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報社記者老張 醬爆
1984年,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在上海乘坐中國自行製造的遠洋考察船「向陽紅10號」開始了開創歷史的遠航。1999年,「雪龍號」科學考察船首航北極。
我國開展極地考察幾十年的時間裡,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也反映了中國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飛躍提升。這些成就的背後離不開科學家們的付出。
△郝鏘博士,任職於杭州西溪路上的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多年來6次參與南北極科學考察,主要開展海洋生態系統與初級生產力的研究。
第一次去極地科考2002-2003年,郝博士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極地之行,參與中國第19次南極科考,為期4個多月。
這也是郝博士第一次在「雪龍號」科考船上生活和工作,第一次體會到極地科考的艱難。
△2003年,郝鏘在中山站
他回憶,最長一次連續工作5天5夜只睡了11小時,雖然很辛苦,但是所有的科學家都不抱怨,只有一個念頭,盡全力完成科研任務。
「極地氣候多變,惡劣氣候多,要說驚濤駭浪也不為過。很多科考活動都是搶在前後兩個氣旋(可以簡單理解為兩個颱風)之間的幾天風平浪靜裡完成的,遇到合適的好天氣更要搶時間連續工作。」
△2003年,郝鏘在「雪龍號」內工作
那一年的春節也是在「雪龍號」上度過的,年夜飯的菜色郝博士至今記憶猶新。
「花生米、肉罐頭,還有一盤久違的水果,雪龍大廚變魔術一樣,還做了一道松鼠桂魚。豐富程度當然比不了在家,但是意義非凡。」
△2003年,科學家在「雪龍號」上包年三十的餃子
當年郝博士還是一位研究生,有幸參與這麼重要的國家級科學項目,心中只有四個字「激動、自豪」。
2002年市面上剛剛開始流行數位相機,清晰度不高還很昂貴,出行之前他傾盡所有買了一臺,記錄下在南極的點滴。時隔多年,現在每每回看,總是充滿感動。
國力強盛才有科學的「春天」2015年末,郝博士再次參加了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10多年後重返南極,他感觸良多。中國日益強盛的國力給極地科考帶來飛躍般的變化。後勤保障、科研設備、極地設施,方方面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都不落下風。
△「雪龍」號極地科考船
任何補給到南極都需要巨大代價,水果更是奢侈的。當年科學家在年夜飯才能吃上橙子,現在每天都能供應水果,而且品種也比當年豐富得多,這為考察隊員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絞車人工採水(2003年)
△全自動CTD採水(2012年)
「雪龍號」上設施也更加先進和便捷,郝博士的主要工作是海洋初級生產力觀測,需要對不同深度的海水進行採集和觀測。以前的採水設施自動化程度低,科學家經常要頂著嚴寒和風浪進行採水作業,危險係數很高。
現在全都自動化了,各種海洋參數會被傳感器實時傳輸到船艙大屏幕上,採水也有電腦控制,安全和便捷了很多。
△長城站日出(2019年)
「2002年,我們在中山站的臨時居所是貨櫃房,房間的保溫效果有限。睡覺時開著電暖氣,要蓋兩床被子,再把防寒服壓在上面,半夜還是經常會被凍醒。」
「現在長城站、中山站都大變樣,一整棟新樓,不但有最先進的實驗室,餐廳、籃球館、各種娛樂設施、網絡、暖氣應有盡有。工作、生活條件和國內已經差不多了。」
女兒的漂流瓶2019年,中國自主研製的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投入使用。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雪龍號」「雪龍2號」船同時出航,我國極地科考進入「雙龍」時代。
△郝鏘與同事在「雪龍2號」船前合影
郝博士也參加了雪龍2號的南極首航。這一次,他在出發前做了一個漂流瓶,裡面是女兒和她的同學們用中、英文寫的心願卡片,小朋友還在瓶子上貼了中國國旗。
△郝鏘環保女兒的漂流瓶在「雪龍2號」前
這個漂流瓶乘著「雪龍2號」從中國出發一路到南極,繞了大半個南極洲。最後在科考終點,在考察隊員們的見證和歡呼中,它進入了大海的懷抱,隨著 「繞極流」(一股圍繞著南極洲的海流)去週遊世界了。
「希望有人撿到,通過心願卡上的聯繫方式告訴小朋友們,那一定是很奇妙的體驗。」
「常年幾個月在外執行科考任務,平時也都忙於工作,陪伴女兒、妻子的時間很少,感覺虧欠家庭很多。為女兒完成漂流瓶,是我對她對家庭的一些補償。」
郝博士給小朋友們的回答
1、成為極地科學家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除了做好知識上的準備,強健的體魄和堅強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極地科考,對身體和精神要求都很高,身體不好,很難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下來。
2、科學家賺錢多嗎?
首先,大部分科學家的收入和其他工作差不多。當然,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因為某項科研成果獲得專利,在商業上獲得巨大回報的例子也不鮮見。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的首要動力不是金錢,興趣是讓人不斷鑽研、探索科學的最強動力。
成為科學家,我最大的享受是「知識打開了看見世界真相的大門」,希望有更多小朋友立志成為科學家。
3、極地那麼遠,科考的意義在哪裡?
極地雖然很遠,但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舉例來講,地球上一半的氧氣和食物都來自於「海洋初級生產力」。在海洋裡,微小到看不見的浮遊植物是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它們吸收了大量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對緩解氣候變化有重要作用。如果海洋的生產力快速下降,氣候就會突變,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可能也隨之崩潰。
更不要說,極地科學在氣候、礦藏、海產、航道等領域都對人類的生活有至關重要的價值。我們國家那麼多科學家冒著風雪研究極地科學,也讓中國在這個領域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
4、氣候惡化真的會讓地球變糟嗎,我們需要保護環境嗎?
人類活動會對地球生態產生影響是確定的,有人認為「地球環境很脆弱,要認真保護」,有的人認為「大自然的生存力很強,它會自己找到解決辦法」。
兩種觀點孰對孰錯,需要科學和時間去證明。但大部分科學家的觀點是「地球只有一個,我們賭不起」。
咱們人類現在的生活很不錯,沒有必要也不能去刻意破壞環境,萬一不可彌補呢?畢竟一場大洪水,就能讓我們一無所有。
(部分影像資料來自於崔立剛陳君懿)
原標題:《南北極離我們這麼遠,為什麼要去研究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