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的長度反映細胞複製史及複製潛能,因此被稱作細胞壽命的" 有絲分裂鍾"。因此短端粒可降低腫瘤細胞產生的風險,是一種「抑癌基因」,而具有逆轉錄酶活性的端粒酶則可使細胞永生化。而有些學者認為短端粒可引起DNA損傷反應,使細胞越過DNA損傷檢查點而繼續增殖,此時細胞則進入一種「危機」狀態:端粒功能失調導致染色體末端融合等基因組不穩定性的發生。因此這些短端粒被認為是「致癌基因」。
9月29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 Mutations in the promoter of thetelomerase gene TERT contribute to tumorigenesis by a two-step mechanism則可解釋這個看似矛盾的結論。作者發現人類腫瘤在端粒酶基因啟動子區(TERT)突變可使端粒變短並導致腫瘤的發生。在人黑色素瘤樣本和成纖維細胞模型中,TERT啟動子突變導致細胞的永生化可分兩步進行(Fig 4F)。首先,在腫瘤形成早期,突變可使細胞產生大量的短端粒,這些短端粒使細胞進入「危機狀態」,引起細胞基因組不穩定性的增加。而到了腫瘤發生後期,隨著短端粒的增多,端粒酶的表達逐漸上調,因此細胞會持續發生增殖的失控現象。因此,TERT啟動子區的突變在腫瘤形成中具有兩種功能:既能使細胞的基因組不穩定性增加,又能增加細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而引起細胞的永生化。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檢測TERT啟動子區的突變來判斷腫瘤的發生發展時期。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檢測端粒的長短來進行癌前病變向癌變轉化的動態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