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杞人憂天,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杞人憂天,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原標題: 圖片來源網絡 據新華社上海電(記者王琳琳)美國航空局上個月底宣布批准一項防止小行星撞地球的計劃進入初步設計階段,計劃2020年發射太空飛行器撞擊一對小行星以改變其軌道。隨後,俄羅斯航天集團下屬單位表示將從2019年開始籌建近地小行星搜尋追蹤系統,及時預警潛在撞擊。美俄為何相繼啟動小行星撞地球「防禦計劃」?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
-
地球孿生兄弟,火星曾遭遇過戰爭或小行星撞擊?古老文明被摧毀!
第一種火星很久之前存在水源,擁有水源則意味著存在生命,由於常年刮沙塵暴的原因,導致了水源被沙塵颳走至蒸發。現在的火星內部也存在著類似於液態水源,可能生活著一些微生物。第三種火星表面的坑窪來自,宇宙中的小行星隕石撞落存在的一些隕石坑,火星生物也因此被徹底滅亡。眾所周知在6500-7000萬年前地球,經歷過一場生物大滅絕。 滅絕來源也是因為小行星撞落,導致地殼板塊破裂,發生特大級毀滅地震。為什麼地球挺過來了,火星沒挺過來,這也是有原因的。
-
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跟地球最像,卻很少受到關注,為什麼?
數百年前,人類走進了科技發展的道路,在科技的幫助下,我們很快實現了飛天的夢想,走出地球開始探索宇宙。人類走出地球之後,最先探索的自然是我們生存的太陽系,而太陽系有八大行星,我們首先要探索的也是離地球較近的一些星球。
-
金星離地球如此近,科學家為什麼不去金星反而去更遠的火星呢?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地球的兩側是金星和火星,地球,金星和火星都處於太陽系內的宜居帶內,理論上來說都是適宜生命誕生的,可是最後只有地球誕生了生命,並有了人類文明。人類剛剛開始探索宇宙的時候,最感興趣的不是火星而是金星。
-
金星比火星離地球近,為什麼科學家總是計劃去火星而不是金星?
從這個數據看,確實去金星比去火星更近一些。那麼,為什麼科學家總是計劃去火星而不是去金星呢?我們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看一下:第一,火星和金星離地球的實際距離?第二,去金星和火星要面對什麼?第三,去金星和火星有什麼意義?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地球和金星、火星間的實際距離在開頭,我們說了一下金星、火星與地球理論上的最近距離。
-
看看這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你就明白了!
除了地球之外,火星被認為是最適合人類移居的一顆星球,所以對於火星的研究也越來越多,通過這些研究我們也對於這顆紅色的星球有了一定的了解,它和地球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不管是體積質量還是轉動的軌道上也有氣候的變化,也有四季的交替,所以它和地球整體非常的相似火星上也有厚重的大氣層,但是它的大氣層都是由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一些物質組成的,並且它的厚度比起地球上大氣層的厚度來說,簡直是太薄了,不到地球大氣層密度的
-
為什麼火星大部分小行星撞擊的隕石坑都在南半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15秒,海南島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承載了每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汗水和國人對星空的無限夢想趕往火星。截止到1月3日「天問一號」已經在軌飛行163天,飛行裡程突破4億公裡,距離火星還有830萬公裡。「天問一號」將於2021年2月抵達火星實施近火制動,進入環火軌道著陸火星。
-
火星曾經被撞擊,地球也遭遇到碰撞,為什麼火星就不能誕生生命了
火星,太陽系的第四顆行星,離地球平均距離5,000萬公裡,這和金星離地球的距離基本上是一樣的,因為這三顆行星的存在,不得不驚嘆太陽系或許是宇宙最奢華的生命搖籃,這是一個幾乎是無懈可擊的生命工程的結構,似乎宇宙把所有失敗的可能性都考慮到了,因為它用三個星球的細微差異,把這個工程失誤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
為何離太陽近的是固態行星,而離太陽遠的卻是氣態行星?
離太陽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有大量重元素高密度的存在,而這樣高密度的物質自然不多,所以也就形成了這麼四個固體行星。而我們熟知的木星、土星雖然大,奈何密度太低,基本就是被某核心聚集起來的大量的氣體形成的東西。
-
帶你快速了解一下歷史上四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
要想破壞這種狀態,撞擊地球的行星必須非常大,而且移動速度非常快。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已知的地球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流星撞擊事件。奇克蘇魯布隕星坑這顆小行星因滅絕恐龍而著名,6500萬年前它在尤卡坦半島海岸附近撞擊了地球,這是地球史上的一次大規模小行星撞擊事件。
-
造成通古斯大爆炸的小行星撞擊事件,有可能再次發生嗎?
火星、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來源:維基百科)在過去的45億年中,地球遭遇的小行星撞擊和掠過事件數不勝數。一般認為,1公裡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概率是數十萬年一次,10公裡級小行星在數千萬至上億年不等。不溯長遠只說近況。
-
為什麼水星上會有水的存在?它離太陽那麼近,是如何實現的?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其中有四顆是類地行星,四顆是氣態行星。而這四顆類地行星都是靠近太陽的行星,其中處在宜居帶的有三顆,分別是金星,地球和火星。而水星則是處於宜居帶外,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相信很多朋友都明白,離太陽越近,這顆星球表面的溫度應該也越高,事實也的確如此,水星表面的溫度最高可達到427攝氏度,這樣的溫度絲毫不亞於金星。
-
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離太陽越近,其衛星越少呢?
為什麼太陽系的行星離太陽越近,其衛星越少呢?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的確最靠近太陽的水星和金星都沒有衛星,到了地球才有1顆,而火星有了兩顆,木星最多,土星其次,天王星再次,海王星也有14顆。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有這麼三點:一是太陽系形成機制所致,二是與引力大小有關,三是隨機運氣。
-
作為一顆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它的真實面貌居然一直很難看到
太陽系非常完美,這種教科書式的完美,很可能就是誕生生命的主要條件,太陽系一共有8顆行星,這8顆行星的分布非常的嚴謹,而且還有秩序,其中4顆大的是氣體行星,另外還有4顆小的,它們都是巖石行星,它們的名字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火星距離地球很遠,且其引力很強,地球上為什麼會有火星隕石?
我們地球處於太陽系當中,太陽系又處在銀河系當中,而銀河系不過是宇宙當中無數星系的其中一個,所以就能看得出來我們地球的渺小了。太陽系當中有八顆行星,是我們地球,火星等等,在我們地球上偶爾有隕石墜落,那麼就有人非常的奇怪,在我們的地球上,為什麼會有火星的隕石呢?
-
火星衛星來自於火星大撞擊?
這些衛星的暗面類似於太陽系外的原始小行星,這表明這些衛星可能是很久以前在火星引力作用下捕獲的小行星。但衛星軌道的形狀和角度並不符合這種捕捉場景。根據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出版的《地球物理研究期刊-行星》上的一項新研究:重新審視火星全球探測者任務20年前的數據,支持了火星衛星是在對火星巨大撞擊後將大量巖石送入軌道後形成的這一觀點。
-
科學探索:行星帶為什麼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而其他行星卻沒有
導讀:科學探索:行星帶為什麼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而其他行星卻沒有地球位於太陽系中,太陽系中行星有8顆,大家看到宇宙圖片的時候可以看出來火星和木星之間是有一條小行星帶的,這些行星帶上有很多特別小的行星,目前科學家發現的已經有50多萬顆左右,但是為什麼只有木星和火星之間存在有行星帶,而其他行星之間沒有呢?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
-
紀錄片《行星》|地球和火星姐妹倆
上一次,大家和我們一起欣賞了《行星》的第一集:A Moment in the Sun(沐浴陽光)。在第一集中,我們通過將其它類地行星與地球作比較,分析了水星、金星、火星以及木星的衛星木衛六的前世今生及未來。
-
40億年前的火星可能也是海洋世界,為什麼如今變成了沙漠行星?
火星是地球外側的鄰居,看上去就是一個紅色的星球,人類走出地球的半個多世紀以來,探測最多的行星也是火星。為什麼火星會成為人類最熱門的探測行星?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它離我們比較近,探測器在時間窗口發射,只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到達火星。
-
為什麼地球沒有和其它星體發生撞擊?事實上撞擊每天都在發生
事實上,地球和其它星體的撞擊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是我們不知道而已。銀河系的直徑達10萬光年,光恆星就有數千億顆,而行星的數量則超過了萬億,那其它類的小天體那就更是多到無法估計。不要說銀河系,就拿太陽系來說,有八大行星,還有數百顆類似矮行星這樣的小行星,而其它更小一些的彗星和小行星更是多到無法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