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熱氣上升,為什麼還會「高處不勝寒」?

2020-10-30 中國青年報

視覺中國供圖

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有一句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裡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有這樣的體會,例如許多避暑勝地都在高山上,還有很多高山的頂端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

「高處不勝寒」所說的高處的溫度,是指空氣、大氣的溫度。對於高處溫度低的現象有一個直觀的說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要下降6攝氏度左右,因此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艙外面的溫度能達到零下50攝氏度之低。

熱空氣不是會向上走嗎,為什麼高處還是那麼冷?

熱空氣上升途中會膨脹冷卻

生活中我們能直觀感受的一點,就是太陽光能帶來熱量。

自然的陽光以較短的波長為主,它們很容易穿透大氣。當短波長的太陽光到達地面被地面吸收後,地面就會被加熱,再加上地球本身產生的熱量,使得地球表面成了新的熱源。就像在空氣底部點燃了一把火,離地面近的地方更加溫暖,離這個熱源遠也就是越高的地方就會越冷。

不過物理學中還有另外一個現象:熱空氣向上運動,冷空氣向下運動。這種現象的原理在於熱脹冷縮,熱空氣膨脹密度變小,冷空氣密度較大,熱空氣就「浮」了上去。熱氣球就是利用了這一原理飛起來的。

為什麼地球大氣看上去不符合這個原理呢?

這是因為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空氣會呈現越往高處越稀薄的情況,因此較高的空中氣壓較小,從下邊升上來的空氣反而因為密度太大,升上高空後會在氣壓作用下發生膨脹。

對空氣來說,在氣體狀態下發生這樣的膨脹,又沒有其他的熱源能加熱它,就會降溫而變冷。所以,地表附近的熱空氣的確在上升,但在上升中發生了膨脹和冷卻,所以並不會使上層的空氣溫度升高。

極高處也可能「不勝熱」

文章開始提到的「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下降6攝氏度左右」,適用的高度大約在3000米以下,而地表上冷下熱狀態的空氣所處高度基本也不超過1萬米。1萬米之上,情況是否又會有所不同呢?

事實上,地球表面從1萬米到幾萬米高度區域的大氣存在很多空氣成分,例如臭氧層可以吸收太陽光當中的紫外線等,所以這個區域內的高度越高,溫度也會變得越高。因為加熱這一區域的主要是來自更高處的太陽發出的光,而不是地面。

這裡的空氣上熱下冷,加上客觀規律是熱氣密度較小而上升,冷氣密度較大而下降,所以在這裡的空氣上邊熱而輕,下邊冷而重,除了一些擾動過程外,基本不會發生上下空氣交換,故而氣流是非常穩定的,被稱為「平流層」,飛機也因此主要選擇在平流層靠近底部的位置飛行。

從平流層再向上幾萬米以內的區域叫做中間層,這個區域幾乎沒有臭氧,而氮氣和氧氣等氣體可吸收的太陽輻射又大部分被上層大氣所吸收,主要靠平流層承擔起熱源的角色,所以這裡再次出現了下面熱、上面冷的狀態。

從中間層再往高處去,直到再向上數千公裡範圍內,這裡的空氣會被太陽光當中波長特別短的極紫外射線、X射線等加熱,所以在這超大的上千公裡範圍內,都是呈現下邊冷,上面熱的狀態。

而最「高處」,也就是進入到距離地球上千公裡的宇宙中,對那裡溫度的描述往往取決於宇宙帶電粒子的能量。太空飛行器在宇宙中飛行,接受陽光照射的地方溫度可能達到上百攝氏度,而背向太陽的一側則可能達到零下百攝氏度,這裡「寒」還是「不寒」,主要還是看加熱源,也就是太陽。如果未來人類有幸能前往到太陽的「勢力範圍」,會發現那裡的帶電粒子的溫度可高達上百萬攝氏度。(來源:科普中國)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既然熱氣上升 為什麼還會"高處不勝寒"?
    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有一句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裡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有這樣的體會,例如許多避暑勝地都在高山上,還有很多高山的頂端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高處不勝寒」所說的高處的溫度,是指空氣、大氣的溫度。
  • 是不是真的「高處不勝寒」?
    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比如許多避暑勝地都在高山上,而且很多照片也顯示,高山的頂端往往都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對於高處溫度低的現象有一個直觀的說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要下降6度左右,因此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艙外面的溫度能達到零下50度之低。那麼再往高處呢,還會更加寒冷嗎? 熱空氣不是會向上走嗎,為什麼高處還是那麼冷?
  • 高處不僅不勝寒,還可能不勝熱
    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比如許多避暑勝地都在高山上,而且很多照片也顯示,高山的頂端往往都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對於高處溫度低的現象有一個直觀的說法,即高度每上升1000米,氣溫就要下降6度左右,因此我們坐飛機的時候,飛機艙外面的溫度能達到零下50度之低。那麼再往高處呢,還會更加寒冷嗎? 熱空氣不是會向上走嗎,為什麼高處還是那麼冷? 要理解「高處不勝寒」,首先我們要搞明白地球的大氣是如何被「加熱」的。
  • 極高處也可能「不勝熱」
    既然熱氣上升,為什麼還會「高處不勝寒」?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有一句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裡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有這樣的體會,例如許多避暑勝地都在高山上,還有很多高山的頂端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高處不勝寒」所說的高處的溫度,是指空氣、大氣的溫度。
  • 是不是真的「高處不勝寒」?(錚錚有聲)
    我們很多人都會背大文豪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其中有一句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比如許多避暑勝地都在高山上,而且很多照片也顯示,高山的頂端往往都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
  • 你知道高處不勝寒的科學原理嗎?和溫室效應有關
    在中國古代,古人很早就知道海拔越高,溫度越低的道理,很多詩人甚至根據這個現象寫了很多詩篇,最著名的就是蘇軾,在他的《水調歌頭》裡面就有高處不勝寒的詩篇,白居易也在他的《大林寺桃花》中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盛開。為什麼山寺桃花開得那麼晚?
  • 科學家:離地球太遠,高處不勝寒
    人類生活在地表與大氣層最底層對流層中,即使是珠穆朗瑪峰也沒有穿過對流層,而對流層對太陽光不感冒,它是被地球「捂熱」的,離地表越遠,對流層的氣體溫度就越低,所以高處不勝寒。舉個例子:一幫學生在操場上做課間操,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結束後6歲的只會進一年級的教室,7歲的只會二年級教室,而且每個年級還會分好幾個班......簡單理解物質對電磁波是「挑食」的,只對特定光子或者說特定波長的電磁波感興趣,並不是輻射過來什麼光它就吸收什麼光。
  • 高處一定會更寒冷嗎? - 河北日報-11版:深讀周刊·新知-2020年12月...
    □河北日報記者 王璐丹 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裡點明了一個科學小常識——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我們生活中也確實有這樣的體會,例如很多高山的頂端被終年不化的積雪覆蓋。
  • 奢侈品金字塔,歷峰「高處不勝寒」
    03    奢侈品金字塔,「高處不勝寒」?   若奢侈品行業的結構是個金字塔,專注珠寶、高端鐘錶等硬奢品的歷峰一直在頂部,而LVMH、開雲高低都有涉及,且允許絕大多數品牌自由地進行上下延伸。
  • 2009世界十大戰鬥機排行榜:「猛禽」高處不勝寒
    F-22「猛禽」高處不勝寒F-35「雷電II」戰鬥機三種主要型號都開始了緊張的試飛工作,第一架量產型F-35A的樣機也開始了試飛。這款主宰西方國家未來天空的戰鬥機,定型投產的日期越來越近。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T-50 PAK-FA年底首飛的宣傳基本已經落空。
  •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用森海塞爾HD800S體驗什麼叫高處不勝寒
    聆聽高處不勝寒手工纖維布料耳墊外加近乎作弊56mm的發聲單元在貼耳的那一刻足以振奮人心。敢稱三頻均衡唯有各方面出類拔萃,這是一款標杆級且毋庸置疑的頂級耳機。HD800S給你的一種一覽眾山小的境地,高處不勝寒的位置開始讓你顧全大局,而不再是在音樂中的某個細節的反覆品位。我們本以為HD800已經表現滿分,但在HD800S相比之下,信息量反而能進一步增大。從拉赫瑪尼諾夫般的狂轟濫炸到幽默曲的輕緩獨奏,HD800S在縮放自如上表現出了相當高的素質。
  • 太原和石家莊相距百餘公裡,氣候卻明顯不同,高處不勝寒你懂嗎?
    從太原和石家莊所處的位置不難看出,太原處在太行山以西高原鑲嵌的盆地中,不僅海拔較高,而且地形相對封閉,溫度上升或下降均較慢,即便是單從理論上講,以太原平均800米的海拔氣溫就要比石家莊低4.8度,屬於「高處不勝寒」。
  • 它雖不是飛得最高的鳥,但也可以俯瞰珠峰,印證了「高處不勝寒」
    有乘坐客機經驗的朋友應該感受過耳朵出現了明顯的壓迫感或者耳鳴,這是飛機在上升過程中所造成的耳內外氣壓不平衡。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儘可能大的張開嘴巴,讓耳朵裡也能產生與外界相抗衡的壓力。而天鵝獨特的身體構造,使得它們能不像人類這樣來緩解高空環境所造成的環境壓力。
  • 寒武紀的「高處不勝寒」
    讀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問:既然寒武紀沒什麼特別,《博望財經》為什麼還要專門做一期選題?評價一家企業的價值不只要看它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還要看所創造的商業模式的價值;不只要看它現在所處的位置,還要看它未來可能處於的位置。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寒武紀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且有趣的商業案例。
  • 為什麼冬天溫度更低卻不會下冰雹?
    都是由冰構成的,為什麼冬天會下雪下冰粒子(有的地方叫冰霰子)就是不會下冰雹呢?冰雹有哪些特別之處?它會出現在什麼地方?本文將從科學的角度為你一一解析。甭管天上下的是啥,開頭都是冰古人說「高處不勝寒」。無論盛夏還是嚴冬,越往高處氣溫越低,至少在地球的對流層是有科學道理的。
  • 為何高處不勝寒--中國數字科技館
    當我們爬山登高時,越是行至高處 既然不是太陽所以,「高處不勝寒」是有道理可言的。海拔不同,氣溫不同,風景自然迥異。正所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點出了氣候因海拔不同所產生的差異——初夏時節,山下已是春去夏來、芳菲已盡,而在高山古寺中,桃花正在盛開。
  • 上升造句和解釋_上升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上升(shàng shēng),代詞。近義詞有:飛騰,上漲,高漲。反義詞有:下降,降落,降下。由低處向高處移動。[魯迅《死火》:「我的身上噴出一縷黑煙,上升如鐵線蛇。」]道家指修煉功成,得道升天。2、飛機在跑道上升火待發,乘客都系好安全帶。3、小陳經常手腳冒汗、口乾舌燥,經中醫師診斷後認為是體內虛火上升的緣故。4、爐中的香菸嫋嫋上升,客廳裡充滿了檀香味。5、這位歌手的唱片在暢銷排行榜上的排名,節節上升。
  • 為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為什麼越高的地方就越冷?其實這一現象古人很早就發現了,不然也不會有「高處不勝寒」這類詩句了。地球的溫度來自於哪裡大家都知道太陽給我們提供了溫度與光明,其實這不僅僅是太陽的功勞,如果地球自身沒有任何保暖措施的話仍舊就是一顆冰冷的星球。
  • 太原和石家莊相距百餘公裡,氣候卻明顯不同,高處不勝寒你懂嗎
    從太原和石家莊的位置來看,太原位於太行山以西高原的馬賽克盆地,不僅海拔高,而且地形相對封閉,溫度的上升和下降很慢,理論上,太原平均800米的海拔氣溫比石家莊低4.8度,「高處禁不住寒冷」。##&&image&#石家莊在太行山東面太行山地通往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登山是對流風的原因,這個地形對形成燒風效果非常有利,石家莊夏天的氣溫明顯高於周邊地區,同時石家莊的平均海拔相對於太原要低得多,因為陸地的熱容量小,所以要按照太陽直射的陽光向北移動,石家莊有的北半球在春天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溫度急速上升,這時,我國的主雨帶在中國華南沿海一帶,因此,華北地區春天的日照比較嚴重
  • 中國最窄的河流,最窄處只有一本書寬,還會水往高處流
    我們都知道一句俗語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但是在我國就有些地方是水往高處走,還不止一處。位於河南洛陽的龍潭大峽谷中部,就有一段長約50米的溪流從低處緩緩流向高處。還有一條河寬只有十幾釐米,一腳就可以跨過去的耗來河也有這樣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