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餘能健正在修剪南方紅豆杉的枝葉。
人物篇
福建省明溪縣山腳下一處不起眼的老院子裡,茂盛地生長著許多品種罕見的紅豆杉。住在這裡的八旬老人餘能健,花了26年時間研究培育這些「植物大熊貓」。
他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編成小冊子,免費發給農戶。大片人工培育的南方紅豆杉林引來藥企投資辦廠,這讓以南方紅豆杉為原料的抗腫瘤藥紫杉醇斷崖式降價;也讓明溪這個人口約12萬的小縣城發展出價值數億元的大產業。
餘能健老人在那處老院子裡已經住了30多年。與此同時,不少農戶因種植南方紅豆杉成為千萬富翁,蓋起新居。在餘能健看來,這才是「最大的價值」。
種植培育「植物大熊貓」
農戶成了千萬富翁
前一秒還說說笑笑的餘能健,目光掃到林地,瞬間變「黑臉」:「這個枝這樣剪可不行。」
不顧身邊人的勸阻,頭髮花白的餘能健隨手抄起工具,一步跨上半米高的臺階,走到一棵小樹旁,重新修剪起枝條。
「留的枝條太多會互相搶奪養分,樹就長不高。」餘能健一邊剪,一邊解釋。今年83歲的他,已與南方紅豆杉打交道26年。
26年前,南方紅豆杉是瀕危植物,僅零星分布於我國南部省份的天然林中,全世界幾乎沒有人能實現紅豆杉的人工繁育。我國將其稱作「植物大熊貓」,對其依法保護,禁止採伐。
但另一方面,南方紅豆杉「渾身是寶」。從樹皮、根皮、枝葉中提取的天然抗癌物質紫杉醇,在臨床上廣泛用於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種癌症的治療。此外,紅豆杉木質堅硬,不易腐爛蛀蟲,是木雕和高檔家具的優質原料。紅豆杉樹幹通直,種子成熟時枝頭掛滿「紅豆」,觀賞性強,是極好的綠化樹種。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是野生南方紅豆杉較為富集的產區之一。野生紅豆杉,通常依靠鳥類食用其種子後排出的糞便來繁殖,極不穩定。至於紅豆杉種子在鳥的體內經歷了什麼,則一直未能被人類破解。也因此,我國紅豆杉的天然資源日趨貧乏。
但如今,在位於明溪縣的福建南方製藥公司的紅豆杉種植基地裡,人工培育著500多畝南方紅豆杉,可以「像割韭菜一樣」一茬一茬地收穫;得益於此,樹身上提取出的抗癌成分紫杉醇,被用於製作成白蛋白紫杉醇注射液,也從進口一針一萬多元降價至國產1000元以內。許多種植南方紅豆杉的農戶,成為千萬富翁。
多位南方製藥工作人員和明溪縣「老林業」告訴南都記者,明溪縣如今能發展出數以億元計的紅豆杉產業,離不開餘能健這位「靈魂人物」。
紅豆杉種子為什麼難發芽?
多年探索破解國際難題
生於1937年的餘能健,在林業耕耘了一輩子。
1959年,餘能健從福建省林業學校畢業,隨即進入福建省林業勘察設計院工作。10年後,餘能健來到明溪,又從林業基層做起,直至成為明溪縣林業局局長。1983年底,明溪縣林業局升格為明溪縣林業委員會,餘能健出任林委主任。1994年,餘能健成為明溪縣政協副主席,直至1999年退休。
「瞄」上紅豆杉,是在餘能健任縣政協副主席期間。此前,他從書中得知,原來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紅豆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1994年3月,餘能健退居二線,到縣政協工作。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樣繁忙,他便開始專心開拓另一片新天地:突破紅豆杉人工育苗技術。
剛開始研究紅豆杉時,餘能健把自家房子當成實驗室,買進一批小花盆,每一個裡面都埋著紅豆杉種子。據餘能健的女兒餘明回憶,一開始這些育苗容器只填滿了一間儲物室,後來,家裡客廳、陽臺、院子的角落也逐漸被「佔領」。
曾經作為明溪縣林業局副局長與餘能健搭班的王榮慶今年已91歲。不過,王榮慶仍清晰記得許多細節。「我到他家裡去,叫他不要給花澆水了,來喝茶。那時候不懂得老餘是在搞科學。」王榮慶笑說。
紅豆杉種子為什麼發芽這麼難?「搞科學」的餘能健琢磨,種子發芽無非受到這幾種因素影響:溫度、水分、含氧量,以及生理性休眠。而紅豆杉種子的胚芽「穿著」蠟質層、木栓層、石細胞層三層「外衣」,均堅硬緻密,不易透水透氣,使其包裹著的種胚長期處於缺水缺氧狀態,再加上種子本身帶有的抑制物難以降解,導致種子長時間休眠。
紅豆杉種子在鳥類等動物的消化道中被「蹂躪」,無意中打破了休眠。但這一過程難以批量複製。
餘能健反覆嘗試,終於摸索出「沙存變溫」的處理方法,即用沙子「洗」,使紅豆杉種子表皮腐爛,幫助其解除休眠。經過兩個冬天、一個夏天,埋著種子的沙堆上冒出一片綠茸茸,是紅豆杉種子發芽了。「那時候真是很高興,證明沙存變溫的方法是有效的。」
此後,餘能健與縣林業科技人員一道,對紅豆杉良種選育、培育壯苗、幼林撫育等進行了一系列科技攻關,在1998年終於獲得重大突破,破解了國際難題。當年即在福建省首次成功地人工培育南方紅豆杉樹苗2.5萬株,一年生苗木平均高達25釐米以上,一年便可上山造林。
明溪縣及時跟進,規劃發展了紅豆杉生物利用、山地珍貴用材林培育、景觀苗木及盆景開發三大產業集群,被國家林業局稱為「保護和利用瀕危植物的成功典範」。
61年重點研究三種植物
「做林業就是要有長期思想」
紅豆杉人工培育技術取得突破後的1999年,62歲的餘能健年滿退休。但他與紅豆杉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針對藥用、用材、盆景、綠化等不同的功能,對紅豆杉的培育有不同的方向。比如,藥用紅豆杉需要生長更多富含有效成分的枝葉,而用材紅豆杉需要時常修剪多餘枝葉,使樹幹長得粗壯。
在培育不同種類的紅豆杉時,「年」是最起碼的時間單位。「6年、8年才有成果,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自然生長規律無法改變。」餘能健解釋。
從1959年至今,餘能健在工作的61年裡,重點研究了三種植物:杉木、馬尾松、紅豆杉。每一種都跟蹤研究了十數年甚至二十多年。
「做林業就是要有長期思想。」餘能健反覆向南都記者強調「長期思想」四個字。
「長期思想」讓餘能健能夠靜心在明溪的山林裡默默耕耘。實際上,在研究紅豆杉之前,他已多次獲得殊榮。
上世紀90年代,餘能健成功將馬尾松人工栽培的成活率由85%提高到95%、長成速度提前兩年,並進行馬尾松優良無性系選育和造林試驗,通過扦插造林使馬尾松顯著地速生豐產。這些技術填補了當時國內外該領域空白。他也因此獲國務院特殊津貼獎勵,成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該項技術在福建省推廣面積達45萬畝,獲得了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深入研究紅豆杉時,餘能健已經退休。家人也曾勸他休息休息,享受晚年。「兒子在廈門的房子裝修得好好的,叫我去住,但我還是願意在明溪。我的事情還沒做完,而且明溪山清水秀、空氣又好,我真的喜歡大自然。」餘能健說。
經過26年的研究,藥用紅豆杉已經實現量產,引來了藥企南方製藥和紫杉園,生產抗腫瘤原料藥紫杉醇,為明溪當地帶來數以億元計的收入。明溪農戶培育的紅豆杉綠化苗,也已賣到全國各地。是什麼事情還沒做完?
餘能健說,自己還有兩個目標沒實現,一是紅豆杉用材林的培育,二是盆景還沒有形成產業鏈。他分析,自己能夠堅持「長期思想」的「秘訣」,就在於不斷給自己設立目標。
比如,經過35年至40年的生長,紅豆杉林一畝地可生產20立方米木材,按照市場價一立方米木材3萬元多元計算,一畝地可收入60多萬元,平均一畝地每年可收入18000多元。「這個收益很好,但很多人不去做,『短平快』的思想做不了。這得改變觀念,35年生的樹,過一年就剩34年,再過一年就剩33年,一年一年、兩代人接力,最終就能做出來。」餘能健說,「我還有差不多10年時間繼續奮鬥。」
「什麼都能隨便,紅豆杉不能隨便」
餘能健覺得,自己「就是閒不下來」。個頭近一米八,年過八旬,身體依然硬朗。直到現在,他依然保持著每隔一兩天就去實驗田裡察看的習慣。
為了擠出時間帶南都記者去紅豆杉林裡看一看,餘能健一路小跑去拿工具。身後跟他一起的工作人員不斷喊:「不著急,你不要跑。」
司機陳方友經常開著皮卡載餘能健去林地察看。山路顛簸難行,坡急溝深,車裡乘客「上躥下跳」,餘能健開玩笑說,陳方友「開的是坦克」。
「開坦克」的陳方友自2012年明溪縣紅豆杉產業研究所成立後一直跟著餘能健工作。該研究所由余能健任所長,先後申請到「南方紅豆杉綠化苗景觀的選育」「南方紅豆杉用材林良種選育」和「南方紅豆杉盆景輕級化」三個國家級林業科學技術研究新項目,開展新一輪技術攻關。
為給用材林找到優質種源,餘能健帶著陳方友和工作人員跑遍了10個省份的25個「深山老林」。有時去山谷裡一個來回就要一整天,他們帶著饅頭、八寶粥在路上野餐。回到有人煙的地方,餘能健就吃一碗麵條。「他很少吃肉,也反對浪費,就要一碗白麵條。我說不行得炒兩個菜,跑了一天,沒油水肚子吃不飽的。」陳方友笑說。
對於使用的物品,餘能健恐怕也有一種「長期思想」。「他衣服都穿很久。」女兒餘明說,她給父親買的新衣服經常被堆在衣櫃裡「不見天日」。
老同事邱美榮和許次容也記得,老餘多年來一直騎著一輛老式鳳凰牌自行車,穿梭在明溪街頭,「我們都問他,這個自行車是垃圾堆裡撿來的嗎?」
「什麼都能隨便,紅豆杉不能隨便。」在陳方友的印象中,親自給工人示範種紅豆杉的時候,餘能健特別嚴肅,示範後他會一直在旁邊盯著,直到確認工人真的學懂了才放心走開。
有恆心、肯吃苦、愛鑽研,是餘明觀察習得的父親「真傳」。
受父親的影響,餘明也學了林業。8年前,她來到紅豆杉研究所,協助父親一起研究紅豆杉。研究所此前還給北京大學輸送過博士,現有餘能健、餘明、陳方友三個成員。父親年紀大了,把一些活動量大的工作交給她。
餘明介紹,研究所成立8年來,餘能健四處協調資金,爭取到的約100萬元全部投入到了研究當中。沒有先進的設備,他們就靠肉眼觀察,「一分錢當兩分錢用,長年累月下來才能出成果。」
「把成果用最易懂的方式
講給農民才最有價值」
「我父親做這些不是為了出論文或者掙錢,他覺得把這些成果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講給農民才最有價值。」餘明說。
2011年11月,餘能健把多年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南方紅豆杉栽培技術》,免費分發給種植戶。在這本小冊子的開篇,他寫道:「為南方紅豆杉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現把十多年試驗結果編寫成冊,該技術實用性、可操作性強,可供廣大技術人員、農民學習和應用。」
除了《南方紅豆杉栽培技術》,餘能健將自己的成果還編寫成《杉木速生豐產實用技術》《花魔芋栽培技術》《雪蓮果栽培技術》和《牛蒡栽培技術》等科普教材,印發達1萬餘冊。
研究成果豐碩,餘能健也因此獲得不少榮譽。
2004年,他因《南方紅豆杉短周期藥用林培育配套技術研究》獲三明市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2008年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此外,他還被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勞動模範」「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福建省有突出貢獻農業科技工作者」等稱號,2009年被評為福建省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2010年被福建省科協、省老科協評為優秀科普工作者,2013年獲三明市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
剛被分配到明溪縣工作時,餘能健認為「幹林業就是要待在基層,基層才大有作為。」這一待就是50多年,在明溪,不少人稱他是「明溪全縣的功臣」。
研究之初,餘能健就把成果能夠在實際生產中大量推廣立為目標。他說,「我們把技術從田裡『土』出來,農民容易學,這才是我搞研究最大的價值。」
聲音
「我們把技術從田裡『土』出來,農民容易學,這才是我搞研究最大的價值。」
「這個收益很好,但很多人不去做,『短平快』的思想做不了。這得改變觀念,35年生的樹,過一年就剩34年,再過一年就剩33年,一年一年、兩代人接力,最終就能做出來。我還有差不多10年時間繼續奮鬥。」
——餘能健
科普知識
紅豆杉 又稱紫杉,也稱赤柏松。中國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樹種。紅豆杉屬淺根植物,其主根不明顯、側根發達。是世界上公認的瀕臨滅絕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南方紅豆杉是紅豆杉的變種,該變種與紅豆杉的區別主要在於葉常較寬長,多呈彎鐮狀。
採寫:南都記者 馬嘉璐 發自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