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極離我們這麼遠,為什麼要去研究它?

2021-01-21 澎湃新聞

原創 報社記者老張 醬爆

1984年,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在上海乘坐中國自行製造的遠洋考察船「向陽紅10號」開始了開創歷史的遠航。1999年,「雪龍號」科學考察船首航北極。

我國開展極地考察幾十年的時間裡,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國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飛躍提升。這些成就的背後離不開科學家們的付出。

△郝鏘博士,任職於杭州西溪路上的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多年來6次參與南北極科學考察,主要開展海洋生態系統與初級生產力的研究。

第一次去極地科考

2002-2003年,郝博士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極地之行,參與中國第19次南極科考,為期4個多月。

這也是郝博士第一次在「雪龍號」科考船上生活和工作,第一次體會到極地科考的艱難。

△2003年,郝鏘在中山站

他回憶,最長一次連續工作5天5夜只睡了11小時,雖然很辛苦,但是所有的科學家都不抱怨,只有一個念頭,盡全力完成科研任務。

「極地氣候多變,惡劣氣候多,要說驚濤駭浪也不為過。很多科考活動都是搶在前後兩個氣旋(可以簡單理解為兩個颱風)之間的幾天風平浪靜裡完成的,遇到合適的好天氣更要搶時間連續工作。」

△2003年,郝鏘在「雪龍號」內工作

那一年的春節也是在「雪龍號」上度過的,年夜飯的菜色郝博士至今記憶猶新。

「花生米、肉罐頭,還有一盤久違的水果,雪龍大廚變魔術一樣,還做了一道松鼠桂魚。豐富程度當然比不了在家,但是意義非凡。」

△2003年,科學家在「雪龍號」上包年三十的餃子

當年郝博士還是一位研究生,有幸參與這麼重要的國家級科學項目,心中只有四個字「激動、自豪」。

2002年市面上剛剛開始流行數位相機,清晰度不高還很昂貴,出行之前他傾盡所有買了一臺,記錄下在南極的點滴。時隔多年,現在每每回看,總是充滿感動。

國力強盛才有科學的「春天」

2015年末,郝博士再次參加了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10多年後重返南極,他感觸良多。中國日益強盛的國力給極地科考帶來飛躍般的變化。後勤保障、科研設備、極地設施,方方面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都不落下風。

△「雪龍」號極地科考船

任何補給到南極都需要巨大代價,水果更是奢侈的。當年科學家在年夜飯才能吃上橙子,現在每天都能供應水果,而且品種也比當年豐富得多,這為考察隊員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絞車人工採水(2003年)

△全自動CTD採水(2012年)

「雪龍號」上設施也更加先進和便捷,郝博士的主要工作是海洋初級生產力觀測,需要對不同深度的海水進行採集和觀測。以前的採水設施自動化程度低,科學家經常要頂著嚴寒和風浪進行採水作業,危險係數很高。

現在全都自動化了,各種海洋參數會被傳感器實時傳輸到船艙大屏幕上,採水也有電腦控制,安全和便捷了很多。

△長城站日出(2019年)

「2002年,我們在中山站的臨時居所是貨櫃房,房間的保溫效果有限。睡覺時開著電暖氣,要蓋兩床被子,再把防寒服壓在上面,半夜還是經常會被凍醒。」

「現在長城站、中山站都大變樣,一整棟新樓,不但有最先進的實驗室,餐廳、籃球館、各種娛樂設施、網絡、暖氣應有盡有。工作、生活條件和國內已經差不多了。」

女兒的漂流瓶

2019年,中國自主研製的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投入使用。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雪龍號」「雪龍2號」船同時出航,我國極地科考進入「雙龍」時代。

△郝鏘與同事在「雪龍2號」船前合影

郝博士也參加了雪龍2號的南極首航。這一次,他在出發前做了一個漂流瓶,裡面是女兒和她的同學們用中、英文寫的心願卡片,小朋友還在瓶子上貼了中國國旗。

△郝鏘環保女兒的漂流瓶在「雪龍2號」前

這個漂流瓶乘著「雪龍2號」從中國出發一路到南極,繞了大半個南極洲。最後在科考終點,在考察隊員們的見證和歡呼中,它進入了大海的懷抱,隨著 「繞極流」(一股圍繞著南極洲的海流)去週遊世界了。

「希望有人撿到,通過心願卡上的聯繫方式告訴小朋友們,那一定是很奇妙的體驗。」

「常年幾個月在外執行科考任務,平時也都忙於工作,陪伴女兒、妻子的時間很少,感覺虧欠家庭很多。為女兒完成漂流瓶,是我對她對家庭的一些補償。」

郝博士給小朋友們的回答

1、成為極地科學家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除了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極地科考,對身體和精神要求都很高,身體不好,很難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下來。

2、科學家賺錢多嗎?

首先,大部分科學家的收入和其他工作差不多。當然,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因為某項科研成果獲得專利,在商業上獲得巨大回報的例子也不鮮見。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的首要動力不是金錢,興趣是讓人不斷鑽研、探索科學的最強動力。

成為科學家,我最大的享受是「知識打開了看見世界真相的大門」,希望有更多小朋友立志成為科學家。

3、極地那麼遠,科考的意義在哪裡?

極地雖然很遠,但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舉例來講,地球上一半的氧氣和食物都來自於「海洋初級生產力」。在海洋裡,微小到看不見的浮遊植物是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它們吸收了大量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對緩解氣候變化有重要作用。如果海洋的生產力快速下降,氣候就會突變,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可能也隨之崩潰。

更不要說,極地科學在氣候、礦藏、海產、航道等領域都對人類的生活有至關重要的價值。我們國家那麼多科學家冒著風雪研究極地科學,也讓中國在這個領域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

4、氣候惡化真的會讓地球變糟嗎,我們需要保護環境嗎?

人類活動會對地球生態產生影響是確定的,有人認為「地球環境很脆弱,要認真保護」,有的人認為「大自然的生存力很強,它會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兩種觀點孰對孰錯,需要科學和時間去證明。但大部分科學家的觀點是「地球只有一個,我們賭不起」。

咱們人類現在的生活很不錯,沒有必要也不能去刻意破壞環境,萬一不可彌補呢?畢竟一場大洪水,就能讓我們一無所有。

(部分影像資料來自於崔立剛陳君懿)

原標題:《南北極離我們這麼遠,為什麼要去研究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揭秘 為什麼南北極要用冰箱
    當中國唯一的一艘極地科學考察「雪龍」號破冰船,航行過浩瀚無際、風急浪高的汪洋大海,穿梭在冰山林立、暗礁叢生的南極冰區時,可以說,每一位中國南北極科考隊的全體成員,都隨時面臨著生命威脅。用極地科考隊員自己的話說,從長城站返回中山站的途中,「雪龍」號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泰坦尼克」號的覆轍。
  • 為什麼月球離我們越來越遠?
    也就是離開圓形軌道向著切線方向筆直地飛出去,就好像有力朝向遠離圓心的方向拉著它,這個力叫做離心力。如果你在遊樂場裡玩過快去旋轉的電動玩具,或者做過急轉彎的汽車,你就會有體會了。圍著地球轉的月亮也有遠離地球的趨勢,但它受到的離心力剛好與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相平衡,所以它一直待在軌道上。現在,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需要27天。
  • 到現在才發現有一個黑洞居然離我們這麼近!它還是在一個三體裡
    我們的銀河系的直徑根據現有的測量和分析約為10萬光年,我們的太陽系與銀河系中心的距離是2.61萬光年,也就是說照計算,銀河系中離我們最遠的恆星離我們有7.61萬光年,而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與我們距離是4光年,那麼1000光年在這個尺度上可以說非常的近了。
  • 為什麼地球只有南北極,沒有東西極?
    星體只有南北極,沒有東西極。在太陽系中,我們已經發現的八大行星中,都遵守這個規律,其中天王星、海王星有四個磁極,其他的都只有兩個磁極。即便如此,也不是說天王星、海王星有東西南北四個磁極,他們四個磁極中,南北極各兩個,是雙軸運動,也是沒有東西極,要了解為什麼沒有東西極,要先明白磁極的製造者。 因為你問的是地球,就以地球為例。其他星球的磁極運動有的很怪異,就不談了。
  • 黑洞離我們那麼遙遠,又看不到,我們是如何找到它的?
    連忙實施一個緊急計劃,組織成立了一個團隊,研究如何利用空間探測器,探測核爆炸放出的X射線、γ射線和高能粒子。這對監測蘇聯未來的核試驗是很重要的。這項計劃,在短短的16年間(1962年—1978年),使得X射線望遠鏡的測量精度提高了30萬倍。X射線望遠鏡測量精度的提高,從而讓我們對宇宙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 我們是《兄弟》,為什麼命運相差這麼遠呢?
    我們是《兄弟》,為什麼命運相差這麼遠呢?--讀餘華的長篇小說《兄弟》文/長安18子讀書也是會上癮的。最近一段時間,我似乎迷上了讀餘華的書。先是讀了他的《許三觀賣血記》,接著又讀了《在細雨中呼喊》,今天又讀完了這本厚厚的《兄弟》。
  • 恆星動的那麼快,為什麼我們看不出?它們離地球一天比一天遠了
    為什麼星座的形狀看起來又好像是不變的呢?恆星不但不是靜止不動,而是大動特動。它們的速度,就連飛機、人造衛星、宇宙火箭也難趕上。更奇怪的是恆星在天上運動,各有各的方向,有的向地球方向奔來,有的離地球飛去;而且快慢也不相同。真相運動場上的運動員,你趕我追,熱鬧極了。你知道天狼星嗎?
  • 為什麼月亮離地球越來越遠了?天文學家給出了答案,看完恍然大悟
    然而,當月亮不再永遠掛於天空,地球上的生活將和現在截然不同,對我們人類來說也不是好事。圖解:月球在近地點和遠地點的大小比較。然而,我們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事實上正在離地球越來越遠。它的運行軌道每年都在變大。潮汐力的影響月球已經圍繞地球旋轉45億年了,由於地球的質量更大,相對的,它給月亮的引力遠大於月亮給它的。
  • 恆星看起來就在我們頭頂上,實際上,離我們距離遠得無法想像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關於恆星與我們的距離,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了解下吧。說到遠方的太陽,也許有人會問,"這遠方的太陽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呢?看上去,它們不是就在我們的頭頂上嗎?」是的,看起來這些「遠方的太陽」就在我們頭頂上,可實際上,它們和我們的距離卻遠得難以想像。
  • 愛滋病離我們遠嗎?
    愛滋病離我們有多遠?這些與愛滋病相關的問題,市疾控中心愛滋病防控專家汪剡靈為我們解答。愛滋病是一種什麼病?1981年,美國首次在男男性行為人群(MSM人群)中發現報告了一種新發傳染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AIDS),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HIV主要經性、血液和母嬰三種途徑傳播,通過體液交換,從感染者傳播給未感染者。
  • 離中國最遠的城市,坐飛機要35個小時,去一趟讓人叫苦不迭
    旅行,看的是風景,看的是心情,一般人都不想去太遠的地方,除非哪裡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方,非去不可,不然,出遠門那是不可能的。今天說的這座首都城市,你也許就不想去了,離中國超過兩萬公裡,是離中國最遠的首都了,去一趟讓人叫苦不迭,你想去嗎?
  • 為什麼南北極很少地震
    地震是比較嚴重的天災,但是在南北極地區,卻很少有地震發生,這個問題在地質學界也一直是爭論的熱點,究竟背後的真相是什麼呢? 美國科學家認為,南北極之所以少有地震發生,其實主要歸功於巨厚的冰層。
  • 星星離我們有幾十億光年,為什麼我們可以看見?可算漲知識了
    導語:星星離我們有幾十億光年,為什麼我們可以看見?可算漲知識了在夏日的夜裡,若是這晚的天氣還算不錯的話,你一抬頭就能看見漫天的星星。經過科學研究我們才能了解到,平時我們抬頭看看的星星同我們的距離有著幾十億光年,這數據可是非常龐大了。
  • 金星比火星離地球近,為什麼科學家總是計劃去火星而不是金星?
    從這個數據看,確實去金星比去火星更近一些。那麼,為什麼科學家總是計劃去火星而不是去金星呢?我們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看一下:第一,火星和金星離地球的實際距離?第二,去金星和火星要面對什麼?第三,去金星和火星有什麼意義?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地球和金星、火星間的實際距離在開頭,我們說了一下金星、火星與地球理論上的最近距離。
  • 為什麼月亮正在離我們而去?
    圖源:James Lennie我們和月球之間,保持了良好的關係。抓一把NASA定製版的紙巾,因為今天我們要講述一段關於青梅竹馬、太空伴侶的悲情故事。你可以說我們來自同一個部分。亙古以前,也就是在地球剛形成時,火星大小的物體忒伊亞與早期地球相撞,月球就從碰撞產生的碎片物質中脫胎而來。我們是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從最開始算起,這段情誼已經持續了45億年。
  • 中國人為什麼要去火星?我們錯過大航海,不能再錯過大航天時代
    這是需要更多方面的一些能力的,而現在不能夠上去不代表之後就不可能,而我國花費了這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一直想要去火星,就是為了能夠在之後的發展過程當中佔據優勢。其他國家在擁有了一定的海軍實力之後,我們才逐漸意識到這些發展也是我們必須要有的,所以在之後的過程當中也花費了更多的一些時間來對這一領域進行改變。
  • 外太空離我們遠嗎?我們可以做什麼?
    因此,我們想和同學們一起聊聊「航天教育」這個話題。外太空離孩子們遠嗎?我們可以做什麼?這次「嫦娥」姐姐可不止是去往月球繞一圈,探探路拍些好看的照片回來,而且要帶回足足2000克的「月球外賣」,這是嫦娥的首次體驗。月球外賣就是指「挖土」,其實就是嫦娥要把月球上的土壤和巖石帶回我們的家、我們的星球。不要覺得宇宙、航天,這些距離我們很遙遠!
  • 50年,為什麼我們去火星要等這麼久,而美蘇只是幾年?
    對比美蘇當年幾乎是在50年代末期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在60年代初就立刻開始嘗試發射火星探測器,為什麼我們要等這麼久?為什麼要去火星?地球上凡是具備了獨立發射人造衛星能力的國家,都會第一時間把行星探測器的下一個目標對準火星。這是因為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大小處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平均赤道半徑為3398km,約為地球的1/2。
  • 中國為什麼要探測火星?火星上到底存不存在生命?
    關於中國探測火星的計劃,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國家榮譽以及屈原天問代表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宇宙的好奇與嚮往。不過如果你對火星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會發現更多的有趣之處,比如:我們為什麼要去探測火星而不是其它星球?我們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
  • 中國為什麼要探測火星?火星上到底存不存在生命?
    關於中國探測火星的計劃,我們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國家榮譽以及屈原天問代表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宇宙的好奇與嚮往。不過如果你對火星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會發現更多的有趣之處,比如:我們為什麼要去探測火星而不是其它星球?我們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從內到外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就是說金星地球火星排在第二、三、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