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莖腐病,又被稱為爛脖子,爛腳病等,在全國各花生產區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對於北方來說,主要發生在苗期,南方則發生在中後期。花生早期發病後,用不了多久就會枯萎死亡,後期發病的,果莢腐爛,或者種子不飽滿,嚴重影響產量,一般田塊發病率在10%左右,嚴重的達到60%,甚至絕產。
一、發病症狀
苗期發病:受害的子葉變成黑褐色,葉柄出現水泡過一樣的病斑,最後導致莖基部腐爛。當病斑環繞莖基部一圈後,地上組織萎蔫枯死。潮溼情況下,病部出現許多黑色小凸起。環境乾燥時,髓部褐色幹腐,呈現中空現象,一般幼苗發病後,只需要4-5天,整株就會枯死。
成株發病:成株發病後,大概10-40天全株就會枯死,有時主莖和側枝也會慢慢枯死。發病後,莢果腐爛,種子不充實。不管是哪個時期的病株,在發病後期,拔除植株時,往往在靠近地面的病部發現斷口。
二、發病規律
這個病害要求溫度在26-27℃,相對溼度60%-70%,春花生從5月下旬開始發病,6月中下旬就會到達發病高峰期。大量降雨后土壤放晴,降雨不多不少,最適合發病。春花生收穫時,陰雨連綿,果實沒有及時曬乾,就容易被病菌侵染,使得種子帶菌,並成為秋花生的主要病源。秋花生從8-11月都可以發病,苗期和果實成熟期是發病高峰期。一般情況下,多年連作,土壤楊粉底,管理粗放的地塊,發病都比較嚴重。
三、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同時做好挑選工作,選用顆粒飽滿,顏色鮮豔的顆粒,剔除發黴,變質,有傷口的種粒。
到了收穫的季節就要及時採收,做好晾曬工作,將種子含水量控制在8%以下。採收後存放時,注意通風,防潮,避免種子受潮,發黴變質等。
合理輪作,可以和水稻,玉米等進行輪作,降低花生莖腐病的發病率。整地時,除了保證充足的肥料施入,同時可以施用生石灰,減少土壤帶菌。生產期間,加強有機肥施用,乾旱了及時澆水,降雨了及時排水。
田間發現病株後,及時拔除,併集中深埋,一茬結束後,徹底清潔田園,減少病殘體殘留。
2、化學防治
抓住這幾個關鍵時期:苗期,開花前,盛花下針期,及時用藥進行防治,可用敵克松,普力克,代森錳鋅等。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蟲害防治,減少花生傷口,避免為病菌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