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月,一群盜墓賊來到河南三門峽上村嶺,準備盜挖一座虢墓葬。幸好當地群眾及時舉報,政府及時制止,不過盜墓賊還是將這座墓葬挖開了長、寬3米多,深11米的大坑。眾所周知,一旦墓葬被破壞,就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否則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因此,經過國家文物局的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其進行考古發掘。
其實,這一片都是虢國貴族的墓區,早在1956年修建三門峽水電站時已經發現了。這次不得已進行搶救性發掘,正是西周晚期虢國國君虢季的墓,出土的器物銘文也明白無誤地顯示了這一點。
我們對於虢國,了解的確實不多,主要還是來自於假途滅虢、唇亡齒寒兩個成語。其實,虢國是西周立國之初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是由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建立的,也曾經強大一時。因此,虢季的墓葬,出土為數不少,相當精美的文物。不過,最轟動也最讓人興奮的,還是一件貌不驚人的文物。
在出土的時候,這件文物就有一段插曲。當時的考古隊員在棺槨之外,發現一個亮晶晶的東西。很顯然,它是一塊上好的和田玉,即便現場泥沙飛揚,也掩飾不住它的光澤。可是,現場專家走南闖北,經驗豐富,馬上提出質疑:盜墓賊並沒有進入墓室,陪葬品完好整齊地放置,按理說玉石類的文物,都應該是安放在棺槨之中,怎麼會出現在這裡呢?
考古工作者想把它拿出來,卻發現下面似乎有東西相連,不敢貿然動手。此時天色已晚,只能等待第二天再清理。不過古玉的下面是什麼,卻在每一個隊員的腦海中浮想聯翩,那真是一個難以入眠的夜晚。
第二天,考古工作者繼續清理髮掘,重點就是這件文物。當他們將周圍的泥土,一圈又一圈地掏空,然後小心翼翼地將這件文物拖出來時,全場鴉雀無聲。這件文物的埋在土裡的部分,太像是一個「烤紅薯」了。不過,有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夥子脫口而出:是鐵器,是鑲嵌著玉石的鐵器!
現場的老同志,對於這個毛頭小夥似乎很不滿意,當場指著墓室教訓道:有沒有常識?這是春秋時期的古墓,鐵器是不可能出現在這裡的!
按照當時的觀點,這當然是完全正確的。在冶煉史中,中國的鐵器歷史並不算早,到了戰國時期才出現,最早的鐵質兵器,在當時就是秦國銅柄鐵劍。所以,考古隊中,都認為老同志說得對,這個年輕小夥子業務知識不到家,該罵。
然而,等到這件文物拿到實驗室檢驗之後,結果卻令人大感意外。它就是被命名為玉柄鐵劍的國寶級文物,那塊古玉是它的劍柄,而那個像「烤紅薯」的部分,就是它的劍身,經過檢測,它真的是鐵質。這個發現,立即改寫了歷史。它距今2800年,將中國先民冶煉鐵器的時間向前推移了200年。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把鐵劍,是在有些貌不驚人。它已經鏽蝕斑斑,出土的時候,甚至幾乎斷裂成兩段,只有很細很細的一部分粘連在一起。將近3000年的沉睡,已經改變了它的模樣,不過正是這歷史的洗禮,也讓它變得古樸凝重,訴說著當年的風採。在那個風雲詭譎的年代,它一定是虢季的心愛之物,吹毛斷髮,銳不可當,這才被埋在地下,陪伴著主人長眠。
虢季墓的發現,被列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這把玉柄鐵劍的出土,為其加分不少。同時,這把鐵劍也是我泱泱中華發展的見證,它叩開了鐵器時代的大門,從此進入了新的歷程。