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混沌大學(ID: hundun-university),作者馮灝 劉旭,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前段時間,「困在花唄裡的年輕人」這一話題登上熱搜,引發網友共鳴。一組2019年《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中的數據被多家媒體反覆提及,數據顯示,全國有1.75億90後,而86.6%的90後都接觸過信貸產品。
年輕、自制力差、對誘惑缺乏抵抗,再加上當下諸多消費信貸產品能低門檻開通,這些因素集中起來時,年輕人——尤其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就有可能陷入無法償債的困局,由此釀成的悲劇也在不斷上演,於是,很多人對「借錢消費」變得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
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認為,「年輕人一定程度上的借錢花是沒有錯的,但要搞清借貸條款的細節,不要被誤導」。
年輕人該如何把握借錢的度呢?怎樣才能更好的發展呢?
把錢花在最需要的時候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借錢花」一直帶有一種負面色彩,大家一聽到消費金融、借貸消費就很害怕;加之近些年來年輕人因陷入網貸而釀成悲劇的新聞不斷上演,導致很多人都認為「借錢花」是一件壞事。
然而,與社會的主流論調不同的是,陳志武教授一直致力於糾正這種以偏概全、以點概面的一刀切式論斷;強調一定程度上的借錢花是沒有錯的,而且只要借的錢總體上沒有超出未來的收入預期,就不違背「量入為出」原則。
為什麼說借錢消費不是一件壞事呢?其實道理很簡單: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年輕的時候是一輩子最缺錢、收入最低;但卻最需要花錢、花錢所能得到的好處最多的階段。老了以後,並不需要花那麼多錢去吃穿;外出旅行也吃不消、走不動,不論是消費能力還是消費欲望都和年輕時無法相提並論。
在最需要花錢的年紀生活得很拮据,卻在年老後擁有最多的財富;這種情況,肯定是對每個人的一生的總體幸福最不利的局面。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錢要花在刀刃上」。
同理,陳志武教授也指出,年輕人在進行存錢與消費的選擇時應該遵循「逆經濟周期」的原則。
怎麼理解?
疫情之後,不論是消費信心指數還是市場交易活躍度數據都趨於疲軟,年輕人的消費趨於保守,這是由於疫情帶來的危機感和對未來的不確定,因此人們在消費上都會傾向於更加保守,把已經到手的錢攥得更緊而不是去花;而當經濟轟轟烈烈地增長、年輕人收入也非常不錯的時候,可能就沒有幾個人想到要去存錢,更多的人是大量花錢。
這就造成了在錢多的時候,吃得太飽、喝得太足;而錢少的時候,卻吃不飽、穿不暖。
為了避免這種局面,存錢和消費更多應該是「逆周期」的,也就是說。如果經濟發展得好、個人收入也比較多,這個時候可以多存下來一些錢、多做一些投資;而當經濟很不景氣、大家都覺得艱難的時候,把之前存下來的一些錢適當花掉,甚至借錢多花。
總之,無論是「借錢花」還是「逆經濟周期」進行消費與投資,這二者都指向一個道理:把錢花在最需要的時候。
借錢消費的「度」在哪裡?「把錢花在最需要的時候」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可能還是無法邁過那道坎。畢竟現在網際網路公司推出的金融產品那麼多,年輕人要如何把握借錢的度,從而既能改善自己現有的生活條件,又不至於陷入網貸的漩渦呢?
陳志武教授強調,在不違背一般性的原則下,把「量入為出」的這個「入」理解為現在的收入與未來的收入預期的貼現總值;利用各種金融產品把「現在的需求」與「未來的收入」進行調整與優化配置,這些都是合理的。
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情況可能會不一樣。的確,年輕人可以借一些錢去消費、去投資,但這並不等於說你可以隨意借幾百萬、幾千萬,借多少是因人而異的;也不等於說放貸公司引誘你借錢,你就輕易上鉤。這裡面要做一個區分。
至於借錢消費具體的「度」,我們可以把40歲作為一個分水嶺。
40歲之前,哪怕你是一個月光族甚至是月欠族,這也有可能是你一生幸福最大化的一種最優安排。40歲之後,每個月至少要存下來20-30%的收入。
也就是說,如果在40歲到65歲這25年的工作收入裡,每年可以積累年收入的20-30%,在25到40歲這15年,借錢的上限最多可達年收入的3-4倍,包括住房按揭貸款在內,這是一個數學問題。
但這裡依然有一些基本前提,首先,未來的收入水平與當前相比,至少不會下跌;其次,貸款利率不能過高;最後,借錢的範疇包括住房按揭、人力資本投入等等,而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負債。
當然,即使年輕人自己在理智上把握了借錢的度,但現如今門檻低、使用便捷的網際網路金融產品,依然將借貸與消費直接捆綁在了一起,切入了各種消費場景,讓人「防不勝防」,引誘年輕人過度消費。
針對這種情況,陳志武教授指出,重要的是,在博弈、討價還價的過程中,借錢方和放貸方要形成獨立、合宜的判斷,各盡其責。
比如,放貸的一方要考慮對方未來的還錢預期,如果借錢者的收入預期並不好,放貸公司就應該考慮自身風險,做出是否放貸的判斷,或者上調貸款的利率以化解足夠高的風險。
反觀借錢的一方,對於缺錢花的年輕人而言,如果對方要求我支付較高的年利率,那麼我就要思考,我所要進行的消費與投資是否真的值得這種水平的年利率,是否真的會給我帶來足夠大的回報。決定權就落在了想借錢花的年輕人手裡。當然,考量之後,年輕人可能覺得借5000或者10000可以帶來足夠高的短期收益,這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毫無疑問,借多借少應該進行仔細的權衡與考量。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放貸的一方不能實施欺騙,通過講一些虛假的故事、編造一些虛假的理由、提供一些虛假的承諾,引誘年輕人上鉤。
如果欺詐行為存在,就需要監管部門的介入,維護市場的公平有序。比如,借貸雙方在進行交易時,什麼話可以講、什麼話是誤導與引誘,監管部門需要設置一些規制性原則。而網際網路公司在推出金融創新產品的時候,應該尋找產品的創新維度,而不是通過玩一些虛假的文字遊戲引誘普通人上鉤。
總之,對於年輕人「借錢花」這個問題,不能一棍子打死。那樣對於整個社會福利的提升,對於年輕人提前安排好自己幾十年甚至一輩子的生活、消費、投資、借錢等打算,都是不利的。應該要給年輕人一些空間,去提前地、系統地安排好自己的一生。
擺脫996——創造財富的邏輯思維鼓勵年輕人「借錢花」並不意味著年輕人就可以「只花不賺」。相反,一定程度上的「借錢花」反而會逼著年輕人更努力地賺錢。那麼,要如何提升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呢?
具體來說,有三個維度:
首先是深度,提升技能專業度,勞動創造財富;
其次是廣度,以勞動的價、體、量的總體上升來創造財富;
最後是長度,把自己未來財富,用於當下的奮鬥資本,把自我價值轉換成為財富。
年輕時以積累人力資本為基礎,兼顧資本性投資。對年輕人來說,最好的投資就是對自己人力資本的投資。讀書,認認真真地去讀一些有深度的書,而不是把自己每天放縱於毫無意義的、碎片化的、甚至虛假的信息之中。增長一些生產性的人力資本的知識,幫助改善自己的職業,提升專業技能度;與此同時,也投資一些非生產性的知識,讓自己保持良好的、上進的精神狀態。
在此基礎之上,年輕人也要學會做一些資本性的投資,從而讓自己在四五十歲的時候「躺著也能掙到錢」。但有一個前提是,判斷哪裡才是有價值的投資市場。
職業初期創造自我價值,超過90%的人才有價值。2009年金融危機,一夜間倒閉了很多奢侈品代工廠,廠裡的工人自然也就失業了。代工廠是以勞動價值創造財富的模式;而工人的收入模式自然也是勞動創造價值。但奢侈品牌不同,屬於無形財富創造價值,擁有絕對掌控權。
很多人在開始上班的時候,會用收入來選擇工作,甚至有些用環境和距離來作為選擇工作的衡量條件。但無論怎麼選擇,也就是多幾百少幾百的事,都屬於勞動創造價值模式。純勞動創造價值有點慘,就好像996上班一族,是典型的勤勞而不富有。但大部分人都無法避免這個過程,因為要生存。
在勞動創造價值時期,除本職工作外,一定要提升自我價值,選擇一個領域深挖成為專家,做到超越90%的人,建立個人品牌價值標籤,日子就會好過的多。
職業中期把東西變成金錢,把人力和價值轉換為金融資本。把你積累的人力資本,和你努力提升的自我價值,通過工作或者創業,轉換為金融資本,進入無形財富創造價值時期。奢侈品代工廠就是勞動創造價值的典型代表,做得再好東西不是你的。而奢侈品就屬於無形財富創造價值的代表,品牌的價值高於產品本身價值。
對於企業是這樣,個人也是同理。你的個人品牌價值,要遠高於你的勞動價值,沒有個人品牌的襯託,你一個小時可能幾百元。反之,你一小時可能是幾千、幾萬甚至幾千萬。比如巴菲特一頓中飯的時間,價值2119萬元,是巴菲特先生的勞動價值嗎?不,是巴菲特先生的個人品牌價值,這就是無形財富創造價值的力量。
提升自身價值曝光率。如今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你要會吆喝,要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你能把一件事做到超越90%,因為人是產生價值的根本。比如我一年讀365本書,寫365篇書評,我一個人悶頭在家裡寫,不讓任何人知道,那我的這個個人品牌標籤就無法產生價值。所以我通過各種渠道,讓儘可能多的人知道,我在閱讀寫作上能超過90%的人,自然就會吸引90%的人獲得不了的財富和資源。
拒絕做韭菜——複利效應資產模式在創造財富之外,如何合理規劃自己的財富也是一門值得探討的學問。年輕人不妨參考以下的階段性建議,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決策。
職業上升期要跟未來的自己借錢,把未來財富變成今天奮鬥的資本。年輕時是最沒錢的時候,但卻是最需要花錢的時候,要戀愛、結婚、養孩子、買房子車子等等,所以我們就會跟銀行貸款來買房買車,這種就叫做把未來的財富轉換為今天的資本。但不能把借來的資本花在享樂上,要花在提升你的品牌價值和無形財富生產上。
當然,陳志武教授也特別指出,對於剛大學畢業或是研究生畢業的年輕人來說,他不主張把大把的錢砸在房子上。
一方面是因為現如今大多數城市的房價都太高了;另一方面在於年輕人最缺錢,好不容易有點錢卻要砸在房子這種沒有任何流動性的資產上面,反而是對自己一生總體幸福最不利的選擇。
再者,剛畢業的年輕人很多都沒有確定好未來要在哪裡生活,職業發展還沒有走上穩定的軌道,這時候在一個地方買了房子,反而會讓自己束縛在某一個地方,失去了「四海為家」的衝動與情懷。
什麼時候可以跟未來自己借錢,把未來財富當作今天奮鬥的資本呢?
陳志武教授建議,你需要用一到兩年的時間,去驗證和實踐你的個人品牌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匹配度高就可以全職投入。全職投入的前期收入可能會較少,所以需要未來的財富作為生活保障,但一定要謹記先了解、驗證市場需求,先驗證後行動。此外,年輕人應該先闖蕩,「四海為家」,而不是著急買房穩定下來。
不惑之年建立投資組合式收入系統,把你的財富轉換為複利效應資產模式。當你有了一些財富,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財富轉換為金融資本,創造被動收入系統。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就是你需要把勞動性收入,轉換為投資組合性收入。需要學會投資,像巴菲特那樣賺錢。但並不是讓你單純的去炒股,大多數人對於炒股投資的概念就是,從股票市場跟著感覺選一隻股票,最後都被莊家割了草。
巴菲特選擇股票,是從行業考察、到企業考察、再到企業的CEO和企業文化,以及企業的盈利模式、財富報表等多項研究分析,得出這家企業投資的安全空間,和獲利預估,之後再決定是否購買這家企業的股票。即便這樣,巴菲特也不能保證他所有投資都成功,總有偶爾的失策,但90%左右都是成功的。對比之下,普通人購買股票投資,其實就是在給莊家送錢。
可以選擇的方案,一是定投,定投可以產生複利效應,掌握定投技巧,幾年就可以把你的資產翻幾番。二是投資,如果你沒有經驗,就去購買那些跟經濟發展趨勢同步企業的股票;而不是說在資本市場盲目地做虧本生意。三是用你輸得起的錢投資項目,即做投資人,扶持創業的人,但在投資前,你需要學習和建立跟投資相關的知識體系。
讓更多人有創業致富的機會一個公平、高效的社會應更多側重「機會平等」,而不是簡單的「結果平等」。因此,通過了解現在的創業環境以及未來的經濟走向,我們能更明確如何讓更多人有創業致富的機會。
陳志武教授坦言,在創業的機遇方面,代際之間的確存在一些差異。比如說60後在90年代的創業摘取了最低的那些果子,因為在粗放式增長時期進行創業,相對而言更加容易;但現在,創業可能比較難,需要在商業模式上、技術上都有更多的創新和獨到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掙到大錢。
但是,只要社會足夠開放,足夠鼓勵年輕人去創新創業;不管是什麼時候,總是有創業機會的。
道理很簡單,人類社會一直就是這麼走過來的。在任何一個時間節點,身處其中總覺得創新、創業步履維艱,但回頭看,總有人讓自己創業成功。所以,關鍵在於自己仔細地去觀察、去思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
陳志武教授列舉了三個具體的可行方向:
首先是消費升級,展望未來一段時間,消費升級依然前景可期。
道理很簡單。三四十年以前,中國人都很窮、什麼都短缺,人們追求的消費很簡單。
經過過去40多年的經濟奇蹟,現在中國社會財富很多、個人收入也很多,所以人們追求的消費不再是簡單的吃幾塊肉、喝幾碗二鍋頭或是米酒。人們不只是要喝很有味道的酒,還要喝出故事。
除了吃穿以外,還要去旅遊,體驗一些以前從來沒有辦法體驗過的東西,比如迪士尼樂園、迪士尼電影。
另外,他還看好清潔能源領域。
因為不論中國還是其他國家都面臨的一個共同的挑戰,就是這些年的技術變革使得人類對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這也與消費升級有一定的對應關係。從數據來看,比起50年以前,每一個人對於能源的消耗量都是翻了很多倍的。
在世界範圍內,傳統能源的儲備量快速下降,人類必須找到其他的替代性能源,不管是太陽能、風能還是沼氣。
與資源約束條件息息相關的,還有新材料的創新。
現在,電動汽車越來越時髦,各個國家都在通過政策去鼓勵電動汽車的發展,市場對於生產電動汽車所用的各種材料需求也會增加,比如生產電池所需的鋰等金屬材料,找準機會在新材料上進行創新,也會帶來很大的發展潛力。
所以,從各個維度上來看,現在也不缺創新創業的機會,關鍵在於如何去做、如何找到市場的需求所在。
商業模式的創新也蘊含著很多機會我們也可以從商業模式中找到創新創業的機會,陳志武教授列舉了一些經典的創新商業模式,可供年輕人參考。
比如微軟,選擇了邊際成本為零的高科技產業。
當然,發展高科技產業並不是創業的唯一出路,傳統行業中同樣存在創業成功的可能。星巴克實現了咖啡產業的規模化:在創業初期選擇人流量大的地理位置開店為其帶來廣告效應;全球化流動為其創辦跨國連鎖店提供了條件;通過上市公司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沃爾瑪則是選擇通過規模壓低成本:大批量、直接從廠商採購貨物,避開批發商。由於採購量巨大,把廠商的出貨價格壓到最低。
戴爾則採用了定製加直銷的創新商業模式。戴爾發現傳統的商業模式過於呆板,既不能根據用戶的需要為用戶組裝電腦,資金周轉速度又太慢,庫存電腦太久、太多,零售店面佔用太多資金,成本過高。戴爾公司改做電腦的模式是先拿到客戶訂單,收到錢,再組裝電腦,然後發貨。
這樣,戴爾不需要太多流動資金,沒有庫存,沒有零售店面成本,更沒有電腦技術過時的風險,因此也沒有降價風險。既有滿足用戶需求的靈活性,又大大降低成本,這使戴爾有很大的砍價空間,即使它賣的電腦比IBM、康柏的便宜很多,公司也照樣能盈利。
大體量的製造業也有創新的空間,中國太陽能企業常州天合採用的是所謂「垂直一體化整合」商業模式,自己收集含矽的廢電器,先從中提煉單晶矽,做成矽片,再做成組件,最後將組件安裝成太陽能發電系統。這一整套垂直工序都由自己公司完成,在公司內各工序一體化,能較好地保證各生產環節的原材料供應,也能降低原材料的進貨價格波動風險。
哪些產業可以採用「垂直一體化整合」模式?供貨越緊張、價格風險越高的原料,自己做、自己生產的好處就越大。像蔬菜、大米這樣的生產周期很短、供給很容易產生的東西,其價格總體上會很穩定,就沒必要自己去生產,到市場上買就行了,讓那些更有種植糧食、蔬菜專長的人去生產糧食和蔬菜,而你只管把飯菜和服務做好就行了。各做各的特長,各有各的分工,市場是不同專業特長的人到一起交易的平臺。專業分工和市場化就是這樣相互推動發展的。
創業致富,是給子女最好的教育陳志武教授認為,創新型中國經濟需要教育的轉型,需要培養興趣豐富、人格完整、頭腦健全的通識人才、思辨型人才。因此,給子女最好的禮物不是金錢財富,而是創業致富的技能。
對於那些家庭背景較好的父母,尤其應該鼓勵自己的子女追求興趣愛好,而不是一味地隨大流去讀會計、計算機、經管等這些容易找工作的專業。
只有基於子女的個人興趣、偏好、個性和天賦,教育才有意義。否則,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賦與人才的浪費,結果只會是子女學習、工作沒有熱情,無精打採,每天因為在做自己沒有感覺的學習或工作而特別累,而且會時常抱怨,對生活、工作失去興趣。父母也會覺得難受,因為他們盡了那麼大的力,陪讀那麼多年,花了那麼多錢,找了那麼多人情關係,到最後也沒有見到子女有出息。
而對於社會,這同樣是最糟糕的局面,因為如果多數甚至所有家庭都這樣不顧子女興趣去選擇學校和職業,結果會是,社會中的各項工作都是那些對此並沒有興趣、更談不上熱情的人在做,這不僅導致人力資源的整體浪費,而且各項事業都無法做好,更不會有突出的創新。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要求所有人都以興趣為導向就業擇業。對於那些條件不太好的家庭而言,出於對未來穩定生活、穩步向上的職業發展追求而選擇專業,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從農村走出來的」,陳志武教授笑言。
在專業的選擇與職業的追求方面,也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在任何社會中,人才資源是各項資源中最為重要的,因此,把每個人的興趣和天賦跟其專業儘量配置得一致,是整個經濟中最為關鍵的一部分,也是決定一個國家整體資源配置效率的最關鍵因素。
為了向創新、向品牌經濟轉型,就必須側重思辨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只為考試;就必須也重視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而不是只看重硬技術、只偏重工程思維。離開市場營銷、離開人性的研究,就難以建立品牌價值。
教育有兩項主要功能:一是為了職業,一是為了做人,尤其是為了做一個有意思、有趣味、有意義的人。職業培養是為了飯碗,而「做人」的教育是為了讓人不只是職業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我們需要怎樣的成功觀?追求財務自由是現如今大多數年輕人的奮鬥目標之一,在某種程度上也映射了年輕人對待金錢、對待成功的態度。
在陳志武教授的觀點裡,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達到1000萬-1500萬的財富水平才算是財富自由;當然,在北京、上海這類大城市裡,1000萬-1500萬隻夠買一套房子,甚至還不能算財富自由。
可以說,人們對於財務自由的理解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年輕人要實現財務自由也變得越來越難。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年輕人為了更好的生活選擇「卷」入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
針對這種情況,陳志武教授從兩個維度進行了解釋:
一方面,與先富起來的歐洲不同,中國在近些年來才解決溫飽問題。經過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貧窮生活,現如今有如此多的掙錢方式,因而整個社會對於賺錢的欲望都非常強烈,年輕人可以沒日沒夜地掙錢,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現在的問題在於年輕人也好、中年人也好,他們都把掙錢當作最重要的人生目標。
比如說現在很多父母深受成功學的影響,認為子女找到高收入的穩定工作才算成功,在這種單一的判斷標準下,很多年輕人主動或是被動地進入了那些高收入、同時也伴隨著高壓力的競爭賽道之中,於是就造成了某些賽道擁擠不堪、某些賽道卻無人問津的境況。
為緩解這種情況,父母需要首先做出表率,放寬心態,樹立多元的價值體系;而不應用單一的維度去評價孩子的人生。
與此相對的是,還有另外一群「卷不動」的年輕人,他們選擇躺平任嘲,「佛系」、「低欲望」、不賺錢、不消費。陳志武教授認為,「低欲望」不能是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低欲望;反之,如果是在物質上低欲望,在精神上高度富足,這反而是我們都要努力追求的方向。
不管怎樣,每個人都要進行物質與精神上的平衡,每個人的幸福不只是來源於外在的物質滿足;在追求物質之外,每個人都要有富足的精神世界。
因此,拋卻單一的以「錢」為本的評價體系,鼓勵年輕人在追求財務自由的同時,更多地關注精神層面的自由,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