環保布袋也可以,以前想加班多賺錢,現在不想加班想休閒,以前替換服飾必須是品牌的,現在優衣庫的也不錯,一些購物必須在百貨公司,現在便利店則成為首選,以前要戀愛,現在不想戀愛。
與低欲望社會相連的另一個現象,就是日本率先進入單身社會。根據2016年國情調查數據,在日本5184萬戶家庭中,單身家庭已經佔32.48,獨居人群越來越多,對社會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例如家庭餐館逐漸被獨食卡座替代,主要服務於家庭的大型超市日益冷清,單人卡拉OK開始出現等。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在2018年公布了日本家庭數未來估算的報告,指出到20年後的2040年,日本全部家庭中的39.38將為獨居家庭,而65歲以上的獨居家庭比例為男性20.8%,約5人中有一人;女性甚至24.5%,約4人中有一人。
這個單身,當然主要是指不結婚的單身和離婚後不再婚的單身。年輕人越來越在覺得和異性相處麻煩,結婚又費錢,年輕女孩還不希望因為懷孕而中斷職業生涯,於是男女都選擇晚婚甚至不婚,於是結婚年齡越來越晚。
1980年時男女守婚年齡分別為27.8歲和 25.2歲,而2013年時日本男子為30.9歲,女子為29.3歲,對於中老年人選擇離婚獨居的也越來越多,而沒有離婚的女性因為平均壽命比男性更長,所以最後仍為獨居生活。
此外,即便夫妻或家庭單獨外出購物的也越來越多,2016年日本戒川獎的獲獎作品《便利店人間》講述36歲未婚女性古倉惠子,大學畢業後在便利店打工,一幹就是18年,從未交過男朋友,已經送走了第8任店長,不斷目送同事更迭,吃便利店的便當,喝便利店的礦泉水,人也成了便利店的人,但只有這樣「我才能像正常人一樣」,作者村田沙耶香想要告訴人們的是,後現代人的欲望正趨向單一化,要麼就是拼命工作的欲望,要麼就是結婚生子的欲望。
而日本另一位出生於1971年的新銳社會學者東浩紀,則早在多少年前就將這一現象歸結是一種返祖的「動物化」使然。也就是說,現在的消費者無需他者的介入,就可以瞬間而又機械的得到滿足,不像以前需要藉助人際交往才能得到的物件,如每天的食物以及性伴侶,而如今藉助便利店的便當和性產業,就能獲取這些想要的東西。
這樣看來人的確是在邁向動物化,但又有誰會否定這種動物化,恰恰就是人對本身欲望的一種回歸,也就是說欲望越單一就越接近動物化,而越接近動物化,這是越接近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為——自己活著。
日本人說,人活到30多歲,最了解自己了,他們發現他們的「自己」就是不適合與別人一起生活。
從日本看,臺灣和香港低欲望社會的現象也開始在這些地方出現,尤其在臺灣表現得最為明顯,臺港雖然沒有遭遇房地產泡沫爆破後遺症,但社會經濟發展卻長期陷於困境,未能實現大的飛躍。
年輕人面對各種各樣的天花板,日漸失去上進心。臺灣有將近200家大學,不少大學招生不足,有的甚至是有學位,但找不到學生就讀。大學生畢業後才領22k薪水之說甚囂塵上。香港有將近10家大學,再加上大量的專科與復學室,也是大學生滿街跑,學位不再值錢,學生畢業後起薪點跟20年年前差別不大。
對於臺港來說,日本的現況仿佛像是未來的預告,不論是文化習俗、經濟結構、社會組成等都與臺港相當接近,在面對這樣的前景看起來雖然很令人沮喪,但必須了解每個時代所面臨的課題都不相同,不能把年輕人的態度消極怪罪到不願努力上,也不可能將自己的惰性統統歸咎於大環境上,而是在理清社會現實後,儘可能地找尋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有機會改變現況,邁向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