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gan Kansal與Ajay Sharma;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
如同摩爾定律所述,數十年來,晶片的密度和速度正呈指數級成長。眾所周知,這種高速成長的趨勢總有一天會結束,只是不知道當這一刻來臨時,晶片的密度和性能到底能達到何種程度。隨著技術的發展,晶片密度不斷增加,而閘級氧化層寬度不斷減少,超大規模積體電路(VLSI)中常見的多種效應變得原來越重要且難以控制,天線效應便是其中之一。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半導體技術得以迅速發展,催生出更小規格、更高封裝密度、更高速電路、更低功耗的產品。本文將討論天線效應以及減少天線效應的解決方案。
天線效應
天線效應或電漿導致閘氧損害是指在MOS晶片製程中,可能發生潛在影響產品良率與可靠性的效應。目前,微影製程採用『電漿蝕刻』法(或『乾式蝕刻』)製造晶片。電漿是一種用於蝕刻的離子化/活性氣體。它可進行超級模式控制(更鋒利邊緣/更少咬邊),並實現多種在傳統蝕刻中無法實現的化學反應。但凡事都有兩面性,它還帶來一些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充電損害。
圖1:電漿蝕刻過程中的天線效應。
電漿充電損害是指在電漿處理過程中,在MOSFET閘級氧化層上發生非預期的高場應力。在電漿蝕刻過程中,大量電荷聚集在多晶矽和金屬表面。透過電容器耦合,在閘級氧化層中會形成較大電場,導致產生可能損害氧化層並改變設備閥值電壓(VT)的應力。如下圖所示,被聚集的靜電荷被傳輸到閘極中,透過閘級氧化層,被電流穿隧中和。
顯而易見地,暴露在電漿面前的導體面積非常重要,它決定靜電荷聚集率和穿隧電流的大小。這就是所謂的『天線效應』。閘極的導體與氧化層的面積比就是天線比率。一般來說,天線比率可看做是一種電流放大器,可放大閘級氧化層穿隧電流的密度。對於特定的天線比率來說,電漿密度越高,穿隧電流越大,也意味著更高的損害。
電漿製造包括3種程序。在導體層模式蝕刻過程中,累積電荷量與周長成正比。而在灰化過程,累積電荷量與面積呈正比。此外,接觸蝕刻過程,累積電荷量與通過區域的面積成正比。
天線比率(AR)的傳統定義是指『天線』導體的面積與所相連的閘級氧化層面積的比率。傳統理論認為,天線效應降低程度與天線比率成正比(每個金屬層的充電效果是相同的)。然而,天線比率實際上並不取決於天線效應,還需要考慮布局的問題。
布局對充電損害的影響
充電損害的程度是一個幾何函數,與極密閘線天線相關。但是由於蝕刻率差異反映出的蝕刻延遲、電漿灰化、氧化沈積以及電漿誘導損害(PID)等原因,使得充電損害更容易受到電子遮罩效應的影響。
因此,天線效應的新模式需要考慮蝕刻時間的因素,如公式1。而通過插入二極體或橋接(布線)控制天線效應,更能有效預測天線效應,如公式2所示。
AR= Q/A_Gate ………公式1
其中, Q指在蝕刻期間,向閘級氧化層注入的總累積電荷。
v_g=v_(g_max )+αJ/C 2π/(ω) ((P+p))/((A+αa)) ………公式2
A為導電層面積,電漿電流密度J下的電容器容量為C
a為閘極面積,電漿電流密度J下的電容器容量為a
α為電容器比
P為天線電容器的周長
p為閘電容器的周長
ω為電漿電源的角頻率
根據基於PID的新模式,PID並未取決於AR,但天線電容器與閘極電容器的比例可作為PID的良好指標。PID取決於電漿電源的頻率,當氧化層<4nm,PID將對應力電流變得不敏感。在不增加J的情況下,增加閘極的介電常數,可增加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