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行星》|地球和火星姐妹倆

2020-12-04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行星》The Planets 是BBC於2019年上映的一部講述太陽系行星的紀錄片。

紀錄片的英國版本,由Brian Cox教授講解演示;而其美國版本,由Zachary Quinto教授展示。其初次放映,是2019年5月28日,於BBC 2臺播出。

上一次,大家和我們一起欣賞了《行星》的第一集:A Moment in the Sun(沐浴陽光)。在第一集中,我們通過將其它類地行星與地球作比較,分析了水星、金星、火星以及木星的衛星木衛六的前世今生及未來。

這一次,我們繼續跟著Brian Cox教授,藉助最新的科學探測手段,通過分析比較,來更深入地認識地球的好姐妹——火星

火星,是距離地球第二近的行星,其公轉軌道半長軸大約1.524天文單位,近日點1.382天文單位,遠日點1.666天文單位。在很多的描述中,火星都與地球一樣,位於「宜居帶」之內。

但是如今我們知道,火星是一個寒冷、荒涼的世界。

大家都是愛科學的人,不管是根據牛頓的力學定律,還是根據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亦或者是佛系青年們的佛學因果論,都向我們闡釋了一個道理——凡是事物的變動,都是有原因的。

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明明處於宜居帶之內的、被人們寄予厚望、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變成了一個死寂的荒漠呢?(至少不會是人性的扭曲或者道德的淪喪。)

借用Cox教授的話:「在這荒涼的塵土下,掩藏的,是往日的傷疤。」

人類對火星非常感興趣,可能揭別人的傷疤確實有著難以言說的樂趣吧,所以人類發射了非常多的探測器,前往火星,有些失敗了,但很多都成功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火星自古以來就非常讓人著迷。

因為是行星,所以它在天球上的位置,相對於絕大部分的星星來說,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我們現在知道這是參考系選取的問題——但是古人覺得這非常神奇。所以中國古人將火星稱為「熒惑」,熒熒如火的惑星。而西方人哥白尼,更是在長久的宗教壓迫後,以火星運行軌跡的特殊為契機,提出了日心說。

後來,我們都知道,火星人作為入侵地球次數最多、規模最大且總是死得非常憋屈的外星人,長期活躍在各類影視和文學作品中。甚至一些不相干的東西,比如集成灶,也會冠上這種外星人的名字。(不是廣告)

所以大家看到了,人類剛一進入宇航時代,就開始了大規模的火星探索。直到今天,我們對於火星的熱情,也沒有絲毫減退。

圖註:海盜1號著陸器(Viking1)第一個成功從火星地表傳回信號,表情包收好。

過去是因為懷疑有火星人,現在,則是我們越來越發現,火星雖然一片死寂,但是火星,似乎並非一直如此。

圖註:火星地形圖(USGS,2014)

藉助大量探測器形成的數據,科學家們繪製了火星的地形圖。就算沒有專業地質學家的眼光,我們也能看出來,在這張圖上,是有很多類似河床的谷地。

甚至還有河口三角洲。

圖註:Eberswalde撞擊坑裡的三角洲,由Mars Global Surveyor探測器拍攝

而在南緯45度,西經340度附近,有一片很大的區域,被稱為「諾亞大陸」(Noachis Terra),整片大陸,都充滿了被流體衝刷,剝蝕的痕跡。

基於這些發現,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幾乎都以找水作為主要任務目標。

2011年11月26日,著名的地面探測器,火星車「好奇號」(Curiosity),發射,並於2012年8月6日成功著陸。它的著陸地點被設計在Gale撞擊坑——這裡還可能是一個乾涸的湖泊。

紀錄片用動畫結合實際錄像的模式,為我們展現了好奇號極端酷炫的著陸過程。

首先,好奇號很傳統地進行「升力再入」,也就是頂著個燒蝕劑蓋子一路衝進去,一邊下降,一邊靠阻力和升力降低速度,以獲得能安全打開降落傘的速度。燒蝕劑的蓋子,則防止探測器過熱。

隨後,打開降落傘,藉助火星的大氣層進行減速。

速度慢下來之後,之前用於再入大氣層的燒蝕劑蓋子,就成了累贅,於是探測器拋棄了它。

然而,火星大氣層非常稀薄,降落傘並不能將著陸器的速度降低到足夠低。之前的勇氣號和機遇號,是給外殼充氣,在地面上彈跳減速。然而好奇號,要搞點更高端的方法——點燃火箭

這個機構叫做天空吊車(Sky-Hurricane),就像吊車一樣,將火星車輕輕放在地面上——未來,人類如果要建設火星基地,少不了這種精準的吊裝技術。

停留幾秒,確認火星車已經安全落地之後,天空吊車切斷纜繩,自行墜毀。

好奇號火星車,安全落地。

大家一定要去看紀錄片本體——這簡直太刺激了。

著陸之後,好奇號展開了自己的機械臂。好奇號的機械臂非常靈活,用於執行各種各樣的科學任務。好奇號自身,更是一臺價值25億美刀的移動化學實驗室。

上一次,我們還說過,好奇號是個自拍狂魔。

好奇號在Gale撞擊坑裡慢慢探索,他看到了被水流衝刷出來的礫石,明顯有磨圓和分選的過程。

61天之後,他採集了第一份,火星土壤樣品

倒進分析儀器,去進行分析。

分析發現,儘管火星的土壤看起來非常乾燥,實際上,這份土壤樣品,依然有2%,是由水組成

火星,曾經比現在,要溼潤的多。

Cox教授說:在40億年前,火星是水的世界。這顆紅色的星球在很久以前,是藍色的。

要知道水,在地球上可並不少見。這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知道在40億年前,火星長什麼樣子,你只要找一個足夠荒涼的,不怎麼長草的湖邊或者海邊,環顧四周——火星那個時候,就長這樣子。沒錯,不需要去埃隆馬斯克那裡掏火星船票錢。

要知道在筆者小時候,科學家們還天天為火星上那些溝壑到底是不是河流而吵來吵去——如今,火星曾經富含水分,幾乎已經是學界的共識了。科學真的是突飛猛進,只要不學習,立刻就落後了。

水,在地球上促成了擁有無限可能的生命,從此讓地球變成了星空下最獨特的,你我的故鄉。既然過去的火星像地球一樣,擁有充足的水分——那麼火星人呢?在哪裡呢?為什麼在之後的10億年中,火星上的水消失了,而地球上卻漸漸產生了生命呢?

地球其實也不容易。

40億年前,地球也擁有海洋——我們所清楚知道的是,那個時候,大氣層濃密而富含二氧化碳。看上去可能和如今地獄一般的金星有點像。

而地球的海洋,則是酸性的。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昔日的地獄變成了如今的天堂?為什麼昔日蘊藏一線生機的藍色火星,變成了荒漠?

作為一個比較性的命題,我們當然要從雙方去找原因。但是地球是一個地質構造活躍的地方,地表的景觀不斷被板塊運動、風化剝蝕、生命活動所重塑,我們沒辦法在地面上找到答案。Cox教授告訴我們,可以看月亮。

月球的地質活動,從數十億年前,就幾乎完全停止了。從那時候開始,太陽系內發生的許許多多的大事,在月球上留下的痕跡,都有據可查了。

通過分析月球上撞擊坑的疊加情況,我們可以判斷撞擊坑之間,發生的相對的時間序列。而通過對歷次返回的登月樣本定年。我們則可以定出相應撞擊坑的年代的絕對值,進而反推所有撞擊坑的精確年代。

Cox教授在講解撞擊坑

同樣的方法也可以運用在火星。研究發現,火星的撞擊坑形成年代,有一個峰值,大約在38到39億年前

這段時間,被稱為「晚期大撞擊時期」。

據推算,每平方米的火星表面,落下了53噸的物質。

而這樣的「大轟炸「,據模擬計算很可能是因為海王星的軌道,從外向裡推移了一點點。

太陽系是一個整體,整體中的任何成員,都會影響整個體系的行為。這一點在下一集中會更加集中的體現——而在這一集中,只是略微一提。

根據月球撞擊坑的記載,地球在39億年前,同樣經歷了晚期大撞擊。

這樣的大轟炸,很可能改變了地球和火星姐妹倆未來命運的平衡。

因為就在這次大轟炸後不久,大約38億年前,地球命運的轉折出現了——生命誕生了。地球上的化學,出現了一個新的分支——生物化學,生命的化學。這個新的分支開始影響地球的整體環境。

圖註: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MRO),在火星大氣層進行大氣剎車的藝術想像圖

2006年3月10日,MRO探測器,進入了火星軌道,並對火星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勘探。它飛行了超過6萬圈軌道,對99%以上的火星地表,進行了測繪。有了很多美麗,或驚人的發現。他看到了極地的雪崩、火星上變幻的沙丘以及隨火星季節變化的沙流——甚至也許是流動的液態水。

接著,在Eridania盆地,MRO發現了一些神奇的東西。

400米厚的礦物沉積物。

這種東西,在地球上,通常出現在一個這樣的地方——

深海熱液區

這是我們目前猜想的,地球生物兩大可能的起源地之一。這也就是說,火星曾經也擁有與地球生命起源時,非常非常類似的環境。

又過了很久,到了35億年前,火星開始進入一個相對寒冷的季節。之前我們曾經提到的奔流在諾亞大陸上的洪水,漸漸被冰封起來。但是在相近的年代,火星的火山活動開始變得劇烈起來。熾熱的火山熔巖融化了凍結起來的冰雪,引發了一場災難性的洪水。

這是一場極端大規模的洪水,就算在整個太陽系的歷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的盛事。

這些冰川融水,從高山上奔流而下,創造了整個太陽系,最大的瀑布。落差達到4千米,350立方千米的水,從這裡流過!而這樣的一次洪水爆發,持續了僅僅幾周。

洪水消退,這座前無古人,後...恐怕也無來者的瀑布,消失了。

留下一座,到現在為止依然是太陽系最大的峽谷——水手峽谷(Valles Marineris)

火星曾經具有如此發達、如此令人嘆為觀止的水系,這些水為什麼就沒了呢?

這個答案,要找一個反面去看。

我們如今知道,地球,有一個磁層保護我們。插播廣告:歡迎報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專業,和筆者一起學習和研究磁層物理嘿嘿!(被領導拖走)

站在地面上,我們對磁層最直觀和最美麗的印象,就是極光。

圖註:Cox教授在看極光,興奮的搓手手。

簡單地說,太陽輻射,每天將地球大氣層的粒子電離、加速、發送到外太空去。但是這些粒子——包括一部分太陽風裡的粒子,被地球的磁層束縛住無法逃脫。最後,被磁層從地球的南北磁極發射回來。這些相對高能的粒子,轟擊在中性的大氣層粒子上,就會激發出極光。這些綠色的,是氧原子557.7納米波長的極光。如果你對極光感興趣,也可以報考空間物理......

因此從結果上看,地球的大氣層,很難被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剝離掉。

這樣的保護罩,火星曾經也有。這種保護罩由行星內部液態的核所產生。這種產生的過程,被稱為「地核發電機」過程。地球的核心非常活躍,因此擁有強有力的保護罩。但是火星——

火星太小了,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0.107倍,不到九分之一。所以它的核心,很快就冷卻了。火星的磁場保護罩,也隨著火星核心的冷卻而消失。

從那個時候開始,火星無法再保護自己的大氣層,只能任由太陽宰割。這其中,水的主要成分氫H,作為最輕的原子,非常容易從大氣層逃逸出去。於是,很多蒸發進大氣層的水,再也沒有回到過火星地面。

一天天、一年年。漫長的歲月之後,火星,變成了一片乾旱寒冷的荒漠。

火星,因為質量太小,規模太小,而早夭。

後來,地球,開始了太陽系內,生命的獨唱。

地球和火星,簡單地看,猶如姐妹一般,非常相似。但是因為規模的差距,走上陌路。

火星,因為某種機制,質量太小,他的「發電機」過早地關閉,生命來不及產生,就失去了所需的條件。

而地球,同樣因為某種機制,擁有了足夠的質量,擁有了穩定而強大的磁場保護,最終誕生了我們,而後開始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如何來?我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

我相信讀到這裡的朋友,都是熱愛科學的,那麼在《行星》的下一集開始之前,我們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

什麼機制?會讓兩個相鄰的行星,擁有如此不同的質量?最終導向不同的結局?

這是何等強大的力量,何等決定性的力量。

而我們,正要去解開這些,偉大的謎題。

1

美編:桃之夭

校對:黃志偉

相關焦點

  • BBC巨製紀錄片《行星》,穿越太陽系的一場奇妙旅行
    到今天,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紀錄片,為觀眾呈現和記錄下了無數精彩紛呈的瞬間。最近BBC推出的紀錄片《行星》,就同時讓我們領略到了宇宙之奧妙、製作之精妙。看過的,無不驚豔在一段氣勢磅礴的交響樂中,BBC紀錄片《行星》拉開了帷幕,它講述的是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故事,以及圍繞這九大行星所產生的星體的「前世今生」。
  • 紀錄片《行星》|陽光燦爛的日子
    《行星》The Planets ,是BBC於2019年上映的一部講述太陽系行星的紀錄片。紀錄片的英國版本,由Brian Cox教授講解演示,而其美國版本,由Zachary Quinto教授展示。其初次放映,是2019年5月28日在BBC 2臺播出。
  • 這部BBC巨製史詩級科幻紀錄片,帶孩子了解八大行星的故事
    和浩瀚的宇宙比起來,人類非常渺小,但我們和整個宇宙的關係非常密切,身體裡每一個重要的原子,都是恆星爆炸、湮滅後的衍生物,所以我們都是「星塵」。而地球的誕生,是無數次驚險和意外的結果,是與太陽系其他7顆行星「愛恨情仇」的結果。最近播出的BBC紀錄片《行星》,就為我們上演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歷史大劇。
  • 豆瓣9.5分紀錄片,帶你了解八大行星的故事
    如今的火星有著極端惡劣的氣象災害和令人望而卻步的晝夜溫差,只剩下血紅色的荒蕪地表在訴說著它過往的傳奇歲月。「但是就算確實有生命的存在,也只是些簡單的生命,其它任何行星都無法孕育出如你我的生命,不會有地球這樣的環境。」當影片中的講解人布萊恩·考克斯坐在空曠而荒蕪的隕石坑前,凝視著腳下那一株植物,是這樣描述火星的生命存在。
  • ...紀錄片,帶娃看完4集,真心好!附5部經典天文紀錄片、兒童觀星APP
    之前,推薦過不少BBC的經典紀錄片《藍色星球》、《地球脈動》、《荒野間諜》、《大貓》......也算見過了世面,但還是被它2019年的紀錄片《行星》鎮住了,絕對一部比肩超級科幻大片的力作。比肩科幻大片的《行星》先來幾張震撼動圖,先睹為快~是不是很驚人?!
  • 帶你領略地球的姐妹,走進太陽系中的世界,了解並認識金星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金星,金星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照離太陽的近到遠的排序,金星是第二顆距離太陽近的行星。而且金星還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不過有的時候火星離地球會更近。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金星的質量與地球相似,同時也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金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形。
  • 推薦:優秀紀錄片《地球脈動2/行星地球2》
    2016年高分紀錄片《地球脈動2/行星地球2》
  • BBC紀錄片:《行星地球》( 4-6集 )
    紀錄片《行星地球》被譽為空前絕後的地球禮讚。40個攝製組歷經五年的艱苦拍攝,為我們奉上這部開創動物紀錄片新紀元的傑作。一個前所未有地球展現在我們面前。5年,這是歷史上拍攝時間最長的紀錄片。阿拉斯泰爾.福瑟吉爾的製片團隊歷盡千辛萬苦拍攝到許多特殊的場景。
  • 影視|《行星》,一場科學與視覺的知識盛宴
    解說則是曾經擔當《太陽系的奇蹟》的主持人布萊恩·考克斯,英國物理學家考克斯被《藍色星球》製作人大衛·阿滕伯勒和英國天文學家派屈克·穆爾稱作「BBC科學類節目主持人的最佳繼承者」。本片共分5集,主題是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前世今生」,分別是《沐浴陽光:類地行星》《太陽系姐妹花:地球和火星》《教父:木星》《遠離太陽的生命:土星》《觸及黑暗:太陽系外緣》。
  • 啥也不說,BBC最新紀錄片《行星》,五星走起!
    自17世紀始,在眾多的天體中,行星一直是被研究得最頻繁的一類。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孜孜不倦地用不斷改進過的工具和不斷完善的科學理論來重新探索這些宇宙中最靠近我們的鄰居。到了17世紀末,憑著強大的望遠鏡,人類揭示了土星環的結構,標出了火星上的暗區和亮區,並描繪了木星雲帶的變化。
  • 金星才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為何科學家總去探索火星?這不科學啊
    2020年的10月6日,火星將會再次靠近地球。火星靠近地球的這種現象被稱為火星衝日。火星靠近地球為我們開啟了前往火星的大門,因而今年又是一個火星探索年。包括我們國家的「天問一號」在內的多個火星探測器將在今年動身前往火星。有朋友覺得很好奇,從行星軌道距離上看,火星並不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才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 地球的那些兄弟姐妹(類地行星)火星篇
    那些筆直的運河被後來的科學家證實是對望遠鏡中對火星的一種誤讀    火星的大氣非常稀薄,不到地球大氣壓的%1    由於火星離太陽比較遠,接受到的太陽光只有地球的%40,火星上的平均溫度比地球低
  • 都說它是近年最好的天文紀錄片,帶娃看完4集,真心好!附5部經典天文...
    之前,推薦過不少BBC的經典紀錄片《藍色星球》、《地球脈動》、《荒野間諜》、《大貓》......也算見過了世面,但還是被它2019年的紀錄片《行星》鎮住了,絕對一部比肩超級科幻大片的力作。它先是從原本火星附近的位置被更大的天體撞向了太陽,然後被太陽炙烤了億萬年,幾乎僅剩下內核......而作為迄今為止唯一被發現有生命的星球,地球的孤獨感,讓我們特別想去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紀錄片的第2集,講的就是兩個姐妹行星——火星和地球。
  • 《行星》的創新與格局是騰訊視頻探索紀錄片年輕態成長的一次突圍
    導讀:透過《行星》,騰訊視頻「星空旅行季」在呈現燦爛的星辰大海的同時,也吹響了網際網路紀錄片走向精細化、國際化和產業化的「集結號」。文 | 黎河「看哭了,宇宙的殘酷和人類的浪漫。」《行星》是一部充滿「愛恨情仇」的大片。毫無疑問,這種擬人化的新鮮敘事方式,對觀眾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 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跟地球最像,卻很少受到關注,為什麼?
    離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50年前,阿波羅11號已經實現了對它的載人探索,而且近幾十年以來,人類的月球探測器也一直在關注著月球。月球只是一顆衛星,而離地球最近的行星則是金星,可是很多朋友卻發現,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們探索最多的行星並不是金星,而是更遠一些的火星。
  • 火星和地球十分相似,如果兩者位置互換,火星會有生命出現嗎?
    文/玉濁清火星和地球十分相似,如果兩者位置互換,火星會有生命出現嗎?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人類的母親,正是因為地球人類才得以生存,世界上才會有如此之多的生命存在,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他也是八大行星中唯一一個孕育出生命的星球,而在八大行星當中,地球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正是因為如此巧妙的位置,地球才有了適宜的溫度和大量的液態水。
  • 宇宙版「都挺好」——紀錄片《行星》的中國漂流
    五十年過去,為了紀念這一壯舉,BBC很多頻道和節目都會做關於太空主題的專題季,這也成為紀錄片《行星》的最初拍攝契機。「《行星》是這個內容季的核心,過去視角和當今視角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個紀錄片。」 BBC執行製片人Gideon Bradshaw告訴《三聲》。
  • 金星和地球很像,為何科學家不願探索金星?而更喜歡火星
    太陽系八大行星距離太陽從近到遠的排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很明顯,金星和火星靠地球近。那它們之間,誰靠地球最近呢?據記載,火星與地球相距約5600萬公裡,金星則距離地球約4300萬公裡。通過比較我們知道,金星與地球的距離可比火星近多了。​金星和地球很像,為何科學家不願探索金星?
  • 與地球最相似的行星——火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鄰。它與地球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
  • 金星與地球是姐妹星球、科學一直探索金星屢屢失敗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 它的質量與地球類似。 從距離上來講 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被稱為地球的姐妹星。 但是人類目前卻放棄了對金星的研究, 反而選擇了火星 這是為什麼?相比較來說,在地球的軌道外圍運行的火星,距離地球5500萬千米,於是單從距離上相比,去到金星一定比去火星更容易,火星距離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