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茄子的病害主要有黃萎病、綿疫病、褐紋病。接下來看一下這些病害應該如何防治。
一:黃萎病
1.症狀及病原
俗稱半邊瘋,苗期到成株均能發病,以門茄坐果後發病較多。發病初期葉片邊緣和葉脈褪綠變黃,逐漸發展到全葉,晴天中午前後出現萎蔫,夜間或氣溫低時恢復,經過一段時間不再恢復。病葉由黃變褐,向上捲曲,嚴重時脫落,有時半邊發病,半邊正常。剖開根莖部,可發現維管束已變成黃褐色。
黃萎病是由黃萎輪枝菌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和擬菌核在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在乾燥的土壤裡能存活6年以上。條件適宜時,病菌由根部傷口、幼根表皮和根毛浸入,在維管束內生長繁殖,隨著液體流動分散到莖、葉和果實裡。在氣溫20-25℃、土壤潮溼情況下發病嚴重,氣溫達到28℃病害受抑制。地勢低洼、土壤黏重、多年連作病害發生嚴重。
2.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選無病種子,進行種子消毒,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小時,也可用80%福美雙或50%克菌丹可溼性粉劑拌種,用量為幹種子重的0.2%。用赤茄作砧木進行嫁接育苗。實行4年以上輪作。
藥劑防治:定植時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倍液灌根,每株灌200毫升;定植後用50%託布津可溼性粉劑4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0.3千克。
二:綿疫病
1.症狀及病原
茄子發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幼苗發病,胚莖基部呈水浸狀不規則病斑,發展很快,常猝倒枯死。成株葉片感病,產生水浸狀不規則病斑,具有明顯的輪紋,邊緣不明顯,褐色或紫褐色,潮溼時病斑上長出少量白黴,全部爛掉。莖部受害形成水浸狀縊縮,使上部枯萎。花器受害呈褐色腐爛。果實受害最重,開始出現水浸狀圓形斑點,邊緣不明顯,稍凹陷,黃褐色至黑褐色,病部果肉呈黑褐色腐爛狀。潮溼條件下病部表面長出白色絮狀菌絲,病果易脫落或收縮成僵果。受浸染的果實,採收當時未發病,經1~2天全部腐爛。
茄子綿疫病為鞭毛菌亞門疫黴屬真菌,以卯孢子在土壤中病殘體上越冬。氣溫25~30℃,溼度85%以上,植株表面結水發病迅速,所以設施生產早期不發病,進入夏季遇到高溫高溼條件才發病。
2.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加強管理,調節好溫溼度,實行2年以上輪作。
發病初期:噴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500~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溼性粉劑400~500倍液,7~10天噴一次。還可用百菌清煙劑防治。
三:褐紋病
1.症狀及病原
從幼苗到成株都可發生,幼苗受害,多在莖基部產生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部長有小黑點。在成株時一般下部葉片先發病,開始產生水浸狀小斑點,後變成圓形或不規則形褐色病斑,上兩輪生許多小黑點。莖部被害,以莖基部為多,枝杈處也能發生,病斑為褐色紡錘形,上面長有深褐色小點,嚴重時許多病斑融合成十幾釐米的壞死區,使表皮開裂,露出白色木質部,病部以上枝條遇有大風易折斷枯死。果實被害,開始產生淺褐色橢圓形凹陷病斑,後變黑褐色,造成果實腐爛,病斑有同心輪紋,病班上有黑色小顆粒,最後病果腐爛脫落或幹腐掛在枝條上。
病原菌為半知菌亞門擬莖點黴屬真菌。病斑上產生的小黑點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初浸染時潛伏在寄主表皮下,發病後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子有橢圓形及絲狀兩種,橢圓形分生孢子無色,單孢,直或彎曲,一般葉片上多為橢圓形的分生孢子,絲狀的分生孢子較為少見。在種子上和土壤中的病菌可存活2~3年以上。
種子帶菌常引起苗期猝倒或立枯,土壤帶菌常引起莖基部潰瘍,所產生的分生孢子進一步侵染葉、莖和果實。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再傳播擴散,經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發病的適宜溫度為28~30℃,相對溼度82%以上,所以在高溫高溼條件下容易發病,連作發病嚴重。
2.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一般長茄比圓茄抗病,白綠茄子比紫茄抗病。3~5年輪作,進行膜下暗灌降低溼度。進行種子消毒,用300倍福馬林溶液浸種15分鐘,清洗後浸種催芽,床土消毒。
藥劑防治:幼苗期或發病初期噴布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成株結果期噴布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情液,用百菌清煙劑或粉塵劑防治效果更好。
四:蟲害
1.為害情況
主要蟲害有棉紅蜘蛛和茶黃蟎,茶黃蟎比紅蜘蛛體形小,淡黃色或淡黃色透明。以成蟲和幼蟲在葉背面吸取汁液,被害葉面出現黃色小斑點,嚴重時變黃枯焦,防治不及時為害嚴重。
2.防治措施
防治紅蜘蛛可用25%滅蟎猛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連續噴2~3次。防治茶黃蟎,可噴布40%環丙殺蟎醇可溼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73%克蟎特乳液1000倍液,或25% 滅蟎猛可溼性粉劑1000~1500倍液,每隔7天噴一次,連續噴3次。
以上是茄子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了解更多知識,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