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離太陽近,溫度怎麼越低?科學家:離地球太遠,高處不勝寒

2020-08-17 趣談科學

人類生活在地表與大氣層最底層對流層中,即使是珠穆朗瑪峰也沒有穿過對流層,而對流層對太陽光不感冒,它是被地球「捂熱」的,離表越遠,對流層的氣體溫度就越低,所以高處不勝寒。下面我們具體說說是怎麼回事:

太陽輻射

地球和大氣的熱量來源主要分兩部分,地球的內部能量佔據比例很低,比如溫泉,火山爆發,大部分能量的釋放主要還是作用在板塊的移動上,主要能量還是來自於太陽輻射,但是太陽輻射可不是誰都能接收的,對陽光吸收的能力決定了到底是地球先受熱,還是大氣先受熱。

任何物體高於絕對零度都會向外輻射電磁波,能看見的電磁波叫做可見光,看不見的例如紫外線、紅外線、無線電波、微波等等。電磁波的性質主要取決于波長,物體的溫度越高,波長越短,能量越就越強。例如疫情期間,機場等場所都會有測溫儀器放在入口,你一走一過電腦裡就會顯示出體溫,儀器就是通過接收分析你身體釋放出的電磁波(紅外線)來判斷你的體溫。

大氣吸收的選擇性

圖:波粒二象性

量子力學中描述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光還具有粒子性,由一粒粒光子組成,波能量的高低實際上就是指單個光子所具有的能量高低。根據量子力學中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同物質由於自身分子、原子結構不同,只能對特定能量的光子進行吸收。

舉個例子:一幫學生在操場上做課間操,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結束後6歲的只會進一年級的教室,7歲的只會二年級教室,而且每個年級還會分好幾個班......簡單理解物質對電磁波是「挑食」的,只對特定光子或者說特定波長的電磁波感興趣,並不是輻射過來什麼光它就吸收什麼光。

圖:陽光三稜鏡散射實驗

太陽表面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陽光能量強,主要為短波輻射,包含了紫外線、七色可見光,還有少量的紅外線。大氣層的主要的氣體對短波輻射並沒有興趣,只有部分紫外線可以被臭氧(O3)吸收,部分紅外線被二氧化碳所吸收,使大氣局部區域出現溫度的變化,而50%的太陽輻射會穿過大氣直射地面,大氣層在地面釋放輻射與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出現了分層,我們叫大氣層。

對流層與平流層

大氣一般來說分為三層由地表往上為對流層,平流層,高空大氣。我們主要生活在對流層之中,偶爾坐飛機起飛到最高的位置才能處於平流層,但也不能把手伸出窗外感受一下。

對流層的定義為空氣會上下流動,飛機起飛和降落實際就是在穿越對流層。只有飛到平流層才可以把餐車推出來發吃的,因為平流層的氣流類似於水平流動,但國內航班飛機的巡航高度一般在萬米高空,處於平流層底,對流層頂,局部局域對流層升高就會出現上下氣流影響,造成顛簸,小車又要推回去,安全帶再次扣好,廁所也不讓上了。

  • 對流層氣流運動

當太陽的短波輻射傳遞給地表,地表會升溫並釋放出長波輻射地表的空氣(對流層底部)可以接收長波輻射,高空離地表遠溫度地,地上溫度高。地面熱空氣上升,高空冷空氣下降,例如:熱氣球加熱就能上升。由此不同高度出現了溫差,平均每高一千米,溫度會低6攝氏度。

除此之外下熱上高的空氣溫度會形成循環往復的上下氣體流動,因此對流層不利於飛機飛行。

圖:大氣的分層源於溫度隨高度變化的規律,右側變化曲線。

  • 平流層氣流:平流層與對流層交接處為冷空氣,上方由於臭氧的存在吸收了紫外線,因此溫度升高,出現了熱氣上置,冷氣下置的狀態,冷氣無法上升,熱氣無法下降,因此它們各自在自己的水平方向上流動,從下到上的溫度變化為由低到高(上圖第二層曲線)。

陽光被削弱與大地的逆輻射

大氣吸收了一部分紫外線和紅外線,除此之外散射和反射也會削弱大部分太陽輻射。例如:多雲的天氣,雲層遮擋了陽光,把陽光反射回宇宙之中,陰天天空較暗。

圖:日出之前

散射作用是由於大氣各處密度稀薄程度不同,還有大量雜質,光在不均勻介質中無法嚴格地沿直線傳播會向四處散去,作用的效果就是天空呈蔚藍色,因為波長較短的藍紫光更容易被散射,還有太陽未出現天已亮,太陽已下山天還會亮一陣,這些都是散射的作用,如果沒有大氣散射,即使是白天,我們的天空也是一片漆黑,就像下圖月球一樣。

圖:月球上的天空

當剩下的短波輻射來到地面會被地面上的液態水和大量的物質所吸收,大地溫度升高,開始向外釋放長波輻射,進行逆輻射作用。太陽的短波輻射被轉換成長波輻射之後變成了空氣「愛吃」的能量,空氣開始升溫,因此對流層中離地面越近,溫度越高。

圖:珠穆朗瑪峰

對流層厚度平均為12km,由於赤道長期被陽光直射,因此地表更熱,對流更劇烈,對流層更高(約18km),兩極則為8~9km。珠穆朗瑪峰8848米,離兩極太遠,因此也沒有穿過對流層,會比低海拔處低約52度。

總結

我們生活在對流層當中,對流層最直接的熱源是地球。大氣層可以對陽光進行反射與散射,但大部分太陽光中只有紫外線會被對流層之上的平流層臭氧部分吸收,大部分的太陽輻射都會直接到達地表,地表吸收太陽的短波輻射,在逆輻射給離它最近的對流層,從而對流層的底部的溫度由低到高,離地表越遠溫度越低,所以高海拔和山頂溫度更低。

相關焦點

  • 山頂離太陽近,溫度怎麼越低?
    人類生活在地表與大氣層最底層對流層中,即使是珠穆朗瑪峰也沒有穿過對流層,而對流層對太陽光不感冒,它是被地球「捂熱」的,離地表越遠,對流層的氣體溫度就越低,所以高處不勝寒。下面我們具體說說是怎麼回事:太陽輻射地球和大氣的熱量來源主要分兩部分,地球的內部能量佔據比例很低,比如溫泉,火山爆發,大部分能量的釋放主要還是作用在板塊的移動上,主要能量還是來自於太陽輻射,但是太陽輻射可不是誰都能接收的,對陽光吸收的能力決定了到底是地球先受熱,還是大氣先受熱
  •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氣溫越低,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我們經常會講海拔越高氣溫就越低,也就是「高處不勝寒」,這句話既是正確的,也是有局限性的。我們知道大氣的氣溫高低取決於大氣中熱量的高低,而大氣熱量的根本來源是太陽。那麼,我們就會有疑問了,海拔越高,不是離太陽就越近,也就是太陽輻射就會越強,那麼氣溫不應該越高嗎?
  • 赤道很熱是因為離太陽近,山頂離太陽也很近,為什麼不熱?
    眾所周知,赤道是溫暖的甚至是炎熱的,因為它接受更多的陽光直射,也就是離太陽更近。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赤道是炎熱的,因為它離太陽更近,那麼為什麼山頂不是?從技術上講,它們也離太陽更近,但現實中它們很冷,而且被雪覆蓋著。這到底為什麼呢?
  • 是不是真的「高處不勝寒」?
    」,也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對於高處溫度低的現象有一個直觀的說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要下降6度左右,因此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艙外面的溫度能達到零下50度之低。那麼再往高處呢,還會更加寒冷嗎? 熱空氣不是會向上走嗎,為什麼高處還是那麼冷?
  •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看似相反的現象:其一是海拔比較高的地方,離太陽更近,可是溫度卻比離太陽更遠的地面還低。另一方面,我們圍著火堆烤火時,卻發現離火堆中心點近的地方更溫暖,太遠了反而沒啥溫暖感覺了。看似兩個例子得到的結論實現相反的,實在不是。
  • 海拔越高距離太陽越近,反而溫度越低,這是為什麼?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不是距離太陽更近嗎?「高處不勝寒」這是古人就知道的道理,一座山峰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會呈現出一年四季的景觀,就類似於隨著緯度的增加從赤道到兩極溫度逐級遞減,當然兩種現象的產生機制並不相同。
  • 是不是離太陽越近的行星,溫度就越高呢?
    太陽給我們帶來熱量,那是不是離太陽越近的行星溫度就越高呢?明明離太陽最近,為何水星上卻是「冰火兩重天」?比如,金星比水星離太陽更遠,但是溫度卻比水星高許多。金星的周圍有著濃密的大氣和雲層,在溫室效應的作用下,熱能受大氣層的反射而無法散出,保留在大氣層內。因此,金星雖然距離太陽比水星遠,可表面溫度卻比水星還高。 金星水星離我們那麼遠,是怎麼測量到他們的溫度的呢?大家都知道紅外攝像機可以顯示人體的熱點。我們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技術,通過紅外探測器,了解外太空中物體的溫度。
  • 既然熱氣上升,為什麼還會「高處不勝寒」?
    視覺中國供圖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有一句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裡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高處不勝寒」所說的高處的溫度,是指空氣、大氣的溫度。對於高處溫度低的現象有一個直觀的說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要下降6攝氏度左右,因此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艙外面的溫度能達到零下50攝氏度之低。熱空氣不是會向上走嗎,為什麼高處還是那麼冷?熱空氣上升途中會膨脹冷卻生活中我們能直觀感受的一點,就是太陽光能帶來熱量。
  • 明明離太陽更近,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
    太陽的溫度是非常高的,而離它越近溫度也相對越高,那為什麼地球上高海拔的地區離太陽這麼近,溫度卻反而更低呢?,難道這一理論是錯誤的嗎?其實上距離太陽越近溫度越高是沒錯的,而在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地球是存在大氣層的,在大氣層的對流層中溫度才會越高越低,如果是在平流層的話,溫度就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升高了而對流層和平流層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相反的情況,也是因為大氣層的受熱情況並不相同,要知道對流層中的熱量主要是來自於地面,也就是說它的熱量來來源,是由地方反射而來的,所以高度越高溫度自然也就會越低了
  • 太陽是個大火爐,離太陽近應該更熱些,為什麼高山反而比地面冷
    太陽是個大火爐,它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熱源,連續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地表放射巨大的能量,科學家們把這種能量傳遞的方式稱為太陽輻射。按一般人的想像,地球上海拔愈高的地方,比如高山山頂,距離太陽相對要近一些,接受太陽的輻射也應多一些。按理說,海拔越高,氣溫也必然會相應地增高,事實卻並非如此。
  • 海拔越高離太陽越近,為什麼溫度反而越低?
    理論上說,離太陽越近,也就是離發熱源越近,溫度應該會越高才對,但是,事實上,在地球上海拔越高,溫度反而越低。這不是互相矛盾嗎?其實並不是的。下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是不是離太陽越近,溫度就越高?以我們的角度看太陽,太陽是在一直發光的,而且當夏日來襲,給我們滾滾熱浪的也是太陽。
  • 為什麼地球離太陽越近越冷?海拔越高越冷?
    關於這個問題,退一步去思考其中的邏輯,似乎有點反直覺:為什麼越高,溫度越低呢?不是應該相反嗎?畢竟爬得越高,離太陽越近(儘管是微不足道的一點距離)。這樣推理的話,海拔越高應該越熱嘛!但我們都知道山上反而要比山下冷,那這是為什麼呢?首先說海拔和溫度的關係吧 。
  • 高處不僅不勝寒,還可能不勝熱
    」,也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對於高處溫度低的現象有一個直觀的說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要下降6度左右,因此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艙外面的溫度能達到零下50度之低。那麼再往高處呢,還會更加寒冷嗎? 熱空氣不是會向上走嗎,為什麼高處還是那麼冷? 要理解「高處不勝寒」,首先我們要搞明白地球的大氣是如何被「加熱」的。
  • 你知道高處不勝寒的科學原理嗎?和溫室效應有關
    在中國古代,古人很早就知道海拔越高,溫度越低的道理,很多詩人甚至根據這個現象寫了很多詩篇,最著名的就是蘇軾,在他的《水調歌頭》裡面就有高處不勝寒的詩篇,白居易也在他的《大林寺桃花》中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盛開。為什麼山寺桃花開得那麼晚?
  • 為什麼海拔越高離太陽就越近,而氣溫反而越低呢?
    太陽是太陽系唯一的恆星,太陽源源不斷地向四周的宇宙空間釋放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來源,是地球大氣運動、水循環的主要能源。地球大氣的熱量最終來源也是來自於太陽輻射,那麼,為什麼海拔越高,離太陽越近,空氣溫度越低呢?
  • 海拔越高離太陽越近,不應該更熱嗎?為什麼反而溫度會更低呢?
    海拔越高離太陽越近,不應該更熱嗎?為什麼反而溫度會更低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爬過泰山,除了累還有一個最為明顯的感覺,那就是隨著我們爬得越來越高,溫度會越來越低,爬上山頂之後,不管是在夏天還是冬天,都必須要裹著厚厚的軍大衣來保暖,海拔越高的地方溫度就會越低,這是初中地理課本上,老師就教給我們的知識,可是拋開這些課本概念,有很多人表示非常不理解,海拔越高的地方不是離太陽更近嗎?溫度不應該更高嗎?為何會更低一些呢?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是不是真的「高處不勝寒」?(錚錚有聲)
    」,也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比如許多避暑勝地都在高山上,而且很多照片也顯示,高山的頂端往往都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所說的高處的溫度,是指空氣、大氣的溫度。
  • 珠穆朗瑪峰離太陽更近,卻極其寒冷,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
    比如說在太陽系中,在金星、地球、火星三兄弟中,金星離太陽最近,火星離太陽最遠,地球離太陽距離適中,因此,金星表面的溫度可達462℃,而火星的表面平均溫度零下60℃。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最高海拔8848千米,按道理說珠穆朗瑪峰距離太陽應該比較近,應該會比較熱,但是珠峰的最低氣溫達零下50℃,平均氣溫低至零下30℃,這是為什麼呢?
  • 如果地球離太陽近1000公裡,會發生什麼?
    在太陽系中,地球只是在可居住區移動。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只是中等,既不太近,使地球溫度過高,不能蒸發液態水;也不太遠,使地球溫度過低,不能凍結液態水冰。如果地球離太陽很近,或者離太陽一千公裡,會不會使地球變得不適合居住?
  • 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攝氏度,地球都曬熱了,為何太空卻是冰冷的?
    據科學家們了解推算,太陽的中心內部溫度,達到了2000萬攝氏度,太陽的表面溫度只有約6000攝氏度,從萬到千雖然跨距有點大,這個數字呈現出來的效果也非常直觀,但卻不足以讓人感同身受。那下面就舉個例子讓大家親身感受下,6000攝氏度的溫度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