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日電 島內有關部門搶救「臺東蘇鐵保留區」內臺東蘇鐵,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雙管齊下,傳出好消息,目前已有一千株臺東蘇鐵,生意盎然恢復生機。林務局考慮在降低對環境的影響下,擴大施藥範圍,同時增加白輪盾介殼蟲的天敵–雙色出尾蟲的野放。
據「中央社」報導,六年前原產泰國的蘇鐵介殼蟲出現在桃園、八德等地,原本綠意盎然的鐵樹瞬間枯黃禿頂,一年之後死亡;四年前全臺大流行,幾乎各角落都出現白輪盾介殼蟲,位於深山的「臺東蘇鐵保留區」十萬株臺東蘇鐵原始林也在二年前淪陷。
一年前林務局臺東林管處展開搶救蘇鐵大作戰,同時啟動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部份,引進白輪盾介殼蟲的天敵雙色出尾蟲,至今年1月底在保留區內施放了2.6萬多隻的雙色出尾蟲。化學防治方面,選擇一千株施放藥劑,同時配合物理防治減除被害枯黃枝葉,集中燃燒。
屏東科技大學生物防治教授賴博永表示,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不同,無法立竿見影,但是生物防治是對環境生態傷害最低且能自然繁殖擴散,讓生態達到平衡。為增加「雙色出尾蟲」的數量希望林務局能提供一處完整的蘇鐵區,培養雙色出尾蟲。
「環保署」人員表示,藥物防治雖然沒有造成農藥殘留的汙染,不過建議林務局最好在枯水期使用藥劑,這樣可以讓藥劑衰退期更久,能不用最好是不用。
林務局臺東林管處,目前化學防治的效果最好,已有一千多株蘇鐵搶救成功,重新冒出新芽,生意盎然。東管處長簡益彰表示,臺東蘇鐵保留區內的原始林都是生長在峭壁、斷崖上,防治必須攀巖、涉溪,相當辛苦,能搶救一千株已經相當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