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剖開昆蟲的肚子,我卻是活著研究它們;你們把蟲子當作是令人恐懼或者憐憫的東西,而我卻讓眾人能夠愛它;你們是在一種扭切剁的車間裡操作,我則是在藍天下,聽著蟬鳴音樂從事觀察……——法布爾《昆蟲記》
法布爾被達爾文稱作「無法效仿的觀察家」,被雨果稱為「昆蟲世界的荷馬」。他用飽含愛意的文字凝練為經典著作《昆蟲記》,為我們搭建了一個真實而奇妙的昆蟲世界。
法布爾的一生有過太多讚譽,也遭遇過太多「偏見」,但他從未向命運屈服,堅持不懈地觀察實驗,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發現自然界蘊含的科學真理。
可世人大多只看到了他身上的榮耀,卻很少有人關注榮耀背後的創傷。對於法布爾來說,貫穿一生的事業,除了探索自然,就是「窮」。
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出生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的聖萊昂地區。由於家境貧寒,法布爾從小便被送往祖父母家中生活。
幸運的是,年幼的法布爾在這裡發現了一生摯愛:昆蟲,開啟了一段懵懂的昆蟲追逐之旅。
然而,由於父親的生意一直失敗,家裡經常入不敷出,10歲的法布爾不得不被迫退學,通過打零工來補貼家用。
與此同時,法布爾一直堅持自學,終於在17歲時考取了阿維尼翁師範學院的公費生,並順利完成學業。
隨後,法布爾便正式進入小學教書,並通過自學先後取得文學、數學、物理、自然科學學士學位,以及巴黎科學院的博士學位,獲得騎士勳章。
就在法布爾的人生軌跡逐漸往更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保守派宗教人士指責他的教學方式過於激進。
於是,法布爾被迫辭職,舉家搬至奧蘭治的「荒石園」,潛心研究昆蟲,探秘山川河流,並撰寫科普書、教科書。
因此,我們才得以見到這本關於昆蟲「歷史」的《昆蟲記》的誕生,關於地球變遷歷史的《大地的故事》,書中秉承著法布爾一貫的原則:準確記述觀察得到的事實,既不添加什麼,也不忽略什麼。
這本寫給青少年的趣味科普佳作《大地的故事》,為我們講述了地球的方方面面,大到地球的宏觀環境,小到一塊陸地、一條山脈、一處河流,將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識講解得妙趣橫生。
1、月亮會不會掉下來?
我們都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轉,月亮圍繞地球轉」,可是為什麼月亮不會掉下來呢?
法布爾先做了一個「大炮發射」的實驗,發現大炮並不是呈直線發射到對面,而是會呈現一定弧度的運行軌跡,發射終點點比瞄準點略低。
經驗證,這是因為炮彈在離開炮口之後,會受到地球向下拉的作用力而減速,繼而開始下落,直到完全靜止。
隨後,法布爾又舉了一個「騾子打穀」的例子。固定好圓形打穀場中心的槽輪,韁繩的一端綁在槽輪上或農民手持韁繩,另一端系在蒙上眼睛的騾子身上,促使騾子繞圈跑。
如果將其放大來看,月亮便是一直在圍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騾子」。究其原因,還是地球引力在發揮作用。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炮彈的運行軌跡發生改變,最終低於瞄準點的位置;地球引力使月球的運行軌跡發生改變,迫使月球一直向著地球運動,每當月球想要脫離這個軌道的時候,地球引力就會適時將它拉回來。
2、為什麼陸地不會沉入海底?
我們生活的地球被稱為「水球」,有「七分海洋三分陸地」之說。於是,就有人發出疑問:地震、滑坡等自然災害那麼多,為什麼陸地不會沉入海底呢?
法布爾以羅森博格山脈表層與山體分離、智利地震為例,在具體數據中分析「陸地不會沉入海底」,這是地球內部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修整。
其實,地球內部活動的震動對陸地會起到保護作用,使其免遭海水淹沒,同時也保護了我們每一個人。
即便有些地方的陸地可能面臨著被海水淹沒的危險,但在地球內部運動的影響下,總體呈現「陸地上升」的狀態。
法布爾曾說:科學實驗讓我們認清了自然界的真實情況,所有的一切都是有依據的,絕非偶然現象。這也是他編寫《大地的故事》的原則。
他始終像哲學家一樣的思考,像繪畫家一樣的觀察,像文學家一樣的寫作,在通俗易懂、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的文字中,帶我們一起聆聽地球變遷的歷史,體驗多姿多彩的風物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