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魚友的地方丨就會有魚友匯
今天的主角:海象
巨骨舌魚在觀賞魚中被稱為象魚或海象,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體長可達2-6米。體形巨大,長形,前部筒形,後部稍側扁。頭部骨骼由游離的板狀骨組成。口大,無須,舌上有堅固發達的牙齒。鰾四周富有血管,內呈蜂窩狀,常有特殊的鰓上器。鱗片大且硬,呈嵌鑲狀。背鰭和臀鰭位於體的後部,互為相對。胸鰭位低。腹鰭位腹部之後。尾鰭圓形。體灰綠色,背部青色如同金屬質感,體側顏色為古銅色,腹部顏色較淡,尾鰭及體後部紅色,鱗片邊緣顯出鮮豔的紅色。
象魚屬於骨舌魚科中的最大成員,同屬於此科的還有大名鼎鼎的龍魚家族。骨舌魚科魚類屬於殘存的古生淡水魚類,據推測最早出現於一億年前,由於舌中有長出硬骨牙齒,此類的魚被稱為骨舌魚。類屬於輻鰭魚綱真骨魚部骨舌魚分部骨舌魚目 (Osteoglossiformes)骨舌魚亞目骨舌魚科 (Osteoglossidae),學名為Arapaima gigas,是分布在熱帶的大型淡水魚。此類的化石在北美洲和歐洲有發現,因此得知在很早的時候已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淡水中。鰾具有和肺一樣的功能,也有和肺魚相似的原始特徵。
象魚分布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的廣大範圍,常見於巴西、秘魯的亞馬遜河流域,以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遜水系的支流中。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偶爾也捕食兩棲類、鳥類和其他小型動物。象魚常潛伏在水面障礙物下,伺機張開巨口吞食獵物。象魚的口部呈喇叭狀,攻擊獵物時口部伸縮速度極快,以巨大的水流將獵物吸入口中,再用堅硬而布滿銼刀般牙齒的骨狀舌將獵物粉碎後吞下。象魚由於體型龐大性情兇猛,又兼採用伏擊的戰術,故而成為亞馬遜最成功的掠食性魚類之一,甚至是水中狼族食人魚的主要天敵之一。當象魚長到2.5米以上後,在自然界就再無天敵,其體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大。在部分極原始流域,甚至有體長超過6米的巨型個體存在。
象魚主要棲息在水流緩慢的流域,甚至能在含氧量很低的水域生存。它具有巨大的氣囊,這種氣囊是由肺葉的組織構成,可以充當附加的呼吸器。在每年旱季來臨時,河水流速減緩,含氧量降低,象魚需要不時浮上水面吞咽空氣。體型越大,到水面換氣的間隔時間就越長,南美有經驗的漁夫據此就能判斷巨骨舌魚的體型大小,據說每隔15分鐘浮出的個體全長大致都在1.5米左右,超過兩米的個體則可在水下停留20-30分鐘。和其他大型掠食性魚類一樣,象魚也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其大小依魚的體格而定,一般來說大約為直徑100-200米的圓形範圍。
象魚在亞馬遜雨季時期淺灘水域產卵。一至五月為產卵期,約16萬個卵分數次產下。卵約5天就可孵化。此時雄魚的尾部變成鮮紅色,保護卵及照顧剛剛孵化的幼魚是雄魚的責任。幼魚常圍繞著雄魚的頭緊隨周圍尋求庇護。雄魚護幼發育達2-3個月,等幼魚能獨立生活後才離開。象魚的稚魚常集群活動,排列成密度很高的魚牆共同進退獵取水中的微小生物,待長至稍大後逐漸轉為小群體掠食性生活。
象魚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平均每條象魚有70公斤的魚肉,被視作當地重要的食物來源。另外,在南美洲象魚的舌頭被用來做成銼子打磨工具,鱗片大且硬,可磨成爪刀。南美原住民還將象魚的舌頭磨成粉末,同瓜拿納一起混水喝下去,據說能殺死蛔蟲。
象魚在亞馬遜河當地被當作食用魚而濫捕,由於過度捕撈,體長超過4米的象魚目前已是亞馬遜河最難尋找的魚類之一,較大的個體更難見到,已經列入世界瀕危物種保護公約附錄Ⅱ。巴西政府也已經將體長超過1.5米的象魚列入禁捕名單。由於其巨大的身軀和令人驚嘆的力量,象魚也成為全世界釣客的夢幻魚種,這種魚上鉤後雖然不跳出水面,但其擺動身軀和劇烈翻滾的驚人的力量足以掀翻小船。
由於象魚的龐大身形和極快的成長速度,使其成為知名度最高但最難以在家庭水族箱中飼養的大型觀賞魚。幾乎所有喜愛大型魚的人都對象魚有所了解,但只有極少數擁有超大型水族箱的個人愛好者能在家中長期飼養它們。即使在人工飼養環境下,象魚也能輕易在2年內突破1.2米,普通的水族箱根本無法容納其龐大的體型和巨大胃口帶來的巨量排洩。雖然象魚的市場售價不高,但長期飼養它們是一種很奢侈的享受,龐大的水族箱和過濾設計是必須的基本硬體,相應而來的包括空間的考量和高額的費用。所以觀賞成體象魚最好是在公共水族館的大型展示池,其成體所顯現出的氣勢之美和令人驚豔的體色表現絕對令人陶醉。
隨著人工繁育,象魚也出現了天然保護色素缺失的白金體,這樣的個體在古代魚中很罕見,價格也比普通象魚的售價高出十倍以上,「白象」由於兼具象魚本身的響亮名頭和白金體的高珍稀度,特別是銀白色身體搭配紅色巨鱗的動人體色,無疑成為了具有珍貴收藏價值的大型魚品種。當然,和所有象魚一樣,巨大的生活空間也是飼養「白象」必備的基本條件。
- THE END -
今日小編:小韓
文章原作者:虛骨龍
----
▼ 論壇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