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進入第四消費時代,它離我們是近還是遠?

2020-12-03 澎湃新聞

「你介意買優衣庫嗎?」

大約在2004年的時候,一位20來歲打扮入時的日本青年在街上接受電視臺採訪,被問到對優衣庫的衣服怎麼看的時候,回答說:「如果是內褲、襪子這類東西的話,也不介意穿穿優衣庫的。」換句話說,穿在外面的衣服是絕對不考慮的。在那時,優衣庫給人的印象大概是「便宜」、「土」、「毫無時尚感」和「隨便穿穿還行」。並且,優衣庫還賣「保暖內衣」啊!也就是惡名在外的秋衣秋褲,被日本年輕人稱為「婆婆衫」,就算凍得發抖也不會穿的。要是哪個年輕人不小心被人看到裡面悄悄穿了「婆婆衫」,那絕對是抬不起頭來的。

2005年優衣庫遭遇了銷售危機,董事長柳井正乘勢對品牌定位做出調整。而與一般快銷服裝品牌強化「快時尚」的方向背道而馳,優衣庫反而更加重視服裝的功能性,以銷售「每個人都需要的服裝」為宗旨,走上了基本款、重實用、去個性化的發展道路,從而鑄就了這個亞洲第一大服裝集團。

優衣庫世界最大旗艦店,共有12層樓之高,位於日本東京銀座。圖片來自:100TOKYO

《Marisol》是一本面向40歲上下女性的時尚雜誌,在今年6月號刊登了一個關於時尚意識的讀者調查,對象共353人,其中86%是職業女性,已婚者約佔六成。2/3的受訪者家庭年收入在600萬日元(約合36萬人民幣)以上,更有1/3超過1000萬日元(約合60萬人民幣),可以說是收入良好甚至優越的階層。當問到是否會買便宜牌子的服裝用於搭配,80%的受訪者表示「會」,而最常購買的牌子就是優衣庫。

《Marisol》是集英社出版的面向40歲左右成熟女性的時尚雜誌。圖片來自Marisol網絡版:https://marisol.hpplus.jp

這個年齡層的消費者既有錢又注重時尚,但她們並不介意有時穿穿優衣庫。可見,近十多年來,日本消費者的意識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曾經大家都覺得服裝是反映自我的重要手段,要「和別人不一樣」才能說明自己的個性。但一股小小的逆流已漸漸匯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覺得,在這種生活基本面上和大家一樣也無妨,因為「穿什麼並不能真正體現自我」。這種思想的濫觴,即標誌著「第四消費時代」的來臨。

何為「第四消費時代」?

日本消費社會研究專家三浦展,在2012年出版的《第四消費時代》一書中特意提到了優衣庫的品牌形象在日本不同年齡階層中的變化。

三浦早年任職營銷雜誌《ACROSS》主編,主要研究消費現象與文化的相互影響。2005年,他撰寫的《下流社會》宣告了日本中流階層的崩壞,「下流社會」一詞也入圍了次年的流行語大賞(該書中文版已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日本社會一直有「1億總中流」的認識,即1億國民差不多都是中流水平。《下流社會》是針對「中流」而言,揭示了新的「下流階層」的出現。與中國讀者的語感不同,作者使用「下流」一詞並非全是貶義。

而在《第四消費時代》中,三浦展對時代的變化做出了更為廣泛的預測。

要說什麼是第四消費社會,先要了解一下第一到第三消費社會是怎麼回事。

根據三浦展的解析,第一消費社會是從大正時代起到二戰前(1912-1941年),西方化的商業社會逐步形成,人口向大城市流動,都市化建設日新月異,日本開始有了電燈、百貨公司、劇院、寫字樓、公寓,街上經常可以看到打扮時尚的「摩登女郎」。西式的生活方式是進步的象徵。不過,當時能享受這種消費的僅限於東京、大阪這些城市裡的中等以上階層。

資生堂的會員雜誌《資生堂GRAPH》(後改名為《花椿》),封面展示了穿西式裙裝打網球的上流社會淑女形象。本期出版於1937年。圖片來自:Pinterest

第二消費時代是從戰後到石油危機(1945—1974年)。隨著城市化進程在全國推進,日本迎來了大發展時代。這個時代消費上的最大特徵就是家用電器開始批量生產,進入尋常百姓家庭。由於經歷著「從無到有」的轉變,這一代消費者的需求是大眾化、標準化的,廠家只要生產大量產品,不需要太多營銷手段都能順利地賣掉。而大家對「好東西」的認識還處於「大就是好」的階段,要買更大的彩電、更大的車子,擁有比別人更大的商品就更幸福。在這個時代,消費被認為是美德。日本經歷了連續18年年平均經濟增長9.1%的繁榮時代,直到1973年石油危機,次年變成負增長。第二消費時代戛然而止。

日產SUNNY轎車的雜誌廣告,廣告語是「(自從買了SUNNY)隔壁鄰居家的車看起來好小哦!」本廣告刊登於1970年的《MOTO FAN》雜誌封底。圖片來自:Pinterest

第三和第四消費社會的更替是交疊的,並沒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為了論述方便,三浦展把每個消費時代大致定為30年,第三消費時代是1975—2004年。第四消費時代預計是2005—2034年。由於第四消費時代的興起與第三消費時代密切相關,這兩個時代要放在一起講。

第三消費時代是追求個性的時代,人們對標準化的、重量不重質的消費觀念嗤之以鼻,希望通過購買特色商品體現與眾不同的自我。據此,廠商也提出了新的營銷策略。本來,在第二消費時代,電視機這種家電已經實現了一家一臺。這樣的話,市場就飽和了,怎麼辦呢?於是廠家開始推一人一臺、一屋一臺的戰略,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電視機,看自己喜歡的節目。另外,父親打高爾夫開的汽車和母親去超市購物開的汽車肯定要兩種風格。至於手錶,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衣服,配不同的手錶是常識吧,你至少要有三塊……通過這種方式,人們的消費欲望被成功激起。

精工手錶的廣告,把手錶從一種單純的計時工具變成了時裝的一部分。廣告語是「(既然每天都要換衣服)難道手錶就不用換著戴嗎?」小字部分則是「今天是戴金色還是銀色呢?」提示消費者要擁有不同款式的手錶。這則廣告於1979年面世,次年風靡日本。圖片來自:NDC(NIPPON DESIGN CENTER)

比起實用性,大家更加講究附加在商品上的「感性」和「附加價值」,因此,追求名牌也成為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徵。「年輕一代沒有基本生活上的負擔,喜歡把錢花在時尚上,女大學生也可以擁有外國的高級名牌貨。走在東京的漂亮街道上,常常可以看見得像雜誌模特一樣打扮的年輕女孩。」

人們熱衷於購買不同品牌和風格的服裝,因為服裝能夠幫助人們展現自我,嘗試不同的服裝似乎成為「探尋自我」的手段。這樣說來,「女人衣櫥裡總是缺少一件衣服」,其實是她始終沒有找到自己。

正是因為對「自我」的探索需求越來越強烈,帶動了個性化消費的熱潮。此時消費已經不止是一種買東西的行為,而寄託了人們想要「尋找自我」的困惑。因此,在消費社會中,商品變成了支撐一個人「自我」的基礎,人們先選擇物品,再由這些東西構建起「這就是我」的認識。反過來講,熱衷於買包包的女生,當她的包包消失不見的時候,是否會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模糊,從而陷入不安呢?

第三消費時代是「高度消費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日本實現了二戰以來的夢想:身在日本,享受西方一流國家的物質生活,商品極度豐富,不是生產大量千篇一律的消費品,而是可以輕鬆選擇最適合自己、最能體現自我的商品。和第二消費時代一樣,這個時代的物質欲望很強。擁有比他人更貴重、更稀有的物品給人強烈的滿足感,向人炫耀自己擁有這些物品,就能得到大家的羨慕。

然而,越來越強調「差異化」的消費卻塑造出另一個心理「黑洞」:當你炫耀自己擁有的東西比朋友的更貴、更稀有的時候,就把他們從自己身邊推遠了一點;當你鄙視品牌A、選擇品牌B的時候,就是把自己周圍那道無形的牆又築高了一點。明明身處人群中,卻越來越感受不到自己和他人的連接。

結果,越是追求「個性」,就越是孤獨。這種荒謬感就是消費社會教給我們的。因為通過購買商品獲得的「個性」並不是人自身的特點,僅僅是一種商品定位的思維方式。

在這樣的困惑下,第四消費時代的苗頭出現了。沒有經歷過泡沫經濟的年輕人開始進入社會。在他們的成長歲月裡,整個日本經濟都是處在一種微溫的狀態,華麗麗花錢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託早年高速發展的福,家裡該有的都有了,那種「好想要」的心情比起前一代人大大跌落了。

從技術背景上看,信息社會的發展也進一步深化。信息這種東西和物質不同,把它封在寶貝罐子裡、埋在地下藏藏好沒有任何意義。只有通過傳播、交換、與他人共享,才能體會到擁有信息的樂趣。由此,人們獲得幸福感的思維方式就發生了變化:原來同他人建立關係就是一種快樂。大家開始感到把大量的金錢花在與人攀比的消費上真是沒有意義,真正難得而意義的是「美好的時間」。拿錢購買體驗是值得的。比起物質,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感會帶來更大且持續的滿足感。

今晚去精緻義大利餐廳,還是街坊居酒屋?

2017年大熱的漫畫《東京白日夢女》對這種消費傾向的變化有細膩的刻畫。倫子是個不出名的小編劇,阿香經營著一家美甲店,小雪在父親開的居酒屋裡當廚娘,她們三人是高中同學,因為嚮往大城市的生活,畢業後一起來到東京謀生。不知不覺從二十出頭活到了33歲,一個人都沒能如願結婚。在這樣的現實下,她們抱著白日夢一天天地生活下去。儘管如此,十幾年間沒有斷過的閨蜜聚會始終是她們最快樂的時光。

三人22歲時初到東京,閨蜜聚會時的場景。圖片來自:QQ閱讀

二十多歲的時候,她們最喜歡的事情打扮得漂漂亮亮,出入高檔精緻的義大利餐廳,點一杯當時最流行的血橙桑格利亞,雖然覺得有點貴,但美其名曰「對自己的投資」。漸漸地,她們開始模仿「高雅女性」的風範品嘗葡萄酒。

28歲以後,她們發現那些時髦的餐廳好像沒什麼吸引力了。圖片來自:QQ閱讀

後來,隨著年紀漸長,人的感覺也不一樣了。她們開始覺得去普通的庶民居酒屋,吃口味很重的內臟配日本酒更加開心。價格便宜,可以大聲喧譁,還能快點享受微醺的快感。

有意思的是,這不僅僅是三個女孩的變化,也折射出了整個時代的變化。

上面這頁漫畫中提到了一個非常微妙的數字:「大約28歲的時候......」以2017年三人33歲來計算,28歲這年應該是2011年。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極大震撼了日本社會的事情,就是311東日本大地震。

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近海發生9.1級地震,大海嘯隨之而來。在NHK的航拍直播下,日本國民眼睜睜地看著汽車和房子被海浪捲走,可以說親身體會到了這些「財產」中包含了多麼大的風險和虛無,感受到人類的物質文明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脆弱。

「東日本大地震以後,日本人對什麼是重要的東西有了切身的感受,有形的物質會在瞬間消逝,這使得人們更加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這一點幾乎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

2017年3月,東京銀座中心的一則巨幅廣告再次把日本人帶回那個劇痛的時刻:

日本雅虎的防災賑災廣告,張貼於銀座索尼大廈外牆。這則公告獲得了當年日本PR協會最高獎、Good Design Award。圖片來自:日經WOMAN2018年1月號

上面的文字寫到:

又到了3月11日。距離東日本大地震,已匆匆過了6年......

地震當天,在巖手縣大船渡市觀測到的海嘯高達16.7米。

這樣的巨浪,如果來到這個銀座的中心,

正好是這個高度。(紅線標出)

光憑想像,絕對意識不到竟然能有這麼高。

但是,一旦知道了這個高度,人會採取的行動必將有所不同。

......

這是一則防災減災的廣告,但用來形容日本社會的變化也並無不可。經過311大地震,很多原本脆弱的東西毀壞了,留下來的則是更強韌的。

能夠自由選擇才是幸福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日本的消費市場從此就要走下坡路了。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有了物質的極度繁盛,才有可能讓大家去體會物質以上的東西。「斷舍離」教主山下英子號召大家把家裡的雜物都扔掉,這種觀念是上一代人絕對無法接受的:「要用的時候買不到可怎麼辦?」因為匱乏,才需要囤積。如果隨時能買到需要的東西,那麼讓這些東西留下店裡和買回家放著其實沒有多大不同。所以,不重視物質攀比,其實是生活在物質極為豐富的社會裡的安心感和餘量感。

多虧了消費社會的高度發展,有了那麼豐富的商品,當消費者面對那麼多的選擇,才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這不是我想要的」。

本田直之是一位風格獨特的商界人士,他為企業提供「槓桿」諮詢服務,即怎樣用最小的勞力獲得最大的收益。本田一年中有6個月生活在夏威夷,另有3個月的時間在世界各地旅行,從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吸取生活的智慧。他在《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這本書中,用來自北歐的「他山之玉」為日本社會的消費問題「號脈」。北歐人的幸福指數很高,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一清二楚。而在日本,因為可供選擇的東西太多了,難免叫人心猿意馬。本田提到,如果不知道追求金錢的目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人生就會變成被欲望驅使的盲目奔走,儘管獲得了金錢,或買了高級跑車,也會感到空虛,甚至招來不幸。反之,如果能夠享受自己真正願意去做得事情,就能體驗到滿足和幸福。

比如 「簡單生活」,聽到這個詞,可能很多人的印象是住著非常冷感的房子,不買東西,只用很少的物品過日子。不過,「簡單生活」並不是為了厲行節約而刻意忍耐,或是心血來潮追隨一種「時尚」,而是「經過慎重的選擇,自發決定要這樣生活」。這是一種主動選擇的態度,把原先消耗在物質上的時間和金錢,投入到積累人生體驗和豐富感受上,收穫精神層面的富足。

村田佐代子,因為關注環保,進入農林大學學習。畢業後先是從事木材砍伐的工作,感到自己在傷害山林,有悖於自己的初衷,於是辭掉工作,參加了護林公益團體,幫助熊本縣山裡人保護林子。「住在山裡非常冷,冬天買了一個熱水袋,覺得很幸福。」圖片來自:《便當時間》

歸根結底,「我們並不是在購買商品,而是在通過購買商品來購買幸福。」

而對於何為幸福,時代又提出了新的見解。2010年,日本政府發布的《國民生活輿論調查》顯示,20多歲的年輕人中,有70.5%對自己的生活滿意,而30多歲的人中感到滿足的為65.2%,40多歲的則為58.3%。以往的調查中,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穩定,通常滿足程度會越來越高,而如今的結果卻截然相反。和上一輩相比,日本年輕的消費能力是降低了,他們不怎麼買車,更別提買房了,最多也就買買生活必須用品,但生活樂趣反而增加了。誠然,社會的貧富分化正在加大,但覺得沒有錢買奢侈品生活好慘的,恐怕也只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的價值觀自然會發生變化,幸福也將有不同的形態。

幸福來自於自由的選擇,這才是屬於第四消費時代的真理。而自由選擇的真正難點在於,如何在豐富的物質世界中擁有說出「這才是我想要的」這種判斷力。

不花錢如何生活?

無論如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必須轉變觀念才能生存。比如說,老齡化問題。據推算,2035年日本20多歲的年輕人約有1046萬人,而65-89歲的老年人將會達到3293萬人,差不多是年輕人的3倍。因此,今後恐怕很難靠年輕人來支撐老年人了的生活了。

三浦展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設想:讓三個老年人來支撐一個年輕人,這樣是不是就減輕了負擔?比如,年輕人無力支付高額的房貸,而很多老年人卻在市中心擁有大房子,一個人孤單地生活著。這樣的老年人可以免費把房子借給年輕人,老奶奶可以給年輕人做做飯,老爺爺可以給年輕人介紹自己的人脈,如果能夠幫到年輕人,老年人也會很開心。

同時,年輕人可以給老年人跑跑腿、買買菜,還可以教他們使用網絡和社交工具。這樣,通過各自力所能及的付出,即使沒有金錢的收益,三老一少之間也能相互解決生活上的不便,獲得生活質量的提高。

以上設想可能還給人「痴人說夢」的印象,但在現實中轉變思路發現新世界的例子也不少見。

《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到一個真實的例子。學習建築的女大學生,畢業後沒有留在東京、大阪,而是選擇去相當偏僻的島根縣海士町當政府部門的臨時職員。每個月薪水只有12萬日元(約合7200元人民幣),但竟然能夠存下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00元),這樣一年就存了1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2000元)呢。

為什麼錢花不掉呢?原來當地有很多阿婆,她們想要買的服裝、書籍當地都沒有,就拜託大學生幫她們從網上代購。作為回報,阿婆們送來了很多禮物,蘿蔔、柿子什麼的,還有當地海岸盛產的魚類,自己基本不需要買什麼食材。而且房租每月才3000日元(約合180元人民幣),自己把牆壁刷一刷,擺上點有設計感的小飾品,馬上就變成時尚雜誌裡令人羨慕的自然之家。而且,這個人還可以每天在船上吃現捕的活牡蠣。這樣的生活,一個月的花銷不過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00元)。

可以說,只要有了網絡,原來大家對「鄉下」的刻板概念完全被顛覆了。而且,就是在這樣的鄉下,因為村子裡的婆婆基本都不會上網,差不多就等於自己一個人享用100兆的專用光纖呢。

這樣的生活方式,究竟算是窮人還是富人?

第四消費時代如何賺錢?

站在企業的一邊,今後尋求發展的方向也將不再局限於物質形態的產品開發,而是要更多地研究消費者的情感和人際需求。

創造了日本最年輕的上市公司老闆紀錄的家入一真,目前在從事鼓勵年輕人創業的項目。他在《金錢教會我》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案例,說一個年輕人利用去衝繩旅遊的機會開發了「在衝繩海灘為你留言」的項目,就是在沙灘上為客人寫下指定的MESSAGE,比如送給愛侶或家人的一句甜言蜜語,拍成照片,送上一個驚喜。每條留言收費300日元(約合人民幣18元)。就是這樣單純的點子,竟然也吸引了不少客戶。雖說賺不了大錢,但每個月都能有3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00元)左右的穩定收入。

這位項目開發人在他的主頁上寫道:我想把衝繩海岸那無限接近透明的藍色大海與白色沙灘與大家分享。在美麗的沙灘上給你最重要的人留下心聲吧!

沙灘留言的圖例。左:「幸子」「健二」同在愛心傘下;中:想要iPhone5(當時是2012年);右:小一,我愛你。該項目目前停止中。圖片來自:sandmessage.net

甚至,家入一真在這本書裡介紹的工作方法也是「共享式」的。他創辦的公司Liverty是以項目為單位聚集人才,大家都是出於對項目的興趣才參與進來的,公司並不負責給大家發薪水。項目如果有了盈利,就可以平均分配;如果沒有賺到錢,自然也就沒有報酬。但參與項目的經歷確是每個人的實際工作業績,而團隊成員間的取長補短也是很重要的收穫。家入一真的助理大川,沒有從公司拿到過一分錢報酬,但隨著在「臉書」上的粉絲越來越多,樹立了自己的形象,獲得了很多其他工作機會。而且,大川的成功還促進了Liverty知名度的提高。

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到了一些企業正在摸索試驗的方案,以及今後需要考慮的策略。例如,日本高速發展期建造了一批大型住宅區。在「第二消費時代」追求「大量」「同質化」的背景下,入住的居民都是差不多同年代的小家庭。現在,不僅房屋整體老化,入住的居民大大減少,且大多是老年人。

東京多摩平住宅區進行了社區改造試驗,對房屋的外觀和戶型做了改造,專門闢出一棟樓作為共享型的大學生宿舍,這樣就為社區帶來了年輕人,還有不少留學生也在此居住,使得老舊的社區有了跨文化交流的功能。由於社區整體氛圍發生了變化,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搬來此地,豐富了社區的居民年齡結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老社區的封閉狀態,帶來了活力。

「多摩平之森」住宅區內景。這裡房子都是出租的,55平米的房子月租金大約1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00元)。圖片來自:UR-net

位於鹿兒島的三越百貨倒閉後,一群設計師利用這個場地規劃了社區型購物中心「丸屋花園」。負責社區設計的山崎亮提出:「百貨店的經營不能光靠餐飲、零售承租來維持,要建成能讓當地各種團體進行各種活動的場所。」因此,可以在百貨店放映小型電影,為輟學兒童開辦免費學堂,舉辦以當地食材為主題的烹飪活動等。其實在「第三消費時代」,百貨店就經常舉行活動,但當時都由商店的員工操辦。而現在,丸屋花園把主動權交給了當地的居民和團體。隨著第三消費時代向第四消費時代過渡,居民對社會與商業的參與也變得越來越成熟了。

在丸屋花園參加「都市養蜂計劃」的人們。這個活動從2012年開始,目的是通過養蜂、採收花蜜來研究鹿兒島當地的自然環境,建立良好的地域人際關係以及傳播本地文化。圖片來自:Maruyama-gardens

在日本,第四消費時代已經來臨,賺錢的方法、工作的方法乃至生活的方法都將發生轉變。而貫穿了每一個時代,人們對於「何為幸福生活」「如何購買幸福」的問題的思考非但不會停歇,反而會出現新的飛躍。

此時此刻,身在對岸的我們,正在翹首迎接「消費升級」的到來。第四消費時代,對我們來說是風中飄過的一句笑談,還是已經開始發芽的一棵種子?

延伸閱讀:

《第四消費時代》,三浦展,朝日新書,2012年。中譯本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東京白日夢女》,東村明子,講談社漫畫,2017年。中譯本電子版由「QQ閱讀」發行。

《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本田直之,鑽石社,2012年。中譯本由重慶出版社出版。

《金錢教會我:如何快速實現財務自由》,家入一真,大和書房,2013年。中譯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便當時間》,阿部了、阿部直美,木樂社,2012年。中譯本由理想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一本秋刀魚:解析日本文化的書探事務所。成員曾供職於《每日新聞》社、學研社、Kindle及iTunes團隊。(微博:一本秋刀魚)

相關焦點

  • 外太空離我們遠嗎?我們可以做什麼?
    2020年11月24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中國的探月計劃由此又更進了一步。因此,我們想和同學們一起聊聊「航天教育」這個話題。外太空離孩子們遠嗎?我們可以做什麼?
  • 為什麼月球離我們越來越遠?
    其實,月球正在慢慢遠離我們大約每年3.8cm。那麼幾萬年之後,地球上的人們看到的月球佔比今天的小。也許有一天月球會徹底離開地球,但這種情況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月亮與地球之間的引力作用會平衡二者之間的距離。任何運動的物體都有維持直線運動的趨勢,這種性質叫做慣性,所以做圓周運動的物體總有逃逸的趨勢。
  • 發現太陽系中缺失的一種行星,它離我們很近,才73光年遠
    這顆較小的行星不僅位於宜居帶內,而且TOI-270恆星就在附近,這使得它看起來更明亮。宜居帶是一顆距離恆星足夠溫暖的距離,足以讓行星上形成液態水海洋。它也很「安靜」,這意味著它幾乎沒有耀斑,科學家可以更容易地觀察到這顆恆星和它的軌道行星。在宜居帶發現這樣的行星非常少,而在一顆安靜恆星周圍發現的行星則少得多,所以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 南北極離我們這麼遠,為什麼要去研究它?
    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雪龍號」「雪龍2號」船同時出航,我國極地科考進入「雙龍」時代。△郝鏘與同事在「雪龍2號」船前合影郝博士也參加了雪龍2號的南極首航。這一次,他在出發前做了一個漂流瓶,裡面是女兒和她的同學們用中、英文寫的心願卡片,小朋友還在瓶子上貼了中國國旗。
  • 從日本消費的「人貨場」重構規律,看中國新品牌如何從0到1?
    一、日本消費「人貨場」重構之——【人】無論是戰後的從無到有時代,還是今天消費高度成熟的時代,日本社會的不摺疊,以及根植在民眾骨子裡的【菊】與【刀】的性格(收與放的兩種極端),讓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消費者特徵以及市場需求的演變。
  • 到現在才發現有一個黑洞居然離我們這麼近!它還是在一個三體裡
    這顆黑洞是人類目前發現的離我們最近的黑洞。先別走。也許你覺得1000光年並不是一個很短的距離,但是要是把它放在恆星之間這樣的尺度上看,這個距離真的不要太小。我們的銀河系的直徑根據現有的測量和分析約為10萬光年,我們的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是2.61萬光年,也就是說照計算,銀河系中離我們最遠的恆星離我們有7.61萬光年,而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與我們距離是4光年,那麼1000光年在這個尺度上可以說非常的近了。
  • 「籤到·直播」遠?近?我們離科學的距離 | 我是科學家演講即將開始
    10月24日(周六)14:00,「我是科學家」第27期演講「遠?近?我們離科學的距離」將與大家見面啦!為了大家能有個完美愉快的活動體驗,我們給大家介紹活動當天的注意事項。請來到現場時注意安全,聽從工作人員指揮,進入報告廳前有序排隊,保持一米間隔。3、請提前準備好活動行中的入場二維碼,現場進行核實,並主動接受體溫檢測。4、報告廳入口處配備洗手液,進入前請進行消毒,進入報告廳後根據標識主動隔位就坐。
  • 吳軍:離信息越近的人,離財富越近
    ——馬歇爾·麥克盧漢如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話:「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時代。」大家都知道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但大部分人都無法說清「信息是什麼」。因為能用信息所包含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社交軟體上的消息,隨處可見的廣告……光肉眼所見的信息就已經夠讓人感到信息的「龐大」。事實上,信息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
  • 今天地球離太陽最遠
    還是冷場?地球的遠日點出現在北半球的夏季和南半球的冬季。這應該告訴你,我們離太陽的距離並不是四季的原因。事實上地球的軌道幾乎是圓的,但又不完全是圓的。所以我們到太陽的距離變化不大。今天,我們與太陽的距離比6個月之後的距離要遠300萬英裡(500萬公裡)。相比之下,我們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9300萬英裡(1.5億公裡)。
  • 智能時代離我們不遠了,2021年即將走進我們生活的十大黑科技
    比如摺疊屏手機,不管怎麼折手機屏幕,它還是亮的,還是通電的狀態,這就是柔性電子技術。為什麼碳基技術的突破會加速柔性電子的發展呢?因為,有一種材料是很好的柔性電子材料,就是石墨烯。石墨烯就是一個碳原子厚度的二維網格材料,它的電子遷移率特別特別的高,電阻率又極低,是目前世界上最薄也是最堅硬的納米材料,因此作為柔性電子材料那是再好不過了,而把石墨烯捲成卷,就成了碳納米管。
  • 一個新消費時代正在浮現
    正在發生的第4次消費升級2014年後,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轉型正驅動著相關產業的增長。在這場消費升級中,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信、醫療保健、住宅、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而近兩年,以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消費呈爆炸式增長。
  • 什麼時候我們離太陽最近?是早晨還是黃昏
    首先我來說一個故事:故事大意是:有一天,孔子看到兩個小孩正在辯論太陽中午離我們近還是早晨離我們近的問題。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他根據看同一物體是遠小近大的道理,認為太陽早晨離我們近。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午時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根據近熱遠涼的道理,他認為太陽中午離我們近。
  • 為什麼不通過小行星撞擊火星,使它離地球近一些?
    據科學家表示,這個猜想理論上或能實現,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最近點到達地球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裡。科學家再此猜想下做了模擬撞擊實驗,通過改變一顆小行星的軌道使它撞擊火星,讓火星離地球更近,這樣就會減少我們星際旅途的時間。科學家發現至少需要3到7次碰撞,才能使火星從軌道偏移下來,但是會發生巨大的爆炸,火星上的一些物質也都被撞的支離破碎。
  • 山頂離太陽近,溫度怎麼越低?科學家:離地球太遠,高處不勝寒
    人類生活在地表與大氣層最底層對流層中,即使是珠穆朗瑪峰也沒有穿過對流層,而對流層對太陽光不感冒,它是被地球「捂熱」的,離地表越遠,對流層的氣體溫度就越低,所以高處不勝寒。下面我們具體說說是怎麼回事:太陽輻射地球和大氣的熱量來源主要分兩部分,地球的內部能量佔據比例很低,比如溫泉,火山爆發,大部分能量的釋放主要還是作用在板塊的移動上,主要能量還是來自於太陽輻射,但是太陽輻射可不是誰都能
  • 黑洞離我們那麼遙遠,又看不到,我們是如何找到它的?
    X射線望遠鏡測量精度的提高,從而讓我們對宇宙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因為,它的使命並不僅僅是為了探測蘇聯的核試驗,後來它成為探測來自太空X射線的主要利器。太陽系裡不可能有黑洞,否則行星的軌道會被它強大的引力糾亂。因為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坍縮形成的,所以最近的黑洞,不太可能比我們發現的,最近的大質量恆星天狼星還更近,它離我們有8光年。再退一步,肯定不會比離太陽最近的恆星半人馬座α更近,它離我們有4光年。
  • 華語電影進入「太空時代」,為何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卻漸行漸遠了?
    在今年春天《流浪地球》火了,這部被譽為有跨時代意義的科幻片,成功把中國電影帶入太空時代。儘管有多種聲音表示《流浪地球》並不是什麼科幻電影,但是在《流浪地球》上映了之後,華語影壇的多部半真半假的科幻片都在籌備階段,可以說《流浪地球》的成功帶火了華語影壇的科幻片。然而在華語電影進入了「太空時代」的當下,為何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卻漸行漸遠了?
  • 20號颱風浣熊生成,離我國很近但日本影響更大!21號颱風醞釀中
    它的前身,正是我們之前提到的颱風胚胎96W。18日晚上10點,浣熊在臺北東南約950公裡,離我國不算很遠。10月18日白天浣熊位置示意圖,中氣愛在H8雲圖上標註浣熊還要進一步向西走,最近時離我國國境線將小於500公裡。不過,副高隨後斷裂,浣熊將在臺灣以東北上,隨後被冷空氣入侵中心,減弱消散。
  • 我們離「量子霸權」又近了一步!
    與此同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表示,在更進一步的6G領域,中國也是走得最遠的。不只是5G技術,在很多領域中國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們離「量子霸權」又近了一步!我們離「量子霸權」又近了一步。那麼什麼是量子計算機呢?首先,大家都應該知道,量子作為物理中最小的計量單位,而量子計算機就是能夠高效而又準確的處理量子信息,解決量子問題的裝置。雖然量子計算機無法運用到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他對我國其他科技板塊的研究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是一次巨大的跨越。
  • 恆星看起來就在我們頭頂上,實際上,離我們距離遠得無法想像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關於恆星與我們的距離,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了解下吧。說到遠方的太陽,也許有人會問,"這遠方的太陽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呢?看上去,它們不是就在我們的頭頂上嗎?」是的,看起來這些「遠方的太陽」就在我們頭頂上,可實際上,它們和我們的距離卻遠得難以想像。
  • 為何古代琉球發展成文明國家,而離大陸更近的臺灣則是一片蠻荒?
    此時琉球早已是文明國家,而臺灣幾乎還是蠻荒狀態,只有一些山地原住民,並未發展出文明。明明臺灣島比琉球群島距離中國更近,為何先發展出文明的卻是琉球群島呢?這實際是因為在古代,琉球的重要性比臺灣要重要太多了:它處於東海貿易的關鍵節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